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實也不是必須要動楊弘,但楊弘卻無法給曹操任何可能讓他安心的一個保證,甚至他的表現,就算真給了保證,恐怕曹操也不會真的會相信他。畢竟涉及到最根本的利益,他不可能沒有保留的,可又因為和壽春必須結盟,所以隻能在確保徐州之戰的能夠聯合抗敵,才能再去想之後的事情和利益,但是有一點,他更清楚明白,這一仗他雖然不會有所保留,但一定不會變成最終替壽春賣命的結局。
說實話,曹操經常會想,他和劉瀾為什麽會走到今天這一地步,說實話兩人的交情還是頗深的,他到今天都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劉瀾的場景,在鳳來樓,由甄薑引薦,而如今他二人已經成為夫婦,可以說在當時莫說是曹操,就算是劉瀾恐怕也很難想到會有這麽一天。
這句話還真是如此,當時的劉瀾是這個時代最渺小的人物,他以為自己會幹一番事業,卻發現這個時代與他所了解的漢末三國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他了解曆史,他在當時肯定不會將曹操視為對手,但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就算他知曉曆史,但也會疑惑,甚至感覺因為自己的出現曆史已經被改變,所以他和曹操在當時還真有勠力同心的可能。
當時的漢室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麻煩,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讓這艘巨輪會沉沒,就算是劉瀾也清楚,靈帝治下,漢室無人可以撼動,宦官,外戚和士人三足鼎立的局勢足以讓漢室這艘巨輪一直向前行駛。
那個時候的劉瀾是真不敢有什麽二心,而這個時期的曹操同樣如此,所以這兩人必然會成為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但一切的改變則從討董開始,當時的劉瀾尊漢不尊董,雖然與曹操一樣,但是劉瀾的野心,已經為曹操所察覺,畢竟這個口號,本身就意味著自立,隻不過不是那麽明目張膽罷了。
但這個時期的曹操,說句實話,自身都難保,所以他對劉瀾更多的還是想要倚重,甚至是能得到他的支持,畢竟在當時的曹操心目中,真正能成為他一生摯友者,除了他,連袁紹都算不上。
可是後來,因為袁紹另立劉虞,匈奴人襲擊鄴城等一係列的情況發生,劉瀾更是從匈奴人口中得到了這一切的真相而把脫離聯盟的匈奴人放走後,可以說他們就已經關係破裂了,當然就他個人來說,他和劉瀾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反目,可因為袁紹的關係,他沒有選擇,正因為這一次的站隊,兩人便成為了真正的對手,但是他是真的沒有想到,遠在遼東的劉瀾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日後最大的敵人,最難纏的對手,不得不說一句人生際遇實在是太奇妙。
故人變敵人,原來真的像劉瀾說的那樣如此簡單,而且沒有任何可以回旋的餘地,因為雙方本就是朋友,反目成仇,所以這仇恨根本就無法化解,這樣的恩怨,不分出一個勝負,不到一方死去,是很難得到化解。
曹操忍不住長長歎了口氣。
如今中原的三大勢力,曹操、劉瀾和袁術,劉瀾居首,他屈居次席,袁術最末,這樣的名次,如果不是袁術的無能的話,其實劉瀾早就成為曆史,袁術的勢力主要在淮南,雖然被他擊敗,但是在與劉瀾交手時,他的兵力依然有十餘萬人,其中最精銳之軍怎麽也能有半數,而且劉瀾還是雙線作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袁術都能敗了,說他是廢物一點也不為過。
那麽大的優勢,曹操還感歎著驅虎吞狼之計得手了呢,結果呢,丹陽不僅沒拿下來還損失了上萬軍力,而孫家舊部更是半脫離了他,損失多大,可想而知。
而劉瀾也正是借由這一仗,占領丹陽之後,一躍成為中原三大諸侯之首,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袁術又發起第二次徐州之戰,簡直就是自討苦吃,而劉瀾則借由這一仗,徹底坐穩了第一的座椅,而他繳獲的壽春糧食和物資也讓他在極度困難之際得到了極大的補充,渡過了難關,現在劉瀾的治下,已經羽翼豐滿,據守徐州,想要對付他是真的困難。
甚至連原本就信心十足的曹操,在分析了實力對比之後才猛然發現,雙方的差距已經被拉得如此懸殊,這一度讓他處於迷茫之中,因為現在的劉瀾居然已經有了和袁紹平起平坐的資格。
有一段時間,尤其是在接獻帝入許都,得司隸之後,他覺得自己經過這麽多年的隱忍終於闖出了一番事業,沃野千裏,人口幾十萬,擁有六萬精銳的青州軍,這樣的兵力與實力,區區劉瀾何足掛齒。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政讓他看到了戡亂的希望,這個時候,他的想法就隻有一個,東攻劉瀾,南奪壽春,西進荊襄奪巴蜀,然後與袁紹一決雌雄,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是最正確無疑的,因為他能夠借著天子的名義,將這裏麵大多數實力不濟的對手拉攏過來,而不是以武力對抗,但是他第一步就碰到了硬骨頭。
袁術敗了,呂布亡了,連臧霸也夾著尾巴。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想要實現最終戡亂大計,原來不起眼的劉瀾才是眼下最大的阻礙,現在的劉瀾已經不是當年遼東時期隻用兵三千龍騎軍的劉瀾了,他不僅有著一支精銳騎兵,更有著兵力遠遠超過他的步兵。
兵力的懸殊考驗著治下軍需與補給,這一點他比不過劉瀾,這就是現在的大勢,直到第二次徐州之戰,真正和劉瀾交手之後他才算徹底看了個清清楚楚,將來得天下者,必然是冀州袁紹,或者是徐州劉瀾,至於他,除非有一線機會,讓他能夠將二人之中的一人成功取代,不然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說,曹操是較為清醒,也最沒有後路可選的那一個,他隻能出手,但是不管是袁紹還是劉瀾,在二人之間做出選擇容易也難。
容易是因為在第二次徐州之戰後他已經探出了徐州軍的戰鬥力,相對袁紹的冀州軍強了很多,真要動手,對付袁紹顯然更容易,但他沒有贏他的那個把握,或者說沒有真到了去與袁紹拚命的那個地步,但是劉瀾就不同了,他是很多人的眼中釘,是可以聯手他人一同對付的存在,所以要在兩人之中找一對手,幾乎是治下所有人都發出了一個相同的態度,那就是先打徐州,這個時候,其實曹操是希望郭嘉能給他一個正確的判斷,可是看到曹操那憂心忡忡的模樣,他知道不會有什麽其他結果。
他也知道劉瀾難以對付,但是先攻袁紹難道就真的明智嗎?
劉瀾畢竟年輕,比他們都年輕太多,這樣的年紀人是容易出現失誤的,反之袁紹,雖然他又這樣那樣的毛病,可是他帳下的謀士卻足以彌補,再說要攻袁紹,你還要過黃河,這道天塹,就主公讓他們打消了主動進攻的念頭,所以不管怎麽去選,對付他劉瀾必然是首先。
曹操率領著山陽軍出城,一路南下向睢陽而來,可部隊開拔了不過十幾裏之後,突然一匹快馬來到他身邊稟報,“將軍,斥候剛才在巡查的時候,發現了徐州軍的斥候一直在暗中監視著我們,請將軍指示斥候營是否對其攻擊。”
“徐州斥候?”曹操聽到斥候的一刻,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一聲不好,斥候居然一直跟著他們,顯然這是某些人甚至很可能是劉瀾的指示,那麽他的目的必然是要探知自己的行動,從而來斷定自己的打算,如果這個時候不進攻,那麽他的決斷都會在劉瀾的預料之中,可就算現在進攻了,劉瀾也很可能判斷出他的真正目的。
他連忙令道:“讓他們跟著,千萬不要打草驚蛇,不過一定要把這幫人給我盯好了,要隨時可以將他們全部斬殺,明白了嗎。”
“諾。”
斥候下去了,曹操心中卻難以平靜,他早該想到劉瀾會在捉摸不定他的意圖時盯著自己的動向,果不其然,不過既然劉瀾想要通過盯著自己來判斷他的真正目的,那麽他就有很多辦法來擾亂劉瀾的判斷,這一點曹操還是很有辦法的,隻要讓部隊多幾個選擇,就可以輕鬆辦到,到時候待假消息源源不斷傳遞回去之後,他在對那些徐州的斥候下手,那麽劉瀾就又會變成瞎子一個:“讓曹洪,樂進來見我。”
片刻,前鋒曹洪便快馬來到中軍已經下馬等候的曹操麵前,翻身下馬,走上前躬身行一禮,道:“末將見過車騎將軍。”
曹操上前將他扶起,道,“什麽也不要問,現在,立刻帶著你的前軍向西走。”
曹洪愣了下,但還是抱拳拱手,道:“末將領命。”而在他轉身離開的一刻,他同時看到了樂進的身影,兩人隻打了一個照麵,沒有說話,各自離開。
李典來到曹操麵前,李典今天不過不過十八歲,卻長得虎背熊腰,身材壯碩,雙眸明亮,雖然和所有武人一樣,都很粗糙,是典型的武夫形象,但他卻十分喜好學問,崇尚儒雅,尊重賢士,厭惡與別人爭功,考慮別人沒考慮到的,說別人沒說過的,所以在軍中雖然年紀小,但卻有長者之稱。
別看李典才十八歲,都連沒有及冠,可他在軍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員老將了,早在曹操討董時就已經來到了曹操帳下,年紀輕輕就已經從軍。
其實對於李典其人,劉瀾對他還是有些了解的,不過在後世對李典的爭論則比較大,最主要的一點則是對於他的生年。
李典死時為215年,三十六歲薨,從中推斷他為180年。那麽問題來了,他在投效曹操時,年紀不過13歲。
如此年紀,直接就被曹操委以將官任命,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會不會是李典出生卒年有誤,並非三十六歲薨,而是四十六歲薨或者是其他一個年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李典的出生就絕對要早於180年,很可能是174年。
不過這一切都在討董時被劉瀾確認了,小小年紀的李典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而且他也並沒有去領兵,隻不過是一個虛職,這一點與當初的閆誌有些像,他們倆在曹操和劉瀾身邊,其實更像是‘警衛員’一樣的存在。
而兩人都有著極強的天賦,就像閆誌跟著劉瀾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在遼東獨當一麵,那一年也不過十六歲,而李典,時間也不是很多,十五歲,這個年齡和閆誌一樣,而且這個年齡已經開始徹底發育,幾乎是半年時間便長到現在的模樣。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曹操自然會對李典加以任用,而他也沒有辜負曹操對他的厚望,
最初李典來投曹操,是跟著他的伯父李乾來從軍,所在的部隊也是李乾的私人部曲,隻不過小小年紀的李典被曹操看重在討董時期一直在他身邊跟隨,之後這樣的情形一直發生,後李乾被害,曹操把李乾的部曲交由其子李整率領,直到興平二年曹操平定兗州,李整因為平定兗州各縣有功,遷為青州刺史。李典便跟隨李整大哥離去,到部隊鍛煉,但一年過後李整又死了,李典則被曹操調任潁陰令,後為中郎將,並統領李整的部隊,由於李典素以學識見長,出則可為將,入則可治民,所以曹操在見到了他在軍隊的才幹之後又他試著管理百姓,適濟陰郡離狐縣劃為兗州一郡,曹操遂以為離狐郡太守。
而這一回,曹操專程把他從離狐郡太守位置上調了過來,這一點真的和滿寵有點相似,對於這樣的少年英傑來說,治民是沒什麽不可,但是真的取材了,把他用到部隊,才是真正的人盡其才。
而且曹操一點也不小家子氣,不僅讓他統領著李整的私曲,還多給了他五千山陽軍,成了統領後軍的一員大將。
說實話,曹操經常會想,他和劉瀾為什麽會走到今天這一地步,說實話兩人的交情還是頗深的,他到今天都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劉瀾的場景,在鳳來樓,由甄薑引薦,而如今他二人已經成為夫婦,可以說在當時莫說是曹操,就算是劉瀾恐怕也很難想到會有這麽一天。
這句話還真是如此,當時的劉瀾是這個時代最渺小的人物,他以為自己會幹一番事業,卻發現這個時代與他所了解的漢末三國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他了解曆史,他在當時肯定不會將曹操視為對手,但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就算他知曉曆史,但也會疑惑,甚至感覺因為自己的出現曆史已經被改變,所以他和曹操在當時還真有勠力同心的可能。
當時的漢室雖然有這樣那樣的麻煩,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讓這艘巨輪會沉沒,就算是劉瀾也清楚,靈帝治下,漢室無人可以撼動,宦官,外戚和士人三足鼎立的局勢足以讓漢室這艘巨輪一直向前行駛。
那個時候的劉瀾是真不敢有什麽二心,而這個時期的曹操同樣如此,所以這兩人必然會成為無話不談的至交好友,但一切的改變則從討董開始,當時的劉瀾尊漢不尊董,雖然與曹操一樣,但是劉瀾的野心,已經為曹操所察覺,畢竟這個口號,本身就意味著自立,隻不過不是那麽明目張膽罷了。
但這個時期的曹操,說句實話,自身都難保,所以他對劉瀾更多的還是想要倚重,甚至是能得到他的支持,畢竟在當時的曹操心目中,真正能成為他一生摯友者,除了他,連袁紹都算不上。
可是後來,因為袁紹另立劉虞,匈奴人襲擊鄴城等一係列的情況發生,劉瀾更是從匈奴人口中得到了這一切的真相而把脫離聯盟的匈奴人放走後,可以說他們就已經關係破裂了,當然就他個人來說,他和劉瀾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反目,可因為袁紹的關係,他沒有選擇,正因為這一次的站隊,兩人便成為了真正的對手,但是他是真的沒有想到,遠在遼東的劉瀾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日後最大的敵人,最難纏的對手,不得不說一句人生際遇實在是太奇妙。
故人變敵人,原來真的像劉瀾說的那樣如此簡單,而且沒有任何可以回旋的餘地,因為雙方本就是朋友,反目成仇,所以這仇恨根本就無法化解,這樣的恩怨,不分出一個勝負,不到一方死去,是很難得到化解。
曹操忍不住長長歎了口氣。
如今中原的三大勢力,曹操、劉瀾和袁術,劉瀾居首,他屈居次席,袁術最末,這樣的名次,如果不是袁術的無能的話,其實劉瀾早就成為曆史,袁術的勢力主要在淮南,雖然被他擊敗,但是在與劉瀾交手時,他的兵力依然有十餘萬人,其中最精銳之軍怎麽也能有半數,而且劉瀾還是雙線作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袁術都能敗了,說他是廢物一點也不為過。
那麽大的優勢,曹操還感歎著驅虎吞狼之計得手了呢,結果呢,丹陽不僅沒拿下來還損失了上萬軍力,而孫家舊部更是半脫離了他,損失多大,可想而知。
而劉瀾也正是借由這一仗,占領丹陽之後,一躍成為中原三大諸侯之首,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袁術又發起第二次徐州之戰,簡直就是自討苦吃,而劉瀾則借由這一仗,徹底坐穩了第一的座椅,而他繳獲的壽春糧食和物資也讓他在極度困難之際得到了極大的補充,渡過了難關,現在劉瀾的治下,已經羽翼豐滿,據守徐州,想要對付他是真的困難。
甚至連原本就信心十足的曹操,在分析了實力對比之後才猛然發現,雙方的差距已經被拉得如此懸殊,這一度讓他處於迷茫之中,因為現在的劉瀾居然已經有了和袁紹平起平坐的資格。
有一段時間,尤其是在接獻帝入許都,得司隸之後,他覺得自己經過這麽多年的隱忍終於闖出了一番事業,沃野千裏,人口幾十萬,擁有六萬精銳的青州軍,這樣的兵力與實力,區區劉瀾何足掛齒。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政讓他看到了戡亂的希望,這個時候,他的想法就隻有一個,東攻劉瀾,南奪壽春,西進荊襄奪巴蜀,然後與袁紹一決雌雄,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是最正確無疑的,因為他能夠借著天子的名義,將這裏麵大多數實力不濟的對手拉攏過來,而不是以武力對抗,但是他第一步就碰到了硬骨頭。
袁術敗了,呂布亡了,連臧霸也夾著尾巴。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想要實現最終戡亂大計,原來不起眼的劉瀾才是眼下最大的阻礙,現在的劉瀾已經不是當年遼東時期隻用兵三千龍騎軍的劉瀾了,他不僅有著一支精銳騎兵,更有著兵力遠遠超過他的步兵。
兵力的懸殊考驗著治下軍需與補給,這一點他比不過劉瀾,這就是現在的大勢,直到第二次徐州之戰,真正和劉瀾交手之後他才算徹底看了個清清楚楚,將來得天下者,必然是冀州袁紹,或者是徐州劉瀾,至於他,除非有一線機會,讓他能夠將二人之中的一人成功取代,不然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說,曹操是較為清醒,也最沒有後路可選的那一個,他隻能出手,但是不管是袁紹還是劉瀾,在二人之間做出選擇容易也難。
容易是因為在第二次徐州之戰後他已經探出了徐州軍的戰鬥力,相對袁紹的冀州軍強了很多,真要動手,對付袁紹顯然更容易,但他沒有贏他的那個把握,或者說沒有真到了去與袁紹拚命的那個地步,但是劉瀾就不同了,他是很多人的眼中釘,是可以聯手他人一同對付的存在,所以要在兩人之中找一對手,幾乎是治下所有人都發出了一個相同的態度,那就是先打徐州,這個時候,其實曹操是希望郭嘉能給他一個正確的判斷,可是看到曹操那憂心忡忡的模樣,他知道不會有什麽其他結果。
他也知道劉瀾難以對付,但是先攻袁紹難道就真的明智嗎?
劉瀾畢竟年輕,比他們都年輕太多,這樣的年紀人是容易出現失誤的,反之袁紹,雖然他又這樣那樣的毛病,可是他帳下的謀士卻足以彌補,再說要攻袁紹,你還要過黃河,這道天塹,就主公讓他們打消了主動進攻的念頭,所以不管怎麽去選,對付他劉瀾必然是首先。
曹操率領著山陽軍出城,一路南下向睢陽而來,可部隊開拔了不過十幾裏之後,突然一匹快馬來到他身邊稟報,“將軍,斥候剛才在巡查的時候,發現了徐州軍的斥候一直在暗中監視著我們,請將軍指示斥候營是否對其攻擊。”
“徐州斥候?”曹操聽到斥候的一刻,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一聲不好,斥候居然一直跟著他們,顯然這是某些人甚至很可能是劉瀾的指示,那麽他的目的必然是要探知自己的行動,從而來斷定自己的打算,如果這個時候不進攻,那麽他的決斷都會在劉瀾的預料之中,可就算現在進攻了,劉瀾也很可能判斷出他的真正目的。
他連忙令道:“讓他們跟著,千萬不要打草驚蛇,不過一定要把這幫人給我盯好了,要隨時可以將他們全部斬殺,明白了嗎。”
“諾。”
斥候下去了,曹操心中卻難以平靜,他早該想到劉瀾會在捉摸不定他的意圖時盯著自己的動向,果不其然,不過既然劉瀾想要通過盯著自己來判斷他的真正目的,那麽他就有很多辦法來擾亂劉瀾的判斷,這一點曹操還是很有辦法的,隻要讓部隊多幾個選擇,就可以輕鬆辦到,到時候待假消息源源不斷傳遞回去之後,他在對那些徐州的斥候下手,那麽劉瀾就又會變成瞎子一個:“讓曹洪,樂進來見我。”
片刻,前鋒曹洪便快馬來到中軍已經下馬等候的曹操麵前,翻身下馬,走上前躬身行一禮,道:“末將見過車騎將軍。”
曹操上前將他扶起,道,“什麽也不要問,現在,立刻帶著你的前軍向西走。”
曹洪愣了下,但還是抱拳拱手,道:“末將領命。”而在他轉身離開的一刻,他同時看到了樂進的身影,兩人隻打了一個照麵,沒有說話,各自離開。
李典來到曹操麵前,李典今天不過不過十八歲,卻長得虎背熊腰,身材壯碩,雙眸明亮,雖然和所有武人一樣,都很粗糙,是典型的武夫形象,但他卻十分喜好學問,崇尚儒雅,尊重賢士,厭惡與別人爭功,考慮別人沒考慮到的,說別人沒說過的,所以在軍中雖然年紀小,但卻有長者之稱。
別看李典才十八歲,都連沒有及冠,可他在軍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員老將了,早在曹操討董時就已經來到了曹操帳下,年紀輕輕就已經從軍。
其實對於李典其人,劉瀾對他還是有些了解的,不過在後世對李典的爭論則比較大,最主要的一點則是對於他的生年。
李典死時為215年,三十六歲薨,從中推斷他為180年。那麽問題來了,他在投效曹操時,年紀不過13歲。
如此年紀,直接就被曹操委以將官任命,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所以會不會是李典出生卒年有誤,並非三十六歲薨,而是四十六歲薨或者是其他一個年紀,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李典的出生就絕對要早於180年,很可能是174年。
不過這一切都在討董時被劉瀾確認了,小小年紀的李典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而且他也並沒有去領兵,隻不過是一個虛職,這一點與當初的閆誌有些像,他們倆在曹操和劉瀾身邊,其實更像是‘警衛員’一樣的存在。
而兩人都有著極強的天賦,就像閆誌跟著劉瀾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在遼東獨當一麵,那一年也不過十六歲,而李典,時間也不是很多,十五歲,這個年齡和閆誌一樣,而且這個年齡已經開始徹底發育,幾乎是半年時間便長到現在的模樣。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曹操自然會對李典加以任用,而他也沒有辜負曹操對他的厚望,
最初李典來投曹操,是跟著他的伯父李乾來從軍,所在的部隊也是李乾的私人部曲,隻不過小小年紀的李典被曹操看重在討董時期一直在他身邊跟隨,之後這樣的情形一直發生,後李乾被害,曹操把李乾的部曲交由其子李整率領,直到興平二年曹操平定兗州,李整因為平定兗州各縣有功,遷為青州刺史。李典便跟隨李整大哥離去,到部隊鍛煉,但一年過後李整又死了,李典則被曹操調任潁陰令,後為中郎將,並統領李整的部隊,由於李典素以學識見長,出則可為將,入則可治民,所以曹操在見到了他在軍隊的才幹之後又他試著管理百姓,適濟陰郡離狐縣劃為兗州一郡,曹操遂以為離狐郡太守。
而這一回,曹操專程把他從離狐郡太守位置上調了過來,這一點真的和滿寵有點相似,對於這樣的少年英傑來說,治民是沒什麽不可,但是真的取材了,把他用到部隊,才是真正的人盡其才。
而且曹操一點也不小家子氣,不僅讓他統領著李整的私曲,還多給了他五千山陽軍,成了統領後軍的一員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