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在諸葛玄與朱皓之間的內鬥中被消耗的元氣大傷,此話秣陵軍與九江軍的交戰更是讓豫章郡雪上加霜,兵禍導致大量的百姓因饑荒死亡,而更主要的則是大量豫章百姓成為難民背井離鄉。
如果地動洪災屬於天災,那兵禍在很多百姓眼中比之還要恐怖,除非遇到秋毫無犯的部隊,但凡燒殺掠奪,那百姓就絕對沒有活下去的可能,碰到戰火甚至是在戰爭漩渦中心的百姓倒黴,但在伏擊周邊的百姓同樣會受到波及,而在風暴中心往往對百姓造成的死亡與損傷比起波及的百姓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因戰爭到來,波及到的郡縣首先就是百姓無法耕種,田地被破壞還在其次,而真正的原因是躲避戰爭的波及導致田地荒涼,百姓有口糧還能遠走他鄉,成為流民尋求生的可能,而本來就沒有足夠背井離鄉口糧的百姓就隻能留下來,如果戰爭結束的快,田地如果沒有被破壞,那還有補救,最多隻是欠收,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可怕就怕那種沒有多少口糧還失去了田地裏耕種的糧食,戰火就算沒有波及到他們,屠刀就算沒有砍向他們,他們也會因饑荒而死去,這才是兵災真正可怕之處,也是為什麽戰爭會導致大量百姓死亡,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死在戰火之中,而是死在戰爭之後。
如果能遇到一些好的諸侯比如袁紹和劉瀾這樣,還能用軍糧對百姓進行接濟,在加上惠民政策以及錢莊對田地進行補救,也就熬過去了,可這樣的部隊畢竟隻有劉瀾和袁紹這樣家底豐厚的諸侯才會做,如果是碰到了之前的袁術又或者是曹操,他們連自己的糧食都無法保證,又怎麽可能顧及到百姓的死活?
甚至巴不得多死些人,還能讓他以及地方減輕一點壓力,而豫章因為諸葛玄與朱皓之間的爭鬥,首先官倉與義倉裏的糧食十去七八,甚至的幾座官倉裏僅有的幾萬石糧食雖然沒有在撤出南昌前被黃忠全部帶走,而在經過九江軍入侵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九江軍進入南昌之後,更是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因此而死亡的百姓足有上萬人,雖然黃忠很快便打了回來,奪回了南昌城和整個豫章郡,但要隨著百姓返回,田地耽擱數月早已雜草叢生,所以安置百姓的活計就又變成了秣陵張昭需要頭疼的事情了,這時候朱皓不得不再一次從秣陵親自趕往南昌,一是穩定人心,二來則是進行賑濟工作,畢竟南昌的情況,沒有第二人比朱皓更熟悉了。
秣陵肯定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開銷,但在朱皓前往南昌時,張昭卻是破例親自前來送行,送行的隊伍幾乎秣陵城乃至將軍府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裏了,當然這都是平日裏與張昭交好,甚至本身就是徐州係官員,朱皓是什麽來頭,他們沒興趣知曉,就算是朱俊之子又能如何,其父早就病故,就算沒有病故,他的父親也早在董卓遷都之後沒有了往日的影響力,對於這些在秣陵為官者來說,別說是朱皓了,就是朱俊來了,照樣不給麵子。
他們這個世上可以任何人的麵子都不給,但在秣陵卻必須要給幾個人麵子,首當其衝自然就是張昭,所以他們來送行,完全就是給張昭麵子,關鍵還是要與朱皓結識下,畢竟能讓張昭來送行,這人就說明是被他十分看好的,日後不可限量,這個時候他們敢不來,這可是第投名狀的表現時刻。
不過張昭對他們的出現並沒多少好臉色,不過這何嚐不就是他一貫的風格,沒有搭理任何人,直接就去見了要離開的朱皓,兩人下了馬車一起在官道之上邊走邊交談,而在他們身後除了朱皓此行的護衛五百人之外,則是一些官吏亦步亦趨,都伸長了耳朵想聽聽兩人到底在說些什麽,可最後卻有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什麽也聽不到。
“這次回豫章,賑災安撫的工作就靠你去執行了沒有人比你更熟悉哪裏的情況,但現在秣陵同樣困難,全靠我們去接濟與賑濟不現實,也沒有那個財力,所以我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能不能將賑濟糧變成糧種進行補種,到了秋天應對會有所收獲,而那時我們再種些冬小麥,這樣這個冬天也就能熬過去了,而到了來年,種子的問題可以交給各縣,讓豫章百姓在轄內可以找官府借貸一部分,官府在接濟一部分,如果還有百姓缺少足夠的口糧,那除了官府站出來,能不能找找當地的諸侯,施舍個粥也好,隻要能讓百姓熬到明年秋收,豫章的危機就算是徹底解決了?”
張昭給出了一些他以前解決兵災時會用到點自與辦法,當然能不能行,他不敢保證了,畢竟他對豫章的情況不太了解,所以他也一直在強調隻是建議,關鍵還是要以朱皓自己的想法為主,畢竟橘生淮南則為橘,就好像把在徐州時經常因為戰爭而補種冬小麥的經驗提了出來,可當地的情況適不適合,他說了不算,因為並不清楚當地的情況,可朱皓一定知曉,如果可行,朱皓自然會做,如果不可行他也不會給自己找麻煩,到時候把豫章搞得一地雞毛,被禦史彈劾,隻怕他等吳會之戰結束回到老家的為郡守的想法也就徹底破滅了。
張昭肯定說出了內行的話,但在徐州可以成功的補種冬小麥換到了豫章就不一定也會成功,民情民風以及百姓的態度都決定了他這一想法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而在張昭說完後,朱皓很認真的點了點頭,看得出他正在吸收和理解著張昭這番話,但是當他在考慮冬小麥的時候,卻發現了變化,他猶豫了,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是因為那裏不現實並不合適種冬小麥,還是因為朱皓自己怎麽就沒想到這樣的補救方案呢?
每一場戰鬥下來,對張昭都是一大挑戰,在他的記憶中,自從拜劉瀾為主,過的日子就緊緊縮縮的,手頭上就沒電富裕,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差,全靠他勉力支撐,才熬了下來,就算是九江之戰,也勸說甄家和糜家慷慨解囊,好不容易稍微寬裕點,但豫章和九江在戰爭之後的安撫工作一開展,日子又要回到從前,接下來還有吳會的大筆開銷,而這還不算荊南的戰事,哪裏的戰鬥還不知道會進行多久,他甚至都擔心繼續這樣下去,糜甄兩家提供的錢糧耗盡,他要去哪裏籌措吳會之戰的錢糧。
張昭的日子不好過,沒辦法,壓力都在內閣身上,世人都說荀彧日子苦,可誰又能知道他張昭過著殫精竭慮的日子?難道他不懂順著劉瀾的心思,他想打哪就支持?最起碼不會遭主公厭煩,可問題是如果連他都支持,那整個秣陵就沒人去反對了,那劉瀾還不想一出是一出,以他們現在的財政狀況,怎麽可能允許劉瀾肆意妄為?
所以不管劉瀾提議對哪出兵,他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陌生是爭霸天下了,哪怕是爭一縣一郡,隻要會有軍事上的行動,那他就一定旗幟鮮明的反對,因為現在掌握的郡縣人口並不足支撐他肆意妄為,除非回到他入主徐州之初,有著陶謙攢下多年的雄厚資本為基礎,劉瀾想做什麽那就能做什麽,可現在不行,沒這個財力,就隻能小打小鬧,真想擴張,沒有幾年休養生息的基礎,做夢。
細數劉瀾入主徐州之後的幾場打仗,第一仗內部奪回廣陵與笮融一戰,那時劉瀾財力雄厚,有足夠的資本與笮融開戰,而接下來的徐州三場大戰,第一場就消耗了過半前來,第二場徐州雖然差一點就被呂布奪取,可最後時刻反敗為勝,雖然鼓舞士氣,但因為徐州城被破壞已經靠近前線,怕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所以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與遷移郡治。
遷移郡治首先就將大量的官員與家屬遷徙到了秣陵,其次則是百姓,這可不是一筆小開支,而是直接讓徐州財力到達破產邊緣,好在劉瀾還有些老本,東拚西湊這才算是解決了九江和第三次徐州之戰,到了這個時候,別人不清楚內部已經變成什麽樣的情況,他張昭能不知曉,劉瀾自己能不知道,戰爭如果再打下去,必亡。
劉瀾不得已終於找到了甄家與糜家,這才算是堅持到了現在,可關鍵是這戰爭還沒有結束,要花錢的地方還有太多的地方,就好像周泰水軍和陳到在建平的勝利,這肯定是要進行犒賞與嘉獎的,可因為手頭緊,所以他一拖再拖,甚至連口頭的承諾都不敢給,隻是說戰爭結束之後按功績論功行賞。
本來是一場戰鬥的封賞,最後變成一場戰役進行賞賜,這在劉瀾治下還是頭一次,可是張昭哪裏能提供的封賞微乎其微,難道真的讓他去變賣將軍府不成,所以他也隻能這樣做,也許等戰鬥結束之後會有解決的辦法,但真要好解決的話,劉瀾也不會為了這麽屁大點的事情就頭疼不已,犒賞三軍啊,這都拖了下來,必然會讓氏族們寒心,甚至連他自己都有點羞愧難當。
開源節流,這是在第二次徐州之戰後劉瀾就提出來的方針,結果到現在節流了可開源卻始終沒有想到什麽更好的辦法,而茶葉也已經無法與幾年前相提並論,那種一夜並巨富的茶農更不會出現,回複了理性甚的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
這麽大的一個攤子,因為他用兵無度而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可以說如果不是張昭給他收拾這個爛攤子,現在劉瀾的治下指不定會發生什麽呢。巨大的壓力,前所未有,但是在既定方針麵前,劉瀾又一次選擇了堅持。
反正他現在的情況已經這樣了,那幹脆痛苦一點,所謂先破壞後發展,現在要罷兵也不大可能,難道揚州獨獨留著吳會兩郡不成?就算要留,那留著的意義又在哪呢?所以與其去想著節流,不如想著怎麽開源,雙管齊下更好,而要開源,那麽是不是首先要有一個較為寬鬆的外部環境,那麽徹底收複揚州勢在必行,等打下了吳會,再繼續加大裁軍的力度,做到真正讓百姓休養生息,如此隻需三五年的時間,可以讓秣陵積攢一定的財力之後,再去考慮其他。
這就是劉瀾的態度,雖然有些話他沒有說,比如他不可能等到官渡之戰結束,但是為了安撫這幫文官,他隻能先去畫餅,讓他們看到希望,之後再根基實際情況去做安排,反正他就一個字,先穩定再發展,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所有的發展都是給他人做嫁衣,沛縣如此,徐州亦如此。
劉瀾近幾年的心血可以說都在沛縣,但是大仗一開,沛縣丟了,他心目中的試驗田成為了曹操屯兵之地,徐州沒了,被袁紹和曹操瓜分了三分之二,留下了最後一個郡廣陵,所以他絕對不讚成馬放南山休養生息的建議。
張昭隻是在盡自己的職責,至於劉瀾同不同意,還要看支持的人數,雖然他乃征東將軍,但在秣陵內部卻實行著少數服從多數,他當然知道劉瀾的心思是什麽,因為這樣張昭的任何反對隻要在人數上不占優,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何況這一回劉瀾還擴大了會以,除了內閣,部隊的將領包括軍師府的參謀與軍事都參與了進來,所以這場頭皮,幾乎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決定了出兵豫章以及之後的吳會之戰。
張昭最終還是沒有改變任何結果,但是他不懈的努力最終換來的卻是劉瀾在平定揚州之後將會休養生息,而交州之戰是與劉表的合作內容,但是因為那時雙方身份交換,所以真要出兵交州,劉瀾還真不介意讓劉表這隻老狐狸提供必要的糧秣。
如果地動洪災屬於天災,那兵禍在很多百姓眼中比之還要恐怖,除非遇到秋毫無犯的部隊,但凡燒殺掠奪,那百姓就絕對沒有活下去的可能,碰到戰火甚至是在戰爭漩渦中心的百姓倒黴,但在伏擊周邊的百姓同樣會受到波及,而在風暴中心往往對百姓造成的死亡與損傷比起波及的百姓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因戰爭到來,波及到的郡縣首先就是百姓無法耕種,田地被破壞還在其次,而真正的原因是躲避戰爭的波及導致田地荒涼,百姓有口糧還能遠走他鄉,成為流民尋求生的可能,而本來就沒有足夠背井離鄉口糧的百姓就隻能留下來,如果戰爭結束的快,田地如果沒有被破壞,那還有補救,最多隻是欠收,熬一熬也就過去了。
可怕就怕那種沒有多少口糧還失去了田地裏耕種的糧食,戰火就算沒有波及到他們,屠刀就算沒有砍向他們,他們也會因饑荒而死去,這才是兵災真正可怕之處,也是為什麽戰爭會導致大量百姓死亡,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死在戰火之中,而是死在戰爭之後。
如果能遇到一些好的諸侯比如袁紹和劉瀾這樣,還能用軍糧對百姓進行接濟,在加上惠民政策以及錢莊對田地進行補救,也就熬過去了,可這樣的部隊畢竟隻有劉瀾和袁紹這樣家底豐厚的諸侯才會做,如果是碰到了之前的袁術又或者是曹操,他們連自己的糧食都無法保證,又怎麽可能顧及到百姓的死活?
甚至巴不得多死些人,還能讓他以及地方減輕一點壓力,而豫章因為諸葛玄與朱皓之間的爭鬥,首先官倉與義倉裏的糧食十去七八,甚至的幾座官倉裏僅有的幾萬石糧食雖然沒有在撤出南昌前被黃忠全部帶走,而在經過九江軍入侵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尤其是九江軍進入南昌之後,更是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因此而死亡的百姓足有上萬人,雖然黃忠很快便打了回來,奪回了南昌城和整個豫章郡,但要隨著百姓返回,田地耽擱數月早已雜草叢生,所以安置百姓的活計就又變成了秣陵張昭需要頭疼的事情了,這時候朱皓不得不再一次從秣陵親自趕往南昌,一是穩定人心,二來則是進行賑濟工作,畢竟南昌的情況,沒有第二人比朱皓更熟悉了。
秣陵肯定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開銷,但在朱皓前往南昌時,張昭卻是破例親自前來送行,送行的隊伍幾乎秣陵城乃至將軍府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裏了,當然這都是平日裏與張昭交好,甚至本身就是徐州係官員,朱皓是什麽來頭,他們沒興趣知曉,就算是朱俊之子又能如何,其父早就病故,就算沒有病故,他的父親也早在董卓遷都之後沒有了往日的影響力,對於這些在秣陵為官者來說,別說是朱皓了,就是朱俊來了,照樣不給麵子。
他們這個世上可以任何人的麵子都不給,但在秣陵卻必須要給幾個人麵子,首當其衝自然就是張昭,所以他們來送行,完全就是給張昭麵子,關鍵還是要與朱皓結識下,畢竟能讓張昭來送行,這人就說明是被他十分看好的,日後不可限量,這個時候他們敢不來,這可是第投名狀的表現時刻。
不過張昭對他們的出現並沒多少好臉色,不過這何嚐不就是他一貫的風格,沒有搭理任何人,直接就去見了要離開的朱皓,兩人下了馬車一起在官道之上邊走邊交談,而在他們身後除了朱皓此行的護衛五百人之外,則是一些官吏亦步亦趨,都伸長了耳朵想聽聽兩人到底在說些什麽,可最後卻有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什麽也聽不到。
“這次回豫章,賑災安撫的工作就靠你去執行了沒有人比你更熟悉哪裏的情況,但現在秣陵同樣困難,全靠我們去接濟與賑濟不現實,也沒有那個財力,所以我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能不能將賑濟糧變成糧種進行補種,到了秋天應對會有所收獲,而那時我們再種些冬小麥,這樣這個冬天也就能熬過去了,而到了來年,種子的問題可以交給各縣,讓豫章百姓在轄內可以找官府借貸一部分,官府在接濟一部分,如果還有百姓缺少足夠的口糧,那除了官府站出來,能不能找找當地的諸侯,施舍個粥也好,隻要能讓百姓熬到明年秋收,豫章的危機就算是徹底解決了?”
張昭給出了一些他以前解決兵災時會用到點自與辦法,當然能不能行,他不敢保證了,畢竟他對豫章的情況不太了解,所以他也一直在強調隻是建議,關鍵還是要以朱皓自己的想法為主,畢竟橘生淮南則為橘,就好像把在徐州時經常因為戰爭而補種冬小麥的經驗提了出來,可當地的情況適不適合,他說了不算,因為並不清楚當地的情況,可朱皓一定知曉,如果可行,朱皓自然會做,如果不可行他也不會給自己找麻煩,到時候把豫章搞得一地雞毛,被禦史彈劾,隻怕他等吳會之戰結束回到老家的為郡守的想法也就徹底破滅了。
張昭肯定說出了內行的話,但在徐州可以成功的補種冬小麥換到了豫章就不一定也會成功,民情民風以及百姓的態度都決定了他這一想法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而在張昭說完後,朱皓很認真的點了點頭,看得出他正在吸收和理解著張昭這番話,但是當他在考慮冬小麥的時候,卻發現了變化,他猶豫了,不知出於什麽原因,是因為那裏不現實並不合適種冬小麥,還是因為朱皓自己怎麽就沒想到這樣的補救方案呢?
每一場戰鬥下來,對張昭都是一大挑戰,在他的記憶中,自從拜劉瀾為主,過的日子就緊緊縮縮的,手頭上就沒電富裕,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差,全靠他勉力支撐,才熬了下來,就算是九江之戰,也勸說甄家和糜家慷慨解囊,好不容易稍微寬裕點,但豫章和九江在戰爭之後的安撫工作一開展,日子又要回到從前,接下來還有吳會的大筆開銷,而這還不算荊南的戰事,哪裏的戰鬥還不知道會進行多久,他甚至都擔心繼續這樣下去,糜甄兩家提供的錢糧耗盡,他要去哪裏籌措吳會之戰的錢糧。
張昭的日子不好過,沒辦法,壓力都在內閣身上,世人都說荀彧日子苦,可誰又能知道他張昭過著殫精竭慮的日子?難道他不懂順著劉瀾的心思,他想打哪就支持?最起碼不會遭主公厭煩,可問題是如果連他都支持,那整個秣陵就沒人去反對了,那劉瀾還不想一出是一出,以他們現在的財政狀況,怎麽可能允許劉瀾肆意妄為?
所以不管劉瀾提議對哪出兵,他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陌生是爭霸天下了,哪怕是爭一縣一郡,隻要會有軍事上的行動,那他就一定旗幟鮮明的反對,因為現在掌握的郡縣人口並不足支撐他肆意妄為,除非回到他入主徐州之初,有著陶謙攢下多年的雄厚資本為基礎,劉瀾想做什麽那就能做什麽,可現在不行,沒這個財力,就隻能小打小鬧,真想擴張,沒有幾年休養生息的基礎,做夢。
細數劉瀾入主徐州之後的幾場打仗,第一仗內部奪回廣陵與笮融一戰,那時劉瀾財力雄厚,有足夠的資本與笮融開戰,而接下來的徐州三場大戰,第一場就消耗了過半前來,第二場徐州雖然差一點就被呂布奪取,可最後時刻反敗為勝,雖然鼓舞士氣,但因為徐州城被破壞已經靠近前線,怕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所以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與遷移郡治。
遷移郡治首先就將大量的官員與家屬遷徙到了秣陵,其次則是百姓,這可不是一筆小開支,而是直接讓徐州財力到達破產邊緣,好在劉瀾還有些老本,東拚西湊這才算是解決了九江和第三次徐州之戰,到了這個時候,別人不清楚內部已經變成什麽樣的情況,他張昭能不知曉,劉瀾自己能不知道,戰爭如果再打下去,必亡。
劉瀾不得已終於找到了甄家與糜家,這才算是堅持到了現在,可關鍵是這戰爭還沒有結束,要花錢的地方還有太多的地方,就好像周泰水軍和陳到在建平的勝利,這肯定是要進行犒賞與嘉獎的,可因為手頭緊,所以他一拖再拖,甚至連口頭的承諾都不敢給,隻是說戰爭結束之後按功績論功行賞。
本來是一場戰鬥的封賞,最後變成一場戰役進行賞賜,這在劉瀾治下還是頭一次,可是張昭哪裏能提供的封賞微乎其微,難道真的讓他去變賣將軍府不成,所以他也隻能這樣做,也許等戰鬥結束之後會有解決的辦法,但真要好解決的話,劉瀾也不會為了這麽屁大點的事情就頭疼不已,犒賞三軍啊,這都拖了下來,必然會讓氏族們寒心,甚至連他自己都有點羞愧難當。
開源節流,這是在第二次徐州之戰後劉瀾就提出來的方針,結果到現在節流了可開源卻始終沒有想到什麽更好的辦法,而茶葉也已經無法與幾年前相提並論,那種一夜並巨富的茶農更不會出現,回複了理性甚的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
這麽大的一個攤子,因為他用兵無度而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可以說如果不是張昭給他收拾這個爛攤子,現在劉瀾的治下指不定會發生什麽呢。巨大的壓力,前所未有,但是在既定方針麵前,劉瀾又一次選擇了堅持。
反正他現在的情況已經這樣了,那幹脆痛苦一點,所謂先破壞後發展,現在要罷兵也不大可能,難道揚州獨獨留著吳會兩郡不成?就算要留,那留著的意義又在哪呢?所以與其去想著節流,不如想著怎麽開源,雙管齊下更好,而要開源,那麽是不是首先要有一個較為寬鬆的外部環境,那麽徹底收複揚州勢在必行,等打下了吳會,再繼續加大裁軍的力度,做到真正讓百姓休養生息,如此隻需三五年的時間,可以讓秣陵積攢一定的財力之後,再去考慮其他。
這就是劉瀾的態度,雖然有些話他沒有說,比如他不可能等到官渡之戰結束,但是為了安撫這幫文官,他隻能先去畫餅,讓他們看到希望,之後再根基實際情況去做安排,反正他就一個字,先穩定再發展,沒有穩定的外部環境,所有的發展都是給他人做嫁衣,沛縣如此,徐州亦如此。
劉瀾近幾年的心血可以說都在沛縣,但是大仗一開,沛縣丟了,他心目中的試驗田成為了曹操屯兵之地,徐州沒了,被袁紹和曹操瓜分了三分之二,留下了最後一個郡廣陵,所以他絕對不讚成馬放南山休養生息的建議。
張昭隻是在盡自己的職責,至於劉瀾同不同意,還要看支持的人數,雖然他乃征東將軍,但在秣陵內部卻實行著少數服從多數,他當然知道劉瀾的心思是什麽,因為這樣張昭的任何反對隻要在人數上不占優,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何況這一回劉瀾還擴大了會以,除了內閣,部隊的將領包括軍師府的參謀與軍事都參與了進來,所以這場頭皮,幾乎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決定了出兵豫章以及之後的吳會之戰。
張昭最終還是沒有改變任何結果,但是他不懈的努力最終換來的卻是劉瀾在平定揚州之後將會休養生息,而交州之戰是與劉表的合作內容,但是因為那時雙方身份交換,所以真要出兵交州,劉瀾還真不介意讓劉表這隻老狐狸提供必要的糧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