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在一看到了這段記載之後,第一個想起的問題,這個問題倒很快有了答案——不過雖有答案,但我仍然一點也不明白。
這種情形,乍一聽,像是很怪,但其實也很簡單,那是因為我不懂答案的意思。
也是同樣的記述,說這兩棵白楠樹,是“樹神所居”,還有進一步的說明:“樹神者,東方乙木之神,眾木之靈也,居於樹中,與樹合為一體,又儼然獨存,為萬古奇觀之象。移植前庭,令神木居為萬世之基。”
這一段文字,個個字都識得,可是湊在一起,所傳達的訊息,卻是撲朔迷離之至。
像什麽是“樹神”,它不解釋,倒還可以意會,一解釋就叫人如墜五裏雲中,“東方乙木之神,眾木之靈”倒還可以理解,“居於樹中”也易明白,但接下來的形容,就不知所雲了,隻是可以知道,那“樹神”現象,是“萬古奇觀”。
元朝帝國,版圖幅員廣大,見識自然也廣,可知那“樹神”確是一種奇異之極的現象,隻可惜究竟真相如何,記述不詳。
從記述中知道。那幢屋子的名稱是“神木居”,由宋自然的形容來看,這“神木居”的稱號,倒也當之無愧,可是接下來,“萬世之基”,又是什麽意思呢?
通常來說,“萬世之基”這一類的詞句,隻有帝皇才用得上,曆史上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基業可以千秋萬古傳下去。
造這神木居的脫脫,又不是皇帝,隻是丞相,難道他有做皇帝的野心——這很使人費解,就算他真有這樣的野心,也決不能這樣公然表示,那是誅九族的大罪。
而且,我立刻又想到了第二個問題:那兩棵白楠樹呢?
在那屋子(神木居)的前庭,並沒有樹。宋自然曾說,那屋子的範圍之內,隻有木頭,沒有樹。
那兩株在四百多年前已經有一人合抱粗細的白楠樹,現在若仍然存活,至少該有兩人合抱,三丈高了吧。若然還在,宋自然定無看不見之理。
可以肯定的是:神木居的前庭,曾有兩棵極大的白楠樹,但現在已不在了。
大樹不會自動消失,消失得如此徹底,自然是讓人掘起來了。
是什麽人那樣勞師動眾.把兩棵大樹掘起來的?
這個問題,看下去,倒也有了答案,但是更叫人又產生了許多疑問。
解答這個問題的資料甚多,最早的是一些零星的地方誌所記載的,說是在“太祖登基之初”,就有地方官建議,建立“樹神祠”,以佑民生。
那“太祖”自然是明太祖,這個建議被否決——這樣提議,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之中,一直被提出來,但一直沒有實行,隻是“百姓膜拜者眾”。
更具體的一項記載,是說“聖祖南巡”時,曾駐驛神木居。
這確然是驚人的記載,“聖祖”是清聖祖康熙,那是中國曆史上極少的好皇帝,簡稱“明君”。他曾幾度南巡,居然曾經入住這神木居,這可以說是珍貴之極的曆史資料,也是奇怪之極的行為。
作為尊貴的皇帝,為什麽要屈駕到神木居來呢?
這一部分的資料,相當詳細,還記載著當時皇帝,曾召見了一批“士”。
這一節記載,更令我莫名其妙。稍知曆史的人,都知道“術士”或“方士”這類身分的人,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但他們的行動是不是興盛,和統治者的好惡大有關係。若是皇帝向往神仙位業的,那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術士在社會上,也必然大大活躍。
可是,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十分熱衷於實用科學,並不熱衷於神仙文學,那麽,他為什麽要在神木居中,召見了一批術士呢?
唯一的推論是:在神木居中,有極奇特的現象,這種現象,隻有術士才能了解。
我在看到這一部分資料時,花了相當的時間。皇帝在離開的時候,還下了一道聖旨:欽命地方官員,對神木居嚴加防守,不準擅入,有意圖進入者,嚴厲懲處。
在這道聖旨之下,神木居成了禁區,那時,那兩株大白楠樹,還在前庭,有關它們的敘述是:“已兩人合抱,高五丈,樹葉婆娑,蔚為奇觀。”
看到了這樣的記載,我想到的是:這可能是世上僅有的大樹移植成功的例子,是一個奇跡,值得所有植物學家去研究。
終有清一朝,這“神木居”都受到保護,甚至上司考核地方官的政績,也看他是不是把“神木居”保護得完善而定。
宋自然曾感歎神木居曆數百年而仍和新的一樣,當然是保護有功之故。
可是,清朝消失,也已好幾十年了,在這幾十年,近四分之三世紀中,戰火連天,時世不太平之極,這個城市,也曾經曆過戰爭,有一兩次戰役,在近代史中,甚是著名,何以“神木居”仍能超然存在呢?
資料看到這裏,我的好奇心,已被引發至爆炸性的程度了,我像是乾旱已久的大地吸到水分一樣,想在資料中尋找解開謎團之鑰。
再接下來的資料是,滿清末任官員,曾帶引攻進城來的車隊指揮者,到過神木居。那指揮者日後是一位著名的將軍。
將軍曾感歎那兩株白楠樹為“奇樹”,而且立即下令,派軍隊保護神木居。
令人又大是好奇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中,許多著名的軍政領袖,乃至最高領袖,都曾到過“神木居”,或逗留一天,或留下了一個月不等。
毫無例外地,這些大人物,在到了神木居和離開之後,都沒有說什麽,除了讚歎屋子的精巧堅固之外,並沒有別的言論。
屋子當然是稀世奇寶,但我相信那決非吸引大人物去逗留的真正原因。
一定另有原因在,可是大人物(包括康熙)個個都三緘其口,並不提及,照我的推測是,那事情一定古怪和不可思議之至,以致令得大人物說不出口。
當我有了這樣初步結論之後,更是急於想著看到最近的發展。
約有三四十年,雖然戰火在各地蔓延,但這個城市總算相當平靜。
到最後,又一股攻城大軍,完成了對這個城市的包圍之後,守軍看到大勢已去,所以投降,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攻防戰,城市也沒有受到破壞。
這種情形,乍一聽,像是很怪,但其實也很簡單,那是因為我不懂答案的意思。
也是同樣的記述,說這兩棵白楠樹,是“樹神所居”,還有進一步的說明:“樹神者,東方乙木之神,眾木之靈也,居於樹中,與樹合為一體,又儼然獨存,為萬古奇觀之象。移植前庭,令神木居為萬世之基。”
這一段文字,個個字都識得,可是湊在一起,所傳達的訊息,卻是撲朔迷離之至。
像什麽是“樹神”,它不解釋,倒還可以意會,一解釋就叫人如墜五裏雲中,“東方乙木之神,眾木之靈”倒還可以理解,“居於樹中”也易明白,但接下來的形容,就不知所雲了,隻是可以知道,那“樹神”現象,是“萬古奇觀”。
元朝帝國,版圖幅員廣大,見識自然也廣,可知那“樹神”確是一種奇異之極的現象,隻可惜究竟真相如何,記述不詳。
從記述中知道。那幢屋子的名稱是“神木居”,由宋自然的形容來看,這“神木居”的稱號,倒也當之無愧,可是接下來,“萬世之基”,又是什麽意思呢?
通常來說,“萬世之基”這一類的詞句,隻有帝皇才用得上,曆史上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希望自己的基業可以千秋萬古傳下去。
造這神木居的脫脫,又不是皇帝,隻是丞相,難道他有做皇帝的野心——這很使人費解,就算他真有這樣的野心,也決不能這樣公然表示,那是誅九族的大罪。
而且,我立刻又想到了第二個問題:那兩棵白楠樹呢?
在那屋子(神木居)的前庭,並沒有樹。宋自然曾說,那屋子的範圍之內,隻有木頭,沒有樹。
那兩株在四百多年前已經有一人合抱粗細的白楠樹,現在若仍然存活,至少該有兩人合抱,三丈高了吧。若然還在,宋自然定無看不見之理。
可以肯定的是:神木居的前庭,曾有兩棵極大的白楠樹,但現在已不在了。
大樹不會自動消失,消失得如此徹底,自然是讓人掘起來了。
是什麽人那樣勞師動眾.把兩棵大樹掘起來的?
這個問題,看下去,倒也有了答案,但是更叫人又產生了許多疑問。
解答這個問題的資料甚多,最早的是一些零星的地方誌所記載的,說是在“太祖登基之初”,就有地方官建議,建立“樹神祠”,以佑民生。
那“太祖”自然是明太祖,這個建議被否決——這樣提議,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之中,一直被提出來,但一直沒有實行,隻是“百姓膜拜者眾”。
更具體的一項記載,是說“聖祖南巡”時,曾駐驛神木居。
這確然是驚人的記載,“聖祖”是清聖祖康熙,那是中國曆史上極少的好皇帝,簡稱“明君”。他曾幾度南巡,居然曾經入住這神木居,這可以說是珍貴之極的曆史資料,也是奇怪之極的行為。
作為尊貴的皇帝,為什麽要屈駕到神木居來呢?
這一部分的資料,相當詳細,還記載著當時皇帝,曾召見了一批“士”。
這一節記載,更令我莫名其妙。稍知曆史的人,都知道“術士”或“方士”這類身分的人,自古以來,一直都存在。但他們的行動是不是興盛,和統治者的好惡大有關係。若是皇帝向往神仙位業的,那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術士在社會上,也必然大大活躍。
可是,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十分熱衷於實用科學,並不熱衷於神仙文學,那麽,他為什麽要在神木居中,召見了一批術士呢?
唯一的推論是:在神木居中,有極奇特的現象,這種現象,隻有術士才能了解。
我在看到這一部分資料時,花了相當的時間。皇帝在離開的時候,還下了一道聖旨:欽命地方官員,對神木居嚴加防守,不準擅入,有意圖進入者,嚴厲懲處。
在這道聖旨之下,神木居成了禁區,那時,那兩株大白楠樹,還在前庭,有關它們的敘述是:“已兩人合抱,高五丈,樹葉婆娑,蔚為奇觀。”
看到了這樣的記載,我想到的是:這可能是世上僅有的大樹移植成功的例子,是一個奇跡,值得所有植物學家去研究。
終有清一朝,這“神木居”都受到保護,甚至上司考核地方官的政績,也看他是不是把“神木居”保護得完善而定。
宋自然曾感歎神木居曆數百年而仍和新的一樣,當然是保護有功之故。
可是,清朝消失,也已好幾十年了,在這幾十年,近四分之三世紀中,戰火連天,時世不太平之極,這個城市,也曾經曆過戰爭,有一兩次戰役,在近代史中,甚是著名,何以“神木居”仍能超然存在呢?
資料看到這裏,我的好奇心,已被引發至爆炸性的程度了,我像是乾旱已久的大地吸到水分一樣,想在資料中尋找解開謎團之鑰。
再接下來的資料是,滿清末任官員,曾帶引攻進城來的車隊指揮者,到過神木居。那指揮者日後是一位著名的將軍。
將軍曾感歎那兩株白楠樹為“奇樹”,而且立即下令,派軍隊保護神木居。
令人又大是好奇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中,許多著名的軍政領袖,乃至最高領袖,都曾到過“神木居”,或逗留一天,或留下了一個月不等。
毫無例外地,這些大人物,在到了神木居和離開之後,都沒有說什麽,除了讚歎屋子的精巧堅固之外,並沒有別的言論。
屋子當然是稀世奇寶,但我相信那決非吸引大人物去逗留的真正原因。
一定另有原因在,可是大人物(包括康熙)個個都三緘其口,並不提及,照我的推測是,那事情一定古怪和不可思議之至,以致令得大人物說不出口。
當我有了這樣初步結論之後,更是急於想著看到最近的發展。
約有三四十年,雖然戰火在各地蔓延,但這個城市總算相當平靜。
到最後,又一股攻城大軍,完成了對這個城市的包圍之後,守軍看到大勢已去,所以投降,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攻防戰,城市也沒有受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