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之戰後很多人都在猜測著孫策的動向,但除了郭嘉,幾乎沒人能想到孫策居然跑到了長沙躲了起來,他手下上萬軍隊,這支部隊在關鍵時刻絕對會對對他們有至關重要,但是在對於張羨,曹操是有些疑問的,他並不確定他是否真心投誠,這樣一來不管張羨和孫策帳下的人馬有多少,也幾乎和鏡花水月沒什麽區別。
如果曹操下令他們能夠聽從,那他現在肩上的壓力就會減輕不少,最少這時候能夠在後方對劉瀾造成威脅,曹操看著郭嘉說:“你覺得張羨和孫策值得信任嗎,尤其是孫策,這不就是牆頭草嗎,反叛袁術,這樣的人是否值得信任?”
郭嘉明白他的擔憂,便笑了笑,道:“據卑職所掌握的情況,孫策反出袁術,主要是因為袁術沒有兌現之前的承諾,孫策這才叛出了袁術自立,如果不是劉瀾的話,他幾乎已經成功,所以這樣的人是有野心的,如果曹公願意的話,就算拉攏不成,也完全可以利用他來對付劉瀾。”
“孫策現在身居何職?”
“前年袁術上表,表孫策為懷義校尉。”這樣的事情曹操可能不會記得太清楚,但郭嘉是不會忘記的,尤其是對一些他比較感興趣的一些人,他們的動態郭嘉都記著,這也是為何能夠直接就把答案說出來的關鍵。
“懷義校尉?不如再封其為丹陽太守如何?”
“主公又在驅虎吞狼?”郭嘉笑了起來,以前第一次徐州之戰的時候,就是算計的袁術和劉瀾,計劃無比完美,但可惜袁術並不給力,最後被擊敗了,但這一次,雖然曹操說出了想賜予孫策的官職,但並不會對他報多大的希望,而這一官職恰恰對孫策極具吸引力,他計策了舅父吳景之前的官職,但最關鍵的是,現在丹陽在劉瀾的手中,這就等於是給了孫策對丹陽用兵的借口,那麽就算曹操無法驅使他,也他也會對丹陽懂些腦筋,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對他們都是一件利好的消息。
對於這件事郭嘉當然讚成:“我看除了丹陽太守,還可以加封討逆將軍。”
曹操默默點了點頭,他心裏大概也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害怕孫策以後尾大難除的事情出現,這顯然是多慮的,與對付劉瀾比起來,孫策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給他封什麽職位都無所謂但隻要能讓他出力,就成。
“依你,對了,剛才突然說到了張羨,望問你一聲,你以為派何人前往彭城,去見高覽比較合適?”
這個人選很關鍵,也必須要選擇好了,不然的話很可能引起雙方更大的誤會,而在現有的人員當中,能夠與高覽坦誠不公,最少能夠坐下來談事情的人選,最好還得從冀州過來的人選中遴選,可仔細瞧瞧,會發現這些人中好像還真沒有幾個,他自己親自過去,陷入又不合適,那麽思來想去也就隻有一個人了:“如果主公信得過卑職,卑職願意保薦一人前往。”
“何人?”
“朱靈。”
郭嘉在剛才的一瞬間心中出現了一名他認為最合適的人選,那就是他的老朋友朱靈,因為這人曾經在冀州軍隊為武將,所以與高覽這些將領的關係還都不錯,或者說都是很好的朋友,隻不過朱靈因為自己的原因最後留在了曹操身邊,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環境下,雙方都不會把這些人視作背叛,就算現在,雖然他們與冀州關係有些緊張,但在私交這方麵卻並沒有任何問題,所以派此人過去,必然能顯出他們是帶著極大的誠意來的。
最少可以讓高覽放心,曹操了想,朱靈過去確實非常合適,至於他的忠心更不用說了,能在袁紹聲勢勢力最鼎盛之時來投效他的人,不管是文還是武,都是值得信任,因為這是雪中送炭,而現在來投效他的人,曹操卻不會如此看待,甚至還會覺得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錦上添花之輩,他點頭答應道:“好,就派他去彭城。”
~~~~~~~~
趙雲返回呂縣當天在城內留宿,第二日出城時又遇到了劉瀾,直到下午時分才有機會帶領城外的龍騎軍進入呂縣城內,並進入了縣衙北麵的軍營。
龍騎軍的出現,對於呂縣百姓絕對是一件大事,之前城內百姓還在為猜測著未來,但隨著龍騎軍的出現,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而最主要的其實還是相信劉瀾打算要守呂縣了。
但這些情況,沒有人出來對他們解釋,尤其是趙雲,他最清楚他們的目的是什麽,真相一旦泄露出去,可能沒有任何人能夠承受那時的巨大壓力,這個時候,如果不是張紘的檄文,其實劉瀾幾乎已經成失信於民了,民心如此,再想獲得他們的信任,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一個時辰後,將部隊安頓下來的趙雲出現在了劉瀾所在的縣令府,鄭小同已經離開,這裏變成了劉瀾臨時的官邸。
對於接下來的作戰任務,劉瀾需要與他商討一番,這是眼下最為迫切的任務,當然劉瀾現在最想的,還是希望能夠與袁術那裏達成一次和解,不管怎麽說,他現在的主力部隊沒有損失,如果可能的話,雙方罷兵是最好的結果,必定他們沒有戰勝自己的機會,而劉瀾也沒有擊退他們的實力。
但這樣的念頭,劉瀾也就隻能想一想,顏良的死,已經讓兩家處於不死不休的地步,覺不出勝負來,袁紹是絕不會退兵的,他被逼到了這個田地,或者說袁紹已經被架在了火上,想撤下來沒那麽容易。
“隻能希望關羽那邊讓文醜付出些代價了。”
“可這並不容易。“趙雲苦笑說道,如果容易的話,那麽徐州之戰早就結束了,就好像那曹操,如果不是袁紹對他們的再一次支持,他們早就撤退了,糧食都沒了,可在關鍵時刻袁紹送來了關鍵的糧食,使得曹操堅持了下來,所以主公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從袁紹這裏找突破口太難了。
“如果雲長沒有殺掉顏良,也許還能談,我相信現在我們就算派人過去,可也會陷於被動之中,我敢相信他們一定會用關羽作為交換,如果我真的答應了,那我可就真的變成百姓口中的窩囊廢了。”
劉瀾背著手走了幾步,如果把現在的徐州比作是棋盤的話,那麽他們三方現在的角逐其實已經分出了勝負,他們想反敗為勝看起來已經沒什麽機會了,但真到了這樣危險的處境之下,劉瀾反而想到了後世看到過的珍瓏棋局。
這還是金庸先生天龍八部故事之中的橋段,也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真的會上演呢?
當然,想要這樣的計劃成功實現,那麽首先他就不能與二人繼續糾纏,隻有在沒有外部的威脅之下,劉瀾所希望發生的事情才可能發生,但是何時發生,不知道,袁紹說白了到目前為止,攻打幽州公孫瓚的消耗還都沒有恢複,再加上徐州之戰,想要恢複元氣,最少也要兩三年,當然這麽長的時間,曹操也會迎頭趕上,所以他絕不會無動於衷。
如果他這一次真的敗了,退回了秣陵,那麽很有可能立時上曹袁所爆發的‘官渡之戰’會以幾乎相同的時間發生,隻不過是否是官渡交戰還是徐州就不得而知了,但如果他是曹操的話,那麽選擇官渡顯然對他更為有利一些。
當然這個隻是他自己的判斷,也是他心中的希望,但是二人會否出現這樣的情況,還很難說,如果他們的目標始終是自己,那麽就絕不會在沒有解決他之前自相殘殺,也就是說二絕不會給劉瀾任何勢力迅速向東擴張的機會,自然也就不會在這樣的機會下選擇自相殘殺,讓他得利。
劉瀾有些時候,有些太盲目了,對這樣的情況,張昭等人已經無數次的批評他,就好像讓出青州,說白了就是劉瀾自己主觀判斷的結果,但最後並沒有達成任何目的,反而白白丟了青州,雖然劉瀾清除青州守不住,可對於張昭這些人來說,青州不是因戰爭而丟,而是主動送出去,就是劉瀾的責任,最少他在戰略上犯了錯。
這樣說的話,那麽劉瀾肯定得接受人家的所有批評,沒什麽可解釋的,而這也能看出,劉瀾這一路走來沒有遇到過挫折,太順風順水了,這樣的結果,或者說沒有挫折的成長,反而可能會讓一個人變得盲目和天真。
這一點是劉瀾之前的弱項,比起袁紹和曹操,他必須要承認當時自己是想的太簡單了,但隨著這一次的接連失利,他也在成長。
就像劉瀾所說的意義,一味的失利是的不來成功的經驗,他隻能讓一個人無限接近於成功,但成功的滋味是什麽,沒有嚐過葡萄,可能會說他是酸的,而一直以來的成功,也會讓人變得盲目自大,甚至可能因為一次失利而一蹶不振,同樣是因為沒有品嚐過失利的壓力,從此一蹶不振。
就好像現在,劉瀾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好在一切都還在他的可控範圍之內,所以壓力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但如果繼續這樣輸下去跑下去,那一切可能都會發生扭轉。
但必須要說,劉瀾這些年對內部的使用絕對算得上是最為成功的,尤其是內閣的人選,這讓發生現在這樣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內訌的發生,隻是在一些地方上才有出現,這絕對可貴,換做其他諸侯,可能內部早就亂成不像樣子了。
劉瀾設置的內閣,其實算的是對帳下各方勢力的一次整合,給予了他們更多的話語權,也讓各方勢力起到了一種變相平衡,正是在他這樣的平衡下,以各方氏族為首的勢力相安無事著。
劉瀾真害怕,假如這個時候,某些勢力發生爭鬥,那可就徹底的完蛋了,不管激烈與否,都將會極大地削弱他的實力。
而在劉瀾和趙雲商議著徐州之戰時,郭嘉那邊已經送走了朱靈。把他送走之後,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將曹公的回函發送到長沙,至於張羨和孫策能對他們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件事他持謹慎態度,但如果能夠聽從指揮,不管是他把現有的部隊一分為二,任由孫策出兵,還是一分為三,隻是派遣其中一部部隊出發,對他們都是或者說他。
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拿下丹陽,那劉瀾可就真變成了喪家犬,連後路都被切斷了,他還能去哪裏?
遼東?郭嘉巴不得他回到遼東呢,這樣劉瀾將再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試問大漢朝自光武皇帝以來,整個冀州就要徐州援助糧食布帛以及各種物資,就更別說什麽遼東呢,他能想得起百姓,也養不起現在這十萬大軍,到時候隻會把他拖垮了,所以這麽多的選項裏,其實郭嘉最不擔心的就是劉瀾撤回遼東,那樣他就是甕中之鱉,可能世上再也沒有人會再把它當威脅,甚至包括袁紹也一樣,而那個時候要對付劉瀾就太容易不過了,完全看喜好,隻要願意,袁紹可以在很短的世家內將他擊敗。
3773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的離開,曹操的議事廳內,又來了一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於禁,此戰因為之前糧草被龍騎軍所燒,曹操改任命禁親負責糧草的看護與運輸,這位後世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此時此刻居然成為了糧草官,別看這個職位好像沒什麽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最少安排這樣一員大將,曹操能落個放心。
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於禁的出現,居然是為了糧草而來,之前袁紹提供的糧草以及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第二匹物資袁紹卻遲遲沒有撥付,這件事讓曹操很受傷,袁紹這到底又出什麽幺蛾子了?
雖然資助糧草這種事情,換在任何一個時期,不論古今都是奇特的存在,可誰能想袁紹還真答應了,可誰又能知道,他這葫蘆裏到底賣著什麽藥?為什麽拖延糧食,畢竟糧食要是吃光了,不說他們要被迫撤兵,可能現在占的徐州地盤也得白白便宜了袁紹。
如果曹操下令他們能夠聽從,那他現在肩上的壓力就會減輕不少,最少這時候能夠在後方對劉瀾造成威脅,曹操看著郭嘉說:“你覺得張羨和孫策值得信任嗎,尤其是孫策,這不就是牆頭草嗎,反叛袁術,這樣的人是否值得信任?”
郭嘉明白他的擔憂,便笑了笑,道:“據卑職所掌握的情況,孫策反出袁術,主要是因為袁術沒有兌現之前的承諾,孫策這才叛出了袁術自立,如果不是劉瀾的話,他幾乎已經成功,所以這樣的人是有野心的,如果曹公願意的話,就算拉攏不成,也完全可以利用他來對付劉瀾。”
“孫策現在身居何職?”
“前年袁術上表,表孫策為懷義校尉。”這樣的事情曹操可能不會記得太清楚,但郭嘉是不會忘記的,尤其是對一些他比較感興趣的一些人,他們的動態郭嘉都記著,這也是為何能夠直接就把答案說出來的關鍵。
“懷義校尉?不如再封其為丹陽太守如何?”
“主公又在驅虎吞狼?”郭嘉笑了起來,以前第一次徐州之戰的時候,就是算計的袁術和劉瀾,計劃無比完美,但可惜袁術並不給力,最後被擊敗了,但這一次,雖然曹操說出了想賜予孫策的官職,但並不會對他報多大的希望,而這一官職恰恰對孫策極具吸引力,他計策了舅父吳景之前的官職,但最關鍵的是,現在丹陽在劉瀾的手中,這就等於是給了孫策對丹陽用兵的借口,那麽就算曹操無法驅使他,也他也會對丹陽懂些腦筋,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對他們都是一件利好的消息。
對於這件事郭嘉當然讚成:“我看除了丹陽太守,還可以加封討逆將軍。”
曹操默默點了點頭,他心裏大概也沒有什麽好擔心的,害怕孫策以後尾大難除的事情出現,這顯然是多慮的,與對付劉瀾比起來,孫策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給他封什麽職位都無所謂但隻要能讓他出力,就成。
“依你,對了,剛才突然說到了張羨,望問你一聲,你以為派何人前往彭城,去見高覽比較合適?”
這個人選很關鍵,也必須要選擇好了,不然的話很可能引起雙方更大的誤會,而在現有的人員當中,能夠與高覽坦誠不公,最少能夠坐下來談事情的人選,最好還得從冀州過來的人選中遴選,可仔細瞧瞧,會發現這些人中好像還真沒有幾個,他自己親自過去,陷入又不合適,那麽思來想去也就隻有一個人了:“如果主公信得過卑職,卑職願意保薦一人前往。”
“何人?”
“朱靈。”
郭嘉在剛才的一瞬間心中出現了一名他認為最合適的人選,那就是他的老朋友朱靈,因為這人曾經在冀州軍隊為武將,所以與高覽這些將領的關係還都不錯,或者說都是很好的朋友,隻不過朱靈因為自己的原因最後留在了曹操身邊,其實這樣的事情在當時的環境下,雙方都不會把這些人視作背叛,就算現在,雖然他們與冀州關係有些緊張,但在私交這方麵卻並沒有任何問題,所以派此人過去,必然能顯出他們是帶著極大的誠意來的。
最少可以讓高覽放心,曹操了想,朱靈過去確實非常合適,至於他的忠心更不用說了,能在袁紹聲勢勢力最鼎盛之時來投效他的人,不管是文還是武,都是值得信任,因為這是雪中送炭,而現在來投效他的人,曹操卻不會如此看待,甚至還會覺得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錦上添花之輩,他點頭答應道:“好,就派他去彭城。”
~~~~~~~~
趙雲返回呂縣當天在城內留宿,第二日出城時又遇到了劉瀾,直到下午時分才有機會帶領城外的龍騎軍進入呂縣城內,並進入了縣衙北麵的軍營。
龍騎軍的出現,對於呂縣百姓絕對是一件大事,之前城內百姓還在為猜測著未來,但隨著龍騎軍的出現,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而最主要的其實還是相信劉瀾打算要守呂縣了。
但這些情況,沒有人出來對他們解釋,尤其是趙雲,他最清楚他們的目的是什麽,真相一旦泄露出去,可能沒有任何人能夠承受那時的巨大壓力,這個時候,如果不是張紘的檄文,其實劉瀾幾乎已經成失信於民了,民心如此,再想獲得他們的信任,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一個時辰後,將部隊安頓下來的趙雲出現在了劉瀾所在的縣令府,鄭小同已經離開,這裏變成了劉瀾臨時的官邸。
對於接下來的作戰任務,劉瀾需要與他商討一番,這是眼下最為迫切的任務,當然劉瀾現在最想的,還是希望能夠與袁術那裏達成一次和解,不管怎麽說,他現在的主力部隊沒有損失,如果可能的話,雙方罷兵是最好的結果,必定他們沒有戰勝自己的機會,而劉瀾也沒有擊退他們的實力。
但這樣的念頭,劉瀾也就隻能想一想,顏良的死,已經讓兩家處於不死不休的地步,覺不出勝負來,袁紹是絕不會退兵的,他被逼到了這個田地,或者說袁紹已經被架在了火上,想撤下來沒那麽容易。
“隻能希望關羽那邊讓文醜付出些代價了。”
“可這並不容易。“趙雲苦笑說道,如果容易的話,那麽徐州之戰早就結束了,就好像那曹操,如果不是袁紹對他們的再一次支持,他們早就撤退了,糧食都沒了,可在關鍵時刻袁紹送來了關鍵的糧食,使得曹操堅持了下來,所以主公的想法雖然不錯,但從袁紹這裏找突破口太難了。
“如果雲長沒有殺掉顏良,也許還能談,我相信現在我們就算派人過去,可也會陷於被動之中,我敢相信他們一定會用關羽作為交換,如果我真的答應了,那我可就真的變成百姓口中的窩囊廢了。”
劉瀾背著手走了幾步,如果把現在的徐州比作是棋盤的話,那麽他們三方現在的角逐其實已經分出了勝負,他們想反敗為勝看起來已經沒什麽機會了,但真到了這樣危險的處境之下,劉瀾反而想到了後世看到過的珍瓏棋局。
這還是金庸先生天龍八部故事之中的橋段,也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可能真的會上演呢?
當然,想要這樣的計劃成功實現,那麽首先他就不能與二人繼續糾纏,隻有在沒有外部的威脅之下,劉瀾所希望發生的事情才可能發生,但是何時發生,不知道,袁紹說白了到目前為止,攻打幽州公孫瓚的消耗還都沒有恢複,再加上徐州之戰,想要恢複元氣,最少也要兩三年,當然這麽長的時間,曹操也會迎頭趕上,所以他絕不會無動於衷。
如果他這一次真的敗了,退回了秣陵,那麽很有可能立時上曹袁所爆發的‘官渡之戰’會以幾乎相同的時間發生,隻不過是否是官渡交戰還是徐州就不得而知了,但如果他是曹操的話,那麽選擇官渡顯然對他更為有利一些。
當然這個隻是他自己的判斷,也是他心中的希望,但是二人會否出現這樣的情況,還很難說,如果他們的目標始終是自己,那麽就絕不會在沒有解決他之前自相殘殺,也就是說二絕不會給劉瀾任何勢力迅速向東擴張的機會,自然也就不會在這樣的機會下選擇自相殘殺,讓他得利。
劉瀾有些時候,有些太盲目了,對這樣的情況,張昭等人已經無數次的批評他,就好像讓出青州,說白了就是劉瀾自己主觀判斷的結果,但最後並沒有達成任何目的,反而白白丟了青州,雖然劉瀾清除青州守不住,可對於張昭這些人來說,青州不是因戰爭而丟,而是主動送出去,就是劉瀾的責任,最少他在戰略上犯了錯。
這樣說的話,那麽劉瀾肯定得接受人家的所有批評,沒什麽可解釋的,而這也能看出,劉瀾這一路走來沒有遇到過挫折,太順風順水了,這樣的結果,或者說沒有挫折的成長,反而可能會讓一個人變得盲目和天真。
這一點是劉瀾之前的弱項,比起袁紹和曹操,他必須要承認當時自己是想的太簡單了,但隨著這一次的接連失利,他也在成長。
就像劉瀾所說的意義,一味的失利是的不來成功的經驗,他隻能讓一個人無限接近於成功,但成功的滋味是什麽,沒有嚐過葡萄,可能會說他是酸的,而一直以來的成功,也會讓人變得盲目自大,甚至可能因為一次失利而一蹶不振,同樣是因為沒有品嚐過失利的壓力,從此一蹶不振。
就好像現在,劉瀾感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好在一切都還在他的可控範圍之內,所以壓力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大,但如果繼續這樣輸下去跑下去,那一切可能都會發生扭轉。
但必須要說,劉瀾這些年對內部的使用絕對算得上是最為成功的,尤其是內閣的人選,這讓發生現在這樣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內訌的發生,隻是在一些地方上才有出現,這絕對可貴,換做其他諸侯,可能內部早就亂成不像樣子了。
劉瀾設置的內閣,其實算的是對帳下各方勢力的一次整合,給予了他們更多的話語權,也讓各方勢力起到了一種變相平衡,正是在他這樣的平衡下,以各方氏族為首的勢力相安無事著。
劉瀾真害怕,假如這個時候,某些勢力發生爭鬥,那可就徹底的完蛋了,不管激烈與否,都將會極大地削弱他的實力。
而在劉瀾和趙雲商議著徐州之戰時,郭嘉那邊已經送走了朱靈。把他送走之後,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將曹公的回函發送到長沙,至於張羨和孫策能對他們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件事他持謹慎態度,但如果能夠聽從指揮,不管是他把現有的部隊一分為二,任由孫策出兵,還是一分為三,隻是派遣其中一部部隊出發,對他們都是或者說他。
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拿下丹陽,那劉瀾可就真變成了喪家犬,連後路都被切斷了,他還能去哪裏?
遼東?郭嘉巴不得他回到遼東呢,這樣劉瀾將再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試問大漢朝自光武皇帝以來,整個冀州就要徐州援助糧食布帛以及各種物資,就更別說什麽遼東呢,他能想得起百姓,也養不起現在這十萬大軍,到時候隻會把他拖垮了,所以這麽多的選項裏,其實郭嘉最不擔心的就是劉瀾撤回遼東,那樣他就是甕中之鱉,可能世上再也沒有人會再把它當威脅,甚至包括袁紹也一樣,而那個時候要對付劉瀾就太容易不過了,完全看喜好,隻要願意,袁紹可以在很短的世家內將他擊敗。
3773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的離開,曹操的議事廳內,又來了一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於禁,此戰因為之前糧草被龍騎軍所燒,曹操改任命禁親負責糧草的看護與運輸,這位後世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大將軍此時此刻居然成為了糧草官,別看這個職位好像沒什麽特別重要的意義,但最少安排這樣一員大將,曹操能落個放心。
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於禁的出現,居然是為了糧草而來,之前袁紹提供的糧草以及消耗的差不多了,而第二匹物資袁紹卻遲遲沒有撥付,這件事讓曹操很受傷,袁紹這到底又出什麽幺蛾子了?
雖然資助糧草這種事情,換在任何一個時期,不論古今都是奇特的存在,可誰能想袁紹還真答應了,可誰又能知道,他這葫蘆裏到底賣著什麽藥?為什麽拖延糧食,畢竟糧食要是吃光了,不說他們要被迫撤兵,可能現在占的徐州地盤也得白白便宜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