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瑾一直冷眼旁觀著這一切,靜靜的注視著朝局事態的發展。
他雖貴為吏部侍郎,然而卻在朝堂中根基甚淺,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且宰相當中與也沒有人與他交好,根本不能影響到政事堂的決策。
如此,陸瑾才悲哀的發現他的一切權力來源均是得知天後,隻要天後支持他,他辦起事情這才能夠一帆風順,然若失去了天後的相助,他陸瑾立即變得一文不值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陸瑾才認識到了自己為官以來最大的不足,那就是缺少朋黨的支撐。
其實說起來,他以前一直對朝臣們拉幫結派黨同伐異之舉甚為厭惡,也非常看不起,但是此刻看來,才覺得大臣如果成為了孜然一身的孤臣,雖可以獲得不錯的美譽,但是卻改變不了其影響力的不足,這也是非常大的弊端。
如現在朝局黨派形勢,當以中書令裴炎一黨最盛,這其中又擺包括了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景先;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岑長倩兩位宰相,以及單於道經略大使、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等人。
而原本以劉仁軌、裴行儉等人為首的軍方派,卻因為劉仁軌的漸漸老邁,以及裴行儉的溘然長逝,逐漸失去了其影響力,陸瑾算得半個裴派之人,故而亦是如此。
所以朝局鬥爭,不結朋黨,幾乎是寸步難行。
這些想法都是陸瑾這幾日思忖得來的接過,但讓他深感憂慮的是,朝臣中支持武後與支持裴炎的大臣們可謂是勢均力敵,勉強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支持嗣君李顯的卻是寥寥無幾。
而將來李顯親政之後,必定會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成為高官,從而提升自己的勢力,在上層權力框架已經被武後與裴炎壟斷的情況下,李顯這麽做必定會惹來極大的動蕩。
倘若陸瑾是李顯,那麽現在一定不能輕舉妄動,而是盡量保持平和,親政之後不爭權不奪利,而是任由武後一黨與裴炎一黨明爭暗鬥,待到兩敗俱傷之後,再行見縫插針安排自己的人上位,從而遏製武後與裴炎。
然若李顯展現得太過急躁,或許想要自己的親信立即上位,那必定會惹來武後與裴炎的聯手反擊,動搖其親征根基。
故而,陸瑾覺得當次之時,李顯應冷靜對待,以不變應萬變為上,方為上策。
沒過幾天,朝局終於起了微妙的變化,一直隱忍不發多日的武後開始出招了。
武後所作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加授德高望重的皇室宗親:她分別加授韓王李元嘉為太尉,霍王李元軌為司徒,舒王李元名為司空,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
武後此舉,自然是為了籠絡皇室宗親之心,也是起到了安撫之用,但陸瑾還是在這其中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他覺得武後已對這些人起了懷疑之心,甚至是殺意,故而才使用這般先與後取之道。
於此同時,政事堂也是風雲湧動。
第一件事,武後罷免了侍中王德珍的相位,將與裴炎關係要好的黃門侍郎、同中書門平章事劉景先遷升為侍中。
第二件事,武後下令將原本設在門下省的政事堂遷到了中書省,而中書省的長官正是裴炎,使得裴炎秉筆宰相之權再是加大,也使得中書省一省獨大,完全淩駕在了尚書省和門下省之上。
從此以後,原本就為丞相的侍中與尚書省左右仆射,若沒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均不再視為宰相。
第三件事,武後擢升了一批與裴炎關係較好的官員。
將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岑長倩升任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將單於道經略大使、右武衛將軍程務挺勝任為兵部侍郎、左羽林將軍。
而向來與裴炎關係不佳的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正一亦被免去了相位,前去國子監擔任祭酒。
如此一來,政事堂已是成為了裴炎的一人堂。
而政事堂每次議事必須乃是裴炎主持,除宰相以外其他省部寺官員如要參加政事堂議事,必須經過裴炎的批準。
現在的裴炎除了資曆與人望尚有些欠缺以外,其勢力可比當年的長孫無忌。
經過這一係列事件之後,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陸瑾才想明白裴炎為何會提議讓武後暫時領政。
那是裴炎想要借武後之手提升他自己的權勢,更拔擢與他裴炎關係要好的官員。
武後達到了處理國政的心願,裴炎達到了提升權勢的目的。
這兩大集團如此合作已是完成了雙贏,唯有將嗣君李顯一個人晾在了一邊,幾乎將他完全架空了。
而在李顯守喪期滿的前一天,武後又派出了一大批親信將領,前往最為重要的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各府司共同鎮守,以防非常時期有非常之變。
終於,在正月初十這一天,洛陽宮正宮含元殿舉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新君冊封儀式。
當李顯全副冕冠走入含元殿的時候,頓時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宣呼聲,一片“聖人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宣呼聲直上雲霄,傳遍了整座洛陽城。
陸瑾身為赫赫吏部侍郎,自然也進入大殿觀摩了整場典禮的過程。
當看到李顯坐在龍床之上,接收群臣的拜見之後,陸瑾心內卻是生出了些許不安的感覺。
他總是覺得李顯這張龍床看起來搖搖晃晃的,似乎隨時都有傾倒之危,活在武後與裴炎權力夾縫中的李顯,想必一定有漫長的一點日子須得苦熬。
即位大典上,李顯申明了其基本的執政綱領,不外乎就是遵循祖製,繼承太宗高宗之餘烈,開創大唐鼎盛之世。
同時,李顯尊武後為皇太後,冊封太子妃韋蓮兒為皇後,長子李重照為太子,並將其嶽父韋玄貞從普州司馬的任上,直接官升數級拔擢為正四品上的豫州刺史。
要知道兩年之前韋玄貞不過一七品縣令,雖則父憑女貴成為國丈,但這樣的升遷速度還是令群臣一陣側目。
他雖貴為吏部侍郎,然而卻在朝堂中根基甚淺,幾乎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且宰相當中與也沒有人與他交好,根本不能影響到政事堂的決策。
如此,陸瑾才悲哀的發現他的一切權力來源均是得知天後,隻要天後支持他,他辦起事情這才能夠一帆風順,然若失去了天後的相助,他陸瑾立即變得一文不值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陸瑾才認識到了自己為官以來最大的不足,那就是缺少朋黨的支撐。
其實說起來,他以前一直對朝臣們拉幫結派黨同伐異之舉甚為厭惡,也非常看不起,但是此刻看來,才覺得大臣如果成為了孜然一身的孤臣,雖可以獲得不錯的美譽,但是卻改變不了其影響力的不足,這也是非常大的弊端。
如現在朝局黨派形勢,當以中書令裴炎一黨最盛,這其中又擺包括了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劉景先;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岑長倩兩位宰相,以及單於道經略大使、右武衛將軍程務挺等人。
而原本以劉仁軌、裴行儉等人為首的軍方派,卻因為劉仁軌的漸漸老邁,以及裴行儉的溘然長逝,逐漸失去了其影響力,陸瑾算得半個裴派之人,故而亦是如此。
所以朝局鬥爭,不結朋黨,幾乎是寸步難行。
這些想法都是陸瑾這幾日思忖得來的接過,但讓他深感憂慮的是,朝臣中支持武後與支持裴炎的大臣們可謂是勢均力敵,勉強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支持嗣君李顯的卻是寥寥無幾。
而將來李顯親政之後,必定會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成為高官,從而提升自己的勢力,在上層權力框架已經被武後與裴炎壟斷的情況下,李顯這麽做必定會惹來極大的動蕩。
倘若陸瑾是李顯,那麽現在一定不能輕舉妄動,而是盡量保持平和,親政之後不爭權不奪利,而是任由武後一黨與裴炎一黨明爭暗鬥,待到兩敗俱傷之後,再行見縫插針安排自己的人上位,從而遏製武後與裴炎。
然若李顯展現得太過急躁,或許想要自己的親信立即上位,那必定會惹來武後與裴炎的聯手反擊,動搖其親征根基。
故而,陸瑾覺得當次之時,李顯應冷靜對待,以不變應萬變為上,方為上策。
沒過幾天,朝局終於起了微妙的變化,一直隱忍不發多日的武後開始出招了。
武後所作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加授德高望重的皇室宗親:她分別加授韓王李元嘉為太尉,霍王李元軌為司徒,舒王李元名為司空,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
武後此舉,自然是為了籠絡皇室宗親之心,也是起到了安撫之用,但陸瑾還是在這其中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味道,他覺得武後已對這些人起了懷疑之心,甚至是殺意,故而才使用這般先與後取之道。
於此同時,政事堂也是風雲湧動。
第一件事,武後罷免了侍中王德珍的相位,將與裴炎關係要好的黃門侍郎、同中書門平章事劉景先遷升為侍中。
第二件事,武後下令將原本設在門下省的政事堂遷到了中書省,而中書省的長官正是裴炎,使得裴炎秉筆宰相之權再是加大,也使得中書省一省獨大,完全淩駕在了尚書省和門下省之上。
從此以後,原本就為丞相的侍中與尚書省左右仆射,若沒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均不再視為宰相。
第三件事,武後擢升了一批與裴炎關係較好的官員。
將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岑長倩升任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將單於道經略大使、右武衛將軍程務挺勝任為兵部侍郎、左羽林將軍。
而向來與裴炎關係不佳的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郭正一亦被免去了相位,前去國子監擔任祭酒。
如此一來,政事堂已是成為了裴炎的一人堂。
而政事堂每次議事必須乃是裴炎主持,除宰相以外其他省部寺官員如要參加政事堂議事,必須經過裴炎的批準。
現在的裴炎除了資曆與人望尚有些欠缺以外,其勢力可比當年的長孫無忌。
經過這一係列事件之後,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陸瑾才想明白裴炎為何會提議讓武後暫時領政。
那是裴炎想要借武後之手提升他自己的權勢,更拔擢與他裴炎關係要好的官員。
武後達到了處理國政的心願,裴炎達到了提升權勢的目的。
這兩大集團如此合作已是完成了雙贏,唯有將嗣君李顯一個人晾在了一邊,幾乎將他完全架空了。
而在李顯守喪期滿的前一天,武後又派出了一大批親信將領,前往最為重要的並、益、荊、揚四大都督府,與各府司共同鎮守,以防非常時期有非常之變。
終於,在正月初十這一天,洛陽宮正宮含元殿舉行了盛大而又隆重的新君冊封儀式。
當李顯全副冕冠走入含元殿的時候,頓時響起了山呼海嘯般的宣呼聲,一片“聖人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宣呼聲直上雲霄,傳遍了整座洛陽城。
陸瑾身為赫赫吏部侍郎,自然也進入大殿觀摩了整場典禮的過程。
當看到李顯坐在龍床之上,接收群臣的拜見之後,陸瑾心內卻是生出了些許不安的感覺。
他總是覺得李顯這張龍床看起來搖搖晃晃的,似乎隨時都有傾倒之危,活在武後與裴炎權力夾縫中的李顯,想必一定有漫長的一點日子須得苦熬。
即位大典上,李顯申明了其基本的執政綱領,不外乎就是遵循祖製,繼承太宗高宗之餘烈,開創大唐鼎盛之世。
同時,李顯尊武後為皇太後,冊封太子妃韋蓮兒為皇後,長子李重照為太子,並將其嶽父韋玄貞從普州司馬的任上,直接官升數級拔擢為正四品上的豫州刺史。
要知道兩年之前韋玄貞不過一七品縣令,雖則父憑女貴成為國丈,但這樣的升遷速度還是令群臣一陣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