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巴蜀之地不足以支撐蜀漢,那諸葛亮為什麽還要瘋狂北伐,這不是再找死嗎?又或者說諸葛亮難道看不出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巨大差距嗎?答案是肯定的,諸葛亮當然能看得出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甚至連三歲的孩童都看得出來蜀漢與曹魏的巨大差距。


    可是諸葛亮又能怎麽辦?不去北伐曹魏就不來討伐蜀漢了嗎?他不出兵選擇防禦,那麽不管如何防禦,首先肯定是被動的,而一旦讓曹魏占據主動,那麽最後的結果就隻能是蜀漢在曹魏不斷的襲擾之下被消耗和削弱,試問他們不斷與曹魏消耗,又能堅持幾年?


    遲早曹魏會用超過蜀漢百倍的人力物力將他們拖垮,這一點袁紹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加入他用這樣的方式與曹操交戰,也就是采用田豐、沮授之計,就是有一百個曹操,也早被他消滅了,何至於最後被曹操取了勝利的果實。


    可以說兩軍就算交戰,真正著急的也應該是曹操,可袁紹敗就敗在他太傲慢了,甚至是他太不把曹操當回事了,而曹魏則不然,因為他們深知諸葛亮的厲害,所以就這一點來說,曹魏顯然是極其明智的,那麽著急的就變成了諸葛亮。


    所以他隻能不斷出兵北伐,因為他深知一點,就算他蒙頭發展,在同等的情況下也是不可能比曹魏發展的更快,真等到曹魏安心發育好了,那也就意味著曹魏已經做好了一切出兵伐蜀的準備了,那時蜀漢隻有死路一條。


    諸葛亮沒有其他選擇,一來他需要不斷出征去轉移內部矛盾,二來不斷的北伐總比等曹魏來犯更有主動權,簡而言之一句話,這叫以攻代守,更何況戰爭隻有主動攻出去才可能尋找到機會,而坐以待斃,不但不會出現任何機會,最後還會被曹魏不斷蠶食消耗而覆沒。


    不可否認諸葛亮最後還是失敗了,可並不等於他沒有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假如他成功了呢?就好像清朝,假如他沒有選擇主動出擊相反是與大明議和了,那大明滅個小小的建州女真那還不和玩一樣嗎?


    所以努爾哈赤必須要每次都主動出擊,才能有戰勝大明的機會,最不濟也要不停的給大明製造麻煩,使其內部危機出現甚至變得越來越多,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建州女真也確實給大明製造出了很多問題,而蜀漢和諸葛亮的主動北伐,在劉瀾看來,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隻不過一個是成功了一個是失敗了,但效果其實又是一樣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諸葛亮連年不斷的北伐,那麽司馬懿就不可能在曹魏那麽突出,而如果司馬懿沒有顯得那麽重,試問曹氏貴族與夏侯宗親就一直都會掌握著權柄,又怎麽可能讓司馬懿抓住機會,就更不可能發生後麵這麽大的政權更迭了。


    就從這一點來說,劉瀾就非常肯定諸葛亮的北伐對打擊曹魏是達成了其一定目的的,隻不過就結果來講,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最後略顯遺憾的為他人做了嫁衣,當然這顯然是諸葛亮不可能預料到的,所以他的北伐對當時的諸葛亮自己是起到作用的,但對後人來說卻是極大的遺憾。


    為什麽說對諸葛亮是起到作用的,因為已經說過北伐是他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機會,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死裏求活,事實上他讓蜀漢多延續了幾十年,這是積極的,那麽之後的曆次北伐,道理也都一樣,都是在死裏求活,對諸葛亮而言,隻要有一息尚存,那他就不會管結果如何,以守代攻,尋找那隻有不到一成的機會,為了先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瀾一直都不否認自己三國裏最欣賞的是曹操,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但同時他也在提過,三國裏的英雄,唯使君與曹爾,最多再加一個諸葛亮,這就是劉瀾對三國的評價,對漢末的評價,其他人都還真不入他的法眼,為何會欣賞諸葛,最簡單的一個道理,能靠著隻有幾十萬人口的西蜀與近千萬的曹魏抗衡,這就是能力的體現,反過來看曹魏和司馬懿,如此強大的軟實力硬實力,被送了女人衣服都不敢應戰,真的是廢物。


    或許這就是世家吧,他們聰明但也同樣是白癡,可要看到他們為何聰明,因為知識掌握在他們的手中,或者說知識掌握在他們這些世家的手裏,如果沒有這一點,世家又算的了什麽?


    人才的是極其重要的,衡量勢力的強弱,自然要看人才,毫無疑問在人才這一塊,蜀漢遠遠無法與曹魏相提並論,但也從側麵反應了一個問題,不是曹魏更吸引人才,而是因為他控製的地域有著更多的世家。


    這些世家不會因為蜀漢打著漢朝的名義來蜀漢出仕,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國家的概念,隻有家族,為了家族,他們今天能夠拋棄大漢明天也同樣可以拋棄曹魏,世家對劉瀾來說,一定都不比商人差分毫,甚至更現實,隻不過商人現實在商品,而世家現實在政治,商販買賣的商品,世家買賣的是政治。


    世家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他們擁有著最多的人才,諸葛亮北伐重要嗎,重要,因為是死裏求生,但如果將其結合一下,假如諸葛亮不北伐,那是不是可要這樣說,連薑維諸葛亮授予兵書二十四篇的弟子都沒有?


    人才的重要性劉瀾在後世是聽到最多的關於蜀漢失敗的原因,說什麽諸葛亮不放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培養成優秀的繼承人,可曹魏的優秀人才以及繼承人又在哪裏?難道是因為曹操太優秀了,如果曹操也培養出優秀的繼承人那是不是就說沒司馬懿什麽事了?


    人才凋敝是整個天下是魏蜀吳三個國家都在發生的事情,是人口下滑嚴重的產物,到了三國後期,比的是人才不假,但在劉瀾看來真正比的還是人口,因為這個時代,第一生產力是人口,誰掌握了最多的人口,誰就有最高的勝率。


    因為人才是從人群中出現的,沒有人就不會有人才,就是這麽一個最為淺顯的道理,劉瀾撤退秣陵,為什麽要盡可能的帶走青、徐二州的人口,哪怕是強行帶走,也無怨無悔,就算落得些許罵名又能如何。


    因為他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有人他就不用害怕會招不到部隊,有人他就不會害怕裏麵沒有人才湧現,人才是什麽,不是個個都是諸葛亮,而是個個都可以成為徐盛這樣的粗人,單子春這樣的文人。


    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難道隻有薑尚、張良、諸葛亮和劉伯溫才能稱得上人才嗎,最少在劉瀾心裏並不是這樣,各行各業都有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普通的卒伍做好了,是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關羽和張飛的,讀書人多曆練,成為第二個徐庶和諸葛亮又有什麽難的。


    劉瀾永遠都相信這麽幾點,那就是人才一定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定是萬裏挑一的過程,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一定是自帶天賦的,天生就是這塊料,一萬個人從小學鋼琴,難道就都能成了朗朗?


    一千個人讀書,難道個個都能成了諸葛亮,不會的,所以指望培養是培養不出第二個諸葛亮的,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劉瀾為什麽要在治下大力發展教育,難道他想培養出第二個諸葛亮,可不是,也從未想過,但是如果如果出人才的話,那麽以前是從氏族子弟幾萬個人甚至是幾千個人中挑選人才,而現在劉瀾卻可以從幾十萬人甚至未來可能達到上百萬人中挑選人才,那麽這裏麵會湧現出什麽樣的人才,難道他們之中不會出現第二個諸葛亮嗎?


    也許不會出現,但卻一定會出現人才,這就是劉瀾一直以來的理論,也許看起來有點偏激甚至是胡攪蠻纏,但這就是劉瀾對教育的認識,一樣的部隊沒有出現第二個丁奉,難道這是徐晃的原因,為什麽沒有把所有士兵都培養成丁奉,一定是他區別待遇了?


    一樣的老師教了一個班的學生有人打工有人大學,難道這是老師的原因,是老師區別待遇了?


    都不是,這是天賦,而劉瀾在秣陵發展教育,就是要讓更多的人接受知識,隻有這樣才會從中發現更多的人才,以前你是塊璞玉是一匹千裏馬,但是因為你的家庭原因,你就隻能去種地,那麽現在不同了,你如果真是人才,那就會被發掘,而不用再擔心被埋沒。


    劉瀾會在未來開設各種學校,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可以進行相應的選擇,絕對不會有遺珠,而這就是劉瀾如此大禮發展教育的原因。


    人才的重要性劉瀾在後世是聽到最多的關於蜀漢失敗的原因,說什麽諸葛亮不放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培養成優秀的繼承人,可曹魏的優秀人才以及繼承人又在哪裏?難道是因為曹操太優秀了,如果曹操也培養出優秀的繼承人那是不是就說沒司馬懿什麽事了?


    人才凋敝是整個天下是魏蜀吳三個國家都在發生的事情,是人口下滑嚴重的產物,到了三國後期,比的是人才不假,但在劉瀾看來真正比的還是人口,因為這個時代,第一生產力是人口,誰掌握了最多的人口,誰就有最高的勝率。


    因為人才是從人群中出現的,沒有人就不會有人才,就是這麽一個最為淺顯的道理,劉瀾撤退秣陵,為什麽要盡可能的帶走青、徐二州的人口,哪怕是強行帶走,也無怨無悔,就算落得些許罵名又能如何。


    因為他知道人口的重要性,有人他就不用害怕會招不到部隊,有人他就不會害怕裏麵沒有人才湧現,人才是什麽,不是個個都是諸葛亮,而是個個都可以成為徐盛這樣的粗人,單子春這樣的文人。


    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嗎?難道隻有薑尚、張良、諸葛亮和劉伯溫才能稱得上人才嗎,最少在劉瀾心裏並不是這樣,各行各業都有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狀元,普通的卒伍做好了,是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關羽和張飛的,讀書人多曆練,成為第二個徐庶和諸葛亮又有什麽難的。


    劉瀾永遠都相信這麽幾點,那就是人才一定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定是萬裏挑一的過程,而更為關鍵的一點是一定是自帶天賦的,天生就是這塊料,一萬個人從小學鋼琴,難道就都能成了朗朗?


    一千個人讀書,難道個個都能成了諸葛亮,不會的,所以指望培養是培養不出第二個諸葛亮的,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劉瀾為什麽要在治下大力發展教育,難道他想培養出第二個諸葛亮,可不是,也從未想過,但是如果如果出人才的話,那麽以前是從氏族子弟幾萬個人甚至是幾千個人中挑選人才,而現在劉瀾卻可以從幾十萬人甚至未來可能達到上百萬人中挑選人才,那麽這裏麵會湧現出什麽樣的人才,難道他們之中不會出現第二個諸葛亮嗎?


    也許不會出現,但卻一定會出現人才,這就是劉瀾一直以來的理論,也許看起來有點偏激甚至是胡攪蠻纏,但這就是劉瀾對教育的認識,一樣的部隊沒有出現第二個丁奉,難道這是徐晃的原因,為什麽沒有把所有士兵都培養成丁奉,一定是他區別待遇了?


    一樣的老師教了一個班的學生有人打工有人大學,難道這是老師的原因,是老師區別待遇了?


    都不是,這是天賦,而劉瀾在秣陵發展教育,就是要讓更多的人接受知識,隻有這樣才會從中發現更多的人才,以前你是塊璞玉是一匹千裏馬,但是因為你的家庭原因,你就隻能去種地,那麽現在不同了,你如果真是人才,那就會被發掘,而不用再擔心被埋沒。


    劉瀾會在未來開設各種學校,各行各業的人才都可以進行相應的選擇,絕對不會有遺珠,而這就是劉瀾如此大禮發展教育的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