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剛要好好休息,校尉樊能匆忙來見。


    還沒等他說話,劉繇便急切問道:“發生什麽事了?”心中有種不祥的預感,立時沒了困意,眼珠瞪得大大的,盯著他。


    “我軍連日交兵,再加上方才匆忙撤退,末將在清點秣陵糧倉後,得出結果,如今我軍還有不到五萬石存糧,最多隻夠我軍再食用兩月。”


    “什麽?”劉繇大吃一驚,隻有五萬石糧食,隻能困守六十餘天,一旦那時劉瀾未到,豈不是說秣陵城不戰自潰?劉繇有些急了,指著樊能命令道:“你,速速想出個辦法來!”他可不想一旦守城超過兩個月後就這麽被活活餓死嘍?


    “使君,要不然從百姓手裏征糧吧,隻有我們能在秣陵能多挨一日,也許就能見到劉瀾援軍。”


    “對對,不過你要記著,計算從百姓手中征糧,也務必要保證他們有足夠的糧食過冬。”劉繇心裏早慌了,也不管是否會對影響他的聲譽了,隻要能躲堅持一日,隻要可行,那就行,現在的他完全就是病急亂投醫的無奈之舉。


    就在這時,隻聽屋外一道不可之聲傳來,隨即便見長子劉基快步入屋,施禮之後,道:“父親此舉乃自掘於民,萬萬不可行此荒唐之策啊。”


    劉基今年隻有十五歲,知文懂禮且姿容美好,深受劉繇看重,經他這般一提醒,猶如當頭棒喝一般,渾身一個機靈,如果他當真允許樊能從百姓手中強征糧食,隻怕他就要背負一世罵名了,似他這等大儒,又乃漢室子孫,看重名聲遠過性命,當即沉吟片刻道:“樊能,你且先下去吧,待我思量幾日再做計較。”


    待樊能離開之後,其子劉基才又說道:“父親,以當前的局勢,孩兒以為父親當盡早突圍,離開秣陵。”


    “離開秣陵?不可,一旦我離開秣陵,誰又能替我來守城?到時秣陵豈不是旬日就被孫策小兒所破!”


    “孩兒願替父親守城,護一城百姓安康。”


    “胡鬧。”雖然這孩子被他看重,但畢竟還是孩子,說些孩子不過腦子的話,他又怎麽可能將一城托付給他這樣一位在軍中毫無聲望的毛頭小子呢,到時候他前腳一走,秣陵勢必就要大亂了,更何況他畢竟是自己的長子,他又怎麽能舍得把他留在危險的境地中呢。


    “既然父親不願離開秣陵,想解決糧草危機,就隻能從其他郡縣調糧了。”


    “更不能。”這些主意劉繇其實也有考慮過,隻是風險太大,最後不得不放棄,還有一點是劉基並不清楚的,那就是孫策率大軍馬上就會到,一旦圍城,到時就算從其他郡縣運糧而來,也會被孫策軍所獲,不僅資助敵將甚至還會將秣陵缺糧的事情暴露,若其乘機利用,到時孫策軍混進城來裏應外合那秣陵城被破就更快了。


    “你也退下吧,讓我好好考慮考慮如何解決糧食的問題。”劉繇話音剛落,隻聽得天際上空突然響徹起一陣又一陣震天撼地的擂鼓聲,擂鼓聲此起彼伏並伴隨著鏗鏘有力的號角聲,回蕩在天際間,高亢而嘹亮。


    劉繇勃然變色,他心中已經料到了是孫策軍到了,而退下未久的樊能果然在一瞬間慌張入屋,一臉驚恐的稟報道:“主……主公,孫策大軍抵達秣陵城下,現在正在開始圍城,還請主公指示,不然秣陵城將要被孫策軍圍個水泄不通了。”


    “慌什麽。”出人意料的,這一聲並非來自劉繇,反倒是劉基,一臉不屑的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慌什麽,你現在下去通知四門守將謹守城池,還有讓他們將四門全部破壞,絕不能讓孫策軍破門而入。”


    樊能抬頭偷偷看了眼劉繇,見其點頭,抱拳拱手,道“諾,末將這就去辦,破壞並封堵城門,決不讓孫策一兵一卒從城門攻入秣陵。”


    等樊能再次退下之後,劉繇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笑容,剛才他已經緊張得話都說不出來,可不想自己這個兒子卻表現的如此沉穩,不由得感慨一聲,道:“看來你是真的長大了。”


    “父親,孩兒還是方才的建議,請您趁城門未損之際速速離開秣陵,孩兒願意領兵堅守秣陵,秣陵城堅池深,孩兒有把我率領軍民與孫策軍決一死戰!”


    “胡鬧,我剛才不是已經說了嗎,絕不會棄秣陵而逃。”


    “既然父親下定決心死守秣陵,那請父親允許孩兒親上城樓與敵死戰,孩兒就算肝腦塗地,也要護得秣陵平安無事!”


    年輕人火氣旺不惜命,可他卻並不會了解一個做父親的心理,他越是如此,劉繇心裏就越害怕,害怕失去最為疼惜的愛子,當即大喝一聲:“來人呐,給我把他押下去看管起來,沒我的命令,不許他出後院一步!”


    樊能來到秣陵城樓,此時數萬守軍已經在將領的指揮下登上四門成了,密集地站在牆頭,注視著城外集結中的孫策軍。


    從牛渚一直到秣陵城,經曆了一連的慘敗之後,秣陵守軍看向孫策軍的眼神中自然不自然的都流露出了一絲恐懼之色,這一仗將是最後一戰,此戰勝則丹陽全,此戰敗,則丹陽滅,此時此刻,他們早已沒有了交戰之初的心氣,尤其當看到遠方天際邊那一座座密密麻麻的營寨拔地而起綿延數十裏的景象,初遇他們時,他們不過萬人,可現在,城樓之下密密麻麻,一眼望不見邊際。


    那得是多少人才能將偌大的秣陵城圍個水泄不通?


    沒有人不害怕,不擔心,秣陵城能在他們手中守住嗎?


    可是相比於俘虜的命運,他們必須要打好這最後一戰,不然他們連逃命都無處可逃。


    擔心害怕在中午時分達到了頂點,敵軍的戰鼓敲響了,所有丹陽軍提心靜氣,握緊了兵刃準備擊退來犯之敵,可是這樣的害怕一直持續道第二日旭日高升,除了不時響起的戰鼓聲外,並沒有任何敵將來犯的蹤跡。


    在這樣的害怕之下,他們艱難熬過了一夜,一夜未眠,隻要戰鼓聲一響,他們就會下意識的起身,直到子時,將軍們才下令留下少許部隊盯著敵軍,其餘部隊全部休息,敵軍的擾軍之策失效了,直到此時他們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可是當他們才進入到睡眠的一刻,四野瘋狂的叫喊聲卻響了起來,所有守城部隊幾乎在一瞬間被叫醒,這一回在巨大的戰鼓聲響下,敵軍趁著天亮發起了潮水般猛攻。


    低沉的擂鼓聲響徹在大地,數萬孫策軍如潮水般朝著秣陵城湧殺而來,手執刀盾,肩扛雲梯,還有著不少人抗著沙袋,填充著護城河,一個個奮勇爭先,喊聲震天之際,便殺到了秣陵城下,並開始登城,向秣陵城手機發起了第一波也是最為猛烈的一波進攻。


    “射擊。”


    城樓之上的秣陵守軍得令後拔箭射向孫策軍,箭矢如雨,密集地射向孫策軍士卒。


    孫策軍士卒大多都是新募之兵,頭一次進行攻城之戰,雖然手中掌握著盾牌以抵擋滿天箭雨,但缺少必要的躲避經驗,一瞬間就被箭雨射到了一大片。而且他們在進攻時完全沒有攻城器械的協助,對城樓之上的守軍無法構成任何威脅,如此一來,秣陵守軍便可毫無顧慮的對孫策軍進行打擊,密集的箭矢就算威力不足,傷害不高,但在完全沒有威脅之下,就顯得敵軍傷亡極為慘烈。


    孫策軍便是在如此慘烈的攻擊下殺到了秣陵城下,不得不說冷兵器時代士氣的作用有時候遠比掌握精良更重要,就好似當年揮舞著農具的黃巾黨徒們,全憑著一股熱血幾乎打下了整個關東各州。


    數百架雲梯搭上秣陵城頭,足有超過五千人的攻城部隊開始向城樓攀登進攻,此時,守城部隊一早準備好的礌石滾木乃至於熱油沸水便有了作用,他們被守軍鋪天蓋地如冰雹一般照著孫策軍砸落而下,一片片敵軍被砸中,慘叫著撕心裂肺的從空中摔落在地。


    但攻城軍並沒有停下腳步,沿著前人的腳步,不畏生死又朝著城樓衝殺而來。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更何況他們的主將孫策當年攻打廬江時有過攻城經驗,很快孫策軍開始有了應對之策,數萬軍隊開始用箭矢壓製城樓守軍,掩護登城隊部隊登城。


    城樓上下,箭雨如蝗,終於守城官兵出現了傷亡,大規模傷亡,幾乎是一瞬間便有數百人中箭身亡,他們再也無法像初始那般無所顧忌的對敵軍進行壓製,躲在女牆後,不時射出一支冷箭,或者幹脆用盾牌掩護,向城下放箭。


    戰事如火如荼,終於南門放向護城河被填平了,孫策軍派出了衝車,而在衝車出陣的一刻,第一批孫策軍終於攻上了城樓,與秣陵守軍開始了殘酷的白刃戰,隨著白刃戰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孫策軍開始陸續衝上城頭,眼瞅著秣陵南門戰事危急萬分的一刻,守將樊能親自提著大刀殺上城樓。


    在秣陵,樊能並不起眼,甚至一直被張英幾人壓製在後,可隨著張英等人陸續戰死沙場,樊能自然水漲船高,成為秣陵城內屈指可數的戰將,並且深受刺史劉繇信任,眼見著終於熬出頭,他如何能見著到手的前途為孫策所揮,大吼一聲殺入孫策軍中,如猛虎撲食,立時殺得孫策軍血肉橫飛,鮮血橫流。


    樊能的出現,立時將孫策軍殺了一個毛發盡豎,一個個在他的勇猛下後退而逃,趁此良機,樊能窮追不舍,帶領著數百守軍一擁而上,大開殺戒,最終將衝上城頭的孫策軍全部砍殺,餘者落荒而逃,從雲梯逃了下去。


    一時間攻城戰便在膠著反複下進行著,慘烈異常,雙方互相占據著優勢,但最終卻都是以守軍將孫策軍趕下城樓結束,為此雙方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不到三哥時辰,秣陵城下屍積如山,殘肢斷臂,鮮血如注,古老的城牆,到處可見斑駁的血跡,慘烈而殘酷。


    “當當當!”


    鳴金聲終於響起,經過一上午的慘烈交戰,守軍終於打退了孫策軍,隨著鳴金收兵,秣陵成了爆發起了乳類般的歡呼聲,肆無忌憚的狂歡,慶祝著勝利,嘲笑著如如潮水般退下的孫策軍,曾幾何時,如這般撤退者,正是他們,而現在他們居然讓孫策軍也品嚐了一回倉皇鼠竄的滋味,這是何等的喜事,足以讓他們振臂歡呼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足足三個時辰,所有守軍在空腹的狀態下成功抵擋住了敵人的猛攻,這一仗他們付出了足足五千人的傷亡,可是卻將有充足休整的孫策軍殺了個打敗而逃,並且讓他們付出了二倍甚至是三倍的傷亡代價,他們值得歡呼雀躍,值得開懷高呼。


    其實他們在一點點蛻變者,隻是連他們自己都沒有發現,曾幾何時,他們是遠避丹陽的少爺兵,一直以來就沒有真正上過戰場,可是隨著戰事的深入,他們這些新手逐步成為百戰精銳,他們在戰場中逐漸掌握了如何殺敵並且保護自己的能力,別忘了他們乃是大漢朝有名的丹陽人,自古出精兵的地方,戰士的血液在他們的身體裏流淌。


    當年武帝朝李陵五千死士便出自丹陽,他們曾經創下了步兵對騎兵的神話,以區區五千人硬抗匈奴八萬精騎,並且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隻剩四百人撤回關內,雖然最後李陵被迫投降,但是用他的話說,如果再有充足箭矢,他們將撤回漢境,隻此一點便可知丹陽兵善戰。


    而且陶謙之所以在徐州立足,所仗著便是來自丹陽精兵,所以這些看似原本不堪一擊的丹陽精兵,在通過這一連串的戰鬥逐漸成長為真正的勇士,當他們徹底忘記恐懼,戰事恐懼之後,自然而然他們成為了真正的虎狼之師。(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龍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叔劉司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叔劉司馬並收藏大漢龍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