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譚的背後可不僅僅隻有河北氏族,因為世子之位的原因,冀州原本的三大氏族早已消除隔閡,所以他麵對的哪裏隻是袁譚長公子那麽簡單,而是過半的冀州氏族,在青州內外聯合對他打壓甚至是坑害那他就別想活著回鄴城。
他的敵人何嚐是秣陵軍,而是那些在秣陵的士族和青州的袁譚,他們要打壓他那可就太簡單了,逄紀這一走,不但沒給他解決任何的難題,反而還讓他變得更加顧慮重重起來,這一趟看來不會那麽簡單了。
逄紀走的時候他心中有怒不敢言,現在他是有苦不能說,這一趟他是真的不知道要蓋如何應對了,前有狼後有虎的感覺,可他又不可能不去,畢竟已經嚐試過了,根本就不可能改變任何結果,要能說服袁紹,方才就說服他了,怎麽可能會同意前往秣陵,當時他以為會是一個機會,現在看來,這是不是又坑?
他是真的害怕會有陷阱,但明知有陷阱也隻能往裏跳了,沒有辦法,不過他轉念一想,或許沒看上去那麽多的麻煩,難道袁譚真的為了個人恩怨就不顧徐州不管青州的安危了?就算他不顧全局,五大智囊們肯定也不會讓他們這麽肆意妄為。
許攸是這麽想的,最少他覺得不可能這麽肆無忌憚,完全不顧冀州的利益,畢竟好不容易拿下的徐州,就這麽白白的因為內部互相侵紮而失去,那也太傻了點吧?
或許就是因為逄紀的原因,才會讓他倍感壓力,可是仔細去想想的話,他的那番提醒好像並不成立,因為這事關冀州大業,在這樣一致對外的大環境下,怎麽可能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幹出什麽互相拆台的事出來?
許攸笑了,因為他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可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他也不會坐以待斃,大不了轉頭向西,投曹阿瞞去,到時候助他一臂之力,以他對冀州的了解,肯定能帶一份大功勞,比如他現在心裏就有一個想法,而且一定能夠成功,當然這種事情現在他肯定不會去做,可如果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他一定會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出來。
許攸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何時變得如此瘋狂起來,可是從三年前起,他在冀州每一天都讓他非常的壓抑,沒有上進的希望,沒有翻身的可能,如果不是實在沒有一個能夠投效的諸侯,許攸可能一直留在冀州?
絕對不可能,就好像荀彧們,他們的情況比他糟糕太多,不走沒有辦法,如果他也混到荀彧他們的地步,那他也肯定和他一樣早走了,所以投靠曹操,要麽是曹操有可能擊敗袁紹,最少也要能與袁紹抗衡,那他才會送其一個擊敗袁紹的可能,除此之外那就是真的被他們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除此之外他不會有投靠曹操的可能。
當然他也不是不會妥協,相反他非常懂得如何進退,知進退所以他這樣的性格或許真不可能有多大的發展,畢竟不懂得堅持是永遠都不可能成就什麽大事的,而許攸現在這樣上不上下不下才是最無奈的,一些人變成鹹魚,沒有追求,似他一樣,變得貪財,除了權利,這世上除了金錢沒有什麽再能激發起他的欲望,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金錢的味道,讓他著迷。
所以他必須要克製,畢竟袁紹才是他心目中最終能夠奪取天下的那個人,如果能留下來,誰又願意改換門庭,何況他和袁紹還是發小,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那一刻,他是不可能走的,哪怕是妥協,反正這樣的事情他也做過很多回了。
他在心裏已經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了,也很明確自己接下來該朝哪個方向去走,更何況以他和曹操的關係,敲門磚都省卻了。
~~~~~~~~~
零陵,一場大戰江東軍正與近衛軍慘烈上演著,黃忠率杜普帶領著近衛軍衝向九江軍,目的很簡單,在兵力絕對占優的情況下,想要以多勝少,那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哪怕他們再勇猛,哪怕一開始就被敵軍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九江軍經曆了最初的恐慌,不但穩固了陣型,還趁勢反把九江軍的進攻擊退,並且一路長驅直入,看樣子很快就能夠一舉擊敗江東軍。
眼前的江東軍戰力頗為頗強,但按黃忠自己的判斷來看,帶領這支部隊的將領能力有限,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他示敵以弱的計劃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也是為什麽能夠在被突襲的情況之下還能反敗為勝的重要原因,現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加快速度結束這場戰鬥,徹底擊潰九江軍。
黃忠下達了殲敵的命令,奮勇向前,殺敵有賞,後退者殺,這一刻黃忠很少動用的執法營出現了,他們一個個如同死神一樣在部隊的最後方,而隨著他們的出現,也意味著戰爭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
衝鋒的喊聲響徹天際,殺敵的命令快速傳達,秣陵軍個個奮勇廝殺,在黃忠的帶領下向敵軍殺去。
陣前,乃刀盾兵,清一色的大盾,人手一支連弩,快速激射出箭矢,每一次按動扳機,都是五支箭矢射出,數百人同時射出,殺敵之恐怖簡直可以用驚人二字來形容,很快秣陵軍便突破了第一道防線,隨即連弩換樸刀,其後則是一水的長槍兵。
之前黃忠也不是沒有衝擊九江軍,但他們結陣之後幾次衝鋒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成功,所以他才會選擇直接進攻,采取正麵碰撞這樣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攻打九江軍,如果這樣依然無法取得勝利,那他就隻能拖著江東軍,等著主公親自帶領主力趕來了。
可這樣的話,他心中又多少有些不甘,畢竟主公派他過來,雖然要求很低,但他如果也以這樣的要求去要求自己,那他當初也就不會帶兵前來,要求雖低,但是他給自己定的目標卻高,他既然來此,目的就隻有一個,那就是消滅九江軍,除此之外,他不接受任何結果。
秣陵軍的進攻非常差迅猛,幾乎是所遇的任何江東軍全部都在秣陵軍的進攻之下砍翻,效果出奇的好,甚至讓孫召有種錯覺,他率領的不是江東軍,而是九江郡國兵。
而他此刻正在率領著一群雜牌部隊與秣陵軍正規部隊作戰,不得不說,都是非常傳統的進攻陣型,但是碰撞之後卻有著非常不錯的效果,這讓黃忠終於鬆了一口氣,自己賭對了,必須要集中主力攻其一點,而他之前的進攻方式雖然也同樣撕開了江東軍的口子,但卻始終無法改變戰局,徹底消滅江東軍,可是這一回就不同了,在正麵的碰撞下,取得的效果是之前的幾百倍。
推進速度之快難以想象,幾乎是以碾壓的方式將麵前一切敵軍全部碾碎,一路下來隨處可見都是遍地的屍骸,而且都是要害傷,槍兵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但是刀盾兵的作用同樣不可忽略,沒有他們,槍兵也不會有如此之大的收獲。
江東軍開始不斷後退,人心惶惶,越來越有崩潰的趨勢,見此,黃忠自然要再加一把力,立即命令杜普加快進攻的速度,勢頭已經起來了,這個收獲如果還不加快速度,那解析來可能就真的無法做到一鼓作氣取得對江東軍全勝的可能了。
杜普親自上陣,秣陵軍立即的節奏也在瞬間被加快,幾乎是一邊倒的廝殺,江東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不堪,紛紛落荒而逃,隨著一個個向後逃命,恐慌開始蔓延,很多人幾乎是本能的就開始撤退。
羊群效應,不管是不是精銳,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一個結果,而人群在瘋狂逃命的時候,這一仗杜普就已經有了十足的信心了,必死無疑,對於深明用兵之道的杜普來說,這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不趁著敵軍落荒而逃的時刻衝殺,那才是白白錯過了一句擊敗九江軍的大好時機。
眼前一幕讓孫召有點自亂陣腳,但是他卻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撤退還是逃命,現在的情況對他們太惡劣了,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下去,那他們將都會葬送在零陵,所以他必須在徹底進入到危險之前,改變眼下的局麵。
糾結部隊再次做好準備,這是唯一的辦法,隻要能夠當習九江軍這一次的進攻,然後再考慮撤退才會有逃生的希望,要不然全都得葬送再次,孫召別的或許以他的能力確實很難對抗黃忠,可是正麵的碰撞,卻對主將的軍事素養要求的沒有那麽高,所以他們很快就做好的準備,進行防禦。
本來九江軍就是精銳,而孫召的的出現如同定海神針一般,給了九江軍足夠的保障,所以在此的防禦,雖然秣陵軍攻勢如潮,但是很快他們就碰到了江東軍的頑強抵抗,雙方廝殺都很慘烈,傷亡更多,戰場之上如果低於,死亡的氣息彌漫著。
精銳之間的對決,而此刻的杜普和近衛軍或許是因為之前的勝利忘記了九江軍也是精銳,結果遇到了頑強抵抗,他們可不是什麽郡國兵,這一點就好像之前九江軍吃虧的情形一樣。
但是遇到的困難並不會讓他停下腳步,這不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但絕對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強勁的對手,但是他毫無畏懼,對於他來說,他的能耐應對這樣的局麵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他也有著十足信心帶領近衛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雙方部隊都在互相廝殺,到處可以聽到哭喊聲,杜普縱馬一躍,便殺開了江東軍一道豁口,立即殺入敵群,在敵人中橫衝直撞,一把長槍舞動如風,隻一眨眼,就將周邊數名江東軍盡數挑殺,而他身後的近衛軍也不甘示弱,隨著他一路繼續向前廝殺,勢不可擋。
這一幕讓他越發興奮,已經有所收獲更有所進展,這讓他精神抖擻,借著敵軍陣型打亂的一刻,縱馬挺槍又朝著下一個敵人殺去,他就像是飄忽不定的幽靈一般,讓江東軍很難生出抵抗之心,他所到之處,要麽是四下逃竄,要麽就變成他槍尖下的亡魂,這一刻如果問江東軍誰帶給他們最多的恐懼,或許早已經不是什麽近衛鐵騎和龍騎軍了,而是他和他身後的近衛步兵。
在孫召的印象中,秣陵軍真正乃一對付的部隊就隻有騎兵,其他諸如步兵他可從沒有放在眼裏,可是這一刻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因為他們馬上就要敗在秣陵步兵的手裏,這讓他有點無法接受。
如果是騎兵他敗了也就敗了,可是敗給了秣陵步兵,這無法交代,更關鍵的是對他的自信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這才是關鍵,如果孫策知道該作何感想?這可是他一直以來真正握在手中的殺手鐧,最初還想著靠這支部隊殺劉瀾一個措手不及奪回丹陽呢,現在看來還好第三次徐州之戰沒有參與,要不然,他們可能就都葬身在丹陽了。
但就算僥幸逃脫一劫,可是現在的情形看上去好像也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變,他們的防禦越來越薄弱,殺敵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再也無法輕鬆的攔下秣陵軍進攻的步伐,煩到死秣陵軍大開殺戒那叫一個暢快淋漓。
而他們要殺一名近衛步兵,幾乎要使出渾身解數,這樣的戰鬥幾乎是一邊倒,完全透支著自己的體力與精力,時間一長必敗無疑,所以這樣的局麵他不確定還能堅持多久,但他清楚再不改變,必死無疑。
孫召瘋狂了,帶著身邊的中軍加入戰鬥,這個時刻或許隻有他親自出陣才能穩住陣腳,要不然他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麽更好的機會,而隨著他的親臨戰場,如此諷刺的一幕不僅提升了江東軍的士氣,更是讓他們都紅了眼,孫召親自出馬,這簡直就是對他們的侮辱,他們是什麽,可是江東軍啊,跟隨著孫堅轉戰南北的精銳部隊,怎麽能就這麽輕易的擺在秣陵步軍的手裏。
他的敵人何嚐是秣陵軍,而是那些在秣陵的士族和青州的袁譚,他們要打壓他那可就太簡單了,逄紀這一走,不但沒給他解決任何的難題,反而還讓他變得更加顧慮重重起來,這一趟看來不會那麽簡單了。
逄紀走的時候他心中有怒不敢言,現在他是有苦不能說,這一趟他是真的不知道要蓋如何應對了,前有狼後有虎的感覺,可他又不可能不去,畢竟已經嚐試過了,根本就不可能改變任何結果,要能說服袁紹,方才就說服他了,怎麽可能會同意前往秣陵,當時他以為會是一個機會,現在看來,這是不是又坑?
他是真的害怕會有陷阱,但明知有陷阱也隻能往裏跳了,沒有辦法,不過他轉念一想,或許沒看上去那麽多的麻煩,難道袁譚真的為了個人恩怨就不顧徐州不管青州的安危了?就算他不顧全局,五大智囊們肯定也不會讓他們這麽肆意妄為。
許攸是這麽想的,最少他覺得不可能這麽肆無忌憚,完全不顧冀州的利益,畢竟好不容易拿下的徐州,就這麽白白的因為內部互相侵紮而失去,那也太傻了點吧?
或許就是因為逄紀的原因,才會讓他倍感壓力,可是仔細去想想的話,他的那番提醒好像並不成立,因為這事關冀州大業,在這樣一致對外的大環境下,怎麽可能有人敢在這個時候幹出什麽互相拆台的事出來?
許攸笑了,因為他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可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他也不會坐以待斃,大不了轉頭向西,投曹阿瞞去,到時候助他一臂之力,以他對冀州的了解,肯定能帶一份大功勞,比如他現在心裏就有一個想法,而且一定能夠成功,當然這種事情現在他肯定不會去做,可如果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他一定會做出一些瘋狂的事情出來。
許攸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何時變得如此瘋狂起來,可是從三年前起,他在冀州每一天都讓他非常的壓抑,沒有上進的希望,沒有翻身的可能,如果不是實在沒有一個能夠投效的諸侯,許攸可能一直留在冀州?
絕對不可能,就好像荀彧們,他們的情況比他糟糕太多,不走沒有辦法,如果他也混到荀彧他們的地步,那他也肯定和他一樣早走了,所以投靠曹操,要麽是曹操有可能擊敗袁紹,最少也要能與袁紹抗衡,那他才會送其一個擊敗袁紹的可能,除此之外那就是真的被他們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除此之外他不會有投靠曹操的可能。
當然他也不是不會妥協,相反他非常懂得如何進退,知進退所以他這樣的性格或許真不可能有多大的發展,畢竟不懂得堅持是永遠都不可能成就什麽大事的,而許攸現在這樣上不上下不下才是最無奈的,一些人變成鹹魚,沒有追求,似他一樣,變得貪財,除了權利,這世上除了金錢沒有什麽再能激發起他的欲望,他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金錢的味道,讓他著迷。
所以他必須要克製,畢竟袁紹才是他心目中最終能夠奪取天下的那個人,如果能留下來,誰又願意改換門庭,何況他和袁紹還是發小,所以不到迫不得已的那一刻,他是不可能走的,哪怕是妥協,反正這樣的事情他也做過很多回了。
他在心裏已經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了,也很明確自己接下來該朝哪個方向去走,更何況以他和曹操的關係,敲門磚都省卻了。
~~~~~~~~~
零陵,一場大戰江東軍正與近衛軍慘烈上演著,黃忠率杜普帶領著近衛軍衝向九江軍,目的很簡單,在兵力絕對占優的情況下,想要以多勝少,那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哪怕他們再勇猛,哪怕一開始就被敵軍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九江軍經曆了最初的恐慌,不但穩固了陣型,還趁勢反把九江軍的進攻擊退,並且一路長驅直入,看樣子很快就能夠一舉擊敗江東軍。
眼前的江東軍戰力頗為頗強,但按黃忠自己的判斷來看,帶領這支部隊的將領能力有限,所以這也是為什麽他示敵以弱的計劃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也是為什麽能夠在被突襲的情況之下還能反敗為勝的重要原因,現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加快速度結束這場戰鬥,徹底擊潰九江軍。
黃忠下達了殲敵的命令,奮勇向前,殺敵有賞,後退者殺,這一刻黃忠很少動用的執法營出現了,他們一個個如同死神一樣在部隊的最後方,而隨著他們的出現,也意味著戰爭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
衝鋒的喊聲響徹天際,殺敵的命令快速傳達,秣陵軍個個奮勇廝殺,在黃忠的帶領下向敵軍殺去。
陣前,乃刀盾兵,清一色的大盾,人手一支連弩,快速激射出箭矢,每一次按動扳機,都是五支箭矢射出,數百人同時射出,殺敵之恐怖簡直可以用驚人二字來形容,很快秣陵軍便突破了第一道防線,隨即連弩換樸刀,其後則是一水的長槍兵。
之前黃忠也不是沒有衝擊九江軍,但他們結陣之後幾次衝鋒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成功,所以他才會選擇直接進攻,采取正麵碰撞這樣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攻打九江軍,如果這樣依然無法取得勝利,那他就隻能拖著江東軍,等著主公親自帶領主力趕來了。
可這樣的話,他心中又多少有些不甘,畢竟主公派他過來,雖然要求很低,但他如果也以這樣的要求去要求自己,那他當初也就不會帶兵前來,要求雖低,但是他給自己定的目標卻高,他既然來此,目的就隻有一個,那就是消滅九江軍,除此之外,他不接受任何結果。
秣陵軍的進攻非常差迅猛,幾乎是所遇的任何江東軍全部都在秣陵軍的進攻之下砍翻,效果出奇的好,甚至讓孫召有種錯覺,他率領的不是江東軍,而是九江郡國兵。
而他此刻正在率領著一群雜牌部隊與秣陵軍正規部隊作戰,不得不說,都是非常傳統的進攻陣型,但是碰撞之後卻有著非常不錯的效果,這讓黃忠終於鬆了一口氣,自己賭對了,必須要集中主力攻其一點,而他之前的進攻方式雖然也同樣撕開了江東軍的口子,但卻始終無法改變戰局,徹底消滅江東軍,可是這一回就不同了,在正麵的碰撞下,取得的效果是之前的幾百倍。
推進速度之快難以想象,幾乎是以碾壓的方式將麵前一切敵軍全部碾碎,一路下來隨處可見都是遍地的屍骸,而且都是要害傷,槍兵起到了決定勝負的作用,但是刀盾兵的作用同樣不可忽略,沒有他們,槍兵也不會有如此之大的收獲。
江東軍開始不斷後退,人心惶惶,越來越有崩潰的趨勢,見此,黃忠自然要再加一把力,立即命令杜普加快進攻的速度,勢頭已經起來了,這個收獲如果還不加快速度,那解析來可能就真的無法做到一鼓作氣取得對江東軍全勝的可能了。
杜普親自上陣,秣陵軍立即的節奏也在瞬間被加快,幾乎是一邊倒的廝殺,江東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不堪,紛紛落荒而逃,隨著一個個向後逃命,恐慌開始蔓延,很多人幾乎是本能的就開始撤退。
羊群效應,不管是不是精銳,都無法改變這樣的一個結果,而人群在瘋狂逃命的時候,這一仗杜普就已經有了十足的信心了,必死無疑,對於深明用兵之道的杜普來說,這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不趁著敵軍落荒而逃的時刻衝殺,那才是白白錯過了一句擊敗九江軍的大好時機。
眼前一幕讓孫召有點自亂陣腳,但是他卻明白一個道理,不管是撤退還是逃命,現在的情況對他們太惡劣了,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發生下去,那他們將都會葬送在零陵,所以他必須在徹底進入到危險之前,改變眼下的局麵。
糾結部隊再次做好準備,這是唯一的辦法,隻要能夠當習九江軍這一次的進攻,然後再考慮撤退才會有逃生的希望,要不然全都得葬送再次,孫召別的或許以他的能力確實很難對抗黃忠,可是正麵的碰撞,卻對主將的軍事素養要求的沒有那麽高,所以他們很快就做好的準備,進行防禦。
本來九江軍就是精銳,而孫召的的出現如同定海神針一般,給了九江軍足夠的保障,所以在此的防禦,雖然秣陵軍攻勢如潮,但是很快他們就碰到了江東軍的頑強抵抗,雙方廝殺都很慘烈,傷亡更多,戰場之上如果低於,死亡的氣息彌漫著。
精銳之間的對決,而此刻的杜普和近衛軍或許是因為之前的勝利忘記了九江軍也是精銳,結果遇到了頑強抵抗,他們可不是什麽郡國兵,這一點就好像之前九江軍吃虧的情形一樣。
但是遇到的困難並不會讓他停下腳步,這不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但絕對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強勁的對手,但是他毫無畏懼,對於他來說,他的能耐應對這樣的局麵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他也有著十足信心帶領近衛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雙方部隊都在互相廝殺,到處可以聽到哭喊聲,杜普縱馬一躍,便殺開了江東軍一道豁口,立即殺入敵群,在敵人中橫衝直撞,一把長槍舞動如風,隻一眨眼,就將周邊數名江東軍盡數挑殺,而他身後的近衛軍也不甘示弱,隨著他一路繼續向前廝殺,勢不可擋。
這一幕讓他越發興奮,已經有所收獲更有所進展,這讓他精神抖擻,借著敵軍陣型打亂的一刻,縱馬挺槍又朝著下一個敵人殺去,他就像是飄忽不定的幽靈一般,讓江東軍很難生出抵抗之心,他所到之處,要麽是四下逃竄,要麽就變成他槍尖下的亡魂,這一刻如果問江東軍誰帶給他們最多的恐懼,或許早已經不是什麽近衛鐵騎和龍騎軍了,而是他和他身後的近衛步兵。
在孫召的印象中,秣陵軍真正乃一對付的部隊就隻有騎兵,其他諸如步兵他可從沒有放在眼裏,可是這一刻就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因為他們馬上就要敗在秣陵步兵的手裏,這讓他有點無法接受。
如果是騎兵他敗了也就敗了,可是敗給了秣陵步兵,這無法交代,更關鍵的是對他的自信心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這才是關鍵,如果孫策知道該作何感想?這可是他一直以來真正握在手中的殺手鐧,最初還想著靠這支部隊殺劉瀾一個措手不及奪回丹陽呢,現在看來還好第三次徐州之戰沒有參與,要不然,他們可能就都葬身在丹陽了。
但就算僥幸逃脫一劫,可是現在的情形看上去好像也沒有什麽實質性的改變,他們的防禦越來越薄弱,殺敵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再也無法輕鬆的攔下秣陵軍進攻的步伐,煩到死秣陵軍大開殺戒那叫一個暢快淋漓。
而他們要殺一名近衛步兵,幾乎要使出渾身解數,這樣的戰鬥幾乎是一邊倒,完全透支著自己的體力與精力,時間一長必敗無疑,所以這樣的局麵他不確定還能堅持多久,但他清楚再不改變,必死無疑。
孫召瘋狂了,帶著身邊的中軍加入戰鬥,這個時刻或許隻有他親自出陣才能穩住陣腳,要不然他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麽更好的機會,而隨著他的親臨戰場,如此諷刺的一幕不僅提升了江東軍的士氣,更是讓他們都紅了眼,孫召親自出馬,這簡直就是對他們的侮辱,他們是什麽,可是江東軍啊,跟隨著孫堅轉戰南北的精銳部隊,怎麽能就這麽輕易的擺在秣陵步軍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