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無奈在此刻袁耀身上提現的淋漓盡致,不是你知道答案就能改變結果,而是明知道結果卻無法改變過程,隻能眼睜睜看著結果發生。
他的一聲長歎,有多少的無奈在其中,又有多少的無力,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現在居然變得如此之複雜,本來很容易解釋的事情,卻變得如此之困難,竟然到了他不離開都不成的地步。
至於紀靈,袁渙根本就不關心,他這次來的目的,就隻有一個,找到機會送走袁耀,甚至連整兵都不過是一個幌子,讓紀靈和劉勳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而為袁耀離開創造便利與條件。
人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會相信任何人,袁術現在的情況便是如此,他寧肯相信紀靈和劉勳圖謀不軌也不願相信他二人的忠誠,因為他輸不起,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一種淒涼,如果換在平日,他又怎麽會害怕這些,但現在他害怕自己甚至是兒子成為二人晉升的嫁衣,這些想想都可笑,最信任的兩個人,現在卻是最有可能押著他甚至提著他的腦袋去討好新主公的砝碼,簡直是笑話,簡直就是丟人,可是他還能有什麽辦法嗎,沒有,不然他現在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被動。
因為缺少底氣,所以他隻能如此,如果壽春現在有實力抗衡廬江的紀靈和劉勳他都不會這麽做,但沒這個能力,隻能忍氣吞聲,甚至還要討好二人,怕二人在這個時候真的反水。
所以當袁渙把這些說出來後,袁耀才會覺得可笑,他想說服他信任二人,但沒有用,不僅是袁術不會天真的以為他二人不會反,包括袁渙同樣也是一樣的態度。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袁耀是多麽的無助,他無助著在這般緊要的關頭,父親和叔叔為什麽如此沒有魄力,憑他們的心計與洞察力自然不會看不出來二人絕對沒有二心,為什麽就說服不了他呢?
其實這件事情是他自己鑽了牛角尖,袁術就沒想過要查真相,那麽紀靈和劉勳二人現在到壽春之戰結束之前就是忠誠的,也就是說袁術和袁渙都必須要相信二人的忠誠。
這一點他當然明白,而他和袁渙的爭論點在於他現在必須要離開,可是他希望留下來,為壽春做最後的貢獻。
可這又是袁術所無法容忍的,他必須離開,隻有他離開了,那麽不管是壽春麵對曹操與劉瀾時,甚至是麵對紀靈與劉勳時都不會太被動,不敢說是立於不敗之地吧,但最少是沒有了後顧之憂。
可以放手一搏,袁術這些日子把張遼與張頜的情況都了解了一下,雖然不多都也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二人被劉瀾重用的原因,雖然坊間傳言有真有假,但是他二人尤其是張遼肯定是從中搞鬼才能在徐州有現在的地位,不然呂布其他投降的健將,那些名頭在其上甚至是旗鼓相當者為何沒有得到重用?
所以袁術現在算是看到了一點希望,如果這裏來的敵將是是關羽和趙雲可能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但是張頜與張遼,完全有機會,尤其是張勳的計劃一旦成功,壽春將徹底安全。
身為幕僚的袁渙知道所有真相,他此行前來,什麽事都可以商量甚至是妥協,但唯獨袁耀必須離開這一點沒有任何退讓的餘地,雖然是陳郡袁家,但袁耀也得喊他一聲叔叔,尤其是他在這件事情上的強硬,那種盛氣淩人的表現,無時無刻都讓袁耀覺得他這是仗著自己‘欽差’的身為故意擺架子刁難自己。
所以袁耀眼中的袁渙,就是來和自己作對,來惡心自己的。
對他,幾乎是恨得牙癢癢。
可袁渙絕對不是這種人,他非常的圓滑事故,隻是這件事袁術下了死命令,所以在麵對袁耀的時候他的堅持也就變成了他眼中的擺架子。
會做人的袁渙成成了袁耀眼中頑固不化的老家夥,其實他也挺無奈的,但凡能推辭,誰又想攬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辦好了也不會有什麽功勞,辦不好小命不保。
何苦來哉,得罪人的事情,誰也不願意,他也是沒辦法才來,袁術都登門了,怎麽推?
不過他來的時候已經想好了,其實這件事也簡單,說白了就是做順水人情,讓雙方都滿意,但他沒想到事情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樣,這不就在最容易的事情上難住了他,怎麽辦,不願當惡人都不行。
如果沒袁術的死命令,他有無數辦法把自己摘出去,抹幹淨,當惡人的事情,還是袁耀,他也不傻,這日後算賬還不是他倒黴?
可事到如今,他也沒有退路,為了壽春為了主公,為了天子,隻能硬著頭皮上了,但他發現自己可能方式真的錯了,甚至是大錯特錯了,沒想到袁耀會這麽堅持,如此反對離開,完全和他的想法相反,讓他一時間有些拿不準,不知該如何繼續進行下去了。
所以現在袁渙隻能求助劉勳,總不能傳消息回去讓袁術想辦法吧,啥事情都問袁術,那他還有什麽價值?
可劉勳也沒辦法,現在袁耀是發自內心的討厭他,發自骨子裏的討厭,看見他就煩,別說提離開的事情了,就連見一麵都難,甚至袁耀還放話說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把一切都歸咎到自己身上,他現在瞬間成了罪人,如果這事因為他沒有成功,那別說功勞,被懲處是在所難免了。
不得已之下,袁渙隻好放低了姿態,當然不是卑躬屈膝,隻是進行一些妥協,這是他最後的讓步,不然他也是要臉的,他過分了,他都覺得自己低微與無恥了。
袁渙再一次見到了袁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一回他也不那麽強硬了,說的很委婉,都是他父親的意思,你為難我,我無法交差,大家相互體諒。
再一次的見麵兩人就在這樣看起來相對和氣的氣氛中進行,事件也得到了解決,也算是能夠讓袁渙對袁術有了一個交代,但是袁耀並沒有離開,他隻是強調自己會馬上離開,返回壽春去見父親。
這是非常冒險的決定,如果他真的離開了,那他就算不死也得死了,袁渙給他另一個建議,先到廬江郡的一個縣,比如舒縣,然後傳書回去,看天子的意思。
這是袁渙的讓步,不管是他留在廬江還是返回壽春都是他無法接受的,但隻要離開廬江那就不同了。
因為遠離了廬江和壽春就等於遠離了危險,他就能夠給袁術一個交代,至於接下來的事情他就管不了了,交給袁術自己來解決吧。
袁耀就這樣離開了,臨走之時他還不忘保證會盡可能的確保紀靈的周全,看著他們二人,袁渙的眼神有些古怪,但也沒多嘴,最少他們放走了袁耀,多半說明他們是真的沒反心,不然有袁耀在手中,這樣的人質可是千金不換啊。
把他裹挾著,有什麽危險都算不了什麽,袁術不敢刁難,而就算是張頜來了,也可以把他交出去,這可是最安全的護身符了。
但是二人都沒有做,放走了袁耀,這一點袁渙就餓死他們的態度徹底改變了,甚至連說話的語氣也變得無比客氣。
而接下來,也是紀靈開始表現了,他把自己的一個大膽想法提了出來,立時讓袁渙舌橋不下。
他居然和張勳想到了一塊?這天底下居然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他不信可是他卻知道,這件事情袁耀並不知曉,所以絕對不可能有人提前泄露給他。
他一臉吃驚的看著紀靈,這樣的表情並不是他已經知曉了一切,更像是對他的想法感到瘋狂,袁渙成功騙過了二人,一臉難以置信的說著這件事可不能兒戲,將軍到底是怎麽想的?
哇需要搞清楚紀靈的想法,那麽就首先要知道他的計劃該如何執行。
而他的說辭幾乎與張勳所言一樣,但是書信上的描述並沒有張勳口述的震撼,尤其是在他的描述之下,數萬徐州軍將會死於水患之中,他眼中已經有了一個恐怖的畫麵了,浮屍遍地的淒容慘狀,讓他背後冷直流。
但是這個決定同樣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繁華的壽春城可能也遭受到洪水侵襲,都市在瞬間變成殘垣斷壁的場景,百姓陷入到澤國的情形,這樣的代價太大了,雖然段時間內擊退了劉瀾,可是之後壽春也加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變成寸草不生的城鎮。
龐大的人口都市將會銳減,這之後因為洪水百姓的日子會變得更苦,以前都是在壽春其他地方發生易子享食,之後易子享食將成為正常,為了保住壽春付出這麽大的代價,值得嗎?
袁渙不斷的拷問著自己的內心,或許在張勳、揚弘、紀靈甚至是袁術眼中,這些代價比起保住壽春根本不算什麽,但是他受不了。
這可不是幾十人幾百人而且成千上萬,或許他現在的這點憐憫毫不值錢,可如果真的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那他還算是一個人嗎?連起碼的良知都沒有,和畜牲有什麽區別?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管是紀靈還是張勳甚至是袁術都是武將出身,他們對生氣並不看重,一場大仗下來,陣亡人數充其量就是一組數字罷了,至於百姓那就更不在乎了。
但袁渙不同,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的官吏,身在廟堂不知人間煙火,更不如管民間疾苦,相反他對這些非常的看重。
所以他才會對這個計劃如此吃驚,也許他之前就應該想到,哪怕袁術對他有所隱瞞具體的實施辦法。
可是現在當聽到紀靈那句把壽春變成澤國的一刻,他才會如此激動,雖然他也明白自己的表現很可能會被視作婦人之仁,可是如果連根基都毀了,連百姓都死了,留一座空城的壽春又有何意義?
兗州、豫州、司隸甚至是青州千裏無雞鳴的淒慘場景他親眼見到過,難道就為了自己的權利就可以把壽春變成這個樣子,就可以無視幾萬數十萬百姓的死活而不顧?
袁渙心中震撼著他們的瘋狂,而紀靈卻有說有笑,因為他看到了袁渙眼中的驚愕,他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把他嚇住了,這讓他的感覺非常好。
因為他的表情並不是提出質疑的反應,而是對後果的恐懼,而他群害怕的其實就是他們這些文人,害怕他們覺得這個計策可行性不高,或者代價太過龐大。
都說婦人頭發長見識短,紀靈對此並不認同,不是他們見識短,而是他們有時候不夠狠,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為了一個更好的結果,一些犧牲在所難免,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糾結這些其實毫無意義,比起失去現有的一切,再大的犧牲又算得了什麽?
用十萬人如果能換來壽春不失,他覺得劃算,這事沒什麽可吃驚的,更沒什麽大不了的,難道壽春被攻破,他們就能活了?最後還不是死於戰火甚至是戰後的饑荒。
這番話聽起來駭人聽聞,但是袁渙清楚,說的人根本就沒當回事,而且這件事不管成不成,都會付諸行動,至於他根本就無法扭轉這樣的一個結果,除非張頜不來壽春,可是按照現在的發展,這根本不可能。
他清楚,紀靈現在的這個注意就是最後的一搏,如果成功那之前一切都會一筆勾銷,所以他無論如都要把自己的建議告之袁術。
而袁渙這個時候心中所想的可就是另外一個事情了,他再想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人間悲劇發生。
但到現在他也沒有一個太好的辦法,太難了,麵對紀靈無論如何也要給袁術一個交代的紀靈,讓他改變計劃太難了,更何況就算紀靈不說,袁術也會執行,所以現在要改變的不是壽春內部,而且徐州。
這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劉瀾!
他的一聲長歎,有多少的無奈在其中,又有多少的無力,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現在居然變得如此之複雜,本來很容易解釋的事情,卻變得如此之困難,竟然到了他不離開都不成的地步。
至於紀靈,袁渙根本就不關心,他這次來的目的,就隻有一個,找到機會送走袁耀,甚至連整兵都不過是一個幌子,讓紀靈和劉勳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而為袁耀離開創造便利與條件。
人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不會相信任何人,袁術現在的情況便是如此,他寧肯相信紀靈和劉勳圖謀不軌也不願相信他二人的忠誠,因為他輸不起,其實這也是一種無奈,一種淒涼,如果換在平日,他又怎麽會害怕這些,但現在他害怕自己甚至是兒子成為二人晉升的嫁衣,這些想想都可笑,最信任的兩個人,現在卻是最有可能押著他甚至提著他的腦袋去討好新主公的砝碼,簡直是笑話,簡直就是丟人,可是他還能有什麽辦法嗎,沒有,不然他現在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被動。
因為缺少底氣,所以他隻能如此,如果壽春現在有實力抗衡廬江的紀靈和劉勳他都不會這麽做,但沒這個能力,隻能忍氣吞聲,甚至還要討好二人,怕二人在這個時候真的反水。
所以當袁渙把這些說出來後,袁耀才會覺得可笑,他想說服他信任二人,但沒有用,不僅是袁術不會天真的以為他二人不會反,包括袁渙同樣也是一樣的態度。
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袁耀是多麽的無助,他無助著在這般緊要的關頭,父親和叔叔為什麽如此沒有魄力,憑他們的心計與洞察力自然不會看不出來二人絕對沒有二心,為什麽就說服不了他呢?
其實這件事情是他自己鑽了牛角尖,袁術就沒想過要查真相,那麽紀靈和劉勳二人現在到壽春之戰結束之前就是忠誠的,也就是說袁術和袁渙都必須要相信二人的忠誠。
這一點他當然明白,而他和袁渙的爭論點在於他現在必須要離開,可是他希望留下來,為壽春做最後的貢獻。
可這又是袁術所無法容忍的,他必須離開,隻有他離開了,那麽不管是壽春麵對曹操與劉瀾時,甚至是麵對紀靈與劉勳時都不會太被動,不敢說是立於不敗之地吧,但最少是沒有了後顧之憂。
可以放手一搏,袁術這些日子把張遼與張頜的情況都了解了一下,雖然不多都也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二人被劉瀾重用的原因,雖然坊間傳言有真有假,但是他二人尤其是張遼肯定是從中搞鬼才能在徐州有現在的地位,不然呂布其他投降的健將,那些名頭在其上甚至是旗鼓相當者為何沒有得到重用?
所以袁術現在算是看到了一點希望,如果這裏來的敵將是是關羽和趙雲可能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但是張頜與張遼,完全有機會,尤其是張勳的計劃一旦成功,壽春將徹底安全。
身為幕僚的袁渙知道所有真相,他此行前來,什麽事都可以商量甚至是妥協,但唯獨袁耀必須離開這一點沒有任何退讓的餘地,雖然是陳郡袁家,但袁耀也得喊他一聲叔叔,尤其是他在這件事情上的強硬,那種盛氣淩人的表現,無時無刻都讓袁耀覺得他這是仗著自己‘欽差’的身為故意擺架子刁難自己。
所以袁耀眼中的袁渙,就是來和自己作對,來惡心自己的。
對他,幾乎是恨得牙癢癢。
可袁渙絕對不是這種人,他非常的圓滑事故,隻是這件事袁術下了死命令,所以在麵對袁耀的時候他的堅持也就變成了他眼中的擺架子。
會做人的袁渙成成了袁耀眼中頑固不化的老家夥,其實他也挺無奈的,但凡能推辭,誰又想攬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辦好了也不會有什麽功勞,辦不好小命不保。
何苦來哉,得罪人的事情,誰也不願意,他也是沒辦法才來,袁術都登門了,怎麽推?
不過他來的時候已經想好了,其實這件事也簡單,說白了就是做順水人情,讓雙方都滿意,但他沒想到事情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樣,這不就在最容易的事情上難住了他,怎麽辦,不願當惡人都不行。
如果沒袁術的死命令,他有無數辦法把自己摘出去,抹幹淨,當惡人的事情,還是袁耀,他也不傻,這日後算賬還不是他倒黴?
可事到如今,他也沒有退路,為了壽春為了主公,為了天子,隻能硬著頭皮上了,但他發現自己可能方式真的錯了,甚至是大錯特錯了,沒想到袁耀會這麽堅持,如此反對離開,完全和他的想法相反,讓他一時間有些拿不準,不知該如何繼續進行下去了。
所以現在袁渙隻能求助劉勳,總不能傳消息回去讓袁術想辦法吧,啥事情都問袁術,那他還有什麽價值?
可劉勳也沒辦法,現在袁耀是發自內心的討厭他,發自骨子裏的討厭,看見他就煩,別說提離開的事情了,就連見一麵都難,甚至袁耀還放話說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把一切都歸咎到自己身上,他現在瞬間成了罪人,如果這事因為他沒有成功,那別說功勞,被懲處是在所難免了。
不得已之下,袁渙隻好放低了姿態,當然不是卑躬屈膝,隻是進行一些妥協,這是他最後的讓步,不然他也是要臉的,他過分了,他都覺得自己低微與無恥了。
袁渙再一次見到了袁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一回他也不那麽強硬了,說的很委婉,都是他父親的意思,你為難我,我無法交差,大家相互體諒。
再一次的見麵兩人就在這樣看起來相對和氣的氣氛中進行,事件也得到了解決,也算是能夠讓袁渙對袁術有了一個交代,但是袁耀並沒有離開,他隻是強調自己會馬上離開,返回壽春去見父親。
這是非常冒險的決定,如果他真的離開了,那他就算不死也得死了,袁渙給他另一個建議,先到廬江郡的一個縣,比如舒縣,然後傳書回去,看天子的意思。
這是袁渙的讓步,不管是他留在廬江還是返回壽春都是他無法接受的,但隻要離開廬江那就不同了。
因為遠離了廬江和壽春就等於遠離了危險,他就能夠給袁術一個交代,至於接下來的事情他就管不了了,交給袁術自己來解決吧。
袁耀就這樣離開了,臨走之時他還不忘保證會盡可能的確保紀靈的周全,看著他們二人,袁渙的眼神有些古怪,但也沒多嘴,最少他們放走了袁耀,多半說明他們是真的沒反心,不然有袁耀在手中,這樣的人質可是千金不換啊。
把他裹挾著,有什麽危險都算不了什麽,袁術不敢刁難,而就算是張頜來了,也可以把他交出去,這可是最安全的護身符了。
但是二人都沒有做,放走了袁耀,這一點袁渙就餓死他們的態度徹底改變了,甚至連說話的語氣也變得無比客氣。
而接下來,也是紀靈開始表現了,他把自己的一個大膽想法提了出來,立時讓袁渙舌橋不下。
他居然和張勳想到了一塊?這天底下居然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他不信可是他卻知道,這件事情袁耀並不知曉,所以絕對不可能有人提前泄露給他。
他一臉吃驚的看著紀靈,這樣的表情並不是他已經知曉了一切,更像是對他的想法感到瘋狂,袁渙成功騙過了二人,一臉難以置信的說著這件事可不能兒戲,將軍到底是怎麽想的?
哇需要搞清楚紀靈的想法,那麽就首先要知道他的計劃該如何執行。
而他的說辭幾乎與張勳所言一樣,但是書信上的描述並沒有張勳口述的震撼,尤其是在他的描述之下,數萬徐州軍將會死於水患之中,他眼中已經有了一個恐怖的畫麵了,浮屍遍地的淒容慘狀,讓他背後冷直流。
但是這個決定同樣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繁華的壽春城可能也遭受到洪水侵襲,都市在瞬間變成殘垣斷壁的場景,百姓陷入到澤國的情形,這樣的代價太大了,雖然段時間內擊退了劉瀾,可是之後壽春也加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變成寸草不生的城鎮。
龐大的人口都市將會銳減,這之後因為洪水百姓的日子會變得更苦,以前都是在壽春其他地方發生易子享食,之後易子享食將成為正常,為了保住壽春付出這麽大的代價,值得嗎?
袁渙不斷的拷問著自己的內心,或許在張勳、揚弘、紀靈甚至是袁術眼中,這些代價比起保住壽春根本不算什麽,但是他受不了。
這可不是幾十人幾百人而且成千上萬,或許他現在的這點憐憫毫不值錢,可如果真的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那他還算是一個人嗎?連起碼的良知都沒有,和畜牲有什麽區別?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管是紀靈還是張勳甚至是袁術都是武將出身,他們對生氣並不看重,一場大仗下來,陣亡人數充其量就是一組數字罷了,至於百姓那就更不在乎了。
但袁渙不同,他不是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的官吏,身在廟堂不知人間煙火,更不如管民間疾苦,相反他對這些非常的看重。
所以他才會對這個計劃如此吃驚,也許他之前就應該想到,哪怕袁術對他有所隱瞞具體的實施辦法。
可是現在當聽到紀靈那句把壽春變成澤國的一刻,他才會如此激動,雖然他也明白自己的表現很可能會被視作婦人之仁,可是如果連根基都毀了,連百姓都死了,留一座空城的壽春又有何意義?
兗州、豫州、司隸甚至是青州千裏無雞鳴的淒慘場景他親眼見到過,難道就為了自己的權利就可以把壽春變成這個樣子,就可以無視幾萬數十萬百姓的死活而不顧?
袁渙心中震撼著他們的瘋狂,而紀靈卻有說有笑,因為他看到了袁渙眼中的驚愕,他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把他嚇住了,這讓他的感覺非常好。
因為他的表情並不是提出質疑的反應,而是對後果的恐懼,而他群害怕的其實就是他們這些文人,害怕他們覺得這個計策可行性不高,或者代價太過龐大。
都說婦人頭發長見識短,紀靈對此並不認同,不是他們見識短,而是他們有時候不夠狠,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為了一個更好的結果,一些犧牲在所難免,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糾結這些其實毫無意義,比起失去現有的一切,再大的犧牲又算得了什麽?
用十萬人如果能換來壽春不失,他覺得劃算,這事沒什麽可吃驚的,更沒什麽大不了的,難道壽春被攻破,他們就能活了?最後還不是死於戰火甚至是戰後的饑荒。
這番話聽起來駭人聽聞,但是袁渙清楚,說的人根本就沒當回事,而且這件事不管成不成,都會付諸行動,至於他根本就無法扭轉這樣的一個結果,除非張頜不來壽春,可是按照現在的發展,這根本不可能。
他清楚,紀靈現在的這個注意就是最後的一搏,如果成功那之前一切都會一筆勾銷,所以他無論如都要把自己的建議告之袁術。
而袁渙這個時候心中所想的可就是另外一個事情了,他再想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人間悲劇發生。
但到現在他也沒有一個太好的辦法,太難了,麵對紀靈無論如何也要給袁術一個交代的紀靈,讓他改變計劃太難了,更何況就算紀靈不說,袁術也會執行,所以現在要改變的不是壽春內部,而且徐州。
這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