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屬孫策最終還是沒有去武陵,而是帶領著不到三千餘人的部隊轉向朝西,經過近十天的路程,終於抵達了夷道縣境內。


    原野上,孫策軍隊伍齊整,雖然經過多日的休整,但看得出來,士兵們的士氣並不是特別高,一臉的頹敗之象,很多人甚至眼中充滿了迷茫,雖然這一路不斷有人告訴他們隻要到了益州就安全了,就有了落腳點,可背井離鄉,他們內心的苦楚卻是沒人願意了解,但有一點卻也是他們能夠跟隨孫策一路而來最大的動力或許同樣是因為他們都盼望著未來有一天能夠返回故鄉。


    這是一種特別複雜的情緒,他們不願意離開,想要留在故鄉,卻又不得不離開,對他們來講,能夠回到故鄉,或許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殺回去,這一點現在孫策的部隊其實有點與早期劉瀾部隊有幾分相似之處。


    都是背井離鄉遠離遼東來到了徐州,但這樣的背井離鄉卻又與孫策有著極大的不同,畢竟遼東始終都掌握在劉瀾的手中,所以很多人就算遠離軍隊,還是可要隨時回到老家,當然這樣的人其實很少,畢竟能隨他來到徐州的部隊,其家人大多也都被接到了徐州。


    至於從徐州撤往丹陽,那就更不用擔心了,首先陶謙在徐州的時候,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從丹陽招募而來,包括劉瀾自己,也都會選擇在丹陽招募那裏的精兵,而現在他們來到丹陽郡秣陵,對丹陽兵來說,還有什麽能比回到故鄉更好呢?正是因為有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所以這些事情他無須擔憂,但孫策就不一樣了,他現在的部隊就是因為大多都是丹陽軍,一般是當年跟著他父親出來的另一半則是他到了丹陽之後舅父吳景為他提供的一些丹陽軍隊。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們能夠和孫策一起東奔西走,這要是換成在九江招募的部隊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吧,不管怎麽說,這些兵跟了他這麽多年,對他們父子兩人感情還是很深的,哪能說離開就離開,何況就算真的離開了,又能去哪呢,也回不去吳郡,回去了丹陽都在劉瀾治下,他們當了孫策的兵整個亭裏都知道,據聽聞家人都跟著遭了秧,他們回去,那還有好結果?


    一路朝夷道縣而來,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建平,畢竟這裏雖然是在荊南,可夷道縣卻並不屬於荊南四郡,反而歸屬於南郡,如果是荊南,那孫策便可以一路飛馳順利的前往益州,可因為這裏屬南郡,所以他想要過去的話,絕無可能,既然一戰必不可免,那就必須要提早動手,隻要占了建平,那就可以直接朝益州而去,而不用再占道秭歸,在那裏進行一場交鋒。


    不管是秭歸還是夷道,孫策都不會選擇強取這裏,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他的部隊不足以支撐他奪取這樣的縣城,但是建平就不一樣了,這樣的小縣城,根本就不會遇到多猛烈的反抗,相對要輕鬆一些。


    眼見建平就在眼前,孫策騎馬上在隊伍前開始快速奔馳,並對身後的士兵大喊,道:“兄弟們,這是我們進入益州必須要拿下的地點,為了能夠順利抵達益州,兄弟們舉起你們手中的環手刀,和我一起,奪下建平!”


    孫策一馬當先率先而去,而在他身邊的周瑜也不甘落後,猛地抽出配劍,向建平猛劈一劍:“兄弟們,殺啊!”


    “殺!”雖然隻不過三千人,但是他們造出的聲勢卻如果三萬人一般,聲音響徹天地,三千人的線頭部隊朝建平疾速殺去。


    而這一切其實早就被秣陵軍探知,但是為了確保不被敵軍發現他們的存在,在九江軍出現的一刻,他們就已經退出了建平,而此時留在建平的郡國兵們,在發現了九江軍後,立刻通知守在烽燧的士兵,畢竟不是邊疆,似建平乃至夷道所在,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任何戰事發生了,如果不是因為秣陵軍到來,郡國兵別說不可能會在烽燧派專門的士兵看守,甚至連烽燧可能都不會被點燃。


    但因為秣陵軍的到來,所以烽燧被瞬間點燃,這樣的傳訊方式是極其非常的,畢竟這就是為了迷惑孫策,相反如果連烽火都不點燃的話,那才會讓人覺得這裏麵會有貓膩存在,當烽火被點燃的一刻聲勢驚人的九江軍已經傻到了建平,郡國兵們哪裏有戰鬥的能力,甚至他們的情況連黃巾之亂時期的那些郡國兵們都有不如,一個個哪裏有什麽抵抗的勇氣,被嚇得雙腿發抖,第一個念頭就是投降。


    建平完蛋了,他們也會跟著遭殃,與其死守不如投降保一條性命,更何況從恒靈二帝以來,很多地方的所謂郡國兵,別說沒有什麽訓練,甚至連鎧甲都沒有,就穿著一身的皮甲,手中那根棍子或是木棒,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所以當黃巾之亂影響到全國的時候,才會發生郡國兵被烏合之眾的黃巾殺得潰不成軍,所到之處要麽是望風而降要麽就是被殺得潰不成軍,而眼下建平的郡國兵的情況就是如此,又怎麽可能是孫策軍的對手?


    但比起建平,夷道和秭歸就不同了,夷道乃縣治所在,而秭歸毗陵巴東,這兩處可以說是與益州交戰的主戰場,所以在這兩處不管是劉表還是蔡瑁都非常重視,就算秭歸沒能守住益州軍,那也能夠退守夷道,為荊州袁軍的到來爭取時間,正是因為有這一點原因,所以孫策是絕對不敢冒險的,哪怕那邊的戰鬥力和所有的郡國兵們一樣,畢竟到他這樣幾乎是窮途末路的時刻,一旦發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讓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


    “將軍,你看。”


    距離建平越來越近,遠方衝天而起的三道烽煙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是建平點燃烽火向夷道求援,通常情況下,點燃烽火的數量與軍情緊急有著密切關聯,而一旦三道烽火被點燃,那就說明了這裏已經到了萬分緊急的時刻,必須要第一司機前來救援。


    建平,屬孫策最終還是沒有去武陵,而是帶領著不到三千餘人的部隊轉向朝西,經過近十天的路程,終於抵達了夷道縣境內。


    原野上,孫策軍隊伍齊整,雖然經過多日的休整,但看得出來,士兵們的士氣並不是特別高,一臉的頹敗之象,很多人甚至眼中充滿了迷茫,雖然這一路不斷有人告訴他們隻要到了益州就安全了,就有了落腳點,可背井離鄉,他們內心的苦楚卻是沒人願意了解,但有一點卻也是他們能夠跟隨孫策一路而來最大的動力或許同樣是因為他們都盼望著未來有一天能夠返回故鄉。


    這是一種特別複雜的情緒,他們不願意離開,想要留在故鄉,卻又不得不離開,對他們來講,能夠回到故鄉,或許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殺回去,這一點現在孫策的部隊其實有點與早期劉瀾部隊有幾分相似之處。


    都是背井離鄉遠離遼東來到了徐州,但這樣的背井離鄉卻又與孫策有著極大的不同,畢竟遼東始終都掌握在劉瀾的手中,所以很多人就算遠離軍隊,還是可要隨時回到老家,當然這樣的人其實很少,畢竟能隨他來到徐州的部隊,其家人大多也都被接到了徐州。


    至於從徐州撤往丹陽,那就更不用擔心了,首先陶謙在徐州的時候,招募的士兵大多都是從丹陽招募而來,包括劉瀾自己,也都會選擇在丹陽招募那裏的精兵,而現在他們來到丹陽郡秣陵,對丹陽兵來說,還有什麽能比回到故鄉更好呢?正是因為有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所以這些事情他無須擔憂,但孫策就不一樣了,他現在的部隊就是因為大多都是丹陽軍,一般是當年跟著他父親出來的另一半則是他到了丹陽之後舅父吳景為他提供的一些丹陽軍隊。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所以他們能夠和孫策一起東奔西走,這要是換成在九江招募的部隊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吧,不管怎麽說,這些兵跟了他這麽多年,對他們父子兩人感情還是很深的,哪能說離開就離開,何況就算真的離開了,又能去哪呢,也回不去吳郡,回去了丹陽都在劉瀾治下,他們當了孫策的兵整個亭裏都知道,據聽聞家人都跟著遭了秧,他們回去,那還有好結果?


    一路朝夷道縣而來,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建平,畢竟這裏雖然是在荊南,可夷道縣卻並不屬於荊南四郡,反而歸屬於南郡,如果是荊南,那孫策便可以一路飛馳順利的前往益州,可因為這裏屬南郡,所以他想要過去的話,絕無可能,既然一戰必不可免,那就必須要提早動手,隻要占了建平,那就可以直接朝益州而去,而不用再占道秭歸,在那裏進行一場交鋒。


    不管是秭歸還是夷道,孫策都不會選擇強取這裏,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他的部隊不足以支撐他奪取這樣的縣城,但是建平就不一樣了,這樣的小縣城,根本就不會遇到多猛烈的反抗,相對要輕鬆一些。


    眼見建平就在眼前,孫策騎馬上在隊伍前開始快速奔馳,並對身後的士兵大喊,道:“兄弟們,這是我們進入益州必須要拿下的地點,為了能夠順利抵達益州,兄弟們舉起你們手中的環手刀,和我一起,奪下建平!”


    孫策一馬當先率先而去,而在他身邊的周瑜也不甘落後,猛地抽出配劍,向建平猛劈一劍:“兄弟們,殺啊!”


    “殺!”雖然隻不過三千人,但是他們造出的聲勢卻如果三萬人一般,聲音響徹天地,三千人的線頭部隊朝建平疾速殺去。


    而這一切其實早就被秣陵軍探知,但是為了確保不被敵軍發現他們的存在,在九江軍出現的一刻,他們就已經退出了建平,而此時留在建平的郡國兵們,在發現了九江軍後,立刻通知守在烽燧的士兵,畢竟不是邊疆,似建平乃至夷道所在,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任何戰事發生了,如果不是因為秣陵軍到來,郡國兵別說不可能會在烽燧派專門的士兵看守,甚至連烽燧可能都不會被點燃。


    但因為秣陵軍的到來,所以烽燧被瞬間點燃,這樣的傳訊方式是極其非常的,畢竟這就是為了迷惑孫策,相反如果連烽火都不點燃的話,那才會讓人覺得這裏麵會有貓膩存在,當烽火被點燃的一刻聲勢驚人的九江軍已經傻到了建平,郡國兵們哪裏有戰鬥的能力,甚至他們的情況連黃巾之亂時期的那些郡國兵們都有不如,一個個哪裏有什麽抵抗的勇氣,被嚇得雙腿發抖,第一個念頭就是投降。


    建平完蛋了,他們也會跟著遭殃,與其死守不如投降保一條性命,更何況從恒靈二帝以來,很多地方的所謂郡國兵,別說沒有什麽訓練,甚至連鎧甲都沒有,就穿著一身的皮甲,手中那根棍子或是木棒,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非常普遍,所以當黃巾之亂影響到全國的時候,才會發生郡國兵被烏合之眾的黃巾殺得潰不成軍,所到之處要麽是望風而降要麽就是被殺得潰不成軍,而眼下建平的郡國兵的情況就是如此,又怎麽可能是孫策軍的對手?


    但比起建平,夷道和秭歸就不同了,夷道乃縣治所在,而秭歸毗陵巴東,這兩處可以說是與益州交戰的主戰場,所以在這兩處不管是劉表還是蔡瑁都非常重視,就算秭歸沒能守住益州軍,那也能夠退守夷道,為荊州袁軍的到來爭取時間,正是因為有這一點原因,所以孫策是絕對不敢冒險的,哪怕那邊的戰鬥力和所有的郡國兵們一樣,畢竟到他這樣幾乎是窮途末路的時刻,一旦發生任何意外,都有可能讓他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流水。


    “將軍,你看。”


    距離建平越來越近,遠方衝天而起的三道烽煙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是建平點燃烽火向夷道求援,通常情況下,點燃烽火的數量與軍情緊急有著密切關聯,而一旦三道烽火被點燃,那就說明了這裏已經到了萬分緊急的時刻,必須要第一司機前來救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