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談甚歡的兩個人天南海北的聊著,雖然當年並沒有多少交集,當說起遼東的事情來,兩人的話匣子算是被徹底打開了,當然談論最多的起身還是設立都督府乃至於在都督府設置的軍師將軍。
如果以前遼東的軍政如大漢朝一樣,軍政一體,郡守有著絕對的權利,但現在這個設置,軍政分開之後,就保證了自黃巾之亂後地方權利過大的危機,保證了遼東真正控製在劉瀾的手中。
曾經徐州內部對於遼東是極其不放心的,為此還用孫乾調離了閻柔,但是現在這樣的設置下來,沒人再會對遼東指手畫腳了,不過這些不過就是些題外的話題,很快就轉向了這一次出征。
其實這次出征並沒有偷偷摸摸,反而是光明正大的出征,就差提前通知幽州我們要來攻打你了,當然這絕不是田豫有多大的能耐能夠一站成功,也不是瞧不上幽州,本來這次他出征,就不是為了吞並右北平和遼西,充其量就是襲擾,至於是否劫掠鄉裏,那是後話。
但城鎮是肯定還是要打一下的,畢竟在幽州這樣的地方,除了一些大的縣城,其餘一下中小縣城的城牆根本就不夠看,完全無法阻擋他們,所以到時候隻要避開大的城鎮就是了,但如果在襲擊中小縣城時能把土垠的幽州主力引出來,那他自然不會放過殲滅的機會。
“這是主公的意思?”吉康詢問道,雖然曾經劉瀾是兄弟,是老領導,但時移世易,以前的稱謂可不能再繼續使用了,甚至很多時候在明麵上必須用‘主公’二字,有些禮數是不能廢的,以前如果他對這些還不以為然,但隨著官職越來越大,這些事情就必須要盡量避免。
而他之所以會問是否是劉瀾的命令,關鍵還是想要知道這一仗到底是誰在幕後指揮,畢竟這類襲擾戰,更像是主公習慣的路數,用襲擊的方式來突襲對方,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樣的辦法往往就在於一個奇字,很多時候起到的效果甚至大於幾萬人的大戰役。
反觀徐晃,他則喜歡先拋出一些誘餌,把敵軍吸引出來,然後通過調動將敵軍部隊一分為二或者為三為四,一旦機會出現,那就會驟然一擊,就算是大敗逃跑,也不會輕易放過你,長驅直入追擊你幾十裏也是經常出現的情況。
所以,當田豫說了些自己對本戰的看法之後,吉康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件事情背後是劉瀾的軍令,因為這完全就是劉瀾的作戰部署,但他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這個想法完全是田豫自己的想法。
其實田豫對此行有三種選擇,雖然都不容易實現,尤其是在冬天調離的成功性並不現實,畢竟幽州軍可沒有冬季作戰的能力,就算是聽說了其他郡縣受到攻擊,也不會冒險出城,隻會在來年開春,天氣轉暖之後再派兵來瞧瞧情況,這個不是他覺得會發生,而是所有人包括此刻的吉康也十分認同的可能。
但是突襲就不一樣了,當然這一切都是針對那些大的城鎮,比如土垠,強攻對他帶領的這些遼東騎兵是沒有可能,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能夠趁敵軍沒有反應之前,殺入城內,這樣,所有的麻煩就都可以解決了。
至於那些小的縣城,則看心情了,因為一個土垠,比將其他小縣都打下起到的作用更大,畢竟這一消息一旦傳到袁紹耳中,他勢必會因此而震驚,會猜測遼東一定派了大軍攻打右北平,因為連土垠都被攻下來了。
反而如果是一些中小縣城,這些城鎮本來城牆不高,沒有任何防禦能力,別說是遼東出兵了,就算是東胡來了,也誒能耐阻擋他們,所以他不會感到任何的奇怪,但是土垠就不一樣了,會讓他對右北平的情況重視起來,偏生那個時候又是大冬天,他想要探得消息的難度無比困難,在這樣幾乎是又聾又瞎的情況下,勢必會害怕,害怕現在右北平的情況到底如何。
如果遼東軍主力都來了,那麽他的後院就危險了,就算是冬天不敢立時反攻奪回失地,那也要在薊縣等地先做好防禦措施,防備遼東軍繼續進攻又或者開春的大舉進攻。,這樣一來,袁紹勢必不可能再在徐州組織太大規模的攻勢,因為幽州成為了他的一塊病,他沒有那個膽量。
對於這個可能性有多大會發生,與袁紹作戰多年的田豫有著極大的信心,更何況就算換了別人,一定也會有所顧慮的。
其實在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的時候,他是極力建議先解決遼東的,但是各方麵的因素,長途跋涉再加上當時騎兵稀少,派步兵在遼東這樣廣褒平原作戰,勝算微乎其微,雖然當時的麴義尚未戰死,先登死士也未被剿滅,可是先登死士對付騎兵的關鍵在於,騎兵在和他們正麵對決。
可到了遼東,遼東騎兵完全可以利用地形,來限製先登死士,所以權衡之後袁紹才做出了一個暫緩攻打遼東,在遼西與右北平進行防禦的命令,隻要守住城鎮,遼東騎兵不值一提。
這是袁紹南下青州眾多原因的一個,也許當時不少人反對,可不管是讚成者還是反對者,首先都要明白他們最現實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敵人乃是劉瀾,這個目標明確了,不管是打遼東還是打青州,道理都一樣。
但是袁紹還是忽視了遼東的價值和他存在對劉瀾的意義有多大,有遼東那裏就是劉瀾天然的馬場和優秀士兵的生產場所,而且因為形式複雜,勢力交錯,但卻因為這些東胡們的戰鬥力與武器的落後,使得劉瀾專門向遼東輸送了很多士兵到來進行磨礪。
經過遼東磨礪之後的士兵,很多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又被送回徐州,但留下來的同樣優秀,而他們則負責開始訓練新來的士兵,這裏簡直就變成了一座軍校,優秀士兵源源不斷從這裏被培訓出來。
所以袁紹沒有選擇在擊潰公孫瓚之後趁勝追擊攻打遼東,不能說是他選擇上的錯誤,但就劉瀾看來,他的決定並不明智,如果他是袁紹的話,那麽既然在決定先奪北四郡保證後方平安無事的前提下,那麽為何獨獨留下遼東這個特殊的存在,就這麽放心劉瀾不敢出遼隊入遼西與右北平嗎?
如果是公孫度,那也就罷了,現在遼東分明是劉瀾所掌控,如果沒有了遼東,看似劉瀾也就失去了一個郡,可是相應則等於他失去了騎兵,沒有了戰馬,而通過購買和繁殖,又無法滿足劉瀾如今帳下騎兵部隊對戰馬的需求。
而且失去了遼東這樣的訓練士兵以及騎兵的寶地,指望徐州和丹陽士兵變成優秀的騎兵,這就好比讓東胡連海都沒見過的胡人成為像江東百姓一樣的遊泳高手。南船北馬便是這個道理。
袁紹的選擇性有誤,如果是劉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他勢必不惜一切代價先解決遼東,更何況從後世而來,他明白遼東蘊含著什麽樣的豐富寶藏,也許在現在的生產科技之下,遼東所能得到開發不過百萬分之一的資源,可是隨著兵械廠源源不斷新式的工具生產而出,遼東絕不會讓他失望。
而且遼東之所以一直是大漢朝最落後的一片區域,除了他的寒冷之外,並沒有其他因素,這就好像現在的交州,同樣也是地廣人稀,但試問解決寒冷的問題簡單還是解決瘴氣蚊蟲簡單,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現在劉瀾以及在努力解決,烤火的爐子,燒火的煤炭,成為了遼東百姓禦寒果凍並不可少的裝備,這其中還有秋衣秋褲的新式衣衫得到推廣,而棉鞋棉帽,也保證了百姓在冬季可以正常出行,而接下來隨著這一次遼東軍出征,棉衣棉褲再也不是什麽秘密,他也就沒必要繼續藏著掖著,到時候隨著棉衣棉褲的推廣,冬季遼東百姓照樣可以做到遠行。
遼東的冬天再也不會變成製約遼東發展的天敵。
正在這時,田豫站了起來,把此時他的一些想法都說了出來,雖然會遇到不少麻煩,但他還是信心十足的,當然更多的情況他也不可能都向吉康透露,畢竟兩人的關係在那,點到即止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而吉康也沒有多問,更不會多問,甚至從頭到尾都沒有主動去詢問,都是田豫說什麽他就聽什麽,不得不說現在的吉康早已經不是當年那位憨厚的農民,他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為官之道,而他這套學問,也許不會讓他飛黃騰達,但最少不會惹禍上身,這也是他能夠在遼東吃得開的主要原因。
從老兄弟徐晃到閻柔,再到孫乾,他都能成為被倚重的那個,而且還是左膀右臂的存在,不得不說他是真的看穿了官場的學問,如果讓十多年前的他去想今天的自己,他肯定以為自己瘋了,但一個人就是在不斷前行中進步,通過環境而改變,現在的他早已不是以前的農民了。
所以隻要田豫不說,他也不問,至於他說的,也多半左耳進右耳出,像他這樣的縣官,這職位算是到頭了,別看資曆深,可就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就更要小心翼翼,甚至每時每刻都要如履薄冰。
他當然明白軍機的重要,不管如何都是從軍中走出來,所以對待軍情就自然更不敢多聞多問了,甚至連田豫有時候的請教,他都選在沉默,不去回答,這顯然有悖田豫初衷的,他本來是想請教吉康的,畢竟他也算是老將領了,對待戰爭自然會有一些看法,可結果卻遇到了這樣一幅情形。
雖然沒有什麽收獲,但他還是心知肚明這裏麵的原因的,所以也就放棄了,也許假以時日,等交情再親近一些,結果會好一點。
就在這時,突然縣長抱著一疊公文跑了進來,慌慌張張的說縣令拖了好幾天的公文沒有批複,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審批,雖然不知道真相如何,怎麽都感覺這像是吉康脫身的辦法,但看著那厚厚一疊公文被縣長抱在懷中,而他更是一臉的怨念,也不像作假,也就主動請辭離開了。
其實遼隊能有什麽公文,就算有那也屈指可數,不用半個時辰吉康就能解決了,但有些事有些人,必須要用一些非常規的辦法來應付,就好像現在的田豫,他想脫身,不幸此下策成嗎?
換句話說,他這樣的武夫,還真和田豫這樣的將領尿不到一個壺裏,既然這樣,那還不如大家保持著表麵上的友好,何必到時候鬧到大家互相看不順眼呢?
而且吉康選擇離開的方式,也極為給足了田豫的麵子,是縣長不懂事,你可千萬不能生氣,不得不說,官場之上都是一群狐狸,大家心知肚明,保持著表麵上的和氣罷了,畢竟日後還要在遼東為官,抬頭不見低頭見,更何況田豫也明白,軍隊的情況到底是什麽個情況。
別看吉康現在轉為了文職,可是他在遼東軍隊裏的影響力,卻是舉足輕重的,甚至在劉瀾那裏都算是有一號的人物,這可是當年跟隨劉瀾進入草原的元老重臣,雖然官職不高,可那俸祿,領的卻是郡守的。
這些情況,在遼東有誰不知,所以這類人,就算做不出平原,也絕不可能變成敵人,更何況田豫也不是那麽心胸狹隘之人,他能有今日,也是靠著自己的本事,這一點沒人能夠質疑。
與吉康告辭之後,在得知明天吉康會親自相送他們的消息之後田豫便回到了軍營,好生休息一夜,等著次日出發前往右北平。
此行之所以直接選擇了右北平而不是遼西,就是為了突襲一點,不僅要速度快,更要做到隱蔽,他希望此戰能夠一擊成功,到時候也算對得起徐晃將軍的信賴信任和主公的信任了。
如果以前遼東的軍政如大漢朝一樣,軍政一體,郡守有著絕對的權利,但現在這個設置,軍政分開之後,就保證了自黃巾之亂後地方權利過大的危機,保證了遼東真正控製在劉瀾的手中。
曾經徐州內部對於遼東是極其不放心的,為此還用孫乾調離了閻柔,但是現在這樣的設置下來,沒人再會對遼東指手畫腳了,不過這些不過就是些題外的話題,很快就轉向了這一次出征。
其實這次出征並沒有偷偷摸摸,反而是光明正大的出征,就差提前通知幽州我們要來攻打你了,當然這絕不是田豫有多大的能耐能夠一站成功,也不是瞧不上幽州,本來這次他出征,就不是為了吞並右北平和遼西,充其量就是襲擾,至於是否劫掠鄉裏,那是後話。
但城鎮是肯定還是要打一下的,畢竟在幽州這樣的地方,除了一些大的縣城,其餘一下中小縣城的城牆根本就不夠看,完全無法阻擋他們,所以到時候隻要避開大的城鎮就是了,但如果在襲擊中小縣城時能把土垠的幽州主力引出來,那他自然不會放過殲滅的機會。
“這是主公的意思?”吉康詢問道,雖然曾經劉瀾是兄弟,是老領導,但時移世易,以前的稱謂可不能再繼續使用了,甚至很多時候在明麵上必須用‘主公’二字,有些禮數是不能廢的,以前如果他對這些還不以為然,但隨著官職越來越大,這些事情就必須要盡量避免。
而他之所以會問是否是劉瀾的命令,關鍵還是想要知道這一仗到底是誰在幕後指揮,畢竟這類襲擾戰,更像是主公習慣的路數,用襲擊的方式來突襲對方,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樣的辦法往往就在於一個奇字,很多時候起到的效果甚至大於幾萬人的大戰役。
反觀徐晃,他則喜歡先拋出一些誘餌,把敵軍吸引出來,然後通過調動將敵軍部隊一分為二或者為三為四,一旦機會出現,那就會驟然一擊,就算是大敗逃跑,也不會輕易放過你,長驅直入追擊你幾十裏也是經常出現的情況。
所以,當田豫說了些自己對本戰的看法之後,吉康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件事情背後是劉瀾的軍令,因為這完全就是劉瀾的作戰部署,但他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這個想法完全是田豫自己的想法。
其實田豫對此行有三種選擇,雖然都不容易實現,尤其是在冬天調離的成功性並不現實,畢竟幽州軍可沒有冬季作戰的能力,就算是聽說了其他郡縣受到攻擊,也不會冒險出城,隻會在來年開春,天氣轉暖之後再派兵來瞧瞧情況,這個不是他覺得會發生,而是所有人包括此刻的吉康也十分認同的可能。
但是突襲就不一樣了,當然這一切都是針對那些大的城鎮,比如土垠,強攻對他帶領的這些遼東騎兵是沒有可能,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能夠趁敵軍沒有反應之前,殺入城內,這樣,所有的麻煩就都可以解決了。
至於那些小的縣城,則看心情了,因為一個土垠,比將其他小縣都打下起到的作用更大,畢竟這一消息一旦傳到袁紹耳中,他勢必會因此而震驚,會猜測遼東一定派了大軍攻打右北平,因為連土垠都被攻下來了。
反而如果是一些中小縣城,這些城鎮本來城牆不高,沒有任何防禦能力,別說是遼東出兵了,就算是東胡來了,也誒能耐阻擋他們,所以他不會感到任何的奇怪,但是土垠就不一樣了,會讓他對右北平的情況重視起來,偏生那個時候又是大冬天,他想要探得消息的難度無比困難,在這樣幾乎是又聾又瞎的情況下,勢必會害怕,害怕現在右北平的情況到底如何。
如果遼東軍主力都來了,那麽他的後院就危險了,就算是冬天不敢立時反攻奪回失地,那也要在薊縣等地先做好防禦措施,防備遼東軍繼續進攻又或者開春的大舉進攻。,這樣一來,袁紹勢必不可能再在徐州組織太大規模的攻勢,因為幽州成為了他的一塊病,他沒有那個膽量。
對於這個可能性有多大會發生,與袁紹作戰多年的田豫有著極大的信心,更何況就算換了別人,一定也會有所顧慮的。
其實在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的時候,他是極力建議先解決遼東的,但是各方麵的因素,長途跋涉再加上當時騎兵稀少,派步兵在遼東這樣廣褒平原作戰,勝算微乎其微,雖然當時的麴義尚未戰死,先登死士也未被剿滅,可是先登死士對付騎兵的關鍵在於,騎兵在和他們正麵對決。
可到了遼東,遼東騎兵完全可以利用地形,來限製先登死士,所以權衡之後袁紹才做出了一個暫緩攻打遼東,在遼西與右北平進行防禦的命令,隻要守住城鎮,遼東騎兵不值一提。
這是袁紹南下青州眾多原因的一個,也許當時不少人反對,可不管是讚成者還是反對者,首先都要明白他們最現實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敵人乃是劉瀾,這個目標明確了,不管是打遼東還是打青州,道理都一樣。
但是袁紹還是忽視了遼東的價值和他存在對劉瀾的意義有多大,有遼東那裏就是劉瀾天然的馬場和優秀士兵的生產場所,而且因為形式複雜,勢力交錯,但卻因為這些東胡們的戰鬥力與武器的落後,使得劉瀾專門向遼東輸送了很多士兵到來進行磨礪。
經過遼東磨礪之後的士兵,很多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又被送回徐州,但留下來的同樣優秀,而他們則負責開始訓練新來的士兵,這裏簡直就變成了一座軍校,優秀士兵源源不斷從這裏被培訓出來。
所以袁紹沒有選擇在擊潰公孫瓚之後趁勝追擊攻打遼東,不能說是他選擇上的錯誤,但就劉瀾看來,他的決定並不明智,如果他是袁紹的話,那麽既然在決定先奪北四郡保證後方平安無事的前提下,那麽為何獨獨留下遼東這個特殊的存在,就這麽放心劉瀾不敢出遼隊入遼西與右北平嗎?
如果是公孫度,那也就罷了,現在遼東分明是劉瀾所掌控,如果沒有了遼東,看似劉瀾也就失去了一個郡,可是相應則等於他失去了騎兵,沒有了戰馬,而通過購買和繁殖,又無法滿足劉瀾如今帳下騎兵部隊對戰馬的需求。
而且失去了遼東這樣的訓練士兵以及騎兵的寶地,指望徐州和丹陽士兵變成優秀的騎兵,這就好比讓東胡連海都沒見過的胡人成為像江東百姓一樣的遊泳高手。南船北馬便是這個道理。
袁紹的選擇性有誤,如果是劉瀾,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他勢必不惜一切代價先解決遼東,更何況從後世而來,他明白遼東蘊含著什麽樣的豐富寶藏,也許在現在的生產科技之下,遼東所能得到開發不過百萬分之一的資源,可是隨著兵械廠源源不斷新式的工具生產而出,遼東絕不會讓他失望。
而且遼東之所以一直是大漢朝最落後的一片區域,除了他的寒冷之外,並沒有其他因素,這就好像現在的交州,同樣也是地廣人稀,但試問解決寒冷的問題簡單還是解決瘴氣蚊蟲簡單,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現在劉瀾以及在努力解決,烤火的爐子,燒火的煤炭,成為了遼東百姓禦寒果凍並不可少的裝備,這其中還有秋衣秋褲的新式衣衫得到推廣,而棉鞋棉帽,也保證了百姓在冬季可以正常出行,而接下來隨著這一次遼東軍出征,棉衣棉褲再也不是什麽秘密,他也就沒必要繼續藏著掖著,到時候隨著棉衣棉褲的推廣,冬季遼東百姓照樣可以做到遠行。
遼東的冬天再也不會變成製約遼東發展的天敵。
正在這時,田豫站了起來,把此時他的一些想法都說了出來,雖然會遇到不少麻煩,但他還是信心十足的,當然更多的情況他也不可能都向吉康透露,畢竟兩人的關係在那,點到即止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而吉康也沒有多問,更不會多問,甚至從頭到尾都沒有主動去詢問,都是田豫說什麽他就聽什麽,不得不說現在的吉康早已經不是當年那位憨厚的農民,他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為官之道,而他這套學問,也許不會讓他飛黃騰達,但最少不會惹禍上身,這也是他能夠在遼東吃得開的主要原因。
從老兄弟徐晃到閻柔,再到孫乾,他都能成為被倚重的那個,而且還是左膀右臂的存在,不得不說他是真的看穿了官場的學問,如果讓十多年前的他去想今天的自己,他肯定以為自己瘋了,但一個人就是在不斷前行中進步,通過環境而改變,現在的他早已不是以前的農民了。
所以隻要田豫不說,他也不問,至於他說的,也多半左耳進右耳出,像他這樣的縣官,這職位算是到頭了,別看資曆深,可就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就更要小心翼翼,甚至每時每刻都要如履薄冰。
他當然明白軍機的重要,不管如何都是從軍中走出來,所以對待軍情就自然更不敢多聞多問了,甚至連田豫有時候的請教,他都選在沉默,不去回答,這顯然有悖田豫初衷的,他本來是想請教吉康的,畢竟他也算是老將領了,對待戰爭自然會有一些看法,可結果卻遇到了這樣一幅情形。
雖然沒有什麽收獲,但他還是心知肚明這裏麵的原因的,所以也就放棄了,也許假以時日,等交情再親近一些,結果會好一點。
就在這時,突然縣長抱著一疊公文跑了進來,慌慌張張的說縣令拖了好幾天的公文沒有批複,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審批,雖然不知道真相如何,怎麽都感覺這像是吉康脫身的辦法,但看著那厚厚一疊公文被縣長抱在懷中,而他更是一臉的怨念,也不像作假,也就主動請辭離開了。
其實遼隊能有什麽公文,就算有那也屈指可數,不用半個時辰吉康就能解決了,但有些事有些人,必須要用一些非常規的辦法來應付,就好像現在的田豫,他想脫身,不幸此下策成嗎?
換句話說,他這樣的武夫,還真和田豫這樣的將領尿不到一個壺裏,既然這樣,那還不如大家保持著表麵上的友好,何必到時候鬧到大家互相看不順眼呢?
而且吉康選擇離開的方式,也極為給足了田豫的麵子,是縣長不懂事,你可千萬不能生氣,不得不說,官場之上都是一群狐狸,大家心知肚明,保持著表麵上的和氣罷了,畢竟日後還要在遼東為官,抬頭不見低頭見,更何況田豫也明白,軍隊的情況到底是什麽個情況。
別看吉康現在轉為了文職,可是他在遼東軍隊裏的影響力,卻是舉足輕重的,甚至在劉瀾那裏都算是有一號的人物,這可是當年跟隨劉瀾進入草原的元老重臣,雖然官職不高,可那俸祿,領的卻是郡守的。
這些情況,在遼東有誰不知,所以這類人,就算做不出平原,也絕不可能變成敵人,更何況田豫也不是那麽心胸狹隘之人,他能有今日,也是靠著自己的本事,這一點沒人能夠質疑。
與吉康告辭之後,在得知明天吉康會親自相送他們的消息之後田豫便回到了軍營,好生休息一夜,等著次日出發前往右北平。
此行之所以直接選擇了右北平而不是遼西,就是為了突襲一點,不僅要速度快,更要做到隱蔽,他希望此戰能夠一擊成功,到時候也算對得起徐晃將軍的信賴信任和主公的信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