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後世那篇文章以孫氏兄弟聯曹與聯袁作為切入點,最終演變成兄弟相殘,雖然腦洞很大,但可能性並不高,至於背後的利益集團,就算能量再大,就當時孫策屠殺世家的狠勁來說,世家真有這樣的手段,早幹嘛去了,更何況還要聽孫權這樣的毛頭小子,他們就這麽篤定孫權能穩住孫策帳下的部隊?
畢竟除了孫堅留下來的本部,這幾年孫策招賢納士已經招募來的部隊早就成為了主力軍,所以這樣的懷疑可以成為小說的內容,將孫權寫成腹黑心狠之輩,但卻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現實裏發生,因為孫權也不傻,在大哥與傀儡之間,如何選擇還用選擇嗎?
更何況江東世家的氣焰早就被孫策壓了下來,隻要孫策在一天,他們就不敢冒被滅族的風險強出頭,換言之如果不是孫策死後群龍無首,世家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孫家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裏,所以雙方妥協,最後變成了這麽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產物。
而孫權的覆轍劉瀾肯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劉瀾早已經想好了一切解決的辦法,雖然效果不知道會如何,但孫權妥協的原因在世家的錢糧與人口,而劉瀾卻無須擔憂這些,所以江東世家對他來說並不會有任何能求到他們的地方,那自然就沒有什麽事情向他們去妥協,相反部隊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孫權時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著自己的部隊,所以劉瀾更沒有任何的顧忌,就算劉瀾真要下殺手,還真不懼怕這些世家。
江東的世家可與中原的世家不一樣,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從黃巾之亂走過來的,建立塢堡進行自保,作戰經驗不能說吩咐,但要輕易攻下世家的塢堡,肯定要付出點代價,不小的代價,甚至是大敗而回。
而但江東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內,說白了都是沒有經曆過黃巾之亂的,最多就是防備下山越人,所以他們的家兵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曆過什麽戰鬥,莫說是對上劉瀾的部隊了,可能劉瀾就是派新編郡國兵過去都能解決這些世家武裝的抵抗了。
倒不是劉瀾托大,而是如今劉瀾對郡國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國兵說白了就是當地的役兵,一年時間之後便回到家鄉,而現在因為劉瀾對郡國兵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並從退伍下來的軍官中擇優成為郡國兵軍官。
在劉瀾看來,郡國兵將是新兵訓練營,而他們肩負的責任則有點類似後世的軍警,平時操練提升本領,有需要的時候維護地方治安,而對於軍警軍官的俸祿,劉瀾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最初劉瀾是想著減免一切徭役的,並且他在沛縣也這樣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後他發現如果減免徭役,那麽每天不管是修路還是護渠,各種建設費用將是劉瀾眼下財政遠遠無法負擔的巨大開銷。
因此劉瀾隻能進行妥善的改變,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花錢買役,而劉瀾對役錢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漢朝的官方買役錢低了一半,這是劉瀾最大的妥協了,如果未來能夠在商業收入上彌補回來,那劉瀾還會重啟免去徭役而改為招募力工。
當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這裏的錢,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項目裏,但還有一部分則是給郡國兵發糧餉,這樣額算是為劉瀾減少了一部分的負擔,但也因為這一係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國兵一直以來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軍的夥食,郡國兵可以說給劉瀾治下的百姓煥然一新的改觀,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國兵再也沒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國兵那就是不堪一擊的代名詞,真要有個兵災甚至是鬧個匪,沒有百姓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
可現在劉瀾治下的郡國兵毫無疑問是百姓們眼中最強有力的保證,雖然他們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各項成績前三名的優秀者將會被選入軍校,剩下的人則會進入到主力部隊中。
對於軍校的事情,劉瀾最初一直考慮都要求軍校生,可是這隻能成為未來幾十年後的選擇,而絕非是眼下的選擇,因為戰爭和知識覆蓋了也就是最簡單的識字率實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與其如此,那還不如索性選擇精英。
把網鋪得太開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因為自己就那麽多,如果鋪得太開,就可能演變成攤大餅,最後一事無成,但如果擇優錄取前三再從部隊錄取立功受獎者,那就又不同了,雖然劉瀾始終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環境與特殊情況下,這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要在短時間內出成績見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當一名士兵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其實他所經曆的這個階段說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選拔機製,而為了選拔出金字塔頂的那麽幾名優秀將領,所付出的代價卻是以犧牲掉大多數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這樣的道理,那麽他何不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呢,就好像進入軍校,隻是選擇三年新兵中成績最好的前三人進入軍校,這意味著要進入軍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選拔而出,而選拔出來的精英,卻與普通的戰場士兵不同,因為他們免去了鮮血的洗禮。
而進入軍校之後,那就是萬分之一甚至是十萬分之一的選拔了,而從這裏麵遴選出來的最優秀學員,一定不會有魚龍混珠之輩,不管是其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戰的能力,一定會是應屆真正的佼佼者。
而到了這一層,可以說他已經到了金字塔的腹心部位,免去了以往其從普通士兵到校尉這最為艱難也是最有風險的一個階段,當然精英到了這個位置要想繼續往上爬,那就必須要經曆真正的戰火洗禮了,這個時候是騾子是馬那才是對他真正考驗的時刻。
真是領兵的將才,那就繼續領兵,如果隻是趙括這類紙上談兵之人,那就去軍師府,劉瀾胃口可大,什麽樣的人才他都稀罕,不得不說他自己心目中的精英選拔,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證人才的存活率,讓他們避免普通士兵這一最危險的階段。
當然後世那篇文章以孫氏兄弟聯曹與聯袁作為切入點,最終演變成兄弟相殘,雖然腦洞很大,但可能性並不高,至於背後的利益集團,就算能量再大,就當時孫策屠殺世家的狠勁來說,世家真有這樣的手段,早幹嘛去了,更何況還要聽孫權這樣的毛頭小子,他們就這麽篤定孫權能穩住孫策帳下的部隊?
畢竟除了孫堅留下來的本部,這幾年孫策招賢納士已經招募來的部隊早就成為了主力軍,所以這樣的懷疑可以成為小說的內容,將孫權寫成腹黑心狠之輩,但卻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現實裏發生,因為孫權也不傻,在大哥與傀儡之間,如何選擇還用選擇嗎?
更何況江東世家的氣焰早就被孫策壓了下來,隻要孫策在一天,他們就不敢冒被滅族的風險強出頭,換言之如果不是孫策死後群龍無首,世家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孫家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裏,所以雙方妥協,最後變成了這麽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產物。
而孫權的覆轍劉瀾肯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劉瀾早已經想好了一切解決的辦法,雖然效果不知道會如何,但孫權妥協的原因在世家的錢糧與人口,而劉瀾卻無須擔憂這些,所以江東世家對他來說並不會有任何能求到他們的地方,那自然就沒有什麽事情向他們去妥協,相反部隊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孫權時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著自己的部隊,所以劉瀾更沒有任何的顧忌,就算劉瀾真要下殺手,還真不懼怕這些世家。
江東的世家可與中原的世家不一樣,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從黃巾之亂走過來的,建立塢堡進行自保,作戰經驗不能說吩咐,但要輕易攻下世家的塢堡,肯定要付出點代價,不小的代價,甚至是大敗而回。
而但江東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內,說白了都是沒有經曆過黃巾之亂的,最多就是防備下山越人,所以他們的家兵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曆過什麽戰鬥,莫說是對上劉瀾的部隊了,可能劉瀾就是派新編郡國兵過去都能解決這些世家武裝的抵抗了。
倒不是劉瀾托大,而是如今劉瀾對郡國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國兵說白了就是當地的役兵,一年時間之後便回到家鄉,而現在因為劉瀾對郡國兵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並從退伍下來的軍官中擇優成為郡國兵軍官。
在劉瀾看來,郡國兵將是新兵訓練營,而他們肩負的責任則有點類似後世的軍警,平時操練提升本領,有需要的時候維護地方治安,而對於軍警軍官的俸祿,劉瀾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最初劉瀾是想著減免一切徭役的,並且他在沛縣也這樣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後他發現如果減免徭役,那麽每天不管是修路還是護渠,各種建設費用將是劉瀾眼下財政遠遠無法負擔的巨大開銷。
因此劉瀾隻能進行妥善的改變,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花錢買役,而劉瀾對役錢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漢朝的官方買役錢低了一半,這是劉瀾最大的妥協了,如果未來能夠在商業收入上彌補回來,那劉瀾還會重啟免去徭役而改為招募力工。
當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這裏的錢,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項目裏,但還有一部分則是給郡國兵發糧餉,這樣額算是為劉瀾減少了一部分的負擔,但也因為這一係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國兵一直以來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軍的夥食,郡國兵可以說給劉瀾治下的百姓煥然一新的改觀,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國兵再也沒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國兵那就是不堪一擊的代名詞,真要有個兵災甚至是鬧個匪,沒有百姓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
可現在劉瀾治下的郡國兵毫無疑問是百姓們眼中最強有力的保證,雖然他們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各項成績前三名的優秀者將會被選入軍校,剩下的人則會進入到主力部隊中。
對於軍校的事情,劉瀾最初一直考慮都要求軍校生,可是這隻能成為未來幾十年後的選擇,而絕非是眼下的選擇,因為戰爭和知識覆蓋了也就是最簡單的識字率實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與其如此,那還不如索性選擇精英。
把網鋪得太開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因為自己就那麽多,如果鋪得太開,就可能演變成攤大餅,最後一事無成,但如果擇優錄取前三再從部隊錄取立功受獎者,那就又不同了,雖然劉瀾始終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環境與特殊情況下,這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要在短時間內出成績見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當一名士兵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其實他所經曆的這個階段說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選拔機製,而為了選拔出金字塔頂的那麽幾名優秀將領,所付出的代價卻是以犧牲掉大多數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這樣的道理,那麽他何不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呢,就好像進入軍校,隻是選擇三年新兵中成績最好的前三人進入軍校,這意味著要進入軍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選拔而出,而選拔出來的精英,卻與普通的戰場士兵不同,因為他們免去了鮮血的洗禮。
畢竟除了孫堅留下來的本部,這幾年孫策招賢納士已經招募來的部隊早就成為了主力軍,所以這樣的懷疑可以成為小說的內容,將孫權寫成腹黑心狠之輩,但卻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現實裏發生,因為孫權也不傻,在大哥與傀儡之間,如何選擇還用選擇嗎?
更何況江東世家的氣焰早就被孫策壓了下來,隻要孫策在一天,他們就不敢冒被滅族的風險強出頭,換言之如果不是孫策死後群龍無首,世家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孫家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裏,所以雙方妥協,最後變成了這麽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產物。
而孫權的覆轍劉瀾肯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劉瀾早已經想好了一切解決的辦法,雖然效果不知道會如何,但孫權妥協的原因在世家的錢糧與人口,而劉瀾卻無須擔憂這些,所以江東世家對他來說並不會有任何能求到他們的地方,那自然就沒有什麽事情向他們去妥協,相反部隊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孫權時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著自己的部隊,所以劉瀾更沒有任何的顧忌,就算劉瀾真要下殺手,還真不懼怕這些世家。
江東的世家可與中原的世家不一樣,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從黃巾之亂走過來的,建立塢堡進行自保,作戰經驗不能說吩咐,但要輕易攻下世家的塢堡,肯定要付出點代價,不小的代價,甚至是大敗而回。
而但江東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內,說白了都是沒有經曆過黃巾之亂的,最多就是防備下山越人,所以他們的家兵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曆過什麽戰鬥,莫說是對上劉瀾的部隊了,可能劉瀾就是派新編郡國兵過去都能解決這些世家武裝的抵抗了。
倒不是劉瀾托大,而是如今劉瀾對郡國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國兵說白了就是當地的役兵,一年時間之後便回到家鄉,而現在因為劉瀾對郡國兵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並從退伍下來的軍官中擇優成為郡國兵軍官。
在劉瀾看來,郡國兵將是新兵訓練營,而他們肩負的責任則有點類似後世的軍警,平時操練提升本領,有需要的時候維護地方治安,而對於軍警軍官的俸祿,劉瀾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最初劉瀾是想著減免一切徭役的,並且他在沛縣也這樣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後他發現如果減免徭役,那麽每天不管是修路還是護渠,各種建設費用將是劉瀾眼下財政遠遠無法負擔的巨大開銷。
因此劉瀾隻能進行妥善的改變,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花錢買役,而劉瀾對役錢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漢朝的官方買役錢低了一半,這是劉瀾最大的妥協了,如果未來能夠在商業收入上彌補回來,那劉瀾還會重啟免去徭役而改為招募力工。
當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這裏的錢,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項目裏,但還有一部分則是給郡國兵發糧餉,這樣額算是為劉瀾減少了一部分的負擔,但也因為這一係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國兵一直以來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軍的夥食,郡國兵可以說給劉瀾治下的百姓煥然一新的改觀,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國兵再也沒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國兵那就是不堪一擊的代名詞,真要有個兵災甚至是鬧個匪,沒有百姓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
可現在劉瀾治下的郡國兵毫無疑問是百姓們眼中最強有力的保證,雖然他們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各項成績前三名的優秀者將會被選入軍校,剩下的人則會進入到主力部隊中。
對於軍校的事情,劉瀾最初一直考慮都要求軍校生,可是這隻能成為未來幾十年後的選擇,而絕非是眼下的選擇,因為戰爭和知識覆蓋了也就是最簡單的識字率實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與其如此,那還不如索性選擇精英。
把網鋪得太開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因為自己就那麽多,如果鋪得太開,就可能演變成攤大餅,最後一事無成,但如果擇優錄取前三再從部隊錄取立功受獎者,那就又不同了,雖然劉瀾始終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環境與特殊情況下,這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要在短時間內出成績見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當一名士兵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其實他所經曆的這個階段說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選拔機製,而為了選拔出金字塔頂的那麽幾名優秀將領,所付出的代價卻是以犧牲掉大多數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這樣的道理,那麽他何不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呢,就好像進入軍校,隻是選擇三年新兵中成績最好的前三人進入軍校,這意味著要進入軍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選拔而出,而選拔出來的精英,卻與普通的戰場士兵不同,因為他們免去了鮮血的洗禮。
而進入軍校之後,那就是萬分之一甚至是十萬分之一的選拔了,而從這裏麵遴選出來的最優秀學員,一定不會有魚龍混珠之輩,不管是其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戰的能力,一定會是應屆真正的佼佼者。
而到了這一層,可以說他已經到了金字塔的腹心部位,免去了以往其從普通士兵到校尉這最為艱難也是最有風險的一個階段,當然精英到了這個位置要想繼續往上爬,那就必須要經曆真正的戰火洗禮了,這個時候是騾子是馬那才是對他真正考驗的時刻。
真是領兵的將才,那就繼續領兵,如果隻是趙括這類紙上談兵之人,那就去軍師府,劉瀾胃口可大,什麽樣的人才他都稀罕,不得不說他自己心目中的精英選拔,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證人才的存活率,讓他們避免普通士兵這一最危險的階段。
當然後世那篇文章以孫氏兄弟聯曹與聯袁作為切入點,最終演變成兄弟相殘,雖然腦洞很大,但可能性並不高,至於背後的利益集團,就算能量再大,就當時孫策屠殺世家的狠勁來說,世家真有這樣的手段,早幹嘛去了,更何況還要聽孫權這樣的毛頭小子,他們就這麽篤定孫權能穩住孫策帳下的部隊?
畢竟除了孫堅留下來的本部,這幾年孫策招賢納士已經招募來的部隊早就成為了主力軍,所以這樣的懷疑可以成為小說的內容,將孫權寫成腹黑心狠之輩,但卻一定不可能真的在現實裏發生,因為孫權也不傻,在大哥與傀儡之間,如何選擇還用選擇嗎?
更何況江東世家的氣焰早就被孫策壓了下來,隻要孫策在一天,他們就不敢冒被滅族的風險強出頭,換言之如果不是孫策死後群龍無首,世家這才有了翻身的希望,但是孫家的實力還是擺在那裏,所以雙方妥協,最後變成了這麽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產物。
而孫權的覆轍劉瀾肯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劉瀾早已經想好了一切解決的辦法,雖然效果不知道會如何,但孫權妥協的原因在世家的錢糧與人口,而劉瀾卻無須擔憂這些,所以江東世家對他來說並不會有任何能求到他們的地方,那自然就沒有什麽事情向他們去妥協,相反部隊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似孫權時期的私曲,世家子弟掌握著自己的部隊,所以劉瀾更沒有任何的顧忌,就算劉瀾真要下殺手,還真不懼怕這些世家。
江東的世家可與中原的世家不一樣,中原的世家那可都是從黃巾之亂走過來的,建立塢堡進行自保,作戰經驗不能說吩咐,但要輕易攻下世家的塢堡,肯定要付出點代價,不小的代價,甚至是大敗而回。
而但江東的世家包括徐州的世家在內,說白了都是沒有經曆過黃巾之亂的,最多就是防備下山越人,所以他們的家兵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曆過什麽戰鬥,莫說是對上劉瀾的部隊了,可能劉瀾就是派新編郡國兵過去都能解決這些世家武裝的抵抗了。
倒不是劉瀾托大,而是如今劉瀾對郡國兵的改革是非常成熟的,以前的郡國兵說白了就是當地的役兵,一年時間之後便回到家鄉,而現在因為劉瀾對郡國兵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不在招募役兵,而是招募新兵,並從退伍下來的軍官中擇優成為郡國兵軍官。
在劉瀾看來,郡國兵將是新兵訓練營,而他們肩負的責任則有點類似後世的軍警,平時操練提升本領,有需要的時候維護地方治安,而對於軍警軍官的俸祿,劉瀾也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最初劉瀾是想著減免一切徭役的,並且他在沛縣也這樣去做了,可是到了徐州之後他發現如果減免徭役,那麽每天不管是修路還是護渠,各種建設費用將是劉瀾眼下財政遠遠無法負擔的巨大開銷。
因此劉瀾隻能進行妥善的改變,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花錢買役,而劉瀾對役錢定的非常低,要比大漢朝的官方買役錢低了一半,這是劉瀾最大的妥協了,如果未來能夠在商業收入上彌補回來,那劉瀾還會重啟免去徭役而改為招募力工。
當然就算是免去了一半的徭役,可這裏的錢,也都是用在了一些改善民生的項目裏,但還有一部分則是給郡國兵發糧餉,這樣額算是為劉瀾減少了一部分的負擔,但也因為這一係列的改革,一改了郡國兵一直以來孱弱的印象,而再加上秣陵軍的夥食,郡國兵可以說給劉瀾治下的百姓煥然一新的改觀,最少百姓眼中的郡國兵再也沒有羸弱的士兵,而在以往,郡國兵那就是不堪一擊的代名詞,真要有個兵災甚至是鬧個匪,沒有百姓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身上。
可現在劉瀾治下的郡國兵毫無疑問是百姓們眼中最強有力的保證,雖然他們有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裏,各項成績前三名的優秀者將會被選入軍校,剩下的人則會進入到主力部隊中。
對於軍校的事情,劉瀾最初一直考慮都要求軍校生,可是這隻能成為未來幾十年後的選擇,而絕非是眼下的選擇,因為戰爭和知識覆蓋了也就是最簡單的識字率實在太低,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與其如此,那還不如索性選擇精英。
把網鋪得太開雖然有好處,但也有壞處,因為自己就那麽多,如果鋪得太開,就可能演變成攤大餅,最後一事無成,但如果擇優錄取前三再從部隊錄取立功受獎者,那就又不同了,雖然劉瀾始終都不提倡精英教育,但在特殊環境與特殊情況下,這是最好的選擇。
尤其是要在短時間內出成績見成效,精英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當一名士兵成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其實他所經曆的這個階段說白了就是金字塔式的選拔機製,而為了選拔出金字塔頂的那麽幾名優秀將領,所付出的代價卻是以犧牲掉大多數金字塔低部的士兵。
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皆然,而既然明知這樣的道理,那麽他何不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呢,就好像進入軍校,隻是選擇三年新兵中成績最好的前三人進入軍校,這意味著要進入軍校的精英,最少是千分之一選拔而出,而選拔出來的精英,卻與普通的戰場士兵不同,因為他們免去了鮮血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