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現在和劉瀾已經是死局,這一點不管是天下人還是張羨都瞧得出來,當得知孫策戰敗再次進入長沙境內的一刻,張羨主動前來迎接,原因很簡單,這一次上一次他其實也等於是罪了劉瀾,但上一次畢竟是在無人知曉的前提下,而這一回若再留下孫策的話,他恐遭殺身之禍,這可不是他無故擔心,而是因為他從襄陽的受到了消息,劉表那裏明顯要借刀殺人了,如果他不識抬舉,那劉表十有八九就會借劉瀾之手整治荊南四郡。
雖然孫策這一回並沒想在長沙常駐,但張羨並不知曉,他真的害怕孫策留在長沙和劉瀾繼續鬥下去,以劉瀾的實力,別說靠他一個人了,就是荊南四郡一起上也沒有多少希望,當然如果有劉表之助就是另一情況了,可天下人誰不知道劉表與孫家之間的恩怨,莫說劉表不會幫忙了,可能恨不得自己出兵,至於荊南其他三郡,就更不不要妄想他們會為孫策出頭了,至於孫策自己,已經敗得一塌糊塗,又怎麽可能自己單獨鬥贏劉瀾?
不說兵力懸殊,就說他們現在這個情況,在丟失了九江之後,徹底失去了後勤保障,現在少一個人,都沒地方補充,更不要說每天人吃馬喂的糧草,這才是他現在最現實的問題,難道他能眼睜睜看著部將跟著他挨餓?
所以張羨為了能讓他離開,隻要他答應不進入長沙境內,那張羨願意為他資助一定的糧秣,至於孫策能去哪,會去哪,他現在是真的有心無力了,當然身為孫堅的老友,他也不希望孫策真的就沉淪,但就眼下的情況來看,孫策是真的沒什麽在扶持的希望了,所以把他送走,把麻煩送走,遠離自己,不僅是對他好,更是對自己好,隻要他離開了長沙比什麽都強。
“謝謝叔父幫襯,侄兒其實並沒有打算留在長沙,隻是借道。”
“借道,你……”張羨遲疑了一下,本來破口就要說最好連借地都不要借,但轉念一想,未免太絕情了,反正他不留在長沙就是對他最好的結果了,如果自己要求太高,到時候反而不妙,畢竟似孫策現在這個情況,招惹上就是麻煩,反而不如順著他一點,早點把他打發走了,對大家都好。
反正最終他不會留在自己的勢力範圍,至於他去哪裏,不問更不想知道,最終會不會被劉瀾追殺有沒有命逃走那就真的要聽天由命了,立時笑道:“那伯符賢侄就快些動身吧,糧草我都準備好了,足夠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叔父幾次三番相助,侄兒沒齒難忘,日後一定加倍償還,已報叔父今日恩情!”劉瀾既然不放過他,那就不可能善罷甘休,而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雖然九江的部隊還沒有追來,但是已經開始在集結,不日必然要來荊南,所以他們不可能一直拖在長沙,要盡早趕路,到了武陵之後,再就局勢來判斷是進入益州還是前往交州。
反正現在的情況,他是不敢輕易做出任何決定的,畢竟現在是走投無路的時期,做出任何決定,不僅要保證自己能夠安全,關鍵還要保證人家會不會收留,因為任何一方一旦收留他,首先就要麵對一件事,那就是要與劉瀾對抗,所以願意收留他的未必又實力和他對抗,而有實力對抗劉瀾的,又未必願意肯收留他。
張羨一直觀察著孫策的反應,見他沒有怪罪自己催促他,也就放下心來,而一旁的周瑜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張羨的心思,所以他很奇怪為什麽張羨前後兩次的態度發生這麽大,他並不認為是之前離開的原因,畢竟那時候大家其實已經達成了一定的默契,離開可以說是你情我願的事情,但是這一回明顯不同,所以他想試探下他,想看看是不是有什麽消息?
但可惜,張羨畢竟是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狐狸,又怎麽可能那麽容易就被周瑜這樣的毛頭小子把話套出來,幾句話就把話題引開了,等周瑜反應過來,陌生是套話了,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
到了這時,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孫策在旁邊敲個邊鼓,兩人一唱一和也許還能有希望,可就孫策實在是太耿直了,陌生他沒聽出來自己話裏有話,就算是給他眼神,他都沒有任何反應,對孫策周瑜算是徹底指望不上,而他自己卻有毫無辦法,隻能歎息一聲,道:“張郡守,您別急,我家主公肯定要離開的,但您也不必這麽急著就趕人啊,難道你就真的認為我們連報仇的希望都沒有了?俗話說的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相信遲早有一日,今日的屈辱,主公和我三千敢於死戰將士是一定會找他討回來的,到那時郡守又該如何自處?”
張繡害怕的是他現在賴在長沙,至於什麽十年不晚以後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他才吧在乎,倒不是他目光短淺,而是因為一年內孫策根本就沒有這個可能,而一年沒有這個可能,那二年甚至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他就管不了那麽多了,別說以他這個歲數能不能再活十多年,就算能,十年後是個什麽情況,他也管不了!
“賢侄勇氣可嘉,吾真希望那一天早點到來,說真的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我更希望那一天到來,希望賢侄到時不僅要擊敗劉瀾,更要親手拿下劉表的首級,為文台報仇雪恨!”張羨動情說道,那聲音在配合他的動作,當真是感人涕下,把孫策這麽一個大小夥子都說的眼眶飽含熱淚,激動的拱手作揖深深感謝,看他如此,張羨連忙上前將他攙扶而起:“賢侄,叔父現在無法助你,內心非常愧疚,希望你此去,一定要自強不息,我等著那一天到來!”
“伯父放心,伯符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看著巧舌如簧的張羨把孫策騙的團團轉,周瑜心裏那叫一個氣啊,偏生又礙於孫策無法動怒,而這時,張羨卻又轉向他,語重心長,道:“公瑾,你與伯符都是少年英雄,伯符能有你的幫助,實在是孫家三生之幸啊,我相信你們兄弟隻要能夠齊心,這天下就沒什麽能難倒你們的,你們兄弟記住,現在的困難不算困難,隻要你們同心,任何困難都會克服,那報仇雪恥的一天一定會很快到來。”
“伯父放心,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伯符,有句話伯父也不知當講不當講,如果要走,我覺得還是宜早不宜遲,越早離開,劉瀾就越難追上,實不相瞞,劉瀾現在之所以沒有追來,關鍵是因為正在與劉表聯絡,而就我所知,劉表以及鬆口,決定讓秣陵軍進入荊南,而這也是叔父不敢收留賢侄的原因,所以賢侄你必須要在這個難得的時間點內,在秣陵軍無法進入荊南之前離開,一旦劉瀾的部隊進入荊南,那時可就要有危險了。而至於你會去哪裏,我不會問,你也不用告訴我,等你什麽時候安穩下來,什麽時候再派人告訴我,而現在我要說的就是,隻要你一日沒有到達你們要去的地方,一日沒有真正安頓下來,那你們就一日不可掉以輕心,劉瀾這個人,甚至是劉表這個人都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這一路你務必小心!”
張羨充滿關懷的叮囑讓孫策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周瑜雖然之前一直有所懷疑他的真實目的,但當知曉這其中的隱秘之後,他才徹底明白了張羨為何會是現在這個反應,原來是因為劉表那邊,所以他當然不敢冒險,何況除了劉表還有劉瀾,這一瞬間,連周瑜都有點看不透了。
畢竟以現在周瑜的年紀說白了不管是經曆還是閱曆,都不可能有所謂的火眼金睛能猜出張羨的想法,就更不要說想要看透人心了,而之前當張羨那般表現時,他在心中已經把他刻畫出了一個形象,但當他一五一十把真相都說出來之後,他的形象又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一點讓周瑜對他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當然這樣的改變隻是讓周瑜越來越看不透他,反而形象徹底變得扭曲,對這個人已經很難準確評價。
當然他的評價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可是孫策此刻無疑是非常感動的,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張羨到底想要做些什麽,最少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當然這不能說孫策好騙,也不能說孫策耿直,隻能說張羨太圓滑甚至可以用狡猾來形容了。
~~~~~~~~~
一行與與張羨離別,沒想到剛與張羨告別,翻身上了戰馬的孫策卻突然沒頭腦的對周瑜問了一句,道:“公瑾,你覺得張羨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周瑜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仔細盯著孫策,這一刻他才真的確信他剛才並沒有全信張羨的,這讓周瑜真的有些吃驚,因為他太了解孫堅的個性了,而眼前的孫策還是他了解的那個兄弟嗎?
孫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孫策了,一係列的挫折打擊肯定讓他各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成長,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成長的經曆,可又有幾個人能有他這些經曆,所以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與經曆都不相同,遇到的挫折也就不會一樣,但是在經曆了不同的挫折之後,心性必然得到了長足成長,而此時的孫策就是這樣,不僅沒上當,反而還成功欺騙了張羨,甚至他覺得張羨最後把實話都說出來,這多少都是因為他內心覺得對孫策有所虧欠。
這一點是連周瑜都沒想到的,但也是讓他能夠位置欣慰的,看到孫策成長,才能讓他更有信心與之奮鬥,不然的話,一連串的失敗,其實不僅是其他人,包括他信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是此刻他是真的有了信心。
雖然這些話說出去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真的膽子大甚至會覺得他不知死活,但現在他有了跟著孫策繼續戰鬥下去的信心。
就在這時,周瑜親兵送來了一封密信,周瑜打開看完之後,便直接交給了孫策,有些事情沒必要瞞著他,當然他們兄弟之間也沒什麽可隱瞞的,但是當孫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後,莫說這封密信沒寫什麽,就是真寫了什麽,在這個時候他也必須給孫策看。
他不希望兩人之間發生誤會,尤其是在這麽一個時候,就更不希望有誤會發生!
孫策接過密信,上麵隻是寥寥幾個字,沒頭沒尾,根本看不懂,但是在周瑜的解釋下,他終於明白了,這原來是在益州的劉備的回信,他已經同意他們進入益州了,當然這個是要保持一定默契的,所以他不會在明麵承認,但也不會主動攔截,畢竟劉備如今的處境,在益州是有點尷尬的,所以很多事情他就算能做主,但也不能太過於光明正大,去做劉璋的主。
孫策沒有多少反應,隻是在看完書信後交還到周瑜的手中,什麽話都沒說,但周瑜就是感受到了一點孫策與以往明顯不同了,所以他懷疑,孫策可能是真的對自己暗中與劉備聯絡有所不滿,但又沒有直接表露出來,所以周瑜立即肅容,進行了一番解釋,這些都是一早就做出的安排,是在豫章交戰時派人去的益州。
孫策其實沒周瑜想的對他起來芥蒂,而是他也明白,從益州傳書到長沙這個距離來一趟沒有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而從周瑜對信中內容的解釋來看,不管真假,先把書信傳到益州,再等益州傳回書信,以這個時間來判斷,那必然是他們還在九江的時候,所以這些都是他一早就安排的後路。
對此孫策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還十分感動,因為雖然當時在九江他們已經做好了決死的準備,但是周瑜還是在考慮後路,畢竟他們與劉瀾的實力太過懸殊,所以現在這個結果他不但不會怪罪周瑜,反而還非常感激他,要不然他們現在根本連退到哪裏的去路都沒有,就好像現在他才想著去交州聯係,根本不知要多久才能等到那邊的回信。
雖然孫策這一回並沒想在長沙常駐,但張羨並不知曉,他真的害怕孫策留在長沙和劉瀾繼續鬥下去,以劉瀾的實力,別說靠他一個人了,就是荊南四郡一起上也沒有多少希望,當然如果有劉表之助就是另一情況了,可天下人誰不知道劉表與孫家之間的恩怨,莫說劉表不會幫忙了,可能恨不得自己出兵,至於荊南其他三郡,就更不不要妄想他們會為孫策出頭了,至於孫策自己,已經敗得一塌糊塗,又怎麽可能自己單獨鬥贏劉瀾?
不說兵力懸殊,就說他們現在這個情況,在丟失了九江之後,徹底失去了後勤保障,現在少一個人,都沒地方補充,更不要說每天人吃馬喂的糧草,這才是他現在最現實的問題,難道他能眼睜睜看著部將跟著他挨餓?
所以張羨為了能讓他離開,隻要他答應不進入長沙境內,那張羨願意為他資助一定的糧秣,至於孫策能去哪,會去哪,他現在是真的有心無力了,當然身為孫堅的老友,他也不希望孫策真的就沉淪,但就眼下的情況來看,孫策是真的沒什麽在扶持的希望了,所以把他送走,把麻煩送走,遠離自己,不僅是對他好,更是對自己好,隻要他離開了長沙比什麽都強。
“謝謝叔父幫襯,侄兒其實並沒有打算留在長沙,隻是借道。”
“借道,你……”張羨遲疑了一下,本來破口就要說最好連借地都不要借,但轉念一想,未免太絕情了,反正他不留在長沙就是對他最好的結果了,如果自己要求太高,到時候反而不妙,畢竟似孫策現在這個情況,招惹上就是麻煩,反而不如順著他一點,早點把他打發走了,對大家都好。
反正最終他不會留在自己的勢力範圍,至於他去哪裏,不問更不想知道,最終會不會被劉瀾追殺有沒有命逃走那就真的要聽天由命了,立時笑道:“那伯符賢侄就快些動身吧,糧草我都準備好了,足夠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叔父幾次三番相助,侄兒沒齒難忘,日後一定加倍償還,已報叔父今日恩情!”劉瀾既然不放過他,那就不可能善罷甘休,而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雖然九江的部隊還沒有追來,但是已經開始在集結,不日必然要來荊南,所以他們不可能一直拖在長沙,要盡早趕路,到了武陵之後,再就局勢來判斷是進入益州還是前往交州。
反正現在的情況,他是不敢輕易做出任何決定的,畢竟現在是走投無路的時期,做出任何決定,不僅要保證自己能夠安全,關鍵還要保證人家會不會收留,因為任何一方一旦收留他,首先就要麵對一件事,那就是要與劉瀾對抗,所以願意收留他的未必又實力和他對抗,而有實力對抗劉瀾的,又未必願意肯收留他。
張羨一直觀察著孫策的反應,見他沒有怪罪自己催促他,也就放下心來,而一旁的周瑜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張羨的心思,所以他很奇怪為什麽張羨前後兩次的態度發生這麽大,他並不認為是之前離開的原因,畢竟那時候大家其實已經達成了一定的默契,離開可以說是你情我願的事情,但是這一回明顯不同,所以他想試探下他,想看看是不是有什麽消息?
但可惜,張羨畢竟是在官場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狐狸,又怎麽可能那麽容易就被周瑜這樣的毛頭小子把話套出來,幾句話就把話題引開了,等周瑜反應過來,陌生是套話了,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
到了這時,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孫策在旁邊敲個邊鼓,兩人一唱一和也許還能有希望,可就孫策實在是太耿直了,陌生他沒聽出來自己話裏有話,就算是給他眼神,他都沒有任何反應,對孫策周瑜算是徹底指望不上,而他自己卻有毫無辦法,隻能歎息一聲,道:“張郡守,您別急,我家主公肯定要離開的,但您也不必這麽急著就趕人啊,難道你就真的認為我們連報仇的希望都沒有了?俗話說的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相信遲早有一日,今日的屈辱,主公和我三千敢於死戰將士是一定會找他討回來的,到那時郡守又該如何自處?”
張繡害怕的是他現在賴在長沙,至於什麽十年不晚以後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他才吧在乎,倒不是他目光短淺,而是因為一年內孫策根本就沒有這個可能,而一年沒有這個可能,那二年甚至是十年之後的事情,他就管不了那麽多了,別說以他這個歲數能不能再活十多年,就算能,十年後是個什麽情況,他也管不了!
“賢侄勇氣可嘉,吾真希望那一天早點到來,說真的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我更希望那一天到來,希望賢侄到時不僅要擊敗劉瀾,更要親手拿下劉表的首級,為文台報仇雪恨!”張羨動情說道,那聲音在配合他的動作,當真是感人涕下,把孫策這麽一個大小夥子都說的眼眶飽含熱淚,激動的拱手作揖深深感謝,看他如此,張羨連忙上前將他攙扶而起:“賢侄,叔父現在無法助你,內心非常愧疚,希望你此去,一定要自強不息,我等著那一天到來!”
“伯父放心,伯符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看著巧舌如簧的張羨把孫策騙的團團轉,周瑜心裏那叫一個氣啊,偏生又礙於孫策無法動怒,而這時,張羨卻又轉向他,語重心長,道:“公瑾,你與伯符都是少年英雄,伯符能有你的幫助,實在是孫家三生之幸啊,我相信你們兄弟隻要能夠齊心,這天下就沒什麽能難倒你們的,你們兄弟記住,現在的困難不算困難,隻要你們同心,任何困難都會克服,那報仇雪恥的一天一定會很快到來。”
“伯父放心,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伯符,有句話伯父也不知當講不當講,如果要走,我覺得還是宜早不宜遲,越早離開,劉瀾就越難追上,實不相瞞,劉瀾現在之所以沒有追來,關鍵是因為正在與劉表聯絡,而就我所知,劉表以及鬆口,決定讓秣陵軍進入荊南,而這也是叔父不敢收留賢侄的原因,所以賢侄你必須要在這個難得的時間點內,在秣陵軍無法進入荊南之前離開,一旦劉瀾的部隊進入荊南,那時可就要有危險了。而至於你會去哪裏,我不會問,你也不用告訴我,等你什麽時候安穩下來,什麽時候再派人告訴我,而現在我要說的就是,隻要你一日沒有到達你們要去的地方,一日沒有真正安頓下來,那你們就一日不可掉以輕心,劉瀾這個人,甚至是劉表這個人都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這一路你務必小心!”
張羨充滿關懷的叮囑讓孫策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周瑜雖然之前一直有所懷疑他的真實目的,但當知曉這其中的隱秘之後,他才徹底明白了張羨為何會是現在這個反應,原來是因為劉表那邊,所以他當然不敢冒險,何況除了劉表還有劉瀾,這一瞬間,連周瑜都有點看不透了。
畢竟以現在周瑜的年紀說白了不管是經曆還是閱曆,都不可能有所謂的火眼金睛能猜出張羨的想法,就更不要說想要看透人心了,而之前當張羨那般表現時,他在心中已經把他刻畫出了一個形象,但當他一五一十把真相都說出來之後,他的形象又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一點讓周瑜對他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當然這樣的改變隻是讓周瑜越來越看不透他,反而形象徹底變得扭曲,對這個人已經很難準確評價。
當然他的評價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可是孫策此刻無疑是非常感動的,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張羨到底想要做些什麽,最少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當然這不能說孫策好騙,也不能說孫策耿直,隻能說張羨太圓滑甚至可以用狡猾來形容了。
~~~~~~~~~
一行與與張羨離別,沒想到剛與張羨告別,翻身上了戰馬的孫策卻突然沒頭腦的對周瑜問了一句,道:“公瑾,你覺得張羨此行的目的究竟是什麽?”
周瑜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仔細盯著孫策,這一刻他才真的確信他剛才並沒有全信張羨的,這讓周瑜真的有些吃驚,因為他太了解孫堅的個性了,而眼前的孫策還是他了解的那個兄弟嗎?
孫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孫策了,一係列的挫折打擊肯定讓他各方麵都得到了長足的成長,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成長的經曆,可又有幾個人能有他這些經曆,所以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與經曆都不相同,遇到的挫折也就不會一樣,但是在經曆了不同的挫折之後,心性必然得到了長足成長,而此時的孫策就是這樣,不僅沒上當,反而還成功欺騙了張羨,甚至他覺得張羨最後把實話都說出來,這多少都是因為他內心覺得對孫策有所虧欠。
這一點是連周瑜都沒想到的,但也是讓他能夠位置欣慰的,看到孫策成長,才能讓他更有信心與之奮鬥,不然的話,一連串的失敗,其實不僅是其他人,包括他信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但是此刻他是真的有了信心。
雖然這些話說出去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真的膽子大甚至會覺得他不知死活,但現在他有了跟著孫策繼續戰鬥下去的信心。
就在這時,周瑜親兵送來了一封密信,周瑜打開看完之後,便直接交給了孫策,有些事情沒必要瞞著他,當然他們兄弟之間也沒什麽可隱瞞的,但是當孫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後,莫說這封密信沒寫什麽,就是真寫了什麽,在這個時候他也必須給孫策看。
他不希望兩人之間發生誤會,尤其是在這麽一個時候,就更不希望有誤會發生!
孫策接過密信,上麵隻是寥寥幾個字,沒頭沒尾,根本看不懂,但是在周瑜的解釋下,他終於明白了,這原來是在益州的劉備的回信,他已經同意他們進入益州了,當然這個是要保持一定默契的,所以他不會在明麵承認,但也不會主動攔截,畢竟劉備如今的處境,在益州是有點尷尬的,所以很多事情他就算能做主,但也不能太過於光明正大,去做劉璋的主。
孫策沒有多少反應,隻是在看完書信後交還到周瑜的手中,什麽話都沒說,但周瑜就是感受到了一點孫策與以往明顯不同了,所以他懷疑,孫策可能是真的對自己暗中與劉備聯絡有所不滿,但又沒有直接表露出來,所以周瑜立即肅容,進行了一番解釋,這些都是一早就做出的安排,是在豫章交戰時派人去的益州。
孫策其實沒周瑜想的對他起來芥蒂,而是他也明白,從益州傳書到長沙這個距離來一趟沒有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而從周瑜對信中內容的解釋來看,不管真假,先把書信傳到益州,再等益州傳回書信,以這個時間來判斷,那必然是他們還在九江的時候,所以這些都是他一早就安排的後路。
對此孫策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還十分感動,因為雖然當時在九江他們已經做好了決死的準備,但是周瑜還是在考慮後路,畢竟他們與劉瀾的實力太過懸殊,所以現在這個結果他不但不會怪罪周瑜,反而還非常感激他,要不然他們現在根本連退到哪裏的去路都沒有,就好像現在他才想著去交州聯係,根本不知要多久才能等到那邊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