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醜和高覽雖然沒有給出準確的時間,但是大家都清楚,今年差不多就能開啟對徐州的大戰,這可不僅僅隻是為顏良報仇,也不是為了挽回顏麵,而是要徹底擊敗劉瀾,這樣的大戰,不可能太急,需要耐心等待,好在部隊早早就在平原集結,而糧食和物資其實早已準備差不多,現在冀州已經開始調集民夫前來平原,隻要徐州一旦有機會出現,那麽數十萬大軍就會渡過黃河,朝徐州而去。
雖然有些話文醜不可能說得那麽明白,但大家心裏都明白,其實原本他們要在幽州休整最少半年時間,結果不到兩個月就得到命令率軍南下就知曉這一天不會太遠,最大的疑問,最多隻是攻打劉瀾還是曹操。
現在答案揭曉,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瀾咎由自取,如果顏良不死,這個時間會無限延後,可惜這樣的部署被打亂了,部隊提前進入戰備狀態,雖然有顏良在青州遭受重挫,可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失敗,雖然不是必然,但畢竟不是他們的真正實力,因為冀州軍的主力,並沒有南下青州。
可以說顏良如果在青州不動的話,那麽絕對會沒有任何危險,但是他選擇了鋌而走險,最後才落了個兵敗身亡的結局。
而對於文醜來說,他們如果一旦出兵,其實並不是第四次徐州之戰,在他心中,這應該是第三次徐州之戰的一次延續,第三次徐州之戰,雖然顏良敗了,戰死沙場,但他們還沒有輸,也不會認輸!
而劉瀾其實一直有所關心,冀州與袁紹會做何反應,其實關羽殺顏良是他最不願見到的結果,讓形式一下子變得無比被動,可這就是戰場,有些時候根本就無法左右,如同行駛在車轍上的馬車,隻能順著車轍向前。
他改變不了,所以就必須要做好準備,顏良死了,那麽袁紹如果要報複的話,接下來會是誰帶兵來呢,袁紹本人嗎?這個可能很大,畢竟冀州再次殺來,很可能就是官渡之戰的提前上演,這麽大規模的一場戰役,袁紹自然會親自率軍出征。
但也有可能,袁紹會控製戰爭規模,又或者說他有一定的把握,就算主力到了徐州,戰爭的規模也不會太大,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袁紹很有可能會選擇委任大將率軍而來,而放眼冀州內部,能有這個資格的,也就那麽幾人,淳於瓊、文醜和高覽。
淳於瓊算得上是成名多時了,早年同袁紹曹操同為西園八校尉,有一定的軍事素養,不過這人嗜酒,和張飛一樣,清醒的時候能打勝仗,但喝醉的時候也能誤事,是把雙刃劍,如果他到了青州,那麽這一仗反倒容易了。
而文醜的話,有勇無謀,青州之戰時與他有過正麵交手,不值得一提,當然如果他率領大軍前來的話,數量龐大的部隊是能夠把這樣的不足降到最低,但同樣他的能力是否撐得起指揮幾萬人甚至是十幾萬人,到時候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一人無疑就是河北四庭柱的最後一人高覽了,其實對於他劉瀾知曉不多,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照過麵,他的能力如何不太清楚,但顯然這個人應該不會是文醜顏良這樣的將領,如果指揮部隊的才華平庸一些,也不會有什麽危險,怕就怕又是一個被低估的曆史名將,如果他和麴義不相上下,那麽這一戰最大的威脅無疑就是他了。
對劉瀾來說,上中下三人,巴不得淳於瓊和文醜領兵而來,不過這更像是一種奢望,袁紹這一回不會輕舉妄動,可如果動,那一定是萬事俱備,最少也要有七八成把握才敢過來,可想而知,這一回,就算是文醜淳於瓊來了,這一仗必然也沒那麽輕鬆。
吃一塹長一智,別說是袁紹了,換給任何一人,依然吃了這麽多虧了,還不管不顧那才是無腦的表現。
而袁紹顯然不是傻子,他會從中做出權衡,這一次必然會顧及到一切,哪怕是一石糧,一名農夫,不做到萬無一失,誰勸他都不會出兵,到時候袁紹一來,麻煩可就大了。
劉瀾讓出青州的目的是什麽?無外乎就是想借著討好袁紹的機會,讓曆史重演,促使袁紹和曹操開戰,引出官渡之戰來,他好安心的發展江東,然後再趁機坐收漁翁之利,但現在看來,他的計劃算是破滅了,人家要來跟他開啟徐州之戰了,那麽危險就必須要想到。
尤其是糧草供應的問題,眼瞅著就要到秋天了,青州的糧食白白送給了袁紹,一下子他的糧草收入就減少了一大半,再加上還要支援遼東,剩下來堅持戰事,這一仗越往後拖,可以說對他的情況越不妙,甚至還會變糟。
本來這些年常年征戰,府庫就快見底,再加上前年的蝗災,徐州的家底是越來越少,如果能給他幾年時間緩一緩,這樣的困境會渡過,可是算上現在的三場徐州大戰,卻把他耗的幹幹淨淨,現在別說存糧了,就差砸鍋賣鐵了。
當然,這話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是情況是真的不太妙,雖然遷徙了很多百姓南下秣陵,可想在今年就補齊虧空,哪有那麽容易啊,這土地是有成熟期的,不可能剛開墾出來,就能獲得大豐收,沒個三五年,想都不要想。
這樣的困境也促使著劉瀾想要盡快結束徐州之戰,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能如何,就好像曹操,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大兵壓境,就待在豐縣,你說他是改不改派兵進攻?隻要一進攻,袁紹那裏肯定出兵,想都不用想,他可有百分百確定,袁紹現在就等著這個機會呢。
道理很簡單,袁紹如果自己來,那麽他是犯含糊的,因為這樣一場大戰,他的勝算能有多大,五成還是六成?就算是六成,這一仗他都不敢冒險,可是如果他們與曹操開戰,不管是勝負還是僵持,再出兵,那麽最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兩成百把,這個時候再來,取勝那還不簡單?
袁紹的算盤打的很響,而且,他故意袁紹絕不會敢在秋收之後出兵,而會在秋收前,到那個時候,甚至連糧草都省了,直接以戰養戰,之前擔心後勤保障,現在不必了,徐州麥田裏的糧食就是他們的軍資。
以戰養戰這種情況太普遍了,幾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就是所有將領最樂意用的方式,不僅僅能夠解決資金的糧食問題,更關鍵的一點是可要削弱你的對手,試想,本來是徐州軍的糧食結果成了他們的軍資,那麽徐州軍就得從屯糧點調撥糧食,甚至是從後方押運,這就給了他們擊敗劉瀾的機會。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提前搶收,雖然會使得收成減少,但總比資助了敵人強吧,不過現在還不急,畢竟還是夏天,離秋天尚早,等冀州軍出兵了或是到了青州了,再搶收糧草就是了,當然這道命令得提前下達,不然到時候接受命令的消息有快有慢,反而容易為敵軍所趁。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局限性,通訊方式隻能靠文字傳書,而關鍵是交通工具隻有馬,用信鴿又因為局限性不可能在紙條上寫太多內容,所以隻能提前幾個月讓各地的郡守心裏有個數,而他們一早能夠準備,那麽冀州軍就算來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獲。
這幾個月,其實能做的很多,雖然劉瀾不會在徐州堅壁清野,但也會把百姓都收攏到縣城之中,地可以丟,但是人口不行,也許現在很多的諸侯對於人口還不那麽重視,但曹操和劉瀾肯定不會這樣想。
尤其是曹操,當然劉瀾也一樣,似他如今打算在秣陵大搞商業城鎮,那麽農業就必須得到保證,可這個時候土地產量有限,必須要以數量來提高產量,那麽人口就變得格外重要,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人口因為大戰過後的原因缺口大,還沒有飽和,如果飽和了,劉瀾又要該愁其他方麵的事情了。
但就現在來說,人口,更多的自耕農才是關鍵,他終於能夠體會一把古代帝王為何那麽重視自耕農的原因了,因為隻有從他們身上,才能得到支持整個王朝的錢糧。
尤其是糧草供應的問題,眼瞅著就要到秋天了,青州的糧食白白送給了袁紹,一下子他的糧草收入就減少了一大半,再加上還要支援遼東,剩下來堅持戰事,這一仗越往後拖,可以說對他的情況越不妙,甚至還會變糟。
本來這些年常年征戰,府庫就快見底,再加上前年的蝗災,徐州的家底是越來越少,如果能給他幾年時間緩一緩,這樣的困境會渡過,可是算上現在的三場徐州大戰,卻把他耗的幹幹淨淨,現在別說存糧了,就差砸鍋賣鐵了。
當然,這話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是情況是真的不太妙,雖然遷徙了很多百姓南下秣陵,可想在今年就補齊虧空,哪有那麽容易啊,這土地是有成熟期的,不可能剛開墾出來,就能獲得大豐收,沒個三五年,想都不要想。
這樣的困境也促使著劉瀾想要盡快結束徐州之戰,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能如何,就好像曹操,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大兵壓境,就待在豐縣,你說他是改不改派兵進攻?隻要一進攻,袁紹那裏肯定出兵,想都不用想,他可有百分百確定,袁紹現在就等著這個機會呢。
道理很簡單,袁紹如果自己來,那麽他是犯含糊的,因為這樣一場大戰,他的勝算能有多大,五成還是六成?就算是六成,這一仗他都不敢冒險,可是如果他們與曹操開戰,不管是勝負還是僵持,再出兵,那麽最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兩成百把,這個時候再來,取勝那還不簡單?
袁紹的算盤打的很響,而且,他故意袁紹絕不會敢在秋收之後出兵,而會在秋收前,到那個時候,甚至連糧草都省了,直接以戰養戰,之前擔心後勤保障,現在不必了,徐州麥田裏的糧食就是他們的軍資。
以戰養戰這種情況太普遍了,幾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就是所有將領最樂意用的方式,不僅僅能夠解決資金的糧食問題,更關鍵的一點是可要削弱你的對手,試想,本來是徐州軍的糧食結果成了他們的軍資,那麽徐州軍就得從屯糧點調撥糧食,甚至是從後方押運,這就給了他們擊敗劉瀾的機會。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提前搶收,雖然會使得收成減少,但總比資助了敵人強吧,不過現在還不急,畢竟還是夏天,離秋天尚早,等冀州軍出兵了或是到了青州了,再搶收糧草就是了,當然這道命令得提前下達,不然到時候接受命令的消息有快有慢,反而容易為敵軍所趁。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局限性,通訊方式隻能靠文字傳書,而關鍵是交通工具隻有馬,用信鴿又因為局限性不可能在紙條上寫太多內容,所以隻能提前幾個月讓各地的郡守心裏有個數,而他們一早能夠準備,那麽冀州軍就算來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獲。
這幾個月,其實能做的很多,雖然劉瀾不會在徐州堅壁清野,但也會把百姓都收攏到縣城之中,地可以丟,但是人口不行,也許現在很多的諸侯對於人口還不那麽重視,但曹操和劉瀾肯定不會這樣想。
尤其是曹操,當然劉瀾也一樣,似他如今打算在秣陵大搞商業城鎮,那麽農業就必須得到保證,可這個時候土地產量有限,必須要以數量來提高產量,那麽人口就變得格外重要,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人口因為大戰過後的原因缺口大,還沒有飽和,如果飽和了,劉瀾又要該愁其他方麵的事情了。
但就現在來說,人口,更多的自耕農才是關鍵,他終於能夠體會一把古代帝王為何那麽重視自耕農的原因了,因為隻有從他們身上,才能得到支持整個王朝的錢糧。
雖然有些話文醜不可能說得那麽明白,但大家心裏都明白,其實原本他們要在幽州休整最少半年時間,結果不到兩個月就得到命令率軍南下就知曉這一天不會太遠,最大的疑問,最多隻是攻打劉瀾還是曹操。
現在答案揭曉,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瀾咎由自取,如果顏良不死,這個時間會無限延後,可惜這樣的部署被打亂了,部隊提前進入戰備狀態,雖然有顏良在青州遭受重挫,可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失敗,雖然不是必然,但畢竟不是他們的真正實力,因為冀州軍的主力,並沒有南下青州。
可以說顏良如果在青州不動的話,那麽絕對會沒有任何危險,但是他選擇了鋌而走險,最後才落了個兵敗身亡的結局。
而對於文醜來說,他們如果一旦出兵,其實並不是第四次徐州之戰,在他心中,這應該是第三次徐州之戰的一次延續,第三次徐州之戰,雖然顏良敗了,戰死沙場,但他們還沒有輸,也不會認輸!
而劉瀾其實一直有所關心,冀州與袁紹會做何反應,其實關羽殺顏良是他最不願見到的結果,讓形式一下子變得無比被動,可這就是戰場,有些時候根本就無法左右,如同行駛在車轍上的馬車,隻能順著車轍向前。
他改變不了,所以就必須要做好準備,顏良死了,那麽袁紹如果要報複的話,接下來會是誰帶兵來呢,袁紹本人嗎?這個可能很大,畢竟冀州再次殺來,很可能就是官渡之戰的提前上演,這麽大規模的一場戰役,袁紹自然會親自率軍出征。
但也有可能,袁紹會控製戰爭規模,又或者說他有一定的把握,就算主力到了徐州,戰爭的規模也不會太大,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袁紹很有可能會選擇委任大將率軍而來,而放眼冀州內部,能有這個資格的,也就那麽幾人,淳於瓊、文醜和高覽。
淳於瓊算得上是成名多時了,早年同袁紹曹操同為西園八校尉,有一定的軍事素養,不過這人嗜酒,和張飛一樣,清醒的時候能打勝仗,但喝醉的時候也能誤事,是把雙刃劍,如果他到了青州,那麽這一仗反倒容易了。
而文醜的話,有勇無謀,青州之戰時與他有過正麵交手,不值得一提,當然如果他率領大軍前來的話,數量龐大的部隊是能夠把這樣的不足降到最低,但同樣他的能力是否撐得起指揮幾萬人甚至是十幾萬人,到時候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也不是沒有可能。
另一人無疑就是河北四庭柱的最後一人高覽了,其實對於他劉瀾知曉不多,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照過麵,他的能力如何不太清楚,但顯然這個人應該不會是文醜顏良這樣的將領,如果指揮部隊的才華平庸一些,也不會有什麽危險,怕就怕又是一個被低估的曆史名將,如果他和麴義不相上下,那麽這一戰最大的威脅無疑就是他了。
對劉瀾來說,上中下三人,巴不得淳於瓊和文醜領兵而來,不過這更像是一種奢望,袁紹這一回不會輕舉妄動,可如果動,那一定是萬事俱備,最少也要有七八成把握才敢過來,可想而知,這一回,就算是文醜淳於瓊來了,這一仗必然也沒那麽輕鬆。
吃一塹長一智,別說是袁紹了,換給任何一人,依然吃了這麽多虧了,還不管不顧那才是無腦的表現。
而袁紹顯然不是傻子,他會從中做出權衡,這一次必然會顧及到一切,哪怕是一石糧,一名農夫,不做到萬無一失,誰勸他都不會出兵,到時候袁紹一來,麻煩可就大了。
劉瀾讓出青州的目的是什麽?無外乎就是想借著討好袁紹的機會,讓曆史重演,促使袁紹和曹操開戰,引出官渡之戰來,他好安心的發展江東,然後再趁機坐收漁翁之利,但現在看來,他的計劃算是破滅了,人家要來跟他開啟徐州之戰了,那麽危險就必須要想到。
尤其是糧草供應的問題,眼瞅著就要到秋天了,青州的糧食白白送給了袁紹,一下子他的糧草收入就減少了一大半,再加上還要支援遼東,剩下來堅持戰事,這一仗越往後拖,可以說對他的情況越不妙,甚至還會變糟。
本來這些年常年征戰,府庫就快見底,再加上前年的蝗災,徐州的家底是越來越少,如果能給他幾年時間緩一緩,這樣的困境會渡過,可是算上現在的三場徐州大戰,卻把他耗的幹幹淨淨,現在別說存糧了,就差砸鍋賣鐵了。
當然,這話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是情況是真的不太妙,雖然遷徙了很多百姓南下秣陵,可想在今年就補齊虧空,哪有那麽容易啊,這土地是有成熟期的,不可能剛開墾出來,就能獲得大豐收,沒個三五年,想都不要想。
這樣的困境也促使著劉瀾想要盡快結束徐州之戰,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能如何,就好像曹操,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大兵壓境,就待在豐縣,你說他是改不改派兵進攻?隻要一進攻,袁紹那裏肯定出兵,想都不用想,他可有百分百確定,袁紹現在就等著這個機會呢。
道理很簡單,袁紹如果自己來,那麽他是犯含糊的,因為這樣一場大戰,他的勝算能有多大,五成還是六成?就算是六成,這一仗他都不敢冒險,可是如果他們與曹操開戰,不管是勝負還是僵持,再出兵,那麽最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兩成百把,這個時候再來,取勝那還不簡單?
袁紹的算盤打的很響,而且,他故意袁紹絕不會敢在秋收之後出兵,而會在秋收前,到那個時候,甚至連糧草都省了,直接以戰養戰,之前擔心後勤保障,現在不必了,徐州麥田裏的糧食就是他們的軍資。
以戰養戰這種情況太普遍了,幾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就是所有將領最樂意用的方式,不僅僅能夠解決資金的糧食問題,更關鍵的一點是可要削弱你的對手,試想,本來是徐州軍的糧食結果成了他們的軍資,那麽徐州軍就得從屯糧點調撥糧食,甚至是從後方押運,這就給了他們擊敗劉瀾的機會。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提前搶收,雖然會使得收成減少,但總比資助了敵人強吧,不過現在還不急,畢竟還是夏天,離秋天尚早,等冀州軍出兵了或是到了青州了,再搶收糧草就是了,當然這道命令得提前下達,不然到時候接受命令的消息有快有慢,反而容易為敵軍所趁。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局限性,通訊方式隻能靠文字傳書,而關鍵是交通工具隻有馬,用信鴿又因為局限性不可能在紙條上寫太多內容,所以隻能提前幾個月讓各地的郡守心裏有個數,而他們一早能夠準備,那麽冀州軍就算來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獲。
這幾個月,其實能做的很多,雖然劉瀾不會在徐州堅壁清野,但也會把百姓都收攏到縣城之中,地可以丟,但是人口不行,也許現在很多的諸侯對於人口還不那麽重視,但曹操和劉瀾肯定不會這樣想。
尤其是曹操,當然劉瀾也一樣,似他如今打算在秣陵大搞商業城鎮,那麽農業就必須得到保證,可這個時候土地產量有限,必須要以數量來提高產量,那麽人口就變得格外重要,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人口因為大戰過後的原因缺口大,還沒有飽和,如果飽和了,劉瀾又要該愁其他方麵的事情了。
但就現在來說,人口,更多的自耕農才是關鍵,他終於能夠體會一把古代帝王為何那麽重視自耕農的原因了,因為隻有從他們身上,才能得到支持整個王朝的錢糧。
尤其是糧草供應的問題,眼瞅著就要到秋天了,青州的糧食白白送給了袁紹,一下子他的糧草收入就減少了一大半,再加上還要支援遼東,剩下來堅持戰事,這一仗越往後拖,可以說對他的情況越不妙,甚至還會變糟。
本來這些年常年征戰,府庫就快見底,再加上前年的蝗災,徐州的家底是越來越少,如果能給他幾年時間緩一緩,這樣的困境會渡過,可是算上現在的三場徐州大戰,卻把他耗的幹幹淨淨,現在別說存糧了,就差砸鍋賣鐵了。
當然,這話雖然有些誇張成分,但是情況是真的不太妙,雖然遷徙了很多百姓南下秣陵,可想在今年就補齊虧空,哪有那麽容易啊,這土地是有成熟期的,不可能剛開墾出來,就能獲得大豐收,沒個三五年,想都不要想。
這樣的困境也促使著劉瀾想要盡快結束徐州之戰,但有些事情不是他想就能如何,就好像曹操,人家根本就不在乎你大兵壓境,就待在豐縣,你說他是改不改派兵進攻?隻要一進攻,袁紹那裏肯定出兵,想都不用想,他可有百分百確定,袁紹現在就等著這個機會呢。
道理很簡單,袁紹如果自己來,那麽他是犯含糊的,因為這樣一場大戰,他的勝算能有多大,五成還是六成?就算是六成,這一仗他都不敢冒險,可是如果他們與曹操開戰,不管是勝負還是僵持,再出兵,那麽最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加兩成百把,這個時候再來,取勝那還不簡單?
袁紹的算盤打的很響,而且,他故意袁紹絕不會敢在秋收之後出兵,而會在秋收前,到那個時候,甚至連糧草都省了,直接以戰養戰,之前擔心後勤保障,現在不必了,徐州麥田裏的糧食就是他們的軍資。
以戰養戰這種情況太普遍了,幾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就是所有將領最樂意用的方式,不僅僅能夠解決資金的糧食問題,更關鍵的一點是可要削弱你的對手,試想,本來是徐州軍的糧食結果成了他們的軍資,那麽徐州軍就得從屯糧點調撥糧食,甚至是從後方押運,這就給了他們擊敗劉瀾的機會。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提前搶收,雖然會使得收成減少,但總比資助了敵人強吧,不過現在還不急,畢竟還是夏天,離秋天尚早,等冀州軍出兵了或是到了青州了,再搶收糧草就是了,當然這道命令得提前下達,不然到時候接受命令的消息有快有慢,反而容易為敵軍所趁。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局限性,通訊方式隻能靠文字傳書,而關鍵是交通工具隻有馬,用信鴿又因為局限性不可能在紙條上寫太多內容,所以隻能提前幾個月讓各地的郡守心裏有個數,而他們一早能夠準備,那麽冀州軍就算來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獲。
這幾個月,其實能做的很多,雖然劉瀾不會在徐州堅壁清野,但也會把百姓都收攏到縣城之中,地可以丟,但是人口不行,也許現在很多的諸侯對於人口還不那麽重視,但曹操和劉瀾肯定不會這樣想。
尤其是曹操,當然劉瀾也一樣,似他如今打算在秣陵大搞商業城鎮,那麽農業就必須得到保證,可這個時候土地產量有限,必須要以數量來提高產量,那麽人口就變得格外重要,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人口因為大戰過後的原因缺口大,還沒有飽和,如果飽和了,劉瀾又要該愁其他方麵的事情了。
但就現在來說,人口,更多的自耕農才是關鍵,他終於能夠體會一把古代帝王為何那麽重視自耕農的原因了,因為隻有從他們身上,才能得到支持整個王朝的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