襲擊的失敗讓黃忠很是生氣,這無疑是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對九江軍這樣實力強勁的對手,下一次出現這種機會還不知道什麽時候,甚至可能再也不會出現,因為九江軍已經知道了他們的存在,所以他們現在已經擺在了明麵上,不僅不會再有偷襲的可能,反而時刻都會遭到九江軍的襲擊。
而這一切他懷疑是因為斥候在偵查時犯下了致命的失誤,當然真相到底如何他並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已經被帶了下去,真相會由執法官去審理,到時候他隻要砍下記錄自然就知曉了真相,當然也有可能是他誤會了斥候,這裏麵另有原因,被發現隻是一個巧合,而不是他們的失誤造成的襲擊失敗,但結果不論如何,他們始終是被發現了,畢竟斥候就是一直部隊的眼睛,如果他們看不到敵人,反而還因此被敵人發現,那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在哪裏?
黃忠比較嚴苛對別人嚴苛,對自己要求更嚴,或許這就是老派軍人的樣子,黃忠喜歡如此來區分自己和現在年輕將領的不同,如果非要劃分一個時間線的話,那一定應該是在黃巾前後,在此之前成為主帥者,不管是他還是老對頭董卓這些人甚至包括袁紹與曹操,對兵陰陽都是非常迷信的,較為相信天人感應之說,因為他們這些這些將領都身手儒家熏陶,而出仕時也都是文職,隻不過後來因為需要才轉為武職。
可在黃巾之後,因為天下動亂,以往根本就沒有出頭機會的純粹武人逐漸走向了前台,而像他們這些老派的將領,用兵時更重一個勢字,而這些純粹的武人則更為重勢力,簡單來說,他們重勢的老派將領用兵,更講究正麵對決,也就是擺開陣勢的大戰。
而武人重術,雖然被他們所不屑,但不得不說他們為了贏戰爭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思想卻無疑最為適合戰爭與戰場,但就他現在來看,如今的將領又有了變化,這感覺就好像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不管商鞅、慎到還是申不害,他們各自提出的法術勢就好像他們這些兵家用兵,隻有奇而五正又或者正而無奇,完全是單腿走路,稱不上真正的軍人。
但是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將領不在單單隻是出奇或者用正,而是將其糅合,集大成之後,這樣的將領那就非常可怕了,不僅能夠用正還可以出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而在秣陵,劉瀾是用奇的行家肯定排不上號,而關羽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是用正的大家,正因為他與劉瀾配合,才有了今日之秣陵,但是隨著他年紀增長,帶兵時間增長之後,用兵也越來越靈活,可以說他已經在望集大成的方向發展,如果哪一天他成功了,那黃忠一點都不吃驚,畢竟在秣陵,有這個機會的將領,也就隻有關羽一人了。
當然就黃忠自己來說,他有沒有加入其中,還真不好說,畢竟用兵對於很多將領來說,往往都會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而在他以往的經曆中,用奇的次數幾乎屈指可數,所以他想成功,反而非常困難,而且他的年紀在這裏,用兵也很難再去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可他現在並沒有帶兵,而是一直在將軍府,所以他隻要跟在劉瀾的身邊,那他和劉瀾就完全有這個成功的可能。
但這終歸是兩人的互補,所以不會被外人承認,可是眼下的情況就有點讓他頭疼了,難度比較大,要追上去容易,可是要留下九江軍卻難,如果這個時候主公在場的話,那他一定會有很多辦法留下他們,但是他可就沒什麽好辦法了,甚至連分兵的決定都不敢有,怕發生危險,就這樣帶著部隊繼續追擊,而沒有下達任何派部隊追上去拖延敵軍的命令。
這樣做可能不會追上九江軍,但同時也不會出現意外,比起追上九江軍,他心裏更為緊張的還是發生意外,隻要他們不發生任何意外,那九江軍就跑不掉,可一旦做出冒險的決定,一旦追擊失敗,那也許就真的可能要前功盡棄了。
黃忠一身披掛提著鳳嘴刀率領部隊繼續追擊,整整追擊了一夜,一無所獲後,不得不被迫下達了休息的命令,而就在他們開始準備休息的一刻,忽然東麵傳出喊殺聲,隨即就看到滿天的羽箭朝他們飛射而出。
黃忠立即下令部隊列陣,盾兵在前擋下敵軍的箭雨,雖然反應夠快,但還是在瞬間就倒下了數十名近衛軍戰士,不管多麽優秀的士兵,在這樣的戰場中根本就躲不過死神,而且以這樣的方式陣亡也同樣是讓很多人覺得屈辱的,可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有些事情卻絕對吧是他們能夠選擇的,更何況還是死亡的方式。
看箭雨的規模,最少有三百弓弩手甚至更多,可以確定乃是九江軍無疑了,他們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黃忠判斷也不過兩千多人,能有三百多弓弩手已經算不錯了,再多反而會減弱了其餘士兵的實力,反而得不償失。
在敵軍的箭雨下,近衛軍很快結陣並開始進行反擊,在數百親衛簇擁下的黃忠則來到了陣前,這個時候他需要來到最前沿,因為這是他來此的目的,拖住九江軍。對於他來說,並不害怕九江軍留下來,相反他害怕他們一直逃下去,那才是會讓他頭疼的結果,而他們隻要能留下來設伏,那就是另一種情形了。
黃忠很果斷的讓連弩兵進行了一番齊射,以連弩的恐怖殺傷力,他就不相信埋伏在東側的九江軍能躲得過去,很快一隻隻刺蝟便就在箭雨的打擊下發出了痛苦的聲響,很快九江軍被射成了螞蜂窩,這樣的情況他們幾次交鋒甚至是以往的交鋒都見識過,也都清楚秣陵弩機的恐怖,所以他們可不會一致坐以待斃,那樣的話最後隻有幾許撤退,而無法對秣陵軍和黃忠構成哪怕一點點的威脅。
這結果可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可是他的一塊心病啊,在這樣追下去他們可就真不知道該怎麽辦法了,總不能一直在屁股後麵留這麽一條尾巴來破壞他們的行動吧。
所以伏擊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一切都按照孫召的設想進行著,很順利,雖然在此之前他的心始終都在怦怦亂跳,不好的感覺一度讓他想要取消這次伏擊,但是從現在的結構來看,他為自己最後的堅持感到慶幸。
人的感覺並不是每一次都會準,就好像他之前的感覺就有點莫名其妙,這或許是大戰前的焦慮,畢竟他們這兩千人可經不起任何折騰,輕微的失誤都會導致全軍覆沒,所以他不得不小心,好在現在他可有放心了,當然因為兵力的原因,他們的伏擊不可能做到徹底的包圍,最後的結果也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突圍而去,但這些都不重要,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對孫召和江東軍來說,才是真正在意的事情,勝利與士氣是能夠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唯一原因,因為這口氣他們才能夠一直堅持下去,而如果他們失敗了,或者遭遇到失敗,很有可能這口氣就鬆了下來,那麽這一仗也就沒有了任何可以期待的情況,因為氣泄了,就算在精銳的部隊,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將軍,你看敵軍的主將,來將應該就是黃忠!”這時孫召身邊親兵的聲音響起,對於劉瀾身邊的這些大將,他們可再熟悉不過了,當然對於黃忠的了解可就沒有關羽趙雲這樣舉世聞名的大將了解的多,可就算黃忠沒那麽出名,但也一定會被九江軍所關注,所以識得他的長相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謂知己知彼嘛,要不然打了這麽多仗,連自己的對手是誰,長什麽樣都不知曉的話,那這一仗也就不用報太大的希望了,知己不知彼,勝算能有幾成。
“黃忠,就是那個劉瀾從襄陽招來的?”
“正是,聽說之前好像是個亭長,沒想到現在都成了劉瀾的雜號將軍。”這句話請說的沒帶任何感情,很難從他的口中分辨出這到底是在嘲諷還是挖苦,可孫召卻不敢大意,越是這種人,那就一定越又能耐,要不然劉瀾為什麽偏偏重用他?
別的孫召不了解,可孫策的將軍府裏的雜號將軍最少也有幾十員,可他們卻並沒有黃忠這樣的運氣,這說明什麽,說明這黃忠一定是有些本領和能耐的,要不然劉瀾招他幹嘛,還如此重用,這不是浪費糧食?
不說浪不浪費糧食,問題是他這樣的安排勢必會引起其餘雜號將軍的不滿,他黃忠憑什麽,有什麽能耐領兵?所以說黃忠一定是有著吸引劉瀾的原因,而同時他更有著讓其餘雜號將軍閉嘴的能耐,沒有這些他在秣陵軍一定寸步難行。
不管在哪裏,尤其是在軍隊中實力才是檢驗一切的唯一標準,名聲再大隻能說明你過去的輝煌,但並不代表眼下你是哪個最優秀的人,更何況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承認你更強,沒那麽容易。
可就是這一個加入劉瀾時間極端的男人,卻迅速在秣陵站穩腳跟,如果說他沒有點真才實幹,那是絕對沒有可能的,所以這個時候他反而不害怕對麵是什麽關羽張飛,因為他們都對其有所了解,也進行過研究,對他們如何用兵是有所了解的,當然了解歸了解,能不能抑製就是另一回事了,可正是以往了解,所以才會有敢於放手一戰,而眼前的黃忠對他來說則無疑是一張紙,未知且一無所知的,所以他才會沒有底氣,因為你不知道這人的習慣和他用兵的方法。
“將軍,你看著黃忠也不過如此。”親兵一臉漫不經心的說著,同時還有些輕視的指向了戰場。
“如此不堪一擊,這黃忠也不過爾爾。”
親兵一附一合,可孫召卻更加覺得奇怪起來,秣陵軍那可是出了名的軍紀嚴格,而眼下這才剛交鋒不久,他們就這麽不堪一擊的私下逃竄了?這也太不堪一擊了吧,如果真是連之前的沛縣軍都不如,劉瀾瘋了會派他們再來送死?
肯定不會,黃忠瘋了那劉瀾也不會瘋,所以他心裏非常清楚,擊敗了沛縣軍,那麽下次再出現的秣陵軍實力肯定要遠遠超過沛縣軍,要不然那就是白白來送死,而眼下的情況,黃忠居然帶了一群連郡國兵都不如的部隊追上來,這怎麽可能?
“或許是他們生出了怯意,未戰先敗,或者是被伏擊之後方寸大亂?”親兵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管什麽精銳不精銳,反正他們知道沒有多少部隊能夠在伏擊的時候還能保持鎮定,方寸大亂是必然的情況,至於能不能堅持住那就要看他們平日裏的訓練情況以及將領的能力了。
而就眼下這個情形,黃忠做出的應對應該屬於正常範疇,可就部隊回饋來看,好像就沒那麽有效果了,或許是他們之間的默契不夠?
“這隻是你們的種猜測,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麽,會說這支部隊可能並不是這的本部人馬,他們之間是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所以才會是眼前這番情形,但我要讓你們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如此關鍵的時刻,劉瀾絕對不會犯下如此錯誤。”
“將軍,劉瀾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申報的幾名親兵有些不服氣,最後一個膽子大的的親兵還是沒忍住,把自己的心裏話破口而出說了出來。
“劉瀾犯過錯,但不是現在,而是在之前,陳果失敗並逃跑,那是劉瀾犯下的錯,而眼下你們告訴我劉瀾又一次犯錯,這這麽可能,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劉瀾不會傻到再派部隊來送死,他的將領更不會傻到主動請纓來送死!”
而這一切他懷疑是因為斥候在偵查時犯下了致命的失誤,當然真相到底如何他並沒有興趣,因為他們已經被帶了下去,真相會由執法官去審理,到時候他隻要砍下記錄自然就知曉了真相,當然也有可能是他誤會了斥候,這裏麵另有原因,被發現隻是一個巧合,而不是他們的失誤造成的襲擊失敗,但結果不論如何,他們始終是被發現了,畢竟斥候就是一直部隊的眼睛,如果他們看不到敵人,反而還因此被敵人發現,那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在哪裏?
黃忠比較嚴苛對別人嚴苛,對自己要求更嚴,或許這就是老派軍人的樣子,黃忠喜歡如此來區分自己和現在年輕將領的不同,如果非要劃分一個時間線的話,那一定應該是在黃巾前後,在此之前成為主帥者,不管是他還是老對頭董卓這些人甚至包括袁紹與曹操,對兵陰陽都是非常迷信的,較為相信天人感應之說,因為他們這些這些將領都身手儒家熏陶,而出仕時也都是文職,隻不過後來因為需要才轉為武職。
可在黃巾之後,因為天下動亂,以往根本就沒有出頭機會的純粹武人逐漸走向了前台,而像他們這些老派的將領,用兵時更重一個勢字,而這些純粹的武人則更為重勢力,簡單來說,他們重勢的老派將領用兵,更講究正麵對決,也就是擺開陣勢的大戰。
而武人重術,雖然被他們所不屑,但不得不說他們為了贏戰爭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思想卻無疑最為適合戰爭與戰場,但就他現在來看,如今的將領又有了變化,這感覺就好像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不管商鞅、慎到還是申不害,他們各自提出的法術勢就好像他們這些兵家用兵,隻有奇而五正又或者正而無奇,完全是單腿走路,稱不上真正的軍人。
但是現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將領不在單單隻是出奇或者用正,而是將其糅合,集大成之後,這樣的將領那就非常可怕了,不僅能夠用正還可以出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而在秣陵,劉瀾是用奇的行家肯定排不上號,而關羽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是用正的大家,正因為他與劉瀾配合,才有了今日之秣陵,但是隨著他年紀增長,帶兵時間增長之後,用兵也越來越靈活,可以說他已經在望集大成的方向發展,如果哪一天他成功了,那黃忠一點都不吃驚,畢竟在秣陵,有這個機會的將領,也就隻有關羽一人了。
當然就黃忠自己來說,他有沒有加入其中,還真不好說,畢竟用兵對於很多將領來說,往往都會借鑒一些成功的經驗,而在他以往的經曆中,用奇的次數幾乎屈指可數,所以他想成功,反而非常困難,而且他的年紀在這裏,用兵也很難再去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可他現在並沒有帶兵,而是一直在將軍府,所以他隻要跟在劉瀾的身邊,那他和劉瀾就完全有這個成功的可能。
但這終歸是兩人的互補,所以不會被外人承認,可是眼下的情況就有點讓他頭疼了,難度比較大,要追上去容易,可是要留下九江軍卻難,如果這個時候主公在場的話,那他一定會有很多辦法留下他們,但是他可就沒什麽好辦法了,甚至連分兵的決定都不敢有,怕發生危險,就這樣帶著部隊繼續追擊,而沒有下達任何派部隊追上去拖延敵軍的命令。
這樣做可能不會追上九江軍,但同時也不會出現意外,比起追上九江軍,他心裏更為緊張的還是發生意外,隻要他們不發生任何意外,那九江軍就跑不掉,可一旦做出冒險的決定,一旦追擊失敗,那也許就真的可能要前功盡棄了。
黃忠一身披掛提著鳳嘴刀率領部隊繼續追擊,整整追擊了一夜,一無所獲後,不得不被迫下達了休息的命令,而就在他們開始準備休息的一刻,忽然東麵傳出喊殺聲,隨即就看到滿天的羽箭朝他們飛射而出。
黃忠立即下令部隊列陣,盾兵在前擋下敵軍的箭雨,雖然反應夠快,但還是在瞬間就倒下了數十名近衛軍戰士,不管多麽優秀的士兵,在這樣的戰場中根本就躲不過死神,而且以這樣的方式陣亡也同樣是讓很多人覺得屈辱的,可不管他們是否願意,有些事情卻絕對吧是他們能夠選擇的,更何況還是死亡的方式。
看箭雨的規模,最少有三百弓弩手甚至更多,可以確定乃是九江軍無疑了,他們所有的兵力加在一起黃忠判斷也不過兩千多人,能有三百多弓弩手已經算不錯了,再多反而會減弱了其餘士兵的實力,反而得不償失。
在敵軍的箭雨下,近衛軍很快結陣並開始進行反擊,在數百親衛簇擁下的黃忠則來到了陣前,這個時候他需要來到最前沿,因為這是他來此的目的,拖住九江軍。對於他來說,並不害怕九江軍留下來,相反他害怕他們一直逃下去,那才是會讓他頭疼的結果,而他們隻要能留下來設伏,那就是另一種情形了。
黃忠很果斷的讓連弩兵進行了一番齊射,以連弩的恐怖殺傷力,他就不相信埋伏在東側的九江軍能躲得過去,很快一隻隻刺蝟便就在箭雨的打擊下發出了痛苦的聲響,很快九江軍被射成了螞蜂窩,這樣的情況他們幾次交鋒甚至是以往的交鋒都見識過,也都清楚秣陵弩機的恐怖,所以他們可不會一致坐以待斃,那樣的話最後隻有幾許撤退,而無法對秣陵軍和黃忠構成哪怕一點點的威脅。
這結果可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可是他的一塊心病啊,在這樣追下去他們可就真不知道該怎麽辦法了,總不能一直在屁股後麵留這麽一條尾巴來破壞他們的行動吧。
所以伏擊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一切都按照孫召的設想進行著,很順利,雖然在此之前他的心始終都在怦怦亂跳,不好的感覺一度讓他想要取消這次伏擊,但是從現在的結構來看,他為自己最後的堅持感到慶幸。
人的感覺並不是每一次都會準,就好像他之前的感覺就有點莫名其妙,這或許是大戰前的焦慮,畢竟他們這兩千人可經不起任何折騰,輕微的失誤都會導致全軍覆沒,所以他不得不小心,好在現在他可有放心了,當然因為兵力的原因,他們的伏擊不可能做到徹底的包圍,最後的結果也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突圍而去,但這些都不重要,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對孫召和江東軍來說,才是真正在意的事情,勝利與士氣是能夠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唯一原因,因為這口氣他們才能夠一直堅持下去,而如果他們失敗了,或者遭遇到失敗,很有可能這口氣就鬆了下來,那麽這一仗也就沒有了任何可以期待的情況,因為氣泄了,就算在精銳的部隊,也會變得不堪一擊。
“將軍,你看敵軍的主將,來將應該就是黃忠!”這時孫召身邊親兵的聲音響起,對於劉瀾身邊的這些大將,他們可再熟悉不過了,當然對於黃忠的了解可就沒有關羽趙雲這樣舉世聞名的大將了解的多,可就算黃忠沒那麽出名,但也一定會被九江軍所關注,所以識得他的長相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謂知己知彼嘛,要不然打了這麽多仗,連自己的對手是誰,長什麽樣都不知曉的話,那這一仗也就不用報太大的希望了,知己不知彼,勝算能有幾成。
“黃忠,就是那個劉瀾從襄陽招來的?”
“正是,聽說之前好像是個亭長,沒想到現在都成了劉瀾的雜號將軍。”這句話請說的沒帶任何感情,很難從他的口中分辨出這到底是在嘲諷還是挖苦,可孫召卻不敢大意,越是這種人,那就一定越又能耐,要不然劉瀾為什麽偏偏重用他?
別的孫召不了解,可孫策的將軍府裏的雜號將軍最少也有幾十員,可他們卻並沒有黃忠這樣的運氣,這說明什麽,說明這黃忠一定是有些本領和能耐的,要不然劉瀾招他幹嘛,還如此重用,這不是浪費糧食?
不說浪不浪費糧食,問題是他這樣的安排勢必會引起其餘雜號將軍的不滿,他黃忠憑什麽,有什麽能耐領兵?所以說黃忠一定是有著吸引劉瀾的原因,而同時他更有著讓其餘雜號將軍閉嘴的能耐,沒有這些他在秣陵軍一定寸步難行。
不管在哪裏,尤其是在軍隊中實力才是檢驗一切的唯一標準,名聲再大隻能說明你過去的輝煌,但並不代表眼下你是哪個最優秀的人,更何況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承認你更強,沒那麽容易。
可就是這一個加入劉瀾時間極端的男人,卻迅速在秣陵站穩腳跟,如果說他沒有點真才實幹,那是絕對沒有可能的,所以這個時候他反而不害怕對麵是什麽關羽張飛,因為他們都對其有所了解,也進行過研究,對他們如何用兵是有所了解的,當然了解歸了解,能不能抑製就是另一回事了,可正是以往了解,所以才會有敢於放手一戰,而眼前的黃忠對他來說則無疑是一張紙,未知且一無所知的,所以他才會沒有底氣,因為你不知道這人的習慣和他用兵的方法。
“將軍,你看著黃忠也不過如此。”親兵一臉漫不經心的說著,同時還有些輕視的指向了戰場。
“如此不堪一擊,這黃忠也不過爾爾。”
親兵一附一合,可孫召卻更加覺得奇怪起來,秣陵軍那可是出了名的軍紀嚴格,而眼下這才剛交鋒不久,他們就這麽不堪一擊的私下逃竄了?這也太不堪一擊了吧,如果真是連之前的沛縣軍都不如,劉瀾瘋了會派他們再來送死?
肯定不會,黃忠瘋了那劉瀾也不會瘋,所以他心裏非常清楚,擊敗了沛縣軍,那麽下次再出現的秣陵軍實力肯定要遠遠超過沛縣軍,要不然那就是白白來送死,而眼下的情況,黃忠居然帶了一群連郡國兵都不如的部隊追上來,這怎麽可能?
“或許是他們生出了怯意,未戰先敗,或者是被伏擊之後方寸大亂?”親兵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管什麽精銳不精銳,反正他們知道沒有多少部隊能夠在伏擊的時候還能保持鎮定,方寸大亂是必然的情況,至於能不能堅持住那就要看他們平日裏的訓練情況以及將領的能力了。
而就眼下這個情形,黃忠做出的應對應該屬於正常範疇,可就部隊回饋來看,好像就沒那麽有效果了,或許是他們之間的默契不夠?
“這隻是你們的種猜測,我知道你們想說什麽,會說這支部隊可能並不是這的本部人馬,他們之間是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所以才會是眼前這番情形,但我要讓你們明白的一個道理是,如此關鍵的時刻,劉瀾絕對不會犯下如此錯誤。”
“將軍,劉瀾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申報的幾名親兵有些不服氣,最後一個膽子大的的親兵還是沒忍住,把自己的心裏話破口而出說了出來。
“劉瀾犯過錯,但不是現在,而是在之前,陳果失敗並逃跑,那是劉瀾犯下的錯,而眼下你們告訴我劉瀾又一次犯錯,這這麽可能,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劉瀾不會傻到再派部隊來送死,他的將領更不會傻到主動請纓來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