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天下,袁氏兄弟二人在當世乃是大批官吏的首腦人物,這些官員,有袁家故吏,也有袁家弟子、門生,不過絕大多數人,卻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授業關係完全是在察舉、征辟中對他們進行優先關照。
正是因為袁家的原因,他們才能夠進入仕途,自然而然,會以袁家馬首是瞻,然而袁家卻因為袁氏兄弟的反目而分成梁大陣營,自詡為袁家當代家主的袁術,真正崛起可以說正是因為討董,借由劉表,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而他又借此機會上表,讓孫堅做豫州刺史,將這頭江東猛虎徹底拉攏在身邊。
可以說逢此亂世的袁術在這時期可謂盡得天時地利人和,此時的袁術,已經大有天下誰與爭鋒之勢了。
但與同樣在冀州崛起的袁紹一樣,兩人想要真正稱雄,首先要麵對的強敵便是董卓,所以兄弟二人開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也是唯一一次合作。
討董。
可是當在董卓陳宮趕到關西之後,兩人便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可以說這時期的袁氏兄弟是最為輝煌的時刻,可是在對待漢天子的問題上,兩人卻產生了不大不小的問題,對於漢獻帝劉協,袁紹顯然是無法認同的,先不說他乃董卓所立,就說當初靈帝在立太子時,袁紹可是總所周知支持著少帝劉辯,當然這雖然有著故大將軍的原因,可現在再去支持漢獻帝,不僅等於認同了董卓,而在劉協那裏,他又會是什麽樣的一個想法,加入有一天他的羽翼豐滿,自己會不會因為過往而惹上麻煩,這些事情,現任都是他顧慮的原因所在。
所以他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另立劉虞為天子。
反觀袁術,隨著實力的壯大,他的野心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如此亂世之下,他不僅沒有選擇支持現任的天子,更不像袁紹那樣去另立天子,而是自己做起了皇帝夢,於是在立劉虞為天子的事情上,兄弟二人便發生了矛盾,產生了分析,直至最後關係破裂,乃至與勢如水火。
然而,隨著袁術的實力越來越大,他不僅與袁紹反目成仇,更同近鄰劉表翻了臉,甚至連同為聯盟的陶謙也在防備著他,可以說,袁術短短數年時間便從關東最大的勢力,儼然諸侯之首變成今日如此四麵楚歌的情形,與他樹敵過多不無關係。
當此之時,袁家故吏紛紛離他而去,就連同為袁家分支的陳郡袁氏當代家主袁渙也對他忍無可忍,甚至麵對曹操的拉攏,已然有棄袁術而去的想法,這時候的袁術,已經眾叛親離,如此一來,袁術真實的情況,要比外人說想象的更為困苦難堪。
可是袁術不甘心,並不想承認自己在壽春的失敗,不僅如此,皇帝夢對他來說,變得更為迫切,然而當九江之戰開啟之後,他的既定方針就不得不推後,而隨著戰事的深入,他變得越來越被動,不過連他也沒想到,自己在軍事上的失利,反而還因禍得福,換來了與他反目的袁紹全力支持,甚至連曹操也主動與他聯係。
這在數年前,絕對是不可想象的,不僅這兩人不會主動上門,就算是來了,袁術也不會搭理接見他們。
可是現在的情況,對於袁術來說,是真的十分危急了,讓向來高傲的袁術不得不放下麵子,去接待他向來瞧不上的二人派來的世界,雖然袁紹和曹操在他眼中都可以說是卑劣之人,但是,在巨大的威脅之下,他必須得把這些高傲統統拋棄。
不過喝他們見過之後,袁術那是大發雷霆,回到內府之後,當場就仗殺了數名侍女,這才算是把心中的怒火全都給發泄了出去。
說實話,來的這幾位年輕人,雖然是來談聯合的事宜,可說白了,就是來羞辱自己的,竟說他們不出兵的話,他將危在旦夕,這些實話,大家心裏明白就行了,可當眾說出來,是什麽意思?
不就是為了羞辱自己嗎,這八成是袁紹在背後事宜的,是他特意叮囑這使節見到自己之後就要如此說,可偏生袁術為了顧全大局,就算心中如何暴怒,也必須強忍著心中怒火,他明白,想要報今日之仇,就必須要忍常人說不能忍,隻有把劉瀾擊退了,他才能再未來的某一日,報今日的一箭之仇。
他的氣消了,然後便派了楊弘去驛館私下拜訪使節,不管是金錢美女,隻要能讓他們出兵,能讓自己盡可能的保全自己,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種事情,明麵上不一定能辦成,可私下裏,美酒美女再加上金燦燦的黃金防那一放,這世上沒幾個人能抵擋得住誘惑。
但這一切,袁術說表現出來的誠意,卻反而讓袁紹猶豫,包括曹操,居然來使言說他將與劉瀾決一死戰,用這樣的方式逼著自己加入他們與劉瀾做一個徹底了斷。
袁紹猶豫了,年輕時候,他就被這個曹操耍的團團轉,深知他的為人,若沒有大利益的話,他絕不可能如此不顧一切。
這時期的袁紹,可以說不僅是把劉瀾視為最大的威脅,同樣也將曹操與袁術視作潛在的威脅,他如果當真大舉出兵,消滅了劉瀾,那麽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兩到三年之內,他將難以發動任何大規模的戰役。
可在這段時間之內,得到了劉瀾地盤的曹操和袁術,卻有著充裕的時間去消化,而這顯然是袁紹說不能容忍的。
而且,當三家合力要消滅劉瀾,那劉瀾絕對是要臨死反撲的,反撲誰,不用想也能夠明白,他是三家的主心骨,肯定是要與他死拚到底,如果被消耗太多的話,那可就不是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他的目的,可是想著袁術和曹操去和劉瀾消耗呢,所以說當聽說曹操要和劉瀾決死一戰之後,他立時下令顏良,暫時不要出兵臨淄,當然對曹操的回複,他當然不會這麽說,反而說的大義凜然,若論起忽悠人的手段,現在的袁紹可一點不比曹操差,甚至若有機會的話,他還真想和曹操切磋切磋。
可以說,不提那位從出生到現在一路上順風順水的袁術,就說他和曹操,兩人這些年其實都挺難的,如果不是因為曹操給他任命的那個勞什子的太尉,袁紹是不會像現在這麽去防備他的,始終都拿他當做自己的知己,畢竟兩人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又是兒時好友,袁紹不管幫襯誰,首先也要管曹操,可他卻發現,曹操卻是白眼狼,再讓他毫無保留的去幫襯他,他怎麽可能做得到?
可以說,當曹操迎接獻帝,任命他為太尉的命令傳達到鄴城後,袁紹在房中考慮這個問題整整一天一夜,甚至在當時袁紹都打算直接就提兵兗州,若非大戰剛剛結束,早已成型,可最後,若不是曹操把大將軍讓了出來,這件事情不算完。
而在看到大將軍任命的一刻,袁紹心中甚至覺得十分好笑,曹操這是何苦呢,非要等踢到鐵板,吃了苦頭,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嗎?
當下人的想要翻身做主人?
也不想想,你能有今日,難道真的是因為你有多大的本事不成,還不是因為他這顆大樹的存在,才能有你好乘涼的今日?
不懂知恩圖報,這樣的白眼狼,袁紹又怎麽可能放任他去做大,最後,自己死,那也一定是被其說害。
袁紹有這個想法,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曹操能有這個實力?再給他十年,他也不會對冀州造成任何威脅。
然而他們這些對曹操的不屑,卻並沒有讓袁紹放心,不僅如此,反而更加忌憚,相比於人人都害怕的劉瀾,反倒是最沒有威脅的那一個,原因很簡單,如果劉瀾真打算要對付自己,那麽最好的時機不是現在,而是在冀州之戰之後,或者是在入主徐州之後,那時候如果他能夠與公孫瓚南北夾擊的話,那他就絕不可能消滅公孫瓚,甚至還有被擊敗的可能,可是劉瀾並沒有,反而一直向南發展,就算是在青州兩次將他擊敗,也不過隻是與他簽訂互不侵犯的約定,而不是乘勝追擊,渡過黃河進入冀州。
這番話,當袁紹提出來的一刻,場中所有人的文武全都無言以對。
袁紹可以說直指關鍵,劉瀾在入主徐州之後,所想說做,就沒有想過去與他們起正麵衝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派個臧霸去青州,做他們之間的緩衝,雖然臧霸看起來是公孫瓚所任命接替戰死的田楷出任的青州刺史,可背後,卻還是劉瀾的影子,可是劉瀾對他的掌控,卻並沒有外界傳聞那麽深,甚至很難真正的指揮他。
服管不服調,這才是最真實的寫照,所以就這一點,就說明了一切問題,不然的話,劉瀾重心在北,那麽青州之將,就絕不會是臧霸,而是關羽,可現在關羽再哪呢,在秣陵,甚至劉瀾在徐州都沒有留下多少主力。
雖然這是因為公孫瓚戰死之後的重心南移,可何嚐不是劉瀾這些年重心一直放在南方的關鍵所在。
當然,劉瀾的真正目的,也完全可能是避敵鋒芒,借刀殺人。
這個說法乃是由國土等潁川係說提出,當然了,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他又該如何選擇?
就算這就是劉瀾的詭計,劉瀾就是要避戰,那麽袁紹說能麵對的敵人,就隻能是曹操,他要發展,要擴大勢力地盤,在無法從劉瀾手中得到的前提下,難道就這麽放任不管了?
不能,他隻能去對付曹操,又或者借道去對付劉瀾,可是借道對付劉瀾,又隻會讓曹操獲得好處。
這對他來說,實力得不到任何增長,反而還會被消耗,得不償失。
不過別忘了,在冀州,可不僅僅隻有一個老謀深算的潁川郭圖,還有沮授和田豐,這麽多年過去,田豐已經被他排除在權力的核心,可沮授完全取代了他,而爭是在他的出謀劃策之下,已經在他的舉薦之下,才最終有了麴義掛帥擊敗公孫瓚。
在這最重要的時刻,袁紹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妨聽一聽沮授有何建議,而他的選擇卻是坐山觀虎鬥甚至是逐漸蠶食,絕不主動挑起任何超過五萬人以上大規模的戰鬥,現在的他們,尤其是在大戰之後,首先要做的不是開啟第二場無休止的戰爭,而是要養精蓄銳,休養生息,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最終取得逐鹿中原可能,反之現在就去與劉瀾決一死戰,最終的結果不管好壞壞,必然得不償失,對於他們來講,都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袁紹懂了,真聽懂了,然而,在潁川係與南陽係的誘惑之下,袁紹又改變了主意,所謂站得高看得遠,他以為自己看得夠遠了,將青州奪下,拿到入主中原的跳板,可是他卻忽略了這背後的凶險。
不過好在,關鍵時刻又是沮授,讓袁紹能夠有所收斂,最少在南下青州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說著先在青州站穩腳跟,可以說,有了前一次高覽的狼狽而逃,這一回袁紹確實更謹慎了。
不過事態的發展,卻有些超出他的控製,隨著九江戰事的拖延,讓袁紹越來越有些懊悔自己的謹小慎微,如果他能更堅定一些,這時候,想必早已經奪下了整個青州,如果這時候再去按照沮授的建議,開始同化青州,想必人心早已再他這裏了。
袁紹越來越後悔自己聽從了沮授的建議,可是就在他準備出擊奪下青州的一刻,曹操來使傳信,卻讓他放棄了這樣的打算,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讓曹操先去探一探如今徐州的水到底有多深,再看看劉瀾的反應,到時候他再坐收漁翁之利,取得青州,陳兵琅琊,如果曹操取勝,他則退兵,如果劉瀾取勝,他則助曹操一臂之力,反正就是,不讓劉瀾敗的太快,也不能讓曹操再獲取任何實際利益。
正是因為袁家的原因,他們才能夠進入仕途,自然而然,會以袁家馬首是瞻,然而袁家卻因為袁氏兄弟的反目而分成梁大陣營,自詡為袁家當代家主的袁術,真正崛起可以說正是因為討董,借由劉表,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而他又借此機會上表,讓孫堅做豫州刺史,將這頭江東猛虎徹底拉攏在身邊。
可以說逢此亂世的袁術在這時期可謂盡得天時地利人和,此時的袁術,已經大有天下誰與爭鋒之勢了。
但與同樣在冀州崛起的袁紹一樣,兩人想要真正稱雄,首先要麵對的強敵便是董卓,所以兄弟二人開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也是唯一一次合作。
討董。
可是當在董卓陳宮趕到關西之後,兩人便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可以說這時期的袁氏兄弟是最為輝煌的時刻,可是在對待漢天子的問題上,兩人卻產生了不大不小的問題,對於漢獻帝劉協,袁紹顯然是無法認同的,先不說他乃董卓所立,就說當初靈帝在立太子時,袁紹可是總所周知支持著少帝劉辯,當然這雖然有著故大將軍的原因,可現在再去支持漢獻帝,不僅等於認同了董卓,而在劉協那裏,他又會是什麽樣的一個想法,加入有一天他的羽翼豐滿,自己會不會因為過往而惹上麻煩,這些事情,現任都是他顧慮的原因所在。
所以他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另立劉虞為天子。
反觀袁術,隨著實力的壯大,他的野心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如此亂世之下,他不僅沒有選擇支持現任的天子,更不像袁紹那樣去另立天子,而是自己做起了皇帝夢,於是在立劉虞為天子的事情上,兄弟二人便發生了矛盾,產生了分析,直至最後關係破裂,乃至與勢如水火。
然而,隨著袁術的實力越來越大,他不僅與袁紹反目成仇,更同近鄰劉表翻了臉,甚至連同為聯盟的陶謙也在防備著他,可以說,袁術短短數年時間便從關東最大的勢力,儼然諸侯之首變成今日如此四麵楚歌的情形,與他樹敵過多不無關係。
當此之時,袁家故吏紛紛離他而去,就連同為袁家分支的陳郡袁氏當代家主袁渙也對他忍無可忍,甚至麵對曹操的拉攏,已然有棄袁術而去的想法,這時候的袁術,已經眾叛親離,如此一來,袁術真實的情況,要比外人說想象的更為困苦難堪。
可是袁術不甘心,並不想承認自己在壽春的失敗,不僅如此,皇帝夢對他來說,變得更為迫切,然而當九江之戰開啟之後,他的既定方針就不得不推後,而隨著戰事的深入,他變得越來越被動,不過連他也沒想到,自己在軍事上的失利,反而還因禍得福,換來了與他反目的袁紹全力支持,甚至連曹操也主動與他聯係。
這在數年前,絕對是不可想象的,不僅這兩人不會主動上門,就算是來了,袁術也不會搭理接見他們。
可是現在的情況,對於袁術來說,是真的十分危急了,讓向來高傲的袁術不得不放下麵子,去接待他向來瞧不上的二人派來的世界,雖然袁紹和曹操在他眼中都可以說是卑劣之人,但是,在巨大的威脅之下,他必須得把這些高傲統統拋棄。
不過喝他們見過之後,袁術那是大發雷霆,回到內府之後,當場就仗殺了數名侍女,這才算是把心中的怒火全都給發泄了出去。
說實話,來的這幾位年輕人,雖然是來談聯合的事宜,可說白了,就是來羞辱自己的,竟說他們不出兵的話,他將危在旦夕,這些實話,大家心裏明白就行了,可當眾說出來,是什麽意思?
不就是為了羞辱自己嗎,這八成是袁紹在背後事宜的,是他特意叮囑這使節見到自己之後就要如此說,可偏生袁術為了顧全大局,就算心中如何暴怒,也必須強忍著心中怒火,他明白,想要報今日之仇,就必須要忍常人說不能忍,隻有把劉瀾擊退了,他才能再未來的某一日,報今日的一箭之仇。
他的氣消了,然後便派了楊弘去驛館私下拜訪使節,不管是金錢美女,隻要能讓他們出兵,能讓自己盡可能的保全自己,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這種事情,明麵上不一定能辦成,可私下裏,美酒美女再加上金燦燦的黃金防那一放,這世上沒幾個人能抵擋得住誘惑。
但這一切,袁術說表現出來的誠意,卻反而讓袁紹猶豫,包括曹操,居然來使言說他將與劉瀾決一死戰,用這樣的方式逼著自己加入他們與劉瀾做一個徹底了斷。
袁紹猶豫了,年輕時候,他就被這個曹操耍的團團轉,深知他的為人,若沒有大利益的話,他絕不可能如此不顧一切。
這時期的袁紹,可以說不僅是把劉瀾視為最大的威脅,同樣也將曹操與袁術視作潛在的威脅,他如果當真大舉出兵,消滅了劉瀾,那麽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的兩到三年之內,他將難以發動任何大規模的戰役。
可在這段時間之內,得到了劉瀾地盤的曹操和袁術,卻有著充裕的時間去消化,而這顯然是袁紹說不能容忍的。
而且,當三家合力要消滅劉瀾,那劉瀾絕對是要臨死反撲的,反撲誰,不用想也能夠明白,他是三家的主心骨,肯定是要與他死拚到底,如果被消耗太多的話,那可就不是他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他的目的,可是想著袁術和曹操去和劉瀾消耗呢,所以說當聽說曹操要和劉瀾決死一戰之後,他立時下令顏良,暫時不要出兵臨淄,當然對曹操的回複,他當然不會這麽說,反而說的大義凜然,若論起忽悠人的手段,現在的袁紹可一點不比曹操差,甚至若有機會的話,他還真想和曹操切磋切磋。
可以說,不提那位從出生到現在一路上順風順水的袁術,就說他和曹操,兩人這些年其實都挺難的,如果不是因為曹操給他任命的那個勞什子的太尉,袁紹是不會像現在這麽去防備他的,始終都拿他當做自己的知己,畢竟兩人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又是兒時好友,袁紹不管幫襯誰,首先也要管曹操,可他卻發現,曹操卻是白眼狼,再讓他毫無保留的去幫襯他,他怎麽可能做得到?
可以說,當曹操迎接獻帝,任命他為太尉的命令傳達到鄴城後,袁紹在房中考慮這個問題整整一天一夜,甚至在當時袁紹都打算直接就提兵兗州,若非大戰剛剛結束,早已成型,可最後,若不是曹操把大將軍讓了出來,這件事情不算完。
而在看到大將軍任命的一刻,袁紹心中甚至覺得十分好笑,曹操這是何苦呢,非要等踢到鐵板,吃了苦頭,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嗎?
當下人的想要翻身做主人?
也不想想,你能有今日,難道真的是因為你有多大的本事不成,還不是因為他這顆大樹的存在,才能有你好乘涼的今日?
不懂知恩圖報,這樣的白眼狼,袁紹又怎麽可能放任他去做大,最後,自己死,那也一定是被其說害。
袁紹有這個想法,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曹操能有這個實力?再給他十年,他也不會對冀州造成任何威脅。
然而他們這些對曹操的不屑,卻並沒有讓袁紹放心,不僅如此,反而更加忌憚,相比於人人都害怕的劉瀾,反倒是最沒有威脅的那一個,原因很簡單,如果劉瀾真打算要對付自己,那麽最好的時機不是現在,而是在冀州之戰之後,或者是在入主徐州之後,那時候如果他能夠與公孫瓚南北夾擊的話,那他就絕不可能消滅公孫瓚,甚至還有被擊敗的可能,可是劉瀾並沒有,反而一直向南發展,就算是在青州兩次將他擊敗,也不過隻是與他簽訂互不侵犯的約定,而不是乘勝追擊,渡過黃河進入冀州。
這番話,當袁紹提出來的一刻,場中所有人的文武全都無言以對。
袁紹可以說直指關鍵,劉瀾在入主徐州之後,所想說做,就沒有想過去與他們起正麵衝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派個臧霸去青州,做他們之間的緩衝,雖然臧霸看起來是公孫瓚所任命接替戰死的田楷出任的青州刺史,可背後,卻還是劉瀾的影子,可是劉瀾對他的掌控,卻並沒有外界傳聞那麽深,甚至很難真正的指揮他。
服管不服調,這才是最真實的寫照,所以就這一點,就說明了一切問題,不然的話,劉瀾重心在北,那麽青州之將,就絕不會是臧霸,而是關羽,可現在關羽再哪呢,在秣陵,甚至劉瀾在徐州都沒有留下多少主力。
雖然這是因為公孫瓚戰死之後的重心南移,可何嚐不是劉瀾這些年重心一直放在南方的關鍵所在。
當然,劉瀾的真正目的,也完全可能是避敵鋒芒,借刀殺人。
這個說法乃是由國土等潁川係說提出,當然了,這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如果真發生這樣的事情,那他又該如何選擇?
就算這就是劉瀾的詭計,劉瀾就是要避戰,那麽袁紹說能麵對的敵人,就隻能是曹操,他要發展,要擴大勢力地盤,在無法從劉瀾手中得到的前提下,難道就這麽放任不管了?
不能,他隻能去對付曹操,又或者借道去對付劉瀾,可是借道對付劉瀾,又隻會讓曹操獲得好處。
這對他來說,實力得不到任何增長,反而還會被消耗,得不償失。
不過別忘了,在冀州,可不僅僅隻有一個老謀深算的潁川郭圖,還有沮授和田豐,這麽多年過去,田豐已經被他排除在權力的核心,可沮授完全取代了他,而爭是在他的出謀劃策之下,已經在他的舉薦之下,才最終有了麴義掛帥擊敗公孫瓚。
在這最重要的時刻,袁紹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妨聽一聽沮授有何建議,而他的選擇卻是坐山觀虎鬥甚至是逐漸蠶食,絕不主動挑起任何超過五萬人以上大規模的戰鬥,現在的他們,尤其是在大戰之後,首先要做的不是開啟第二場無休止的戰爭,而是要養精蓄銳,休養生息,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最終取得逐鹿中原可能,反之現在就去與劉瀾決一死戰,最終的結果不管好壞壞,必然得不償失,對於他們來講,都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袁紹懂了,真聽懂了,然而,在潁川係與南陽係的誘惑之下,袁紹又改變了主意,所謂站得高看得遠,他以為自己看得夠遠了,將青州奪下,拿到入主中原的跳板,可是他卻忽略了這背後的凶險。
不過好在,關鍵時刻又是沮授,讓袁紹能夠有所收斂,最少在南下青州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說著先在青州站穩腳跟,可以說,有了前一次高覽的狼狽而逃,這一回袁紹確實更謹慎了。
不過事態的發展,卻有些超出他的控製,隨著九江戰事的拖延,讓袁紹越來越有些懊悔自己的謹小慎微,如果他能更堅定一些,這時候,想必早已經奪下了整個青州,如果這時候再去按照沮授的建議,開始同化青州,想必人心早已再他這裏了。
袁紹越來越後悔自己聽從了沮授的建議,可是就在他準備出擊奪下青州的一刻,曹操來使傳信,卻讓他放棄了這樣的打算,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讓曹操先去探一探如今徐州的水到底有多深,再看看劉瀾的反應,到時候他再坐收漁翁之利,取得青州,陳兵琅琊,如果曹操取勝,他則退兵,如果劉瀾取勝,他則助曹操一臂之力,反正就是,不讓劉瀾敗的太快,也不能讓曹操再獲取任何實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