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正被殺,初戰失利,次戰扳回一城的紀靈突然畏縮不前,莫說是關羽看不懂,連帳下大將們也都不明白紀靈打著什麽打算,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丹陽之戰時徐州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為反思了喬蕤被俘的教訓,所以紀靈才沒有乘勝追擊。
而還有一種聲音是紀靈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進攻徐州,不管是上次丹陽之戰還是今次,所以交戰之初他才會說隻需派幾千人要盯緊徐州,在他發兵時再遣大軍,抵禦劉瀾入侵就好了,這樣他們是被迫防禦,占據大義,能夠最大的調動士兵士氣與積極性,而在徐州尚未出兵時率發兵,看似是先發製人,但更像是在侵犯他州,尤其是在上一次丹陽之戰失利不到數月後,不但士兵會有厭戰情緒,還會讓主公背上窮兵黷武的名聲,殊為不智。
可是紀靈的說法並沒有被袁術采納,甚至為了堅定戰前出兵信念,他親點反對的大將紀靈為先鋒,後者就算有避戰的想法也無法推辭,更躲避不掉,隻能代兵向梧縣出征。
可這些都是謠傳,其實反對的隻有袁耀一人,但袁術長子的反對聲音卻並不能改變袁術出兵的決定,甚至父子差點反目,最後被袁術趕出了議事廳,被關了起來。
袁術今年隻有四十歲,膝下子女單薄,原本重點培養的長子失了寵,這牽扯到了許多人的神經,紛紛出麵為他說情,最後袁術妥協了,可袁耀這次出兵也沒他什麽事了,很多人都明白,這次如果勝了,那麽袁耀的地位徹底不保,如果敗了……
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再敗結局會是個什麽樣子,所以說這一仗對紀靈很別扭,不能大勝,也不能大敗,最好是相持的局麵,叫袁術明白袁耀的建議是對的才是他的小算盤,當然他這樣做的風險比較大,尤其帳下很多人都在盼著早日攻入徐州呢。
那裏可不僅僅是戰功吸引著他們,還有無數的戰利品在等待著他們,所有人都明白先到先得的道理,如果等張勳來了,那他們能獲得的財富勢必要少上很多,是吃肉還是隻能喝湯,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前者,是以營中才會在一日之間冒出各種傳言,矛頭直指紀靈。
這也難怪,壽春內部本就以張勳與紀靈二人為首,二人雖合,可下麵的人卻想出的並不融洽,出現閑言碎語一點也不奇怪,這也的事早在討董時就發生過,所以紀靈一點也不陌生,但他隻是去控製流言傳播,並沒有去找幕後黑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就算找到了又能如何,殺了他就是徹底與張勳撕破臉,不殺看押起來,最後張勳會來替他們求情,又得放了他們。沒辦法,這情況不僅是張勳,他紀靈也幹,所以下麵雖然不合,可平日裏卻關係還挺和睦,最少不想世上那些武人,看不慣就看不慣,不像二人這麽虛與委蛇。
對於紀靈,關羽命令斥候時刻監視著袁軍的動向,不敢有所絲毫怠慢,畢竟現在敵我雙方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他這一萬人的騎兵,雖然都是軍中最精銳的士兵,可在紀靈大軍麵前,毫無勝算。
而且第二戰雖然並沒有付出太大的傷亡,但主動進攻受挫在關羽看來無疑是一場失利,這徹底打消了關羽與紀靈主力決戰的念想,確實不敢冒險,一旦進攻紀靈失敗,那可就不是如何向主公交代的問題了。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無疑是耐心尋找戰機,隻要紀靈敢動,這麽大規模的行軍肯定會有疏漏,可偏偏,紀靈紮下了大營,十萬大軍龜縮在營盤,讓他隻能幹瞪眼,連一點反製的措施都無法施展。
這就使得關羽要麽就耐著性子等劉瀾,要麽就像辦法或者冒個險,主動去尋找戰機,對於前一選項,坐以待斃,並不是關羽的做事風格,再說也太過被動了,而後移選項,這就考驗將領的能力了,如何創造並抓住機會,對他極為考驗。
就在這樣的等待下,一連三日,關羽都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好在,午時十分,劉瀾率領十萬徐走進與關羽匯合了。
龍騎軍沒有設立營盤,兩人騎馬相見,聽著關羽的回報整個人陷入沉思,這場戰役,確實詭異,紀靈的按兵不動,難道是暗示著袁術並不願打這一仗?
與袁術打過幾次交到的劉瀾心中如是想,若非如此,以袁術的性格,早就橫衝直撞殺來了,哪會這麽小心翼翼?
可是從在壽春的探子口中得到的線報來分析,袁術對這一仗勢在必得,沒有可能隻是虛張聲勢,可是他卻麵對敵軍而不攻,這確實值得考慮。
可要考慮,那麽問題相繼的也就多了,畢竟在不知道敵方到底什麽打算的時候,任何的可能都必須要防備。
首先劉瀾考慮的是地形的原因,在平原中,步兵並不太願意主動與騎兵交鋒,除非是防守,這也是為何騎兵會有結陣不戰的說法,而若步兵主動進攻,那麽騎兵就更有優勢,所以紀靈按兵不動與對麵是騎兵也有可能,他在等著關羽主動進攻,這也就會大大弱化地形因素,使得部隊再次可以設陷阱,將徐州騎兵包圍,這也的考慮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首戰失敗後的第二戰讓紀靈嚐到了甜頭,故技重施的可能更大。
但然初次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關羽的說法等待張勳,因為紀靈並沒有太強的控製內對內部加以限製,如果張勳到了,兩家一合計,力往一處事,那時再與徐州交戰勝算更大些,不然內部勾心鬥角實力大打折扣,且一旦主動與徐州軍交鋒,那隻有一種可能,遭遇打擊,畢竟矛盾的事情往往在防禦時才能心往一起使,在進攻期間,才會因各自利益被不斷放大,最後甚至可能徹底使得內部分裂。
其實劉瀾就目前的局麵來說,劉瀾最希望見到的就是眼下中原三強鼎力的局麵,袁術、曹操和他,三方各有牽製,他便能夠安心的發展徐州經濟了,等兵強馬壯再發展無疑是最好的局麵。
可是袁術乃至於曹操並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所以他才會在豐縣之戰時留下呂布作為對劉瀾的牽製,而這隻是小牽製,而最大的牽製卻是三方的大牽製,可是有一點又是袁術不樂意看到的,曹操可以西進,劉瀾能夠南下,而他隻能坐以待斃,所以不管有沒有曹操背後作梗,袁術都會率先出手,隻不過相比於曹操,調動更多人手對付劉瀾符合他的最大利益,因為自丹陽之戰後,他原來認為中原最大的威脅者早已從曹操變為了劉瀾。
所以他現在進攻徐州,再加上紀靈突然詭異的舉動,很有可能就是一直引,由他把周邊這些諸侯點燃,從而開始對劉瀾全麵討伐,所以紀靈現在的舉措,很可能就是等著呂布乃至於曹操甚至是袁紹一同發難,當然這還得商榷,可曹操調走山陽三萬大軍、袁紹駐軍平原都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他們隨時可能進攻這一點又是劉瀾無法忽視的,當然如果他是曹操是呂布是袁紹,他會一直觀望,最好自己的實力比袁術削弱,或者兩方出現明顯的敗勢時再出兵,效果絕對比現在貿然出兵更佳,所以這一點雖然在劉瀾看來是最有可能的一點,但也是最不可能的一點。
而呂布則是現在最尷尬的一方了,如果劉瀾勝了,並徹底敗了袁術甚至消滅了袁術之後那麽下一個劉瀾肯定不會放過他,如果是袁術、袁紹甚至是曹操勝了,下一個倒黴的還是他,反正不管是誰贏了,他都是那個倒黴蛋,他都會被其他諸侯視作必須盡早除掉的威脅,因為沒有了劉瀾,為了牽製劉瀾而存在的呂布也就到了徹底滅亡的時候了。
所以說,相比於袁紹與曹操,最有可能有動作的目前隻有呂布,想要明哲保身那他就要先動手,如果能獲得些徐州地盤,也許還有反抗的機會,不然他隻能眼睜睜的被滅,或者被收編,何其可悲,堂堂武榜第一的溫侯呂布居然到了連自己命運都無法決定的地步,也難怪他****熏酒,對帳下又是打又是罵的。
“主公。”正思考時,關羽在旁邊輕聲呼喚,道。
“雲長?”劉瀾一臉疑問。
“目下我們該如何準備?”
“開戰之初我已經說過了,這一仗你是主將,我隻是來守梧縣的,怎麽打你自己來決定,我會全力給你做好後勤保障。”劉瀾搖搖頭,笑道:“我可不是推卸責任,交戰之初就已經訂好的,我還是當時那番話,勝了我給你們嘉獎賞賜,敗了你這個主將站出來接受懲處,所以啊,你要仔細考慮考慮這一仗怎麽打了,至於怎麽決策,我可幫不到你了。”
“主公放心,末將一定不會辜負您的厚望。”對付紀靈,劉瀾隻有騎兵時自己沒有辦法,可現在大軍一到,他們在兵力上反而還多出了萬把人,這使得關羽再指揮作戰時底氣更足了,自然沒有退縮的道理。
“很好,說說吧,這一仗,你打算如何下手?”劉瀾頗有些心急,想要知道關羽打算怎麽打這一仗。
而此時,在壽春官邸內的眾臣僚則無不是瑟瑟發抖:“該死的孫策,該死!”也難怪袁術會如此暴怒了,前有兒子公然頂撞他,今又冒出來一個孫策,而且還是讓他一直看重,甚至說出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的年輕人。
為了讓他出戰,雖然袁術承認自己有私心,可是這一回他決定履行諾言,不再反悔,為此他派了大軍張勳前往,可見袁術對此事的期待,可那孫策怎麽做的,居然回答說他要以發兵豫章,從豫章進攻丹陽兩麵夾擊劉瀾,這簡直就是哄鬼的話,他要是信了,他就是那個鬼!
“主公息怒。”看著怒發衝冠之下的袁術居然將矮幾掀翻,楊弘不得不站出來勸說,道:“主公,那孫策畢竟是孫堅之子,天生反骨,這樣喂不熟的白眼狼,就不該對其報有期待,其實弘一直擔憂,假使真讓此子攻下了丹陽,很可能隔江而立,如今被劉瀾擊潰,對主公無疑是一打好良機,今次他又要往豫章,主公大可看好戲就是,主公可遣文,使諸葛玄拒其入城,逼他入丹陽攻打劉瀾,若其補充,則證明其是想要奪豫章為己有,那時大可使諸葛玄攻之,若其前往丹陽,那麽與其與張勳將軍一同出兵徐州便是一個道理,主公大可不必介懷。”
袁術氣的根本不是孫策會不會出兵,而是他的汙拂逆之舉,隨著權勢高漲,他已經習慣了說一不二,嚐到了如同帝王一般的待遇,如今遇到這等事情,如何能不氣氛,甚至因此他已經對孫策的忠心產生了懷疑,不管他是不是攻打丹陽,他都被視作脫離了掌控,若一旦被白眼狼占了丹陽,那還了得。
“不行,傳令諸葛玄,孫策隻要敢到豫章,勢必要將他擒拿到壽春!”袁術不顧眾人的反對下達了這麽一道指令,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因為自己的怒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麵,可對現在的袁術來說,這都隻是後話,他更關心的還是徐州戰況。
哪裏的情況有些複雜,但先敗後勝的結果還是破讓他滿意的,對著紀靈傳來的戰報,他曾當眾誇獎其是壽春第一猛將,不過隨著紀靈按兵不動的消息傳來後,他的誇獎便變成了畏敵不前,所有的誇獎自然而然就成了指責。
對此,帳下眾官自然沒人敢接話,當然也不是沒有人落井下石,可這些根本就沒有搬到紀靈的希望,一連兩日,眾人才發現這全然是主觀的牢騷,看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沒人再去做得罪人的事情了。
“諸公,徐州之戰幹係重大,如今紀靈避戰不前,不知眾位有何看法?”(未完待續。)
而還有一種聲音是紀靈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進攻徐州,不管是上次丹陽之戰還是今次,所以交戰之初他才會說隻需派幾千人要盯緊徐州,在他發兵時再遣大軍,抵禦劉瀾入侵就好了,這樣他們是被迫防禦,占據大義,能夠最大的調動士兵士氣與積極性,而在徐州尚未出兵時率發兵,看似是先發製人,但更像是在侵犯他州,尤其是在上一次丹陽之戰失利不到數月後,不但士兵會有厭戰情緒,還會讓主公背上窮兵黷武的名聲,殊為不智。
可是紀靈的說法並沒有被袁術采納,甚至為了堅定戰前出兵信念,他親點反對的大將紀靈為先鋒,後者就算有避戰的想法也無法推辭,更躲避不掉,隻能代兵向梧縣出征。
可這些都是謠傳,其實反對的隻有袁耀一人,但袁術長子的反對聲音卻並不能改變袁術出兵的決定,甚至父子差點反目,最後被袁術趕出了議事廳,被關了起來。
袁術今年隻有四十歲,膝下子女單薄,原本重點培養的長子失了寵,這牽扯到了許多人的神經,紛紛出麵為他說情,最後袁術妥協了,可袁耀這次出兵也沒他什麽事了,很多人都明白,這次如果勝了,那麽袁耀的地位徹底不保,如果敗了……
所有人都明白一旦再敗結局會是個什麽樣子,所以說這一仗對紀靈很別扭,不能大勝,也不能大敗,最好是相持的局麵,叫袁術明白袁耀的建議是對的才是他的小算盤,當然他這樣做的風險比較大,尤其帳下很多人都在盼著早日攻入徐州呢。
那裏可不僅僅是戰功吸引著他們,還有無數的戰利品在等待著他們,所有人都明白先到先得的道理,如果等張勳來了,那他們能獲得的財富勢必要少上很多,是吃肉還是隻能喝湯,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前者,是以營中才會在一日之間冒出各種傳言,矛頭直指紀靈。
這也難怪,壽春內部本就以張勳與紀靈二人為首,二人雖合,可下麵的人卻想出的並不融洽,出現閑言碎語一點也不奇怪,這也的事早在討董時就發生過,所以紀靈一點也不陌生,但他隻是去控製流言傳播,並沒有去找幕後黑手,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就算找到了又能如何,殺了他就是徹底與張勳撕破臉,不殺看押起來,最後張勳會來替他們求情,又得放了他們。沒辦法,這情況不僅是張勳,他紀靈也幹,所以下麵雖然不合,可平日裏卻關係還挺和睦,最少不想世上那些武人,看不慣就看不慣,不像二人這麽虛與委蛇。
對於紀靈,關羽命令斥候時刻監視著袁軍的動向,不敢有所絲毫怠慢,畢竟現在敵我雙方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他這一萬人的騎兵,雖然都是軍中最精銳的士兵,可在紀靈大軍麵前,毫無勝算。
而且第二戰雖然並沒有付出太大的傷亡,但主動進攻受挫在關羽看來無疑是一場失利,這徹底打消了關羽與紀靈主力決戰的念想,確實不敢冒險,一旦進攻紀靈失敗,那可就不是如何向主公交代的問題了。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選擇無疑是耐心尋找戰機,隻要紀靈敢動,這麽大規模的行軍肯定會有疏漏,可偏偏,紀靈紮下了大營,十萬大軍龜縮在營盤,讓他隻能幹瞪眼,連一點反製的措施都無法施展。
這就使得關羽要麽就耐著性子等劉瀾,要麽就像辦法或者冒個險,主動去尋找戰機,對於前一選項,坐以待斃,並不是關羽的做事風格,再說也太過被動了,而後移選項,這就考驗將領的能力了,如何創造並抓住機會,對他極為考驗。
就在這樣的等待下,一連三日,關羽都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好在,午時十分,劉瀾率領十萬徐走進與關羽匯合了。
龍騎軍沒有設立營盤,兩人騎馬相見,聽著關羽的回報整個人陷入沉思,這場戰役,確實詭異,紀靈的按兵不動,難道是暗示著袁術並不願打這一仗?
與袁術打過幾次交到的劉瀾心中如是想,若非如此,以袁術的性格,早就橫衝直撞殺來了,哪會這麽小心翼翼?
可是從在壽春的探子口中得到的線報來分析,袁術對這一仗勢在必得,沒有可能隻是虛張聲勢,可是他卻麵對敵軍而不攻,這確實值得考慮。
可要考慮,那麽問題相繼的也就多了,畢竟在不知道敵方到底什麽打算的時候,任何的可能都必須要防備。
首先劉瀾考慮的是地形的原因,在平原中,步兵並不太願意主動與騎兵交鋒,除非是防守,這也是為何騎兵會有結陣不戰的說法,而若步兵主動進攻,那麽騎兵就更有優勢,所以紀靈按兵不動與對麵是騎兵也有可能,他在等著關羽主動進攻,這也就會大大弱化地形因素,使得部隊再次可以設陷阱,將徐州騎兵包圍,這也的考慮不是沒有可能,畢竟首戰失敗後的第二戰讓紀靈嚐到了甜頭,故技重施的可能更大。
但然初次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關羽的說法等待張勳,因為紀靈並沒有太強的控製內對內部加以限製,如果張勳到了,兩家一合計,力往一處事,那時再與徐州交戰勝算更大些,不然內部勾心鬥角實力大打折扣,且一旦主動與徐州軍交鋒,那隻有一種可能,遭遇打擊,畢竟矛盾的事情往往在防禦時才能心往一起使,在進攻期間,才會因各自利益被不斷放大,最後甚至可能徹底使得內部分裂。
其實劉瀾就目前的局麵來說,劉瀾最希望見到的就是眼下中原三強鼎力的局麵,袁術、曹操和他,三方各有牽製,他便能夠安心的發展徐州經濟了,等兵強馬壯再發展無疑是最好的局麵。
可是袁術乃至於曹操並不會給他這樣的機會,所以他才會在豐縣之戰時留下呂布作為對劉瀾的牽製,而這隻是小牽製,而最大的牽製卻是三方的大牽製,可是有一點又是袁術不樂意看到的,曹操可以西進,劉瀾能夠南下,而他隻能坐以待斃,所以不管有沒有曹操背後作梗,袁術都會率先出手,隻不過相比於曹操,調動更多人手對付劉瀾符合他的最大利益,因為自丹陽之戰後,他原來認為中原最大的威脅者早已從曹操變為了劉瀾。
所以他現在進攻徐州,再加上紀靈突然詭異的舉動,很有可能就是一直引,由他把周邊這些諸侯點燃,從而開始對劉瀾全麵討伐,所以紀靈現在的舉措,很可能就是等著呂布乃至於曹操甚至是袁紹一同發難,當然這還得商榷,可曹操調走山陽三萬大軍、袁紹駐軍平原都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他們隨時可能進攻這一點又是劉瀾無法忽視的,當然如果他是曹操是呂布是袁紹,他會一直觀望,最好自己的實力比袁術削弱,或者兩方出現明顯的敗勢時再出兵,效果絕對比現在貿然出兵更佳,所以這一點雖然在劉瀾看來是最有可能的一點,但也是最不可能的一點。
而呂布則是現在最尷尬的一方了,如果劉瀾勝了,並徹底敗了袁術甚至消滅了袁術之後那麽下一個劉瀾肯定不會放過他,如果是袁術、袁紹甚至是曹操勝了,下一個倒黴的還是他,反正不管是誰贏了,他都是那個倒黴蛋,他都會被其他諸侯視作必須盡早除掉的威脅,因為沒有了劉瀾,為了牽製劉瀾而存在的呂布也就到了徹底滅亡的時候了。
所以說,相比於袁紹與曹操,最有可能有動作的目前隻有呂布,想要明哲保身那他就要先動手,如果能獲得些徐州地盤,也許還有反抗的機會,不然他隻能眼睜睜的被滅,或者被收編,何其可悲,堂堂武榜第一的溫侯呂布居然到了連自己命運都無法決定的地步,也難怪他****熏酒,對帳下又是打又是罵的。
“主公。”正思考時,關羽在旁邊輕聲呼喚,道。
“雲長?”劉瀾一臉疑問。
“目下我們該如何準備?”
“開戰之初我已經說過了,這一仗你是主將,我隻是來守梧縣的,怎麽打你自己來決定,我會全力給你做好後勤保障。”劉瀾搖搖頭,笑道:“我可不是推卸責任,交戰之初就已經訂好的,我還是當時那番話,勝了我給你們嘉獎賞賜,敗了你這個主將站出來接受懲處,所以啊,你要仔細考慮考慮這一仗怎麽打了,至於怎麽決策,我可幫不到你了。”
“主公放心,末將一定不會辜負您的厚望。”對付紀靈,劉瀾隻有騎兵時自己沒有辦法,可現在大軍一到,他們在兵力上反而還多出了萬把人,這使得關羽再指揮作戰時底氣更足了,自然沒有退縮的道理。
“很好,說說吧,這一仗,你打算如何下手?”劉瀾頗有些心急,想要知道關羽打算怎麽打這一仗。
而此時,在壽春官邸內的眾臣僚則無不是瑟瑟發抖:“該死的孫策,該死!”也難怪袁術會如此暴怒了,前有兒子公然頂撞他,今又冒出來一個孫策,而且還是讓他一直看重,甚至說出使術有子如孫郎,死複何恨的年輕人。
為了讓他出戰,雖然袁術承認自己有私心,可是這一回他決定履行諾言,不再反悔,為此他派了大軍張勳前往,可見袁術對此事的期待,可那孫策怎麽做的,居然回答說他要以發兵豫章,從豫章進攻丹陽兩麵夾擊劉瀾,這簡直就是哄鬼的話,他要是信了,他就是那個鬼!
“主公息怒。”看著怒發衝冠之下的袁術居然將矮幾掀翻,楊弘不得不站出來勸說,道:“主公,那孫策畢竟是孫堅之子,天生反骨,這樣喂不熟的白眼狼,就不該對其報有期待,其實弘一直擔憂,假使真讓此子攻下了丹陽,很可能隔江而立,如今被劉瀾擊潰,對主公無疑是一打好良機,今次他又要往豫章,主公大可看好戲就是,主公可遣文,使諸葛玄拒其入城,逼他入丹陽攻打劉瀾,若其補充,則證明其是想要奪豫章為己有,那時大可使諸葛玄攻之,若其前往丹陽,那麽與其與張勳將軍一同出兵徐州便是一個道理,主公大可不必介懷。”
袁術氣的根本不是孫策會不會出兵,而是他的汙拂逆之舉,隨著權勢高漲,他已經習慣了說一不二,嚐到了如同帝王一般的待遇,如今遇到這等事情,如何能不氣氛,甚至因此他已經對孫策的忠心產生了懷疑,不管他是不是攻打丹陽,他都被視作脫離了掌控,若一旦被白眼狼占了丹陽,那還了得。
“不行,傳令諸葛玄,孫策隻要敢到豫章,勢必要將他擒拿到壽春!”袁術不顧眾人的反對下達了這麽一道指令,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因為自己的怒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麵,可對現在的袁術來說,這都隻是後話,他更關心的還是徐州戰況。
哪裏的情況有些複雜,但先敗後勝的結果還是破讓他滿意的,對著紀靈傳來的戰報,他曾當眾誇獎其是壽春第一猛將,不過隨著紀靈按兵不動的消息傳來後,他的誇獎便變成了畏敵不前,所有的誇獎自然而然就成了指責。
對此,帳下眾官自然沒人敢接話,當然也不是沒有人落井下石,可這些根本就沒有搬到紀靈的希望,一連兩日,眾人才發現這全然是主觀的牢騷,看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沒人再去做得罪人的事情了。
“諸公,徐州之戰幹係重大,如今紀靈避戰不前,不知眾位有何看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