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在很多人眼裏重要性並沒有那麽大,並不會吸引多少人的目光,畢竟孫策乃至劉瀾和劉表在荊南這一戰是勝還是敗對他們並沒有什麽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和中原此刻正在白馬交戰的袁曹比起來就顯得更微不足道了,畢竟比起能夠對天下局勢甚至是格局起到影響意義的袁曹大戰,荊州這一仗並沒有多大的價值。
可是荊南之戰雖然是九江之戰的延續,就整個九江之戰來看,荊南一戰的戰略意義也完全無法與最初的九江之戰相比,可對孫策的意義卻極其重要,也許無法與能夠影響天下格局的袁曹大戰比擬,可卻對孫策卻有著極大的意義,孫策的生死存亡全在此戰,所以或許在外人,這一仗無法與曹袁左右天下格局相比,但對孫策的意義和價值卻勢必要比袁曹之間的大戰更關鍵。
所以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是非常重視這一仗的,如果失敗,那麽他就會被徹底消滅在荊南,都不用劉瀾出手,他的九江軍就會成為過去,徹底退出曆史的舞台,當然就算是現在,他的情況其實也和當年的呂布沒什麽區別,看看失敗之後投靠了曹操的呂布現在還有幾人記得他?
就連許都之內,呂布名字也已經快要被人忘記,而這些風雲人物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有人罵又或者是誰在誇,而是沒有人去討論,現在的孫策不管怎麽樣,最少當有人說起來天下的局勢時,還是會偶爾被提及,可是這一仗之後不管是他逃到了交州還是敗在了桂陽,結局都隻會和呂布一樣,沒有人再去談論。
但孫策並非呂布,如果他能逃到交州,他一定不會成為下一個呂布,反而會成為抵達小沛的劉瀾,因為他有自己的本部人馬,雖然到了交州的情況還不能確定,可隻要能給他一個沉澱的時間,那孫策一定會回來的,他不是甘於寂寞之人,更何況他也不可能甘於寂寞,畢竟和劉表之間有著殺父之仇,哪怕是借張津之手,也一定會殺回來,而那時當世人再次提及孫策的一刻,也是他真正再次享譽天下之時。
而對於劉表來說,這一仗看起來隻不過是他在幫劉瀾解決孫策,但對他來說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通過這一戰劉表對內部可以在暗中進行一個摸牌,首先讓他知曉了內部勢力對幾大諸侯勢力的態度。
其次則是讓他探知了荊南的情況,荊南對他來說,一直都是一團迷霧,這四大郡守聽令不聽調,雖然受他管製,可都是因為錢糧的誘惑,沒有了錢糧,他們還會認自己這個郡守?所以一直以來劉表對荊南的態度都是非常曖昧的,看上去他好像已經默許了荊南的儒家的一個局麵。
可這完全是因為劉表對荊南沒有底,他並沒有徹底收複荊南的底氣,而這一回通過劉瀾與孫策在荊南的一戰,讓劉表可以在局外對荊南的整體情況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可以確定一點,荊南四郡並非鐵板一塊,如果劉表真要對荊南下手,首先就必須要從內部下手,隻要能夠使荊南四郡內訌,那麽四郡就將成為四座孤城,這就預示著他可以各個擊破,輕鬆拿下荊南。
劉表借此戰對荊南整體的實力以及他們之間的團結都有了一個整體摸牌,清楚了他們整體的情況,而這完全是在他什麽都沒有付出的前提下,完全是劉瀾免費送來的朝食,沒有不吃的道理,當然還有劉瀾許諾會兵出交州,坐著就收到了如此多的好處,而這還不算劉瀾許諾的兵器鎧甲,以及派出將領幫助荊州訓練一支步兵部隊,而這些隻不過是用允許劉瀾進入荊南為代價,不管內部人的反應,在劉表看來,他賺到了,盆滿缽滿。
反觀劉瀾,這一仗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必須要進行,徹底消滅孫策,解決後患然後再出兵吳會,這就是劉瀾在袁曹大戰時給自己定的計劃,不管發生任何情況,都不能也不許改變這一既定方針。
什麽計劃趕不上變化,除非袁曹大戰有變,不管發生任何情況,劉瀾都不會允許改變他的既定方針,任何人都不許有任何借口,在年底之前消滅孫策拿下吳會,待明年開春之前結束交州之戰並介入中原大戰。
劉瀾這個規劃,是在收到黃忠的消息後,在軍師府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會議,當然與會人員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將除了遠在遼東的徐晃張飛閆誌幾人和以及到了豫章的黃忠之外能來的都來了,趙雲專程從古廣陵前線趕回來,張遼、張頜太史慈從壽春前線趕回來,而除此之外還有內閣七人,可以說這是荊州高層人數最多的一次會議,而要討論的內容就是九江以及吳會一戰。
正是在這場會議之中,確立了接下來的戰略重心,也使得秣陵內部上下一心,任何事情都要為接下來的九江之戰,而在當時雖然已經確定一定會進行九江之戰,可是對外,依然使用著豫章之戰的稱呼,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不想過早讓外界與坊間知道他們的真正目的其實在當時就已經決定要攻打九江。
對於這樣做能不能有作用,劉瀾沒想那麽多,可隻要能夠讓孫策有所猶豫,那勢必就有意義,哪怕隻是讓他猶豫,懷疑自己並不想把戰爭擴大化,當然事實證明劉瀾從派黃忠前往南昌的那一刻,他的手就已經伸向了九江。
一切都在按照劉瀾的設計和設想進行著,當然發展成眼下這個樣子,則永遠不會是他一早就能夠預測到的,更不是軍師府上下能夠通過推理和模擬得來的,這些隻是能夠讓軍師府的參謀們進行一個大概率的推演,是有可能出現或者發生的情況而不是一定將會出現的情況。
就好像九江之戰失敗後軍師府對孫策接下來的行程就做出了幾種可能會出現的預案和可能,不管是前往益州還是前往交州又或者是留在長沙乃至前往其它任何有可能的地方,這些都是有過推演以及製定了到時如何應對的相應策略的,但是在具體部署的時候,所有規劃之中劉瀾隻可能選擇封死益州的計劃,原因很簡單,不說徹底消滅劉瀾,因為比起其它幾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個方案大概率可能將孫策留在荊南甚至是迫使他前往交州,這就是最好的方案,因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無人能知,也沒有人敢百分百確定孫策會作何選擇,所以這個決定也許不是最好的計劃,但一定是最穩妥的決定。
就這樣戰爭按照劉瀾的設想進行,但與預想卻是南轅北轍,可又因為封死前往交州的必經之路,最終的結果還是劉瀾希望看到的那樣,隻不過眼下又出現的意外,但一切都在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在發展,最少他現在是這樣認為,畢竟劉表在暗中的一些布置是他以及軍師府的參謀和謀士們不可能掌握到的內幕情報。
而在此時,管亥與許褚是一副局外人的身份欣賞著桂陽軍與九江軍的戰鬥,看著戰場之上雙方的表現,他們的表情明顯不太一樣,最少在管亥眼裏,這樣的戰鬥水平甚至都無法與攝山營連平日裏的訓練強度高,為此他給出的評價就是爛,甚至他在想,如果換他的攝山營上去,戰鬥可能早就結束了,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
而許褚更是一早就失去了耐心,雖然他的近衛鐵騎真正參戰的次數有限,可造成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衛鐵騎乃是秣陵軍中王牌中的王牌,非到關鍵時刻,絕對不會輕易使用,而一旦使用,那一定是最危急甚至是最關鍵的時刻,需要他們出馬去啃難啃的骨頭。
所以這兩人的反應都是他們最為正常的反應,對於眼下發生的這場戰爭,他們早已失去了最基本的耐心,可又因為這一仗非常關鍵,卻不得不始終保持著耐心,寧死著戰場每一個角落,雖然他們的心思都不在戰場之上,但身為領兵的將領,他們此刻更多的卻是在腦海裏想著如果他們是進攻的將領有或者是防守的將領時,該如何去布置。
都說旁觀者清,這樣身為旁觀者,他們很容易就找到了進攻方的不足以及防守一方經驗的缺失,從而更合理的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而這可絕對不會是紙上談兵,因為有實戰為基礎,所以如果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況,那麽兩人在有過今天的經曆之後,自然就會立刻做出對他們更為有利的決定。
就好像現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他們是九江軍的主將,就一定不會像他這樣瘋狂,畢竟身為主將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大特質就是越是危險的時刻就越要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而眼下他的表現就有點瘋狂甚至是不顧一切了,尤其是在之前的三次進攻失利之後,但第四次他改變了戰術,雖然這讓他在進攻的時刻獲得了不小的優勢,但很快這樣的優勢就被桂陽軍壓了下去,雖然戰場之上九江軍看起來還是表現更好的一方,但桂陽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卻保證了九江軍始終無法又太大的進展,更不要說妄想攻下桂陽城了。
而這樣的局麵,完全在管亥和許褚的意料之中,比起瘋狂的九江軍將領,桂陽軍的主將則顯得多少有些謹慎,當然這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桂陽軍的實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二人實在想不到在如此巨大的優勢麵前,他為什麽還會如此保守。
所以他們根據戰場的表現判斷,桂陽軍主將之所以要步步為營,完全就是實力所然,雖然部隊人數眾多,卻因為實力不濟隻能如此安排,而這可以從側麵反應出,這麽將領還是非常理智甚至是深謀遠慮的,這就像是博弈,一盤棋你要考慮的不能僅僅隻是局部的勝負,而是整盤大棋最終的結果,殺死一子輸了棋局,那才是得不償失的瘋子行為,當然如果讓他們換做是桂陽軍的主將,其實也會和他做出一樣的選擇,原因很簡單,拋開部隊實力不說,在重兵雲集的一刻,首要的任務是什麽,穩,而確保一場勝利則無疑是穩字的最佳體現,如果身為主將統帥著數萬大軍卻失敗的話,那隻能證明主將的嚴重無能,而沒人會去指摘造成這一原因的責任是部隊士兵的無能和戰力低下。
越是統帥大軍,就越是要小心謹慎,用主公的話說,他是膽子越來越小,以前指揮幾千人,他敢直接殺到東胡人的王帳,而現如今指揮上萬人,他卻寸步都不敢輕易冒進,因為情況不同了,幾千人他可有大膽甚至是做出一些看起來有些瘋狂的行為,而這也是劉瀾最初能夠成功的原因,因為他比其他人膽子更大,所以兵行險著就會取得一些不錯的效果,但現在幾萬人的部隊,要去冒險去兵行險著,他可就沒這個膽子了,就算有,下麵的軍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去做,最多是教給其他將領。
正奇用兵,以正為主以奇為輔,以正求和以奇取勝,所以劉瀾現在不是不冒險了,而是不能輕易去冒險了,一旦冒險,那一定是衝著取得最後勝利去的,屬於放手一搏的殺招,而不像以前那是迫於無奈,你不這樣做,不做出瘋狂的事情就會被消滅,怎麽辦隻能去搏,而那時那叫搏命,而現在則是冒險。
雖然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效果卻發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劉瀾最初很難適應,可他必須要適應現在的環境,而眼下桂陽軍的情況雖然看起來和劉瀾沒什麽相似,但卻讓管亥和許褚想到了這些。
可是荊南之戰雖然是九江之戰的延續,就整個九江之戰來看,荊南一戰的戰略意義也完全無法與最初的九江之戰相比,可對孫策的意義卻極其重要,也許無法與能夠影響天下格局的袁曹大戰比擬,可卻對孫策卻有著極大的意義,孫策的生死存亡全在此戰,所以或許在外人,這一仗無法與曹袁左右天下格局相比,但對孫策的意義和價值卻勢必要比袁曹之間的大戰更關鍵。
所以不管別人如何看待,他是非常重視這一仗的,如果失敗,那麽他就會被徹底消滅在荊南,都不用劉瀾出手,他的九江軍就會成為過去,徹底退出曆史的舞台,當然就算是現在,他的情況其實也和當年的呂布沒什麽區別,看看失敗之後投靠了曹操的呂布現在還有幾人記得他?
就連許都之內,呂布名字也已經快要被人忘記,而這些風雲人物來說,最可怕的不是有人罵又或者是誰在誇,而是沒有人去討論,現在的孫策不管怎麽樣,最少當有人說起來天下的局勢時,還是會偶爾被提及,可是這一仗之後不管是他逃到了交州還是敗在了桂陽,結局都隻會和呂布一樣,沒有人再去談論。
但孫策並非呂布,如果他能逃到交州,他一定不會成為下一個呂布,反而會成為抵達小沛的劉瀾,因為他有自己的本部人馬,雖然到了交州的情況還不能確定,可隻要能給他一個沉澱的時間,那孫策一定會回來的,他不是甘於寂寞之人,更何況他也不可能甘於寂寞,畢竟和劉表之間有著殺父之仇,哪怕是借張津之手,也一定會殺回來,而那時當世人再次提及孫策的一刻,也是他真正再次享譽天下之時。
而對於劉表來說,這一仗看起來隻不過是他在幫劉瀾解決孫策,但對他來說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通過這一戰劉表對內部可以在暗中進行一個摸牌,首先讓他知曉了內部勢力對幾大諸侯勢力的態度。
其次則是讓他探知了荊南的情況,荊南對他來說,一直都是一團迷霧,這四大郡守聽令不聽調,雖然受他管製,可都是因為錢糧的誘惑,沒有了錢糧,他們還會認自己這個郡守?所以一直以來劉表對荊南的態度都是非常曖昧的,看上去他好像已經默許了荊南的儒家的一個局麵。
可這完全是因為劉表對荊南沒有底,他並沒有徹底收複荊南的底氣,而這一回通過劉瀾與孫策在荊南的一戰,讓劉表可以在局外對荊南的整體情況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可以確定一點,荊南四郡並非鐵板一塊,如果劉表真要對荊南下手,首先就必須要從內部下手,隻要能夠使荊南四郡內訌,那麽四郡就將成為四座孤城,這就預示著他可以各個擊破,輕鬆拿下荊南。
劉表借此戰對荊南整體的實力以及他們之間的團結都有了一個整體摸牌,清楚了他們整體的情況,而這完全是在他什麽都沒有付出的前提下,完全是劉瀾免費送來的朝食,沒有不吃的道理,當然還有劉瀾許諾會兵出交州,坐著就收到了如此多的好處,而這還不算劉瀾許諾的兵器鎧甲,以及派出將領幫助荊州訓練一支步兵部隊,而這些隻不過是用允許劉瀾進入荊南為代價,不管內部人的反應,在劉表看來,他賺到了,盆滿缽滿。
反觀劉瀾,這一仗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他都必須要進行,徹底消滅孫策,解決後患然後再出兵吳會,這就是劉瀾在袁曹大戰時給自己定的計劃,不管發生任何情況,都不能也不許改變這一既定方針。
什麽計劃趕不上變化,除非袁曹大戰有變,不管發生任何情況,劉瀾都不會允許改變他的既定方針,任何人都不許有任何借口,在年底之前消滅孫策拿下吳會,待明年開春之前結束交州之戰並介入中原大戰。
劉瀾這個規劃,是在收到黃忠的消息後,在軍師府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會議,當然與會人員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將除了遠在遼東的徐晃張飛閆誌幾人和以及到了豫章的黃忠之外能來的都來了,趙雲專程從古廣陵前線趕回來,張遼、張頜太史慈從壽春前線趕回來,而除此之外還有內閣七人,可以說這是荊州高層人數最多的一次會議,而要討論的內容就是九江以及吳會一戰。
正是在這場會議之中,確立了接下來的戰略重心,也使得秣陵內部上下一心,任何事情都要為接下來的九江之戰,而在當時雖然已經確定一定會進行九江之戰,可是對外,依然使用著豫章之戰的稱呼,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不想過早讓外界與坊間知道他們的真正目的其實在當時就已經決定要攻打九江。
對於這樣做能不能有作用,劉瀾沒想那麽多,可隻要能夠讓孫策有所猶豫,那勢必就有意義,哪怕隻是讓他猶豫,懷疑自己並不想把戰爭擴大化,當然事實證明劉瀾從派黃忠前往南昌的那一刻,他的手就已經伸向了九江。
一切都在按照劉瀾的設計和設想進行著,當然發展成眼下這個樣子,則永遠不會是他一早就能夠預測到的,更不是軍師府上下能夠通過推理和模擬得來的,這些隻是能夠讓軍師府的參謀們進行一個大概率的推演,是有可能出現或者發生的情況而不是一定將會出現的情況。
就好像九江之戰失敗後軍師府對孫策接下來的行程就做出了幾種可能會出現的預案和可能,不管是前往益州還是前往交州又或者是留在長沙乃至前往其它任何有可能的地方,這些都是有過推演以及製定了到時如何應對的相應策略的,但是在具體部署的時候,所有規劃之中劉瀾隻可能選擇封死益州的計劃,原因很簡單,不說徹底消滅劉瀾,因為比起其它幾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這個方案大概率可能將孫策留在荊南甚至是迫使他前往交州,這就是最好的方案,因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無人能知,也沒有人敢百分百確定孫策會作何選擇,所以這個決定也許不是最好的計劃,但一定是最穩妥的決定。
就這樣戰爭按照劉瀾的設想進行,但與預想卻是南轅北轍,可又因為封死前往交州的必經之路,最終的結果還是劉瀾希望看到的那樣,隻不過眼下又出現的意外,但一切都在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樣在發展,最少他現在是這樣認為,畢竟劉表在暗中的一些布置是他以及軍師府的參謀和謀士們不可能掌握到的內幕情報。
而在此時,管亥與許褚是一副局外人的身份欣賞著桂陽軍與九江軍的戰鬥,看著戰場之上雙方的表現,他們的表情明顯不太一樣,最少在管亥眼裏,這樣的戰鬥水平甚至都無法與攝山營連平日裏的訓練強度高,為此他給出的評價就是爛,甚至他在想,如果換他的攝山營上去,戰鬥可能早就結束了,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
而許褚更是一早就失去了耐心,雖然他的近衛鐵騎真正參戰的次數有限,可造成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衛鐵騎乃是秣陵軍中王牌中的王牌,非到關鍵時刻,絕對不會輕易使用,而一旦使用,那一定是最危急甚至是最關鍵的時刻,需要他們出馬去啃難啃的骨頭。
所以這兩人的反應都是他們最為正常的反應,對於眼下發生的這場戰爭,他們早已失去了最基本的耐心,可又因為這一仗非常關鍵,卻不得不始終保持著耐心,寧死著戰場每一個角落,雖然他們的心思都不在戰場之上,但身為領兵的將領,他們此刻更多的卻是在腦海裏想著如果他們是進攻的將領有或者是防守的將領時,該如何去布置。
都說旁觀者清,這樣身為旁觀者,他們很容易就找到了進攻方的不足以及防守一方經驗的缺失,從而更合理的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而這可絕對不會是紙上談兵,因為有實戰為基礎,所以如果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況,那麽兩人在有過今天的經曆之後,自然就會立刻做出對他們更為有利的決定。
就好像現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他們是九江軍的主將,就一定不會像他這樣瘋狂,畢竟身為主將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大特質就是越是危險的時刻就越要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而眼下他的表現就有點瘋狂甚至是不顧一切了,尤其是在之前的三次進攻失利之後,但第四次他改變了戰術,雖然這讓他在進攻的時刻獲得了不小的優勢,但很快這樣的優勢就被桂陽軍壓了下去,雖然戰場之上九江軍看起來還是表現更好的一方,但桂陽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卻保證了九江軍始終無法又太大的進展,更不要說妄想攻下桂陽城了。
而這樣的局麵,完全在管亥和許褚的意料之中,比起瘋狂的九江軍將領,桂陽軍的主將則顯得多少有些謹慎,當然這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桂陽軍的實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二人實在想不到在如此巨大的優勢麵前,他為什麽還會如此保守。
所以他們根據戰場的表現判斷,桂陽軍主將之所以要步步為營,完全就是實力所然,雖然部隊人數眾多,卻因為實力不濟隻能如此安排,而這可以從側麵反應出,這麽將領還是非常理智甚至是深謀遠慮的,這就像是博弈,一盤棋你要考慮的不能僅僅隻是局部的勝負,而是整盤大棋最終的結果,殺死一子輸了棋局,那才是得不償失的瘋子行為,當然如果讓他們換做是桂陽軍的主將,其實也會和他做出一樣的選擇,原因很簡單,拋開部隊實力不說,在重兵雲集的一刻,首要的任務是什麽,穩,而確保一場勝利則無疑是穩字的最佳體現,如果身為主將統帥著數萬大軍卻失敗的話,那隻能證明主將的嚴重無能,而沒人會去指摘造成這一原因的責任是部隊士兵的無能和戰力低下。
越是統帥大軍,就越是要小心謹慎,用主公的話說,他是膽子越來越小,以前指揮幾千人,他敢直接殺到東胡人的王帳,而現如今指揮上萬人,他卻寸步都不敢輕易冒進,因為情況不同了,幾千人他可有大膽甚至是做出一些看起來有些瘋狂的行為,而這也是劉瀾最初能夠成功的原因,因為他比其他人膽子更大,所以兵行險著就會取得一些不錯的效果,但現在幾萬人的部隊,要去冒險去兵行險著,他可就沒這個膽子了,就算有,下麵的軍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去做,最多是教給其他將領。
正奇用兵,以正為主以奇為輔,以正求和以奇取勝,所以劉瀾現在不是不冒險了,而是不能輕易去冒險了,一旦冒險,那一定是衝著取得最後勝利去的,屬於放手一搏的殺招,而不像以前那是迫於無奈,你不這樣做,不做出瘋狂的事情就會被消滅,怎麽辦隻能去搏,而那時那叫搏命,而現在則是冒險。
雖然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效果卻發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劉瀾最初很難適應,可他必須要適應現在的環境,而眼下桂陽軍的情況雖然看起來和劉瀾沒什麽相似,但卻讓管亥和許褚想到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