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太低的時候,被隨著泥土翻起來的泥鰍黃鱔反應同樣會慢一些,很是輕易的就被張華抓住放進了笆簍裏麵。
又是一條半斤左右的大黃鱔被翻了起來,張華隨意的一彎腰,一把將大黃鱔抓起來放進笆簍裏麵,整套動作行雲流水,都不耽誤手中的活兒。
這年代已經有人在用電瓶打泥鰍黃鱔了,一般的田裏根本就沒什麽收獲,不過張華家的這塊朝門田就在自家壩子邊上,裏麵還養了一點魚,自然不可能讓別人用電瓶打的。
所以現在犁田,倒是讓張華抓了不少泥鰍黃鱔,偶爾還能抓到一條倒黴的大板鯽,半天下來一起還抓了兩三斤的樣子,放點酸蘿卜一起煮一盆不成問題。
太陽出來之後,也就感覺沒那麽冷了,反而讓人感覺很舒爽。
張父用板車拉了幾個捆紮好的甘蔗青梢回來,對張華喊道:“差不多吃飯了!”
“犁完這一趟就來!”
張華犁到壩子邊的田角之後,解開牛脖子上麵的駕擔,把牛牽到壩子上,丟了兩個甘蔗青梢給它吃,然後隨意的洗了一下手臉。
陳君提了一桶熱水,還拿了雙毛拖鞋出來,看著張華滿身的泥點子,笑道:“洗熱水吧,以前在書上看見男耕女織這個詞,感覺挺好的,現在看起來好像不是那麽回事兒了。”
“嗬嗬,童話裏都是騙人的嘛,別說耕田織布了,就是做一雙鞋墊,手上都不知道要被戳多少個針眼子,”張華笑道。
吃了午飯繼續幹,晚上收獲了一大盆水煮魚,裏麵還有不少泥鰍、黃鱔,加上一些配菜,倒是勉強夠一桌人吃了。
除了犁田,平時張華也幫父母割一下紅薯藤,挖一下紅薯什麽的,幫忙幹一點農活兒,日子倒是過得充實,不知不覺就到了臘月。
酒席定在初三,初一這天張華就開始在生產隊挨家挨戶的請人了,至於親戚那些則是父母負責通知,畢竟有些親戚張華其實也不熟。
比如父母他們的姑姑、叔伯、阿姨、舅舅那邊的堂、表兄弟姐妹,算起來其實也是很親的人,可是張華連認都不一定能全部認識。
特別是老輩子女又多,搞不好有些連見都沒有見過。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就認不到了啊!
初二,上午殺豬,因為桌席比較多,所以直接殺了兩頭豬,畢竟本地豬也就一兩百斤一頭而已,一頭豬是肯定不夠的。
下午幫忙的人就陸陸續續的來了,這時代還沒有什麽一條龍服務的說法,誰家辦酒席,還得挨家挨戶的去借桌子板凳才行。
至於碗筷、蒸籠這些小東西倒是有專門的人置辦得有,按規矩給點錢租就行。
康如山也早早的就過來幫忙了,張父把人情薄交給了他,讓他幫忙記賬,同時也負責安排來幫忙的人。
那些負責搞收擺的人,就負責去借桌子板凳,負責廚房的人就要去借碗筷、蒸籠這些,安排誰燒火煮飯,誰打整雞鴨、折菜。
人情薄有兩份,一份是送禮的賬薄,一份是幫忙的,這些人情以後都是需要還給人家的。
送禮的送了多少,得按照行情禮尚往來,人家來給你幫忙了,等別人家有事兒的時候,你也是需要去幫忙的,幫忙的人來了,先要每人給一包煙,再記個名字然後才會開始幹活兒。
一些距離遠一點的親戚,也是會在初二的下午就到來。
畢竟這時代交通不方便,十多公裏許多也是走路過來的,人家總不可能明天上午走得累個半死,來吃一頓午飯又急匆匆的趕回去吧?
所以都會在今天下午過來,後天早飯吃了再回去,所以還得給他們安排住處,一般都是在自己關係比較好的鄰居家裏借宿兩晚。
也有些人會直接打個通宵的牌,然後第二天再補一下覺。
康有名也在午後就趕了回來,“華子哥,新婚快樂,恭喜恭喜啊。”
康有名後麵還跟了一長串的人,電影放映機、錄像機、連槍、鑼鼓、燈架戲班子。
“搞這麽多花樣幹嘛?”張華笑道。
康有名解釋道:“不是我一個人請的,四表叔他們和我聯係了一下,他們沒時間回來,就委托我辦了,一人出了一點錢,我想著你這地方也夠大,幹脆都整一套,大家喜歡什麽就看什麽,也就是圖個熱鬧而已。”
話說這時代那裏有什麽喜事,確實喜歡請人來熱鬧一下,檔次最高的自然是燈架戲,其實是川劇的一種,可不是以後的歌舞團啊。
人家雖然隻是民間藝人,可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的,表演的也都是各種戲曲,猶豫是真人表演,還需要二胡、鑼鼓、嗩呐這些配合,所以花費自然也比較高,這時代一般也需要一千多塊錢。
已經相當於普通人兩三個月的工資了,當然,這是物有所值的,張華他們這裏基本上男女老少都喜歡看。
而且這麽貴也不是說都請得起的。
差一點的則會請人來放一下電影,再差一點的就是放錄像帶了。
實在不行,也可以請個人來打一下連槍。
一根綁滿銅錢的竹竿,或在地上,或在手腳上敲擊發出帶有節奏的響聲,然後唱一些搞笑的歌訣,也算是一個熱鬧,其中有些厲害的高手,一個人也是可以帶動滿場氣氛的。
張華想了想,說道:“讓打連槍的和唱燈架戲的合一處,讓他們自己合計一下怎麽表演,錢不少他們的就是了。
放電影的安排到村小學去放,錄像機則安排到村小賣部去放,告訴他們都不少他們的錢。
免得混到一起相互影響,人家都不知道該看什麽了。”
康有名想了想,點頭說道:“行,我等下就給他們說。”
明天中午才是正酒,今天晚上也就是招待一下幫忙的人,還有距離比較遠的親戚而已,所以也就簡單的弄了七八個菜。
吃完晚飯後,唱戲的台子就搭建起來了,這時代農村唱戲也沒什麽音響,全靠演唱的人聲音大,所以台子搭建的很小,看戲的人也圍得很近。
又是一條半斤左右的大黃鱔被翻了起來,張華隨意的一彎腰,一把將大黃鱔抓起來放進笆簍裏麵,整套動作行雲流水,都不耽誤手中的活兒。
這年代已經有人在用電瓶打泥鰍黃鱔了,一般的田裏根本就沒什麽收獲,不過張華家的這塊朝門田就在自家壩子邊上,裏麵還養了一點魚,自然不可能讓別人用電瓶打的。
所以現在犁田,倒是讓張華抓了不少泥鰍黃鱔,偶爾還能抓到一條倒黴的大板鯽,半天下來一起還抓了兩三斤的樣子,放點酸蘿卜一起煮一盆不成問題。
太陽出來之後,也就感覺沒那麽冷了,反而讓人感覺很舒爽。
張父用板車拉了幾個捆紮好的甘蔗青梢回來,對張華喊道:“差不多吃飯了!”
“犁完這一趟就來!”
張華犁到壩子邊的田角之後,解開牛脖子上麵的駕擔,把牛牽到壩子上,丟了兩個甘蔗青梢給它吃,然後隨意的洗了一下手臉。
陳君提了一桶熱水,還拿了雙毛拖鞋出來,看著張華滿身的泥點子,笑道:“洗熱水吧,以前在書上看見男耕女織這個詞,感覺挺好的,現在看起來好像不是那麽回事兒了。”
“嗬嗬,童話裏都是騙人的嘛,別說耕田織布了,就是做一雙鞋墊,手上都不知道要被戳多少個針眼子,”張華笑道。
吃了午飯繼續幹,晚上收獲了一大盆水煮魚,裏麵還有不少泥鰍、黃鱔,加上一些配菜,倒是勉強夠一桌人吃了。
除了犁田,平時張華也幫父母割一下紅薯藤,挖一下紅薯什麽的,幫忙幹一點農活兒,日子倒是過得充實,不知不覺就到了臘月。
酒席定在初三,初一這天張華就開始在生產隊挨家挨戶的請人了,至於親戚那些則是父母負責通知,畢竟有些親戚張華其實也不熟。
比如父母他們的姑姑、叔伯、阿姨、舅舅那邊的堂、表兄弟姐妹,算起來其實也是很親的人,可是張華連認都不一定能全部認識。
特別是老輩子女又多,搞不好有些連見都沒有見過。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就認不到了啊!
初二,上午殺豬,因為桌席比較多,所以直接殺了兩頭豬,畢竟本地豬也就一兩百斤一頭而已,一頭豬是肯定不夠的。
下午幫忙的人就陸陸續續的來了,這時代還沒有什麽一條龍服務的說法,誰家辦酒席,還得挨家挨戶的去借桌子板凳才行。
至於碗筷、蒸籠這些小東西倒是有專門的人置辦得有,按規矩給點錢租就行。
康如山也早早的就過來幫忙了,張父把人情薄交給了他,讓他幫忙記賬,同時也負責安排來幫忙的人。
那些負責搞收擺的人,就負責去借桌子板凳,負責廚房的人就要去借碗筷、蒸籠這些,安排誰燒火煮飯,誰打整雞鴨、折菜。
人情薄有兩份,一份是送禮的賬薄,一份是幫忙的,這些人情以後都是需要還給人家的。
送禮的送了多少,得按照行情禮尚往來,人家來給你幫忙了,等別人家有事兒的時候,你也是需要去幫忙的,幫忙的人來了,先要每人給一包煙,再記個名字然後才會開始幹活兒。
一些距離遠一點的親戚,也是會在初二的下午就到來。
畢竟這時代交通不方便,十多公裏許多也是走路過來的,人家總不可能明天上午走得累個半死,來吃一頓午飯又急匆匆的趕回去吧?
所以都會在今天下午過來,後天早飯吃了再回去,所以還得給他們安排住處,一般都是在自己關係比較好的鄰居家裏借宿兩晚。
也有些人會直接打個通宵的牌,然後第二天再補一下覺。
康有名也在午後就趕了回來,“華子哥,新婚快樂,恭喜恭喜啊。”
康有名後麵還跟了一長串的人,電影放映機、錄像機、連槍、鑼鼓、燈架戲班子。
“搞這麽多花樣幹嘛?”張華笑道。
康有名解釋道:“不是我一個人請的,四表叔他們和我聯係了一下,他們沒時間回來,就委托我辦了,一人出了一點錢,我想著你這地方也夠大,幹脆都整一套,大家喜歡什麽就看什麽,也就是圖個熱鬧而已。”
話說這時代那裏有什麽喜事,確實喜歡請人來熱鬧一下,檔次最高的自然是燈架戲,其實是川劇的一種,可不是以後的歌舞團啊。
人家雖然隻是民間藝人,可說學逗唱樣樣精通的,表演的也都是各種戲曲,猶豫是真人表演,還需要二胡、鑼鼓、嗩呐這些配合,所以花費自然也比較高,這時代一般也需要一千多塊錢。
已經相當於普通人兩三個月的工資了,當然,這是物有所值的,張華他們這裏基本上男女老少都喜歡看。
而且這麽貴也不是說都請得起的。
差一點的則會請人來放一下電影,再差一點的就是放錄像帶了。
實在不行,也可以請個人來打一下連槍。
一根綁滿銅錢的竹竿,或在地上,或在手腳上敲擊發出帶有節奏的響聲,然後唱一些搞笑的歌訣,也算是一個熱鬧,其中有些厲害的高手,一個人也是可以帶動滿場氣氛的。
張華想了想,說道:“讓打連槍的和唱燈架戲的合一處,讓他們自己合計一下怎麽表演,錢不少他們的就是了。
放電影的安排到村小學去放,錄像機則安排到村小賣部去放,告訴他們都不少他們的錢。
免得混到一起相互影響,人家都不知道該看什麽了。”
康有名想了想,點頭說道:“行,我等下就給他們說。”
明天中午才是正酒,今天晚上也就是招待一下幫忙的人,還有距離比較遠的親戚而已,所以也就簡單的弄了七八個菜。
吃完晚飯後,唱戲的台子就搭建起來了,這時代農村唱戲也沒什麽音響,全靠演唱的人聲音大,所以台子搭建的很小,看戲的人也圍得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