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現在麵臨的困境其實和曹操差不多,當然這樣的困難劉瀾深信以後會得以解決,他現在要做的隻要大力發展江南就行,畢竟這個時代南方還普遍落後,不像北方得到充分發展,就拿袁紹不過就靠著一個冀州就能夠維持他現有的實力,也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現實,畢竟在東漢朝,幽州不僅需要冀州運輸大量糧食以解決郡內糧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師雒陽,同樣靠著冀州援助著。
就說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就是韓馥,可以說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說把動作趕去長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上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天,這一點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上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比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就這一點,劉瀾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比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比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就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上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中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說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說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就像一麵鏡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比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就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說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就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說上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就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就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說,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就更不用說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就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中,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就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天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文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就要釀成大禍了?
但是在九江之戰前內閣成立,劉瀾再也不用為這些事情擔憂了,內閣五人完全可以處理,而且對這五人劉瀾也極為放心,他們的忠誠毋庸置疑,其實最擔心的還是圈子文化,而這也是為了劉瀾會如此選擇這五人,因為他們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後的勢力,也許他們會出現圈子,但是也隻會是兩撥人,就好像現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鷺甚至是甄儼,就絕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於做這些,劉瀾倒不是不放心他們,隻是一個預防,也許他們不會出現對自己的不忠,但是他們若要為自己謀取私利,卻又極為容易,而現在,劉瀾就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了。
其實靈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靈帝在這方麵絕對算得上是他的前輩,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係,而東漢朝因為曆史原因,卻也可以分為三大派係,世人、宦官與外戚,而靈帝甚至是東漢朝的眾多天子則將這三係耍的團團轉。
外戚勢力龐大時,借助宦官消滅外戚,宦官勢力龐大時,借助外戚與氏族,可以說正是這三方勢力保證了東漢朝兩百年的天下,假如不是董卓殺奔雒陽,一舉搗毀了宦官和外戚這兩大勢力的話,東漢朝亡不了。
而現在劉瀾有了開源的想法,就等著逐步實現了,而節流的事情劉瀾則徹底交給了內閣,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裁軍,但就是這樣,還不讓內閣滿意,不過劉瀾但世界內隻能拖著內閣了。
而他現在更多的還是關注著這一次袁紹的平原之行,雖然和陳宮以及達成了默契,但是就陳宮而言,其實局勢應該還有危急,因為他在做出留守沛縣的決定之後,並對袁紹此行的目的進行了分析。
劉瀾現在麵臨的困境其實和曹操差不多,當然這樣的困難劉瀾深信以後會得以解決,他現在要做的隻要大力發展江南就行,畢竟這個時代南方還普遍落後,不像北方得到充分發展,就拿袁紹不過就靠著一個冀州就能夠維持他現有的實力,也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現實,畢竟在東漢朝,幽州不僅需要冀州運輸大量糧食以解決郡內糧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師雒陽,同樣靠著冀州援助著。
就說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就是韓馥,可以說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說把動作趕去長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上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天,這一點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上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比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就這一點,劉瀾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比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比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就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上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中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說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說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就像一麵鏡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比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就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說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就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說上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就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就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說,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就更不用說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就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中,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就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天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文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就要釀成大禍了?
就說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就是韓馥,可以說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說把動作趕去長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上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天,這一點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上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比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就這一點,劉瀾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比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比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就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上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中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說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說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就像一麵鏡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比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就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說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就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說上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就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就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說,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就更不用說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就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中,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就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天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文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就要釀成大禍了?
但是在九江之戰前內閣成立,劉瀾再也不用為這些事情擔憂了,內閣五人完全可以處理,而且對這五人劉瀾也極為放心,他們的忠誠毋庸置疑,其實最擔心的還是圈子文化,而這也是為了劉瀾會如此選擇這五人,因為他們不急具有域性,更有各自背後的勢力,也許他們會出現圈子,但是也隻會是兩撥人,就好像現在徐州的糜竺和秣陵的步鷺甚至是甄儼,就絕不可能走到一起。
至於做這些,劉瀾倒不是不放心他們,隻是一個預防,也許他們不會出現對自己的不忠,但是他們若要為自己謀取私利,卻又極為容易,而現在,劉瀾就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了。
其實靈帝朝之前他不太清楚,但是靈帝在這方麵絕對算得上是他的前輩,他在自己治下搞了三哥派係,而東漢朝因為曆史原因,卻也可以分為三大派係,世人、宦官與外戚,而靈帝甚至是東漢朝的眾多天子則將這三係耍的團團轉。
外戚勢力龐大時,借助宦官消滅外戚,宦官勢力龐大時,借助外戚與氏族,可以說正是這三方勢力保證了東漢朝兩百年的天下,假如不是董卓殺奔雒陽,一舉搗毀了宦官和外戚這兩大勢力的話,東漢朝亡不了。
而現在劉瀾有了開源的想法,就等著逐步實現了,而節流的事情劉瀾則徹底交給了內閣,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裁軍,但就是這樣,還不讓內閣滿意,不過劉瀾但世界內隻能拖著內閣了。
而他現在更多的還是關注著這一次袁紹的平原之行,雖然和陳宮以及達成了默契,但是就陳宮而言,其實局勢應該還有危急,因為他在做出留守沛縣的決定之後,並對袁紹此行的目的進行了分析。
劉瀾現在麵臨的困境其實和曹操差不多,當然這樣的困難劉瀾深信以後會得以解決,他現在要做的隻要大力發展江南就行,畢竟這個時代南方還普遍落後,不像北方得到充分發展,就拿袁紹不過就靠著一個冀州就能夠維持他現有的實力,也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現實,畢竟在東漢朝,幽州不僅需要冀州運輸大量糧食以解決郡內糧食不足,甚至包括京師雒陽,同樣靠著冀州援助著。
就說群雄討董,所有諸侯都在前線奮戰,但卻又一位諸侯在做著糧草官,一直未到前線,而他就是韓馥,可以說群雄討董,盟友的糧食供給完全是靠著韓馥支撐著,如果沒有了韓馥,聯軍別說把動作趕去長安了,就是出兵都是一件難題。
所以有了冀州的袁紹在加上家族百年來的積累,能夠得以一飛衝天,這一點曹操比不了,就算是劉瀾,曹操也要望塵莫及,畢竟一個沒被黃巾破壞過的徐州,再加上陶謙多年的積累,劉瀾能夠快速壯大,正是得益於此,但劉瀾可沒有坐吃山空,就好像他一早就規劃好的那樣,江南是他未來重要的糧食基地,當然有地沒人可不行,所以他更多還是瞄向了山越,雖然剿滅山越無比困難,但一旦他能效仿孫堅收服山越部眾,那必然是如虎添翼,不僅多了兵源,連糧食的問題也能夠徹底解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江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冀州的麥子一年一收,可是他在南方,大力發展水稻,一年兩收甚至三收,到那個時候,就這一點,劉瀾就不怕任何人,而最重要的一點,現在的南方生產還比較落後,可隨著兵械廠大力生產的農具問世,與北方的差距,劉瀾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拉近,甚至接近以及超越。
別看現在部隊多糧食吃緊,可他未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最少劉瀾是這樣認為,現在隻是一段困難時期,畢竟以前部隊隻有六七萬人的時候,他控製的人口土地麵積足夠養活這些士兵,可現在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個秣陵丹陽軍,但部隊的數量卻要比原先多了一番,這樣規模的擴軍,壓力也就都出現了。
所以在南方還無法短時間內得到發展之前,他隻能在節流上動腦筋,不然部隊消耗實在太可怕了,所以他盡量的把原先的雜牌部隊裁剪,雖然依舊保留部隊,不過卻是由他的直屬部隊填充。
所以部隊雖然縮減了,但隻是把以前未被計入軍冊之中的士兵裁剪了,但部隊的數量在軍冊之中卻並沒有減一人,所以張昭老頭才會吹胡子瞪眼找劉瀾,說實話這樣的人還真有些讓人頭疼,但最少張昭敢說真話,也敢當麵質問自己,劉瀾有時候還真有點覺得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就是張昭這樣的,如果是那這種人雖然感覺做什麽事情都讓他看不順眼,但最少能夠時刻讓自己警惕,思考是不是考慮不周甚至是太過魯莽了,他就像一麵鏡子,就算自己是穿越者,但有時候一些想法雖然比較好,但在這個時代也許會有些水土不服甚至是不合時宜,有他這樣的人時刻提醒自己,也能避免少發生很多錯誤。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把他一早想好的內閣製度先運行了起來,以張昭為首開始負責內政事物,這個製度劉瀾一早就想過了,後世的製度拿到現在顯然不合時宜,但是仿效明朝卻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劉瀾成了真正的甩手掌櫃,除非重大事件,劉瀾可以說給了內閣極大的權利。
而內閣的組成,除了張昭、還有關羽、糜竺、步鷺、孫邵五人,這五人是劉瀾經過仔細思考,尤其是以地域為主,就好像帶兵遼東係的關羽,而且他又是部隊主要的負責人,軍隊的事情能說上話,不過因為他主要以帶兵為主,所以最後經過關羽的推薦,改為了甄儼,他在部隊待過,現在又兼著秣陵縣令一職,由他出任,更為合適。
而且甄家和遼東係本來就關係較近,甄儼為遼東係的代表關羽那邊點了頭,別人那裏也就不會有二話。
而糜竺自不用說,代表著徐州係,至於步鷺就更不用說了,代表著南方氏族,而孫邵則是劉瀾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初劉瀾在國淵和他之間出現過猶豫,但因為國淵兼著丹陽太守揚州刺史的職,而且從劉繇時期就主政秣陵,對周圍的情況無比熟悉,而且他的能力也是極為突出的,甚至在劉瀾眼中,他的能力甚至遠遠要超過陳群,就這一點,他是最合適的那個人。
現在內政,每日裏會由這五人處理,每天早晨五人會在將軍府內負責所有內政,然後各到各的衙門辦公,畢竟除了內閣長史這樣的虛職之外,他們各有自己的主責。
內閣的組建,徹底讓劉瀾可以把心思放在別處,最主要的一點,就好像之前徐州之戰時,當站在結束回到徐州牧府之後,各種文書堆積成山,很多事情都無法及時處置,雖然一些事情當地的官員當機立斷,可如果他們稍有猶豫,不就要釀成大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