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吳郡,劉瀾更關心九江的戰事,當然對於吳郡那個許貢劉瀾也是久聞大名了,曆史上的孫策,可不就是死在他的門客手中而非那個於吉老道,不過除此之外,許貢還真掀不起什麽大浪來,所以對於吳郡的局勢,劉瀾還真沒什麽可擔心的,畢竟吳郡的局勢可遠遠沒有九江的複雜,在九江,一個張勳一個紀靈再加上一個孫策就夠讓他頭疼的了,雖然孫策已經跑到了長沙。
這消息還是從陳到那傳來的,到了長沙之後,陳果才找到機會將消息傳遞出來,這讓劉瀾徹底記住了張勳這個人,可偏生又全沒有辦法,不管怎麽說他都是劉表任命的長沙太守,就算關係不好,當他也不能貿然出兵,這件事還得和劉表討論下,最少也要先探一探他的口風,不然的話,他輕舉妄動,雖然可以解決孫策這個麻煩,可是他好不容易拉攏到的劉表也就徹底開罪了,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一個選項。
更何況現在的局勢也容不得他分兵或者是集齊大軍去長沙,不然的話張飛那裏也就等於功虧一簣了,而最讓他忌憚的第三個原因,則是那個當今天下最為強大的勢力袁紹,以及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聽說他現在已經開始撤兵了,當然這裏麵有張寧黃巾軍襲擾的原因,可更多的原因還不是又想借著自己被困九江時撈一些好處?
畢竟他現在身陷在宛城的泥沼中,弊大於利,繼續拖下去,遠不如撤兵看看能不能從他身上撈一些好處回來。
在太史慈發兵陽羨之前,許貢已經向袁術求援了,但袁術雖然給予了保證,可其實他現在所能做的並不多,不過他卻有派人去聯係了曹操,這是劉瀾獲得的最新情報,這也是曹操之所以從完成撤兵的根本關鍵,他是真的在考慮與袁術聯合,以共同對付劉瀾,但就像袁紹始終按兵不動一樣,他也認為現在的時機還沒有成熟,這其實完全是因為第二次徐州之戰,若不是袁術突然撤兵,徐州之戰也不會最後落得那麽一個後果,所以說現在的情況,袁術完全是自食其果,曹操並不相信他,甚至認為他派人對他取得聯係,隻不過是想著盡快從與劉瀾的戰鬥中脫身,好讓他的青州軍去送死,這樣的事情,幹過一次,就不會在去幹第二次,所以曹操格外謹慎,最少這一回他要等到袁術無法脫身之後再發兵,當然他並沒有忘記袁紹,這一回他是不會再去當這個出頭鳥了,在吸取教訓之後,與郭嘉達成一致,對付劉瀾,在軍事行動之前,政治上的一些行動也不可少,畢竟他們現在最大的王牌,可不是青州軍,而是獻帝!
而對於劉瀾奪取吳縣、會稽,其實這是明白的事情,這個世上沒有人能阻攔他,最多隻是拖延,但也是早晚被劉瀾奪取的事情罷了,所以說,在這一點上,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和袁術一樣,都是有著一定默契的,如果劉瀾僅僅隻是打九江的話,曹操是不太可能這麽快就撤兵的,因為在第二次徐州之戰結束之後,曹操與郭嘉、荀彧等人雖然做出了西進開辟完成的決策,可是也不會讓劉瀾輕易就奪取吳縣,會給予他一些壓力,政治上以及軍事上,而在聽說他出兵吳縣之後,所以當袁術派出使節之後,兩人幾乎是一拍即合。
當然,對於袁術他是不相信的,或者說對於袁氏兄弟他是不相信的,最簡單一點,袁紹想要的是青州,袁術想要的是江東還是徐州,或者兩者他都想要?又或者說,他隻是單純的想盡快抽身。
所以對於袁術他並不知道他的胃口到底是什麽,反觀袁紹倒也好辦,真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比任何人都更謹慎,如果他隻是要江東,那麽大家皆大歡喜,袁紹得青州,他得徐州,袁術取江東,可如果袁術也想染指徐州的話,那麽首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平衡利益,第二次徐州之戰,可以說就是因為分贓不均導致最後功敗垂成,大家各有心思,都想著在戰勝劉瀾之後如何去算計對方,結果反被劉瀾個個擊破,而現在的曹操在吸取教訓之後,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先擊敗劉瀾,再去考慮之後的分贓,可是別人卻未必能有這個覺悟,所以他一旦貿然出兵,很可能是為別人做嫁衣,甚至是為自己引狼入室,畢竟到時候袁紹南下,處在他的威脅之下的可不隻有袁術,還有他。
曹操回到許都,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徐州,在徐州城的趙雲現在是他的主要對手,甚至在地圖之上,他刻意在徐州城畫了一個大紅圈,每一次議事,所有人都能看到,也都明白曹操的深意,可是對於曹操這樣的表現,劉瀾反而放心了,他明白曹操的意思,可他更清楚,徐州反而是安全的,最少現在是,他可有不用去過多考慮,但是並不等於他可有視而不見,
潯縣之圍,要準備開始解除了,下令部隊撤到九江,不過這道命令在將要傳到之時,被放棄了,因為他收到了張飛傳來的最新消息。
徐庶沒有讓他失望,他準確計算到了紀靈的逃跑路線,那麽這樣一來,潯縣之圍就不能解,最少在餘汗縣之戰結束之前不能撤。
但從信報來看,反而讓劉瀾的目光不得不轉向了吳縣,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沒人願意讓他輕易奪下吳縣會稽,所以他遲遲沒有動這兩郡,而現在看起來,吳縣之戰要緩一緩了,畢竟這個時候,一切以九江之戰為先,隻要能吃掉紀靈,就算晚打幾日吳縣也不要緊,當然了現在最主要的就是不逼著曹操和袁紹出兵。
這樣一來,恐怕袁術是最不甘心的了,而他卻可以保證,隻要吳縣一日不易主,那曹操就一日不會出兵,而曹操不出兵,袁紹短時間內南下的可能就不大,別看他現在張牙舞爪,號稱隨時便會南下,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更像是在集中兵力,隻要大軍沒有徹底集結,或者說沒有曹操這個盟友相助,他短時間內是不會出兵的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九江之戰,劉瀾不能說成功,但也不能說失敗,最少劉瀾戰前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但是如果能夠預料到把袁紹和曹操再一次吸引到他身上的話,劉瀾是絕不會來九江的,畢竟孫策最後還是跑了,可如果能夠消滅紀靈的話,那這一戰就結果來說,他還是很滿意的,隻要能消滅紀靈,這就為日後消滅袁術創造了條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得大於失。
而且,刻意避開袁紹和曹操也不是回事,畢竟在當今的天下格局中,這兩人終歸都是劉瀾所無法繞過去的兩個人,這個坎現在不去解,等以後就更不好解了。
既然早麵對晚麵對遲早要麵對,那麽就不如現在就再來一次徐州之戰,將兩人再敗一回,當然了,這一戰必須要在他準備之後,而現在可不是最佳時機,所以吳縣還不能動,等他從九江撤兵,就可以大膽去攻吳縣了,到時候他曹操反應過來,也晚了。
當即,劉瀾去信給太史慈,讓他暫緩攻打吳縣,這個時候他得到的吳縣騎兵是他剛奪取陽羨,稍作休整就會進攻吳縣,而以太史慈加張頜的組合,別說是輕易奪取吳郡了,連帶著把會稽拿下都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劉瀾在信中說的很直接,要麽圍而不攻,要麽幹脆就駐守毗陵,對吳縣保持著攻勢。
毗陵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靠近著丹陽郡更緊挨著吳縣,進可攻退可守,雖然境內山越比較頭疼,可有他們這支大軍駐守,山越人也翻不起什麽大浪,至於許貢,自然更不會有什麽威脅,除非他敢再來挑釁,若真是那樣,那就是真找死了,到時候劉瀾也就不會攔著了。
可是,讓他真正沒想到的卻是,在他的信傳到太史慈處時,太史慈卻把一封許貢求和的回書給他送了過來,信上的內容讓劉瀾氣得罵娘,這個許貢還真夠無恥的,用他們占據的兩個縣來換取和談的機會,這當然被太史慈拒絕了,可沒想到劉瀾卻給他穿了一份暫緩進攻的急件,現在好了,這邊剛拒絕了人家的和談,現在再去主動談,那許貢隻會得寸進尺,隨即,給太史慈回複了一封信,創造機會和談收兵,如無可能,圍而不打。
~~~~~~~~~~~
餘汗縣內,紀靈率領的壽春軍很快就被淹沒在了秣陵軍密集的箭雨裏,但隨著壽春軍快速做出反應後,大範圍的傷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壽春軍開始依托盾牌的掩護,破壞搬離著拒馬和鹿角。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壽春軍開始快速前進著,並迅速向前方的秣陵軍接近著。
秣陵軍的弩機看似氣勢洶洶,可在敵軍有所防備之後,大半的弩箭都失去了作用,在秣陵軍中指揮戰鬥的樂蒙臉上終於變得嚴肅起來,看向了身邊的岑寧,之前臉上還流露著笑容的他,是真沒想到,原來這些壽春軍還真有點能耐,而並非是岑寧自己的問題。
他開始認真對待起來,之前他把這一切都歸咎到是岑寧指揮有誤,給了不堪一擊的壽春軍可乘之機,現在看來是他對困難估計不足,甚至沒有聽岑寧的勸告,可是人性卻又是如此,有的時候,就算是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得不錯下去,這個時候,他可不會去主動承認錯誤。
敵軍的距離越來越近,眼見著突破了他不知的鹿角陣,離他們不過一箭之地了,他將長槍一提,大吼一聲,向壽春軍發起了主動衝鋒,隨後,秣陵軍在他的率領下,衝殺了上去,他們發出了震動山河的呐喊著,大叫著,向壽春軍衝殺而去。
對麵的壽春軍,足有兩萬,而他們不到五千,可如此懸殊的實力,樂蒙依然選擇主動進攻,絕不是他瘋了,而是因為他清楚,在兵力並不占優的情況下,想要有所收獲,甚至是以少勝多,那麽主動出擊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這能極大的鼓舞士氣,而一味死守,反而可能在敵軍的猛攻之下陷入恐慌,一旦被敵軍猛烈進攻之下突破防線,那將會演變成一場大潰敗,到時候敵軍就能夠長驅直入,如果因此而把第三道防線一並突破了,那他就是罪人!
在他的率領下,秣陵軍個個奮勇廝殺,嚎叫著向敵軍攻去。
突然的出擊殺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他們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如同巨浪一般,瞬間就把壽春軍淹沒在巨浪之中,所過之處,屍骸遍地。
尤其是一馬當先的樂蒙,在他的長槍之下,皆是一擊斃命,每一槍都直指敵軍要害,在他的帶領下,壽春軍無不是神色慌亂的開始四散而逃,雖然紀靈也有過幾次結陣還擊,但顯然,在被動之下的應急這一項,他遠不如紀毣。
壽春軍開始不斷後退,人心惶惶,越來越有崩潰的趨勢,見此,不僅是樂蒙,就連岑寧也選擇了主動出擊,雖然他和他帳下隻短暫休息了不到半個時辰,但這已經足夠了,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再添一把火,當然這把火最後能燒多旺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他隻是助樂蒙一臂之力罷了。
在他也殺入敵軍之後,原本就是一邊倒的廝殺,變得更像是在屠殺了,壽春軍再也沒有抵抗的勇氣,紛紛落荒而逃,隨著一個個向後逃命,恐慌開始蔓延,很多人甚至不知前方發生了何事也跟著逃跑,人群瘋狂逃命,這就是樂蒙主動出擊想要達到的目的,而現在他要看到的結果出現了,壽春軍崩潰了,他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加大了進攻的力度。
可是,當他們的推進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他們居然被包圍了,而從始至終,這一切,都是敵軍的圈套,紀靈的圈套。
這消息還是從陳到那傳來的,到了長沙之後,陳果才找到機會將消息傳遞出來,這讓劉瀾徹底記住了張勳這個人,可偏生又全沒有辦法,不管怎麽說他都是劉表任命的長沙太守,就算關係不好,當他也不能貿然出兵,這件事還得和劉表討論下,最少也要先探一探他的口風,不然的話,他輕舉妄動,雖然可以解決孫策這個麻煩,可是他好不容易拉攏到的劉表也就徹底開罪了,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一個選項。
更何況現在的局勢也容不得他分兵或者是集齊大軍去長沙,不然的話張飛那裏也就等於功虧一簣了,而最讓他忌憚的第三個原因,則是那個當今天下最為強大的勢力袁紹,以及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聽說他現在已經開始撤兵了,當然這裏麵有張寧黃巾軍襲擾的原因,可更多的原因還不是又想借著自己被困九江時撈一些好處?
畢竟他現在身陷在宛城的泥沼中,弊大於利,繼續拖下去,遠不如撤兵看看能不能從他身上撈一些好處回來。
在太史慈發兵陽羨之前,許貢已經向袁術求援了,但袁術雖然給予了保證,可其實他現在所能做的並不多,不過他卻有派人去聯係了曹操,這是劉瀾獲得的最新情報,這也是曹操之所以從完成撤兵的根本關鍵,他是真的在考慮與袁術聯合,以共同對付劉瀾,但就像袁紹始終按兵不動一樣,他也認為現在的時機還沒有成熟,這其實完全是因為第二次徐州之戰,若不是袁術突然撤兵,徐州之戰也不會最後落得那麽一個後果,所以說現在的情況,袁術完全是自食其果,曹操並不相信他,甚至認為他派人對他取得聯係,隻不過是想著盡快從與劉瀾的戰鬥中脫身,好讓他的青州軍去送死,這樣的事情,幹過一次,就不會在去幹第二次,所以曹操格外謹慎,最少這一回他要等到袁術無法脫身之後再發兵,當然他並沒有忘記袁紹,這一回他是不會再去當這個出頭鳥了,在吸取教訓之後,與郭嘉達成一致,對付劉瀾,在軍事行動之前,政治上的一些行動也不可少,畢竟他們現在最大的王牌,可不是青州軍,而是獻帝!
而對於劉瀾奪取吳縣、會稽,其實這是明白的事情,這個世上沒有人能阻攔他,最多隻是拖延,但也是早晚被劉瀾奪取的事情罷了,所以說,在這一點上,不管是袁紹還是曹操和袁術一樣,都是有著一定默契的,如果劉瀾僅僅隻是打九江的話,曹操是不太可能這麽快就撤兵的,因為在第二次徐州之戰結束之後,曹操與郭嘉、荀彧等人雖然做出了西進開辟完成的決策,可是也不會讓劉瀾輕易就奪取吳縣,會給予他一些壓力,政治上以及軍事上,而在聽說他出兵吳縣之後,所以當袁術派出使節之後,兩人幾乎是一拍即合。
當然,對於袁術他是不相信的,或者說對於袁氏兄弟他是不相信的,最簡單一點,袁紹想要的是青州,袁術想要的是江東還是徐州,或者兩者他都想要?又或者說,他隻是單純的想盡快抽身。
所以對於袁術他並不知道他的胃口到底是什麽,反觀袁紹倒也好辦,真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比任何人都更謹慎,如果他隻是要江東,那麽大家皆大歡喜,袁紹得青州,他得徐州,袁術取江東,可如果袁術也想染指徐州的話,那麽首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平衡利益,第二次徐州之戰,可以說就是因為分贓不均導致最後功敗垂成,大家各有心思,都想著在戰勝劉瀾之後如何去算計對方,結果反被劉瀾個個擊破,而現在的曹操在吸取教訓之後,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先擊敗劉瀾,再去考慮之後的分贓,可是別人卻未必能有這個覺悟,所以他一旦貿然出兵,很可能是為別人做嫁衣,甚至是為自己引狼入室,畢竟到時候袁紹南下,處在他的威脅之下的可不隻有袁術,還有他。
曹操回到許都,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徐州,在徐州城的趙雲現在是他的主要對手,甚至在地圖之上,他刻意在徐州城畫了一個大紅圈,每一次議事,所有人都能看到,也都明白曹操的深意,可是對於曹操這樣的表現,劉瀾反而放心了,他明白曹操的意思,可他更清楚,徐州反而是安全的,最少現在是,他可有不用去過多考慮,但是並不等於他可有視而不見,
潯縣之圍,要準備開始解除了,下令部隊撤到九江,不過這道命令在將要傳到之時,被放棄了,因為他收到了張飛傳來的最新消息。
徐庶沒有讓他失望,他準確計算到了紀靈的逃跑路線,那麽這樣一來,潯縣之圍就不能解,最少在餘汗縣之戰結束之前不能撤。
但從信報來看,反而讓劉瀾的目光不得不轉向了吳縣,他從一開始就知道沒人願意讓他輕易奪下吳縣會稽,所以他遲遲沒有動這兩郡,而現在看起來,吳縣之戰要緩一緩了,畢竟這個時候,一切以九江之戰為先,隻要能吃掉紀靈,就算晚打幾日吳縣也不要緊,當然了現在最主要的就是不逼著曹操和袁紹出兵。
這樣一來,恐怕袁術是最不甘心的了,而他卻可以保證,隻要吳縣一日不易主,那曹操就一日不會出兵,而曹操不出兵,袁紹短時間內南下的可能就不大,別看他現在張牙舞爪,號稱隨時便會南下,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更像是在集中兵力,隻要大軍沒有徹底集結,或者說沒有曹操這個盟友相助,他短時間內是不會出兵的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九江之戰,劉瀾不能說成功,但也不能說失敗,最少劉瀾戰前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但是如果能夠預料到把袁紹和曹操再一次吸引到他身上的話,劉瀾是絕不會來九江的,畢竟孫策最後還是跑了,可如果能夠消滅紀靈的話,那這一戰就結果來說,他還是很滿意的,隻要能消滅紀靈,這就為日後消滅袁術創造了條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得大於失。
而且,刻意避開袁紹和曹操也不是回事,畢竟在當今的天下格局中,這兩人終歸都是劉瀾所無法繞過去的兩個人,這個坎現在不去解,等以後就更不好解了。
既然早麵對晚麵對遲早要麵對,那麽就不如現在就再來一次徐州之戰,將兩人再敗一回,當然了,這一戰必須要在他準備之後,而現在可不是最佳時機,所以吳縣還不能動,等他從九江撤兵,就可以大膽去攻吳縣了,到時候他曹操反應過來,也晚了。
當即,劉瀾去信給太史慈,讓他暫緩攻打吳縣,這個時候他得到的吳縣騎兵是他剛奪取陽羨,稍作休整就會進攻吳縣,而以太史慈加張頜的組合,別說是輕易奪取吳郡了,連帶著把會稽拿下都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劉瀾在信中說的很直接,要麽圍而不攻,要麽幹脆就駐守毗陵,對吳縣保持著攻勢。
毗陵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不僅靠近著丹陽郡更緊挨著吳縣,進可攻退可守,雖然境內山越比較頭疼,可有他們這支大軍駐守,山越人也翻不起什麽大浪,至於許貢,自然更不會有什麽威脅,除非他敢再來挑釁,若真是那樣,那就是真找死了,到時候劉瀾也就不會攔著了。
可是,讓他真正沒想到的卻是,在他的信傳到太史慈處時,太史慈卻把一封許貢求和的回書給他送了過來,信上的內容讓劉瀾氣得罵娘,這個許貢還真夠無恥的,用他們占據的兩個縣來換取和談的機會,這當然被太史慈拒絕了,可沒想到劉瀾卻給他穿了一份暫緩進攻的急件,現在好了,這邊剛拒絕了人家的和談,現在再去主動談,那許貢隻會得寸進尺,隨即,給太史慈回複了一封信,創造機會和談收兵,如無可能,圍而不打。
~~~~~~~~~~~
餘汗縣內,紀靈率領的壽春軍很快就被淹沒在了秣陵軍密集的箭雨裏,但隨著壽春軍快速做出反應後,大範圍的傷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壽春軍開始依托盾牌的掩護,破壞搬離著拒馬和鹿角。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壽春軍開始快速前進著,並迅速向前方的秣陵軍接近著。
秣陵軍的弩機看似氣勢洶洶,可在敵軍有所防備之後,大半的弩箭都失去了作用,在秣陵軍中指揮戰鬥的樂蒙臉上終於變得嚴肅起來,看向了身邊的岑寧,之前臉上還流露著笑容的他,是真沒想到,原來這些壽春軍還真有點能耐,而並非是岑寧自己的問題。
他開始認真對待起來,之前他把這一切都歸咎到是岑寧指揮有誤,給了不堪一擊的壽春軍可乘之機,現在看來是他對困難估計不足,甚至沒有聽岑寧的勸告,可是人性卻又是如此,有的時候,就算是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得不錯下去,這個時候,他可不會去主動承認錯誤。
敵軍的距離越來越近,眼見著突破了他不知的鹿角陣,離他們不過一箭之地了,他將長槍一提,大吼一聲,向壽春軍發起了主動衝鋒,隨後,秣陵軍在他的率領下,衝殺了上去,他們發出了震動山河的呐喊著,大叫著,向壽春軍衝殺而去。
對麵的壽春軍,足有兩萬,而他們不到五千,可如此懸殊的實力,樂蒙依然選擇主動進攻,絕不是他瘋了,而是因為他清楚,在兵力並不占優的情況下,想要有所收獲,甚至是以少勝多,那麽主動出擊無疑是最佳的選擇,這能極大的鼓舞士氣,而一味死守,反而可能在敵軍的猛攻之下陷入恐慌,一旦被敵軍猛烈進攻之下突破防線,那將會演變成一場大潰敗,到時候敵軍就能夠長驅直入,如果因此而把第三道防線一並突破了,那他就是罪人!
在他的率領下,秣陵軍個個奮勇廝殺,嚎叫著向敵軍攻去。
突然的出擊殺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他們的推進速度非常快,如同巨浪一般,瞬間就把壽春軍淹沒在巨浪之中,所過之處,屍骸遍地。
尤其是一馬當先的樂蒙,在他的長槍之下,皆是一擊斃命,每一槍都直指敵軍要害,在他的帶領下,壽春軍無不是神色慌亂的開始四散而逃,雖然紀靈也有過幾次結陣還擊,但顯然,在被動之下的應急這一項,他遠不如紀毣。
壽春軍開始不斷後退,人心惶惶,越來越有崩潰的趨勢,見此,不僅是樂蒙,就連岑寧也選擇了主動出擊,雖然他和他帳下隻短暫休息了不到半個時辰,但這已經足夠了,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再添一把火,當然這把火最後能燒多旺就不是他所關心的了,他隻是助樂蒙一臂之力罷了。
在他也殺入敵軍之後,原本就是一邊倒的廝殺,變得更像是在屠殺了,壽春軍再也沒有抵抗的勇氣,紛紛落荒而逃,隨著一個個向後逃命,恐慌開始蔓延,很多人甚至不知前方發生了何事也跟著逃跑,人群瘋狂逃命,這就是樂蒙主動出擊想要達到的目的,而現在他要看到的結果出現了,壽春軍崩潰了,他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加大了進攻的力度。
可是,當他們的推進越來越深入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他們居然被包圍了,而從始至終,這一切,都是敵軍的圈套,紀靈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