“露絲與美國鋼鐵大王的繼承人有婚約在先,卻在剛認識傑克的時候就跟著對方到處亂跑,去三等艙跳舞喝酒胡鬧也就罷了,甚至讓一個剛認識三天的畫家來未婚夫定下的艙室裏,給自己畫*素描!二十世紀的上流社會多麽的保守,連新生富豪都要被嘲笑為‘r’,露絲的行為簡直太驚世駭俗了,她根本沒將自己的婚約放在心上過,別說上流社會的女士們,恐怕在那個年代,普通的姑娘們像她這樣放蕩的都不多。”
“因為被戴綠帽子而感到憤怒很正常,任何一個正常的男人都會想要狠狠揍傑克一頓的,但卡爾做的還是太過了,栽贓陷害,還想要用手/槍爆傑克的頭?最後更是利用了一個走失了的小女孩登上救生艇?太壞了,卡爾·霍克利在此時已經徹底暴露了他身份帶去的思想影響,大資本家的唯己主義。不過壞的倒是很值得人同情。”
“至於傑克,倒是個有才華的藝術青年,英俊也富有愛心,不然不會在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就救下露絲,但要因此斷定他是個正義感十足的大好人那就錯的徹底了——大好人會通過賭牌的方式贏來泰坦尼克號的船票?正義的使者也不會勾引一個有婚約在身的女士,特別是在那名女士的未婚夫不僅沒有對不起她,還未她的家族還清所有債款的情況下。”
“至於傑克、露絲和卡爾的關係,更是狗血味道十足,一個女人在金錢和愛情中左右搖擺,兩個男人為她決鬥成仇,詹姆斯·卡梅隆真不是一個拍愛情電影的好導演,他的故事爛透了。”
紐約某家電影院裏,安德烈·艾奇遜沾沾自喜的想:‘哈,我的意見肯定能引起多數影迷的認同和轟動的。’
安德烈·艾奇遜是大眾電影雜誌《娛樂周刊》的專欄作家,寫影評比較多,但也經常對時下大熱的政治和社會新聞事件發表看法,要說安德烈·艾奇遜的水平有多高那不盡然——因為經常發表帶有強烈主觀性的,引起巨大爭議的言論,普利策獎從沒青睞過他,也不準備青睞他——他之所以擁有較高名氣,是因為酷愛挑刺且非常敢說,迎合了很大一批審美低級的觀眾的心理。
電影雖然是一門高雅的藝術,但也經常出產品味低級的作品,有些觀眾欣賞不了需要較高審美趣味的影片,不理解為何這些影片受到影評人和其他影迷的一致追捧和歡迎,更厭惡自己被貼上審美趣味不高的標簽,所以當安德烈·艾奇遜這種有點知名度的影評人/專欄作家,敢於和他們站在一起,對某些評分較高的電影大肆批評的時候,他們就感覺安德烈·艾奇遜和自己一樣都非常有個性,並對他十分推崇。
也因此,安德烈·艾奇遜屬於無論在公眾眼裏還是影評圈內知名度都比較高的專欄作家,當然,在公眾眼裏安德烈·艾奇遜的口碑較好,很多人哪怕不認同他的觀點也都佩服他的敢說,而在影評圈,安德烈·艾奇遜則有點臭名昭著了——因為他雖然也提過一些中肯的建議,但更多批評完全是無中生有,為罵而罵。
說實在的,安德烈·艾奇遜真的覺得《泰坦尼克號》一無是處到處都是缺點嗎?
當然不是了,他從頭到尾看的津津有味的很呢。
隻是一涉及到工作,安德烈·艾奇遜就忍不住對電影的優秀之處視而不見,專心致誌的尋找不足之處起來,他想的永遠隻有要發表噱頭足夠大又與眾不同的影評,才能凸顯出他自己的慧眼,從而讓知名度更上一層樓——
影評人裏既有羅傑·埃伯特這樣功成名就,愛護大多數影片,發表影評非常謹慎唯恐傷害到別人的受人敬仰的影評人,也有像是a.o.斯科特這種包容性非常強,好惡明顯不介意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影評人,更有安德烈·艾奇遜這種誇誇其談、沽名釣譽的家夥。
……
同樣身為影評人,《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的看法就跟安德烈·艾奇遜完全不一樣。
羅傑·埃伯特為自己有生之年還能看到《泰坦尼克號》這樣的電影而感到震撼不已!
影片一開始,當出現勘探隊在深海裏尋找泰坦尼克號殘骸的鏡頭時,羅傑·埃伯特還沒有感到很驚訝,因為這一手詹姆斯·卡梅隆已經在兩年前他自己的一部深海驚悚電影《深淵》裏玩過了。
不過當電影通過老年露絲的敘述,時光倒流回1912年,那艘和曆史上真實的泰坦尼克號完全一模一樣的巨輪出現在畫麵裏的時候,羅傑·埃伯特徹底驚呆了——上帝,如果不是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是通過幾艘1/8、1/20的船模拍出的這部電影,他就認為卡梅隆其實是真的購買了一艘客輪,改造成泰坦尼克號的樣子後在上麵實地拍戲了!
從那艘堪稱恢宏的巨輪出現在銀幕上開始,羅傑·埃伯特的嘴巴就再也沒能合上過了。
泰坦尼克號的起航畫麵更是波瀾壯闊:隨著船長愛德華·史密斯的一聲令下,整艘巨輪動了起來,伴隨著傑克在船頭的“我是世界之王!”的高喊,鏡頭從泰坦尼克號船橋掃到船尾,又忠實的記錄下了泰塔尼克號航行在大海中時,那激流勇進的英姿——這是一段連續的蒙太奇鏡頭,詹姆斯·卡梅隆用炫技般的拍攝手段,像二十世紀末尾的人們,展示了二十世紀初那艘“夢想巨輪”起航時的壯美,就連在巨輪前方汪洋中跳躍的那兩隻可愛的海豚,不僅沒能抹去這份壯美,反而使得泰坦尼克號的航行更顯雄壯。
當傑克和露絲在船頭接吻,背景從溫暖的橘紅色慢慢轉為深海冰冷的藍色調,船體從華美變得鏽跡斑斑,船頭接吻的傑克和露絲消失,老年露絲出現在畫麵裏的時候,羅傑·埃伯特在心中高喊:“這段時空穿越的鏡頭不是剪輯得來的!單純的剪輯絕不會出現這樣漸變的效果,這是一個,不,是多個鏡頭相疊化的結果!”
所謂單純的剪輯,指的是是將兩段不同的素材放在一起就行了,比如說傑克和露絲在船頭接吻是第一個鏡頭,第二個鏡頭直接換成老年露絲凝視電腦裏的泰坦尼克號殘骸,也能帶來時空的穿越感,但絕對絕對沒有羅傑·埃伯特現在看到的這樣真實,這樣觸動心靈——背景色一點點的從夕陽變為深海,船體一點點的染上鏽跡,傑克和露絲接吻的身影漸漸淡化直至消失,這絕對是用無數個不同但又逐漸變化著的鏡頭,慢慢疊化才能得到的效果。
一個疊化鏡頭在電影裏出現的時間不過幾秒鍾,但或許需要劇組花費數十天的時間,拍攝上百個不同的鏡頭,再運用精細的後期製作一點點修改才能得到,這其中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象——但詹姆斯·卡梅隆好像用疊化鏡頭用上了癮,僅僅是過了幾分鍾後,他讓第二個疊化鏡頭在電影裏出現了。
那是一場年輕露絲和老年露絲麵龐重合的鏡頭,1912年正在行駛的泰坦尼克號上,年輕露絲躺在沙發上讓傑克為她作畫,鏡頭從露絲的正臉特寫她的眼睛,鏡頭隻是靜止了那麽幾秒鍾,而在這幾秒鍾內,皺紋慢慢出現在露絲的眼睛周圍並漸漸增多,眉毛變淡變白,眼窩也越來越凹陷,年輕露絲終於慢慢變得蒼老成為年老的露絲,不僅眼睛的形狀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連年輕露絲眼中的那幾塊亮斑,都出現在了老年露絲的眼睛裏!
——其實年輕露絲的眼睛顏色偏綠,老年露絲偏藍,直接在兩雙眼睛之間切換的話,很容易就能看出演員的不同來,但詹姆斯·卡梅隆隻是用了一個絕對是精心製作的疊化鏡頭,就打消了人們的所有懷疑,雖然眼睛顏色有差別,但年輕露絲到老年露絲的麵容過度太自然了,自然到了她們看起來完全就像是一個人隨著年齡老去的過程,而不像是分別由兩名演員扮演。
‘隻這兩個鏡頭,就能看出《泰塔尼克號》攝製組的功力了’,羅傑·埃伯特想,‘詹姆斯·卡梅隆擁有的特效團隊,絕對是世界頂尖的,他用的哪家特效工作室來著?噢,是數字領域,還有工業光魔。有了這兩家業內最頂尖的特效工作室,難怪製作的出這樣水準的電影特效來,聽說他們還用了一種全新的電腦技術,似乎叫做3d?’
但更令羅傑·埃伯特歎為觀止的鏡頭還在後麵。
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冰山被撞後碎裂不少冰塊滾到甲板上去的畫麵已經很有衝擊性了,船體裂口海水衝破貨艙大量灌入,並漸漸填滿下麵艙室的鏡頭讓人感到心驚,而真正讓人膽寒的,是泰坦尼克號從傾斜到徹底沉沒的一係列鏡頭——
先是船頭因海水填滿客艙,而不堪重負的下沉,使得船尾離開海麵翹到空中,整艘巨輪呈現出一種傾斜的狀態,而後船體因為無法承擔船尾在空中帶來的壓力,在一係列巨大的動靜之後,直接從中間斷成了兩截!就像人們抄起一個模型,隨手掰成兩段那樣幹脆!
海麵掀起了巨大的海浪!斷裂的船體中間,艙室和電梯都清晰可見!船頭先沉沒進海底,那麽的平靜和迅速,甚至沒能掀起多大的浪花!船體後半段的乘客們拚命向甲板上攀爬,試圖爭得一個活命的機會,但也不停的有乘客從甲板上滑下掉在海裏!
船尾先是翹起四十五度,不少還在移動中的乘客落進了海裏!然後是六十度,更多的人掉了下去!船尾翹起九十度,直立在海麵上,沒有抓住欄杆的乘客全都在滑向海平麵,滑向那無底的深淵!海平麵在翻滾在咆哮,泰坦尼克號最後的軀體,那直立著的船尾也終於一點一點的,被汪洋吞沒了!
直到這時,羅傑·埃伯特才猛地吐出一口氣,然後是大口大口的吸氣!而他身邊的人也全都和他動作一樣,這頓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畫麵,讓他們看的全都忘記了呼吸!
史無前例的、獨一無二的視覺衝擊力!詹姆斯·卡梅隆的頭腦為何會如此天才,竟然想象並拍攝出了這樣的沉船畫麵!
羅傑·埃伯特不知道這些鏡頭是怎麽拍攝完成的,但他知道不論《泰坦尼克號》最後成功與否,這些鏡頭的存在,都會令這部電影被載入史冊!
《泰坦尼克號》的特效是劃時代的!羅傑·埃伯特能夠斷定,詹姆斯·卡梅隆製作出了一部走在時代和行業最前列,不,或者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一部電影。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全世界的電影業啊。”羅傑·埃伯特想,‘而詹姆斯·卡梅隆正是那種走在行業的最前方,運用這個時代最新最高端的技術,身體力行的改變好萊塢,甚至是全球的電影製作方式的人。’
沒人比羅傑·埃伯特更有資格發出這樣的感慨了,出生於二戰結束之前,親身經曆了全球電影行業的每一個重大發展——從默片到有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單一的歌舞片到各種類型片、從寬屏、剪輯到特效的出現——羅傑·埃伯特幾乎可以說是親眼目睹了好萊塢的所有發展和成長,並跟著一起與時俱進。
《泰坦尼克號》帶給羅傑·埃伯特的感覺,就和當年他看到《星球大戰》上映時一模一樣——秒殺同時代所有電影特效的一部作品。
無論是《異形》係列,《終結者》係列還是將恐龍做的幾可亂真的《侏羅紀公園》係列,全都無法與《泰坦尼克號》裏展現的技術相提並論,並且前幾部作品因為都是科幻電影的緣故,無論做的再逼真,觀眾離開電影院後都不可能把它們當做現實看待,而《泰坦尼克號》不一樣,它不是科幻電影,但貢獻出了比科幻片更加真實的特效場景——沒錯,就是真實,真實到羅傑·埃伯特忍不住想,1912年那艘真正的泰坦尼克號是不是就是這樣撞上了冰山然後沉沒呢?那時船上乘客逃難與獲救的場麵,大概也跟此時影片裏描述的差不多吧?
羅傑·埃伯特斷定《泰坦尼克號》必將成為一部現象級的作品,正如1927年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標誌著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片時代,1935年《浮華世界》又讓電影從黑白片時代走入彩色片時代,1977年的《星球大戰》以它再全世界創下的不可思議的票房使好萊塢全麵進入數字化時代,1997年《泰坦尼克號》的出現,或許也會使好萊塢徹底邁入電腦特效時代,甚至可能會改變好萊塢製作電影的方式。
——因為太為《泰坦尼克號》的特效感到震撼了,羅傑·埃伯特甚至沒能好好品味整部電影講述的故事,當然他對卡爾的傲慢、傑克的善良和露絲的不甘願被舒服都有著強烈的印象,不過他也很確信自己因為太關注畫麵,肯定也遺漏了影片許多重要的細節。
不過沒關係,因為羅傑·埃伯特還會再來電影院,觀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是第四遍的,直到他將所有鏡頭全部吃透,所有畫麵牢牢記住為止。
和羅傑·埃伯特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電影院裏的瑞秋、南希、卡梅拉、漢娜四位姑娘,她們在卡爾和傑克出現的時候花癡他們的英俊,在卡爾無論付出多少都換不來未婚妻真心的時候歎息他的可憐,在傑克和露絲相戀的時候歌頌他們的愛情,但是當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並開始沉沒的時候,四個姑娘頓時害怕的將彼此的手緊緊握住!
此時此刻的她們,腦海裏早就忘記了傑克、露絲和卡爾間的愛恨情仇,更無所謂露絲最終選擇和誰在一起,她們隻希望所有人都活下去!無論是三位主角還是船長愛德華·史密斯,無論是普通的乘客還是船上的水手船員,無論是堅持在船上演奏樂曲的樂隊,還是在死亡前夕仍不忘為信徒祈禱的牧師……隻希望他們全都活下去!
隻可惜她們終究還是失望了。
《泰坦尼克號》改編自曆史真實事件的身份,早已注定了這部電影的悲劇情節,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他們在走進電影院之前不怎麽在乎,甚至因為早就知道曆史真相而顯得有些麻木,卻在還沒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就坐在座位上開始痛哭流涕——
是在悲傷傑克和露絲的生死永隔嗎?
是,但也不全是。
更多的,是在為泰坦尼克號上逝去的那麽多鮮活生命而哀悼吧。
“因為被戴綠帽子而感到憤怒很正常,任何一個正常的男人都會想要狠狠揍傑克一頓的,但卡爾做的還是太過了,栽贓陷害,還想要用手/槍爆傑克的頭?最後更是利用了一個走失了的小女孩登上救生艇?太壞了,卡爾·霍克利在此時已經徹底暴露了他身份帶去的思想影響,大資本家的唯己主義。不過壞的倒是很值得人同情。”
“至於傑克,倒是個有才華的藝術青年,英俊也富有愛心,不然不會在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就救下露絲,但要因此斷定他是個正義感十足的大好人那就錯的徹底了——大好人會通過賭牌的方式贏來泰坦尼克號的船票?正義的使者也不會勾引一個有婚約在身的女士,特別是在那名女士的未婚夫不僅沒有對不起她,還未她的家族還清所有債款的情況下。”
“至於傑克、露絲和卡爾的關係,更是狗血味道十足,一個女人在金錢和愛情中左右搖擺,兩個男人為她決鬥成仇,詹姆斯·卡梅隆真不是一個拍愛情電影的好導演,他的故事爛透了。”
紐約某家電影院裏,安德烈·艾奇遜沾沾自喜的想:‘哈,我的意見肯定能引起多數影迷的認同和轟動的。’
安德烈·艾奇遜是大眾電影雜誌《娛樂周刊》的專欄作家,寫影評比較多,但也經常對時下大熱的政治和社會新聞事件發表看法,要說安德烈·艾奇遜的水平有多高那不盡然——因為經常發表帶有強烈主觀性的,引起巨大爭議的言論,普利策獎從沒青睞過他,也不準備青睞他——他之所以擁有較高名氣,是因為酷愛挑刺且非常敢說,迎合了很大一批審美低級的觀眾的心理。
電影雖然是一門高雅的藝術,但也經常出產品味低級的作品,有些觀眾欣賞不了需要較高審美趣味的影片,不理解為何這些影片受到影評人和其他影迷的一致追捧和歡迎,更厭惡自己被貼上審美趣味不高的標簽,所以當安德烈·艾奇遜這種有點知名度的影評人/專欄作家,敢於和他們站在一起,對某些評分較高的電影大肆批評的時候,他們就感覺安德烈·艾奇遜和自己一樣都非常有個性,並對他十分推崇。
也因此,安德烈·艾奇遜屬於無論在公眾眼裏還是影評圈內知名度都比較高的專欄作家,當然,在公眾眼裏安德烈·艾奇遜的口碑較好,很多人哪怕不認同他的觀點也都佩服他的敢說,而在影評圈,安德烈·艾奇遜則有點臭名昭著了——因為他雖然也提過一些中肯的建議,但更多批評完全是無中生有,為罵而罵。
說實在的,安德烈·艾奇遜真的覺得《泰坦尼克號》一無是處到處都是缺點嗎?
當然不是了,他從頭到尾看的津津有味的很呢。
隻是一涉及到工作,安德烈·艾奇遜就忍不住對電影的優秀之處視而不見,專心致誌的尋找不足之處起來,他想的永遠隻有要發表噱頭足夠大又與眾不同的影評,才能凸顯出他自己的慧眼,從而讓知名度更上一層樓——
影評人裏既有羅傑·埃伯特這樣功成名就,愛護大多數影片,發表影評非常謹慎唯恐傷害到別人的受人敬仰的影評人,也有像是a.o.斯科特這種包容性非常強,好惡明顯不介意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影評人,更有安德烈·艾奇遜這種誇誇其談、沽名釣譽的家夥。
……
同樣身為影評人,《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的看法就跟安德烈·艾奇遜完全不一樣。
羅傑·埃伯特為自己有生之年還能看到《泰坦尼克號》這樣的電影而感到震撼不已!
影片一開始,當出現勘探隊在深海裏尋找泰坦尼克號殘骸的鏡頭時,羅傑·埃伯特還沒有感到很驚訝,因為這一手詹姆斯·卡梅隆已經在兩年前他自己的一部深海驚悚電影《深淵》裏玩過了。
不過當電影通過老年露絲的敘述,時光倒流回1912年,那艘和曆史上真實的泰坦尼克號完全一模一樣的巨輪出現在畫麵裏的時候,羅傑·埃伯特徹底驚呆了——上帝,如果不是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是通過幾艘1/8、1/20的船模拍出的這部電影,他就認為卡梅隆其實是真的購買了一艘客輪,改造成泰坦尼克號的樣子後在上麵實地拍戲了!
從那艘堪稱恢宏的巨輪出現在銀幕上開始,羅傑·埃伯特的嘴巴就再也沒能合上過了。
泰坦尼克號的起航畫麵更是波瀾壯闊:隨著船長愛德華·史密斯的一聲令下,整艘巨輪動了起來,伴隨著傑克在船頭的“我是世界之王!”的高喊,鏡頭從泰坦尼克號船橋掃到船尾,又忠實的記錄下了泰塔尼克號航行在大海中時,那激流勇進的英姿——這是一段連續的蒙太奇鏡頭,詹姆斯·卡梅隆用炫技般的拍攝手段,像二十世紀末尾的人們,展示了二十世紀初那艘“夢想巨輪”起航時的壯美,就連在巨輪前方汪洋中跳躍的那兩隻可愛的海豚,不僅沒能抹去這份壯美,反而使得泰坦尼克號的航行更顯雄壯。
當傑克和露絲在船頭接吻,背景從溫暖的橘紅色慢慢轉為深海冰冷的藍色調,船體從華美變得鏽跡斑斑,船頭接吻的傑克和露絲消失,老年露絲出現在畫麵裏的時候,羅傑·埃伯特在心中高喊:“這段時空穿越的鏡頭不是剪輯得來的!單純的剪輯絕不會出現這樣漸變的效果,這是一個,不,是多個鏡頭相疊化的結果!”
所謂單純的剪輯,指的是是將兩段不同的素材放在一起就行了,比如說傑克和露絲在船頭接吻是第一個鏡頭,第二個鏡頭直接換成老年露絲凝視電腦裏的泰坦尼克號殘骸,也能帶來時空的穿越感,但絕對絕對沒有羅傑·埃伯特現在看到的這樣真實,這樣觸動心靈——背景色一點點的從夕陽變為深海,船體一點點的染上鏽跡,傑克和露絲接吻的身影漸漸淡化直至消失,這絕對是用無數個不同但又逐漸變化著的鏡頭,慢慢疊化才能得到的效果。
一個疊化鏡頭在電影裏出現的時間不過幾秒鍾,但或許需要劇組花費數十天的時間,拍攝上百個不同的鏡頭,再運用精細的後期製作一點點修改才能得到,這其中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象——但詹姆斯·卡梅隆好像用疊化鏡頭用上了癮,僅僅是過了幾分鍾後,他讓第二個疊化鏡頭在電影裏出現了。
那是一場年輕露絲和老年露絲麵龐重合的鏡頭,1912年正在行駛的泰坦尼克號上,年輕露絲躺在沙發上讓傑克為她作畫,鏡頭從露絲的正臉特寫她的眼睛,鏡頭隻是靜止了那麽幾秒鍾,而在這幾秒鍾內,皺紋慢慢出現在露絲的眼睛周圍並漸漸增多,眉毛變淡變白,眼窩也越來越凹陷,年輕露絲終於慢慢變得蒼老成為年老的露絲,不僅眼睛的形狀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連年輕露絲眼中的那幾塊亮斑,都出現在了老年露絲的眼睛裏!
——其實年輕露絲的眼睛顏色偏綠,老年露絲偏藍,直接在兩雙眼睛之間切換的話,很容易就能看出演員的不同來,但詹姆斯·卡梅隆隻是用了一個絕對是精心製作的疊化鏡頭,就打消了人們的所有懷疑,雖然眼睛顏色有差別,但年輕露絲到老年露絲的麵容過度太自然了,自然到了她們看起來完全就像是一個人隨著年齡老去的過程,而不像是分別由兩名演員扮演。
‘隻這兩個鏡頭,就能看出《泰塔尼克號》攝製組的功力了’,羅傑·埃伯特想,‘詹姆斯·卡梅隆擁有的特效團隊,絕對是世界頂尖的,他用的哪家特效工作室來著?噢,是數字領域,還有工業光魔。有了這兩家業內最頂尖的特效工作室,難怪製作的出這樣水準的電影特效來,聽說他們還用了一種全新的電腦技術,似乎叫做3d?’
但更令羅傑·埃伯特歎為觀止的鏡頭還在後麵。
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冰山被撞後碎裂不少冰塊滾到甲板上去的畫麵已經很有衝擊性了,船體裂口海水衝破貨艙大量灌入,並漸漸填滿下麵艙室的鏡頭讓人感到心驚,而真正讓人膽寒的,是泰坦尼克號從傾斜到徹底沉沒的一係列鏡頭——
先是船頭因海水填滿客艙,而不堪重負的下沉,使得船尾離開海麵翹到空中,整艘巨輪呈現出一種傾斜的狀態,而後船體因為無法承擔船尾在空中帶來的壓力,在一係列巨大的動靜之後,直接從中間斷成了兩截!就像人們抄起一個模型,隨手掰成兩段那樣幹脆!
海麵掀起了巨大的海浪!斷裂的船體中間,艙室和電梯都清晰可見!船頭先沉沒進海底,那麽的平靜和迅速,甚至沒能掀起多大的浪花!船體後半段的乘客們拚命向甲板上攀爬,試圖爭得一個活命的機會,但也不停的有乘客從甲板上滑下掉在海裏!
船尾先是翹起四十五度,不少還在移動中的乘客落進了海裏!然後是六十度,更多的人掉了下去!船尾翹起九十度,直立在海麵上,沒有抓住欄杆的乘客全都在滑向海平麵,滑向那無底的深淵!海平麵在翻滾在咆哮,泰坦尼克號最後的軀體,那直立著的船尾也終於一點一點的,被汪洋吞沒了!
直到這時,羅傑·埃伯特才猛地吐出一口氣,然後是大口大口的吸氣!而他身邊的人也全都和他動作一樣,這頓泰坦尼克號沉沒的畫麵,讓他們看的全都忘記了呼吸!
史無前例的、獨一無二的視覺衝擊力!詹姆斯·卡梅隆的頭腦為何會如此天才,竟然想象並拍攝出了這樣的沉船畫麵!
羅傑·埃伯特不知道這些鏡頭是怎麽拍攝完成的,但他知道不論《泰坦尼克號》最後成功與否,這些鏡頭的存在,都會令這部電影被載入史冊!
《泰坦尼克號》的特效是劃時代的!羅傑·埃伯特能夠斷定,詹姆斯·卡梅隆製作出了一部走在時代和行業最前列,不,或者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一部電影。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全世界的電影業啊。”羅傑·埃伯特想,‘而詹姆斯·卡梅隆正是那種走在行業的最前方,運用這個時代最新最高端的技術,身體力行的改變好萊塢,甚至是全球的電影製作方式的人。’
沒人比羅傑·埃伯特更有資格發出這樣的感慨了,出生於二戰結束之前,親身經曆了全球電影行業的每一個重大發展——從默片到有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單一的歌舞片到各種類型片、從寬屏、剪輯到特效的出現——羅傑·埃伯特幾乎可以說是親眼目睹了好萊塢的所有發展和成長,並跟著一起與時俱進。
《泰坦尼克號》帶給羅傑·埃伯特的感覺,就和當年他看到《星球大戰》上映時一模一樣——秒殺同時代所有電影特效的一部作品。
無論是《異形》係列,《終結者》係列還是將恐龍做的幾可亂真的《侏羅紀公園》係列,全都無法與《泰坦尼克號》裏展現的技術相提並論,並且前幾部作品因為都是科幻電影的緣故,無論做的再逼真,觀眾離開電影院後都不可能把它們當做現實看待,而《泰坦尼克號》不一樣,它不是科幻電影,但貢獻出了比科幻片更加真實的特效場景——沒錯,就是真實,真實到羅傑·埃伯特忍不住想,1912年那艘真正的泰坦尼克號是不是就是這樣撞上了冰山然後沉沒呢?那時船上乘客逃難與獲救的場麵,大概也跟此時影片裏描述的差不多吧?
羅傑·埃伯特斷定《泰坦尼克號》必將成為一部現象級的作品,正如1927年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標誌著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片時代,1935年《浮華世界》又讓電影從黑白片時代走入彩色片時代,1977年的《星球大戰》以它再全世界創下的不可思議的票房使好萊塢全麵進入數字化時代,1997年《泰坦尼克號》的出現,或許也會使好萊塢徹底邁入電腦特效時代,甚至可能會改變好萊塢製作電影的方式。
——因為太為《泰坦尼克號》的特效感到震撼了,羅傑·埃伯特甚至沒能好好品味整部電影講述的故事,當然他對卡爾的傲慢、傑克的善良和露絲的不甘願被舒服都有著強烈的印象,不過他也很確信自己因為太關注畫麵,肯定也遺漏了影片許多重要的細節。
不過沒關係,因為羅傑·埃伯特還會再來電影院,觀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是第四遍的,直到他將所有鏡頭全部吃透,所有畫麵牢牢記住為止。
和羅傑·埃伯特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電影院裏的瑞秋、南希、卡梅拉、漢娜四位姑娘,她們在卡爾和傑克出現的時候花癡他們的英俊,在卡爾無論付出多少都換不來未婚妻真心的時候歎息他的可憐,在傑克和露絲相戀的時候歌頌他們的愛情,但是當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並開始沉沒的時候,四個姑娘頓時害怕的將彼此的手緊緊握住!
此時此刻的她們,腦海裏早就忘記了傑克、露絲和卡爾間的愛恨情仇,更無所謂露絲最終選擇和誰在一起,她們隻希望所有人都活下去!無論是三位主角還是船長愛德華·史密斯,無論是普通的乘客還是船上的水手船員,無論是堅持在船上演奏樂曲的樂隊,還是在死亡前夕仍不忘為信徒祈禱的牧師……隻希望他們全都活下去!
隻可惜她們終究還是失望了。
《泰坦尼克號》改編自曆史真實事件的身份,早已注定了這部電影的悲劇情節,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他們在走進電影院之前不怎麽在乎,甚至因為早就知道曆史真相而顯得有些麻木,卻在還沒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就坐在座位上開始痛哭流涕——
是在悲傷傑克和露絲的生死永隔嗎?
是,但也不全是。
更多的,是在為泰坦尼克號上逝去的那麽多鮮活生命而哀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