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軍要擺脫他們很容易,甚至就在前幾天他們已經走出了數十裏之遠,可最後他們卻突然調頭,正是這個舉動引起了劉瀾的懷疑,隻不過那時劉瀾考慮更多的還是九江軍是不是要打算伏擊之類的事情,並沒有往這些方麵去想,但隨著他想通一切之後,有點明白九江軍到底是要打算做什麽了。


    他現在手裏有幾萬人馬,雖然最精銳的攝山營和近衛重甲軍去了桂陽,但留下來的部隊包括近衛步兵、豫章軍以及徐盛的沛縣軍和陳到在九江募集的士兵,因為是東拚西湊的在一起的部隊,所以他們的戰鬥力無法得到保證,但在最初的時刻,劉瀾肯定不會意識到這些,畢竟就是這些部隊從豫章一路殺到了零陵,對付九江軍綽綽有餘。


    可誰能想到江東軍的出現讓劉瀾不得不改變最初的計劃,在這些軍隊裏,除了他交給黃忠指揮的近衛步兵外,戰力最高的也就隻有沛縣軍了,而他們在與江東軍交戰時,幾乎是連一點還手的能耐都沒有,至於陳果帶領的那些九江部隊,更是差點全軍覆沒,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想要戰勝九江軍,最有希望的辦法就是以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去進攻九江軍,但前提是要追上他們,但這看上去很難成功。


    所以這個時候的九江軍不僅沒有快速離開,而是一直與他們保持著十餘裏的距離,一直吊著他們,所以劉瀾判斷這是周瑜在搗鬼,如果他知道周瑜已經去了益州的話,自然就會立即反應過來這是九江軍的詭計,孫策一定就在桂陽,可關鍵是對於九江軍的情況經過建平之戰後沒人能真正知曉,所以劉瀾並不敢太冒險。


    當然劉瀾這個時候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派黃忠率領近衛軍追上去與九江軍作戰,雖然會有一定的損失,但是在他身邊的這些部隊裏,眼下能夠與九江軍有一戰之力的部隊也就隻有近衛軍了,這是唯一的辦法,現在的劉瀾顧慮重重,看什麽都覺得是九江軍在搞鬼,他可不希望自己被孫策和周瑜欺騙,所以眼下的情況,既然自己如此心懷疑慮,那麽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與他們放手一戰,結果揭曉,真相也就大白了,而如果一直是這樣一個局麵,不敢和九江軍決戰,最後的結果一定會非常的糟糕,因為這樣下去你始終都是被動的一方,跟著孫策的節奏走,最後隻會越走越遠,一無所獲。


    劉瀾決定放手一搏,現在的形式對劉瀾來說非常的不樂觀,以為的劉瀾在任何的戰鬥之中最習慣的做法就是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當然這與他廣布的內衛間諜和仕仁在遼東時期訓練出的一支強大的斥候部隊有著極大的原因。


    內衛能夠獲知敵軍內部的騎兵,斥候則能夠獲悉敵軍行動動向,正是強大的信息收集功能使得劉瀾在以往的戰鬥中能夠根據敵軍的作戰部署來製定自己的作戰計劃,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劉瀾獲得最後的勝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很多時候,不管是內部人士還是外部人士,在驚奇於劉瀾用兵如神的時候,隻有劉瀾自己清楚,信息的收集,以及信鴿等快速傳遞消息的方式才是保障他們取得最後勝利的不二法門。


    如果沒有這些,以往的戰鬥就算能取勝,也一定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可有了強大的信息收集,所以根據敵軍的部署進行正對性部署,不僅取得了勝利,更是以最小的代價取勝,但是這一回,隨著陳到離開孫策之後,劉瀾就失去了對孫策軍的信息收集,對於他們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假如這時候陳到還在孫策帳中,那他就能夠知曉孫策的意圖,甚至根本就無須知曉他的意圖,隻要知曉他在哪裏就行。


    而正是因為眼下的局麵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握中,所以劉瀾才會有點沒有底氣,這種感覺就好像以前用慣了金手指,突然不讓使用了,反而不知道該如何指揮了,雖然他們有著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因為戰鬥力懸殊,所以他之前始終都不敢輕易冒險,但是現在劉瀾決定不再顧慮那麽多了,派黃忠上去,不管能不能留下他們又或者是戰勝九江軍,但最少要探探他們低,瞧瞧孫策到底打著什麽算盤。


    對於荊南一戰,或者說把整個對孫策的戰鬥形容成一盤棋局的話,那麽眼下這場戰鬥無疑已經到了收官的階段,也就是劉瀾向來最頭疼的官子階段,對劉瀾這樣的臭棋簍子來說,開具和中盤他沒那麽多顧慮,較為隨性,可到了官子,一步錯可能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所有的優勢都為零。


    所以越是到最後的階段,就越要小心謹慎,行百裏者半九十,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就絕對不能有任何僥幸的心裏,而劉瀾現在也早已不是年輕衝動喜歡冒險的他,何況本來就已經到了收官階段,那就更要保守和謹慎,所以越是這樣的時刻就越不能出任何意外。


    ~~~~~~~~~~


    劉瀾的目的很明確,對於九江軍和江東軍他根本就不在乎,他在意的就隻有一個人,那就是孫策,隻要能活捉他,比把九江軍和江東軍全都消滅了都有意義,反過來如果把九江軍和江東軍全都消滅,而放跑了孫策和周瑜,那對於他來說,這一仗也是失敗的,甚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所以他給自己部隊下達的命令,不管是最初還是現在,活捉孫策、周瑜不論死活,這就是劉瀾的態度,也是這一仗他的態度,哪怕沒有捉到活口,但也要見到屍體,如果讓他們跑了,後患無窮,以後丹陽絕對沒有好日子可過,以孫家在丹陽的影響力,他相信會有不少世家會用各種方式製造各種麻煩,而且是在他外出作戰的時候,就好像第二次、三次徐州之戰的時候。


    劉瀾的目的就隻有一個,生要見人,死要見屍,而這也是他反複強調的,所以這也讓很多人都有點無法理解主公為何會如此在意孫策,當然對於他們這些不解劉瀾也沒有過分強調,沒有必要,相反他要是解釋了,那指揮更加證實了帳下的猜測,而像眼下這樣,他們不管怎麽去想去猜,最多隻是覺得主公把孫策當成眼中之釘有些抬舉他了,既然這樣,那就盡快拔掉。


    當然有這樣想法的人雖然很多,但也會有如同關羽徐庶這樣非常認同劉瀾做法之人,畢竟九江之戰就戰爭目的來說是沒有任何必要的,畢竟就算奪取九江也無法真正意義上對劉瀾或者是秣陵帶來多大的改變,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戰略重點,他的價值遠遠無法與中原相比甚至無法與荊州相比。


    可是攻打九江又一定是出於極深的政治目的,首先劉瀾乃征東將軍,有軍權卻沒有實際上地方的治理權,雖然天子已經任命,但這樣的任命對揚州各郡勢力和太守們並沒有多大的約束,所以劉瀾要坐實自己揚州牧的身份,那首先就是要徹底掌控揚州的所有郡縣,而九江本來就是揚州其中一郡,劉瀾對他下手,說得過去。


    其次則是孫策,因為他的威脅在尚未拿下的郡裏實力是最強的,不管先易後難還是先難後易,劉瀾都沒有把孫策算在其中,因為做這些事情之前,首先必須要先去解決孫策的問題,隻有解決的孫策,才不會有如芒在背的感覺,不然他這幾萬人留在九江,他在秣陵做任何事情都會提心吊膽,在第三次徐州之戰的時候,因為孫策的異動,劉瀾就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那個時候孫策沒有去九江而是直奔秣陵而來,那第三次徐州之戰的結果可就難說了,反正在當時的情況下,劉瀾可沒有底氣同時兼顧兩麵甚至是三麵戰場。


    也正是這一次,讓劉瀾真正認清了孫策的威脅,因為他的存在,秣陵始終都會處於危險之中,這種感覺就好像當年的呂布,他本來完美的計劃,卻因為不斷出現的意外而遭受到了致命打擊,呂布偷襲徐州的成功讓劉瀾悔之不及,可同時也讓他堅定了遷徙郡治的決心,而孫策的情況與呂布有著八成的相似處。


    也許他們自身單獨的存在並不足以對劉瀾構成任何威脅,但是一旦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劉瀾和袁曹用兵的時候,孫策突然發難,那一定會是非常恐怖的,雖然孫策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沒有借第三次徐州之戰出兵秣陵,但是下一回呢?


    劉瀾無法保證,也沒人能夠保證,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出兵九江迫在眉睫,所以當黃忠與九江軍在豫章碰上麵的時候,劉瀾把秣陵幾名要員全都召集到軍師府,在議事之前,劉瀾直言不諱自己的擔憂,並且一再強調他希望借助這次機會出兵九江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九江之戰也就立即啟動了,魯肅與徐盛先後成為了出兵的人選,周泰管亥則成為確保九江之戰最終勝利的援助。


    當然這一切的目的都隻是為了孫策,可要留活口甚至是要他投降,那就沒有比劉瀾親自抵達前線更好的結果了,因為劉瀾完全是帶著誠意而來,如果他不來,孫策投降的可能性不足三成,就算他親自過來,也不敢隻有對半的可能,但最少增大了一些希望,這就足夠了,足夠讓劉瀾親自走一遭,畢竟劉瀾是發自內心想讓他能夠投降自己的。


    到目前為止劉瀾這個想法都沒有改變過,他很看重孫策,或者說在孫策的部隊裏,除了他與周瑜,還真沒幾個人能入他的法眼,所以這一仗便成了眼下這幅模樣,不能說舉傾國之兵來和孫策決戰,但也是在最大的範圍內派出了最優秀和最多的將領與不僅。


    當然這一仗就發展的過程來看,並沒有他所擔憂的那樣發展成一場大決戰,九江軍以及孫策的不給力使得戰鬥之初九江之戰就奠定了秣陵軍絕對的優勢,壓倒性的優勢更是讓九江之戰變得非常的輕鬆與監督。


    這一仗因此也被很多人視為牛刀殺雞,甚至覺得太重視對手了,而孫策卻並沒有表現出自身的實力,相反有些不堪一擊,一仗就把他打到了荊南,讓戰鬥變得沒有任何懸念,九江之戰的結束以及現在的荊南之戰,沒有人會覺得有難度,勝利隻是遲早的事情,可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路順風順水的他們終於遇到了困難。


    隨著一直沒有出現的江東軍的出現之後,這一仗變得困難重重,包括劉瀾自己都對接下來的戰鬥沒有多大的把握,哪怕他希望能夠盡快結束戰鬥,投入到接下來的吳會乃至中原大戰,但現實變得非常困難,雖然他已經覺得派黃忠追擊,可是這更像是一次賭博,如果成功了那荊南之戰就會立即結束,可一旦失敗,那就會為戰爭的前景布下一層陰霾,無形之中的巨大壓力壓在了劉瀾的肩頭上,因為他這個決定,黃忠必須要保證隻能勝利不能失敗,最不濟也要堅持到他率領大部隊趕過來,這需要最少兩個時辰的時間。


    黃忠猶豫了,沒有把握的事情他不會輕易就領命,尤其是劉瀾這個決定有些突然,讓他始料不及,但在劉瀾殷切的注視之下,他必須要做出回應,可劉瀾沒有去聽他的苦水與困難,就一句話,接受還是拒絕。


    時間飛快,足足一刻鍾的時間後,黃忠走出了劉瀾的主帳,沒有過多久,劉瀾的之內近衛步兵踏上征程,足足五千人的部隊快速向東北方向追擊,而劉瀾的主力也立即拔營而起,這是秣陵軍在抵達零陵之後第一次在正午行軍,日頭很毒,所有人頂著酷暑前行。


    劉瀾既然做出了最後的決定,那就不會輕易更改,隻有適應,沒有妥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