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年來,臧霸雖然美其名曰是太守,可他卻知道陶謙始終還是將他當賊然也不會故意克扣他的糧草,怕什麽,就是怕臧霸壯大起來,而他所希望局麵隻是臧霸能有守護徐州抵擋黃巾的兵力就可以了,所以說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不起眼的存在。. d t. c o m
在曹操眼中,他如同螻蟻,可以從曹操隻是派了一員無名之將就敢來劫掠琅琊就來,當然自那以後曹操對他必然另眼相然的話也不會不敢再派兵前來,隻不過這一戰績卻因為隻是對戰了一員小將,所以並不被世人所知,而曹操之所以沒有派兵來,他估摸著絕不會是因為曹操當真怕了他,反而是因為他從未進入他的法眼,所以曹操是打算先除掉陶謙後再順手攻下琅琊,隻可惜田楷與孔融先後抵達徐州打亂了曹操的既定方針,當後來,劉瀾更是帶領著大軍到來,在麵對成名已久的劉瀾時,曹操當即退兵,雖然後來大家都知曉了那是因為呂布偷襲了兗州,而這也就成了天下人爭論的焦點。
反對劉瀾者說他白撿了一個便宜,可挺劉瀾者呢又會說以當時徐州的情況,曹操大可以先攻破徐州城再回兵,可為何回師了,還不是因為劉瀾的出現,他明白繼續待下去根本就攻不下徐州,反而還有可能陷到與劉瀾的纏鬥中,到時不僅僅是徐州攻不下,很可能連兗州都丟了。
可不管真相到底是什麽,一場徐州之戰,劉瀾是火的一塌糊塗,再次名動天下,而同樣勝了曹操一場的臧霸,卻默默無聞。
有時候他也會想,按理說他應該先名聲大噪才對,可是後來當臧霸對劉瀾有了更深的了解後才發現,其實自己現在的遭遇劉瀾也曾經發生過,黃巾之亂起時。天下各郡與黃巾交鋒者無不潰不成軍,可唯獨劉瀾在涿郡大破了黃巾,為漢軍獲得首勝,這一戰果不可謂不振奮人心,可最後呢,天下聞名的卻隻有皇甫嵩一人,而劉瀾還不是默默無聞?
直到他大破三郡烏丸靈帝招其入京獻俘這才名聲大噪。以前的戰績更是被好事者挖了出來,雖然最終靈帝並未受俘。可劉瀾卻因為與徐子將的一番偶遇,得了一個小衛青的評語而使得他徹底聞名天下。
畢竟眼下與前漢不同,前漢文武並重,可如今呢,自光武帝偃武修文,武人地位一落千丈,想出名,可以說劉瀾能有今天的聲望離不開當年徐子將的一番評價,更離不開鄭玄的推波助瀾。可是他呢?
認識的人就沒有幾個比他識字多了,好不容易結識了大儒孔融,還把老頭得罪慘了,少了這些人的推波助瀾,沒有天大的福運,想要聞名天下,不比登天容易。
所以對待劉瀾臧霸並沒有羨慕。甚至還對他足夠尊敬。
如果劉瀾是在前漢,他能有今天的地位不足為奇,似他們這樣的武夫因攻而升高位者不在少數,可在本朝,二百年間,似劉瀾者屈指可數。這二百年來,大漢朝隻養士,世家氏族得以興起,可武夫呢?莫說世家了,便連居高位者都沒有。
就算是突然冒出個劉瀾這樣小吏出身的武夫終於為武人揚眉吐氣,可在士人眼中,他始終都是武夫。低人一等的武夫,就算是徐子將當時說出那響徹天下的小衛青,可在士人眼中,那是褒詞嗎?
不是,沒聽士人是如何諷刺劉瀾的,說徐子將說他是可與古之八將孫吳白韓頗牧衛霍媲美,那是說他確實有軍事才能,可這八人之中,為何徐子將獨獨將他比喻成長平桓桓,上將之元的小衛青呢?
那還不是借衛青諷劉瀾,徐子將誇劉瀾,實則是諷劉瀾和衛青一樣都當過奴隸,而劉瀾呢更是素來被士大夫階層輕視的小吏出身,所以啊和衛青那馬夫的身份沒區別。
可以說劉瀾是這個世界上被人詆毀與稱讚最多者,愛他之人將他奉若神明,恨他之人恨不得將其挫骨揚灰,可以說他是當今世上最飽受爭議之人,比袁紹受到的褒獎多,更比曹操受到的詆毀多。
當然這完全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所製,就像曹操絕不會知道他在後世的有多大的惡名,所以要讓惡名變美名,最直接的辦法無異於掌握話語權。劉瀾對此深信不疑,就像胡適先生說曆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一樣,他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而此時的臧霸,如同天下所有武者一般,都想成為似劉瀾這樣之人,他為武人豎立了標杆,讓武者發現原來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隻有文士才能有這樣非凡成績。
當真也是天不生劉瀾,武道萬古如長夜。
說的雖然有所誇張,畢竟前人有那麽多武者名留青史,可本朝這二百年間,劉瀾當屬第一人,臧霸說出這番話來,不是他刻意,而是天下武人一致的想法。
就好似兄弟們勸他回泰山,自領豫州牧,他找了一個連自己都說不過去的借口,好在兄弟們並未細究,可他卻明白,沒有氏族的支持,他就算稱帝,也保不了泰山郡一日。
世人都講有理走遍天下,可偏生這理之一字最為玄妙,隻在人口之中,而掌握話語者又為士大夫,所以啊講理之時就會因人而異,就比如說劉瀾如果自領豫州牧,那這沒道理的事情也會變得有道理,甚至還會被士家的士大夫們渲染出來救苦救難的聖人,可換做是他,那就是造反謀逆的惡徒,人人得而誅之,這就是有世家與沒有世家支持的關鍵。就好比他在琅琊時若有徐州世家支持,又哪輪得到他劉瀾,而造成這一切的關鍵原因是什麽?就隻兩個字聲望!
不管徐子將是在誇劉瀾還是諷劉瀾,不管鄭玄是真拿他當知己還隻是客套,劉瀾都成功借著他的名頭使自己名聲在外,而這才是劉瀾能有今天的原因所在。
而這一些直到今日,直到與王修一番交談之後,他才徹底想明白。
可後悔歸後悔,但他並不曾覺得自己做錯了,也許這就是為何他始終都是臧霸而無法成為劉瀾的原因吧!
因為兩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有他的傲氣。你們士大夫我,我還你們呢,為了仕途亨通就去結交名士,對他們獻媚拍馬,他臧霸沒那麽賤,反而像今次故意刁難孔融,讓他甚是痛快。
身邊四人發現臧霸長時間沉默。以孫觀為首認為這是他在研究如何對付文醜呢,臧霸素來腦袋靈光。他們三天三夜想不出辦法的事情臧霸連一個時辰都不用就能給出解決辦法來,正是因為臧霸有勇有謀,他們四人才會死心塌地跟著他,若不然,他們四人各立山頭稱王稱霸豈不更瀟灑自在,又哪用得著受這份約束。
四人等著答案。
但可惜直到最後臧霸也沒有說出什麽來,臨了,之說了句大敵當前,諸位盡快整軍。隨時準備出發便揮退了四人。
四人與臧霸論兄弟,可是誰人都會有些私心,可他們都是粗人直腸子,若眼,那就會當麵說出來,翻臉就翻臉,簡單的很。絕對不會幹出背地裏下絆子的陰損事來,尤其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就算再眼,那也絕不會幹出皮裏陽秋的事情來。更何況四人在一起並無不快,得到命令之後,那自然是百分百落實。
~~~~~~~~~~~~~~~~~~~~
四人各自整軍。臧霸則來到了郡守府拜見孔融,雖然孔融給了他一個都尉的官職,可他也不能將北海軍全帶走不是,那帶走多少人就需要與孔融仔細談一談。
“宣高來了啊。”床榻之上的孔融霸入屋,虛弱揮手示意他近前來。
“孔郡守。”孔融身體虛弱,可卻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在床榻太久閑的。臧霸裏,邁步上前,以現在的情況,與文醜必然是一場大戰,帶多少郡國兵那最好是多多益善,當然首先得講孔融糊弄住,讓他相信此戰必勝,不然又怎麽能讓他鬆口讓自己帶走北海軍呢。
隻是他卻有點擔心,那就是孔融對北海重,尤其是北海軍,所以他不敢保證孔融是否會答應,畢竟誰也不敢保證他是怎麽想的,就算是想自己回借此架空他都有可能,這些文人啊,書讀得多,可心眼啊卻越讀越窄。
似這等文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的事情,臧霸遇見太多了,多到數不勝數,甚至還會在背後下絆子算計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陶謙,群雄討董之時,十多路諸侯帶兵會盟,多者十多萬少者三四萬,可陶謙呢身為一郡州牧居然就帶了三千人前去,連他治下廣陵太守張超帶去的兵都不如。
可結果呢,各路諸侯哪個不是損兵折將,那曹操最後幹脆成了光杆司令,大老遠跑去揚州(壽春)募兵,可反觀陶謙呢,非但沒有傷筋動骨,反而在回徐州的時候有了上萬人馬,而一直不受陶謙控製的廣陵郡更是在討董時被他攻下,逼的張超有家無處回,迫不得已投奔了他哥張邈。
當然這裏邊的版本有很多,但相比於其他幾個版本,臧霸更傾向這個,不然沒法解釋陶謙為何隻帶三千人討董,偏生大隊丹陽軍去攻下了廣陵。
這就是文人的可怕之處,明麵大家有吃有喝有說有笑,可背後早把刀子比在你的心髒處了。再比如陶謙對付他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那真是軟刀子殺人,讓你隻有能力守城而無法擴張,有了在老陶手底下被算計的心痛經曆,今次來見孔融,是個什麽結果都不奇怪,就算他答應了,也不得不防他是不是背地裏又下了什麽絆子。
孔融示意臧霸在身邊落座,顫巍巍做起來靠著軟墊,聲音嘶啞,道:“我已經聽叔治說了他將都尉之印交予你的事情了,既然這樣那老朽也就不再堅持了,往後北海軍就交由宣高你來指揮吧!”
臧霸最煩的就是這些客套,虛情假意透著虛偽,聽著就惡心,明明是你和王修一早就算計好的圈套等著我跳,最後還整的好像是王修多高風亮節似的,好似他當真貪戀北海這小小都尉的身份一樣,,沉聲說道:“某此次來是為了主動出兵,進攻臨淄才來拜會郡守。”
“哦?”孔融麵上毫無表情。通常情況,是個人徒然聽到這消息那還能沉著下去?可緊緊盯著孔融的臧霸卻發現他居然連一點反應都沒有,好似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一般,若非他知道孔融隻是一介文弱書生的話,還真要以為他乃張良轉世,一早就運籌帷幄之中了。
不過臧霸卻不知道,雖然孔融不似張良,可他身邊卻有一位似張良的人物王修,早已經將臧霸可能做出的決定分析了個透徹,如果他守城以待袁軍,孔融要如何應對,如果他主動出擊,又該如何應對,這一切完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可以說,王修一早就臧霸,不然的話又如何能三言兩語就說服了他。
“宣高啊,既然你已經決定要主動出兵進攻臨淄,那我就全力支持你,糧草輜重我會全力為你提供,你隻需安心領兵就是了。”孔融眸光灼灼,道:“還有,今次北海軍皆由你來統領,但郡國兵就算了,他們都乃鄉勇,無甚戰力,就讓他們留在劇縣維護維護治安吧。”
孔融出奇的痛快超出了臧霸的意料,驚詫莫名,他覺得這裏邊一定有什麽陰謀,孔融又豈能這麽痛快就答應呢?可是他一時之間又完全他到底會在何處算計自己,糧草嗎?如果真那樣,他吃了敗仗,那劇縣也就不保了。
難道說。
這一刻臧霸好似突然意識到了什麽,他們原來早已榮辱與共了。
“末將遵令!”臧霸當即起身,拱手抱拳,道:“孔郡守放心,末將此去,定破臨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
在曹操眼中,他如同螻蟻,可以從曹操隻是派了一員無名之將就敢來劫掠琅琊就來,當然自那以後曹操對他必然另眼相然的話也不會不敢再派兵前來,隻不過這一戰績卻因為隻是對戰了一員小將,所以並不被世人所知,而曹操之所以沒有派兵來,他估摸著絕不會是因為曹操當真怕了他,反而是因為他從未進入他的法眼,所以曹操是打算先除掉陶謙後再順手攻下琅琊,隻可惜田楷與孔融先後抵達徐州打亂了曹操的既定方針,當後來,劉瀾更是帶領著大軍到來,在麵對成名已久的劉瀾時,曹操當即退兵,雖然後來大家都知曉了那是因為呂布偷襲了兗州,而這也就成了天下人爭論的焦點。
反對劉瀾者說他白撿了一個便宜,可挺劉瀾者呢又會說以當時徐州的情況,曹操大可以先攻破徐州城再回兵,可為何回師了,還不是因為劉瀾的出現,他明白繼續待下去根本就攻不下徐州,反而還有可能陷到與劉瀾的纏鬥中,到時不僅僅是徐州攻不下,很可能連兗州都丟了。
可不管真相到底是什麽,一場徐州之戰,劉瀾是火的一塌糊塗,再次名動天下,而同樣勝了曹操一場的臧霸,卻默默無聞。
有時候他也會想,按理說他應該先名聲大噪才對,可是後來當臧霸對劉瀾有了更深的了解後才發現,其實自己現在的遭遇劉瀾也曾經發生過,黃巾之亂起時。天下各郡與黃巾交鋒者無不潰不成軍,可唯獨劉瀾在涿郡大破了黃巾,為漢軍獲得首勝,這一戰果不可謂不振奮人心,可最後呢,天下聞名的卻隻有皇甫嵩一人,而劉瀾還不是默默無聞?
直到他大破三郡烏丸靈帝招其入京獻俘這才名聲大噪。以前的戰績更是被好事者挖了出來,雖然最終靈帝並未受俘。可劉瀾卻因為與徐子將的一番偶遇,得了一個小衛青的評語而使得他徹底聞名天下。
畢竟眼下與前漢不同,前漢文武並重,可如今呢,自光武帝偃武修文,武人地位一落千丈,想出名,可以說劉瀾能有今天的聲望離不開當年徐子將的一番評價,更離不開鄭玄的推波助瀾。可是他呢?
認識的人就沒有幾個比他識字多了,好不容易結識了大儒孔融,還把老頭得罪慘了,少了這些人的推波助瀾,沒有天大的福運,想要聞名天下,不比登天容易。
所以對待劉瀾臧霸並沒有羨慕。甚至還對他足夠尊敬。
如果劉瀾是在前漢,他能有今天的地位不足為奇,似他們這樣的武夫因攻而升高位者不在少數,可在本朝,二百年間,似劉瀾者屈指可數。這二百年來,大漢朝隻養士,世家氏族得以興起,可武夫呢?莫說世家了,便連居高位者都沒有。
就算是突然冒出個劉瀾這樣小吏出身的武夫終於為武人揚眉吐氣,可在士人眼中,他始終都是武夫。低人一等的武夫,就算是徐子將當時說出那響徹天下的小衛青,可在士人眼中,那是褒詞嗎?
不是,沒聽士人是如何諷刺劉瀾的,說徐子將說他是可與古之八將孫吳白韓頗牧衛霍媲美,那是說他確實有軍事才能,可這八人之中,為何徐子將獨獨將他比喻成長平桓桓,上將之元的小衛青呢?
那還不是借衛青諷劉瀾,徐子將誇劉瀾,實則是諷劉瀾和衛青一樣都當過奴隸,而劉瀾呢更是素來被士大夫階層輕視的小吏出身,所以啊和衛青那馬夫的身份沒區別。
可以說劉瀾是這個世界上被人詆毀與稱讚最多者,愛他之人將他奉若神明,恨他之人恨不得將其挫骨揚灰,可以說他是當今世上最飽受爭議之人,比袁紹受到的褒獎多,更比曹操受到的詆毀多。
當然這完全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所製,就像曹操絕不會知道他在後世的有多大的惡名,所以要讓惡名變美名,最直接的辦法無異於掌握話語權。劉瀾對此深信不疑,就像胡適先生說曆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一樣,他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而此時的臧霸,如同天下所有武者一般,都想成為似劉瀾這樣之人,他為武人豎立了標杆,讓武者發現原來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隻有文士才能有這樣非凡成績。
當真也是天不生劉瀾,武道萬古如長夜。
說的雖然有所誇張,畢竟前人有那麽多武者名留青史,可本朝這二百年間,劉瀾當屬第一人,臧霸說出這番話來,不是他刻意,而是天下武人一致的想法。
就好似兄弟們勸他回泰山,自領豫州牧,他找了一個連自己都說不過去的借口,好在兄弟們並未細究,可他卻明白,沒有氏族的支持,他就算稱帝,也保不了泰山郡一日。
世人都講有理走遍天下,可偏生這理之一字最為玄妙,隻在人口之中,而掌握話語者又為士大夫,所以啊講理之時就會因人而異,就比如說劉瀾如果自領豫州牧,那這沒道理的事情也會變得有道理,甚至還會被士家的士大夫們渲染出來救苦救難的聖人,可換做是他,那就是造反謀逆的惡徒,人人得而誅之,這就是有世家與沒有世家支持的關鍵。就好比他在琅琊時若有徐州世家支持,又哪輪得到他劉瀾,而造成這一切的關鍵原因是什麽?就隻兩個字聲望!
不管徐子將是在誇劉瀾還是諷劉瀾,不管鄭玄是真拿他當知己還隻是客套,劉瀾都成功借著他的名頭使自己名聲在外,而這才是劉瀾能有今天的原因所在。
而這一些直到今日,直到與王修一番交談之後,他才徹底想明白。
可後悔歸後悔,但他並不曾覺得自己做錯了,也許這就是為何他始終都是臧霸而無法成為劉瀾的原因吧!
因為兩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有他的傲氣。你們士大夫我,我還你們呢,為了仕途亨通就去結交名士,對他們獻媚拍馬,他臧霸沒那麽賤,反而像今次故意刁難孔融,讓他甚是痛快。
身邊四人發現臧霸長時間沉默。以孫觀為首認為這是他在研究如何對付文醜呢,臧霸素來腦袋靈光。他們三天三夜想不出辦法的事情臧霸連一個時辰都不用就能給出解決辦法來,正是因為臧霸有勇有謀,他們四人才會死心塌地跟著他,若不然,他們四人各立山頭稱王稱霸豈不更瀟灑自在,又哪用得著受這份約束。
四人等著答案。
但可惜直到最後臧霸也沒有說出什麽來,臨了,之說了句大敵當前,諸位盡快整軍。隨時準備出發便揮退了四人。
四人與臧霸論兄弟,可是誰人都會有些私心,可他們都是粗人直腸子,若眼,那就會當麵說出來,翻臉就翻臉,簡單的很。絕對不會幹出背地裏下絆子的陰損事來,尤其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就算再眼,那也絕不會幹出皮裏陽秋的事情來。更何況四人在一起並無不快,得到命令之後,那自然是百分百落實。
~~~~~~~~~~~~~~~~~~~~
四人各自整軍。臧霸則來到了郡守府拜見孔融,雖然孔融給了他一個都尉的官職,可他也不能將北海軍全帶走不是,那帶走多少人就需要與孔融仔細談一談。
“宣高來了啊。”床榻之上的孔融霸入屋,虛弱揮手示意他近前來。
“孔郡守。”孔融身體虛弱,可卻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在床榻太久閑的。臧霸裏,邁步上前,以現在的情況,與文醜必然是一場大戰,帶多少郡國兵那最好是多多益善,當然首先得講孔融糊弄住,讓他相信此戰必勝,不然又怎麽能讓他鬆口讓自己帶走北海軍呢。
隻是他卻有點擔心,那就是孔融對北海重,尤其是北海軍,所以他不敢保證孔融是否會答應,畢竟誰也不敢保證他是怎麽想的,就算是想自己回借此架空他都有可能,這些文人啊,書讀得多,可心眼啊卻越讀越窄。
似這等文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心的事情,臧霸遇見太多了,多到數不勝數,甚至還會在背後下絆子算計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陶謙,群雄討董之時,十多路諸侯帶兵會盟,多者十多萬少者三四萬,可陶謙呢身為一郡州牧居然就帶了三千人前去,連他治下廣陵太守張超帶去的兵都不如。
可結果呢,各路諸侯哪個不是損兵折將,那曹操最後幹脆成了光杆司令,大老遠跑去揚州(壽春)募兵,可反觀陶謙呢,非但沒有傷筋動骨,反而在回徐州的時候有了上萬人馬,而一直不受陶謙控製的廣陵郡更是在討董時被他攻下,逼的張超有家無處回,迫不得已投奔了他哥張邈。
當然這裏邊的版本有很多,但相比於其他幾個版本,臧霸更傾向這個,不然沒法解釋陶謙為何隻帶三千人討董,偏生大隊丹陽軍去攻下了廣陵。
這就是文人的可怕之處,明麵大家有吃有喝有說有笑,可背後早把刀子比在你的心髒處了。再比如陶謙對付他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那真是軟刀子殺人,讓你隻有能力守城而無法擴張,有了在老陶手底下被算計的心痛經曆,今次來見孔融,是個什麽結果都不奇怪,就算他答應了,也不得不防他是不是背地裏又下了什麽絆子。
孔融示意臧霸在身邊落座,顫巍巍做起來靠著軟墊,聲音嘶啞,道:“我已經聽叔治說了他將都尉之印交予你的事情了,既然這樣那老朽也就不再堅持了,往後北海軍就交由宣高你來指揮吧!”
臧霸最煩的就是這些客套,虛情假意透著虛偽,聽著就惡心,明明是你和王修一早就算計好的圈套等著我跳,最後還整的好像是王修多高風亮節似的,好似他當真貪戀北海這小小都尉的身份一樣,,沉聲說道:“某此次來是為了主動出兵,進攻臨淄才來拜會郡守。”
“哦?”孔融麵上毫無表情。通常情況,是個人徒然聽到這消息那還能沉著下去?可緊緊盯著孔融的臧霸卻發現他居然連一點反應都沒有,好似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一般,若非他知道孔融隻是一介文弱書生的話,還真要以為他乃張良轉世,一早就運籌帷幄之中了。
不過臧霸卻不知道,雖然孔融不似張良,可他身邊卻有一位似張良的人物王修,早已經將臧霸可能做出的決定分析了個透徹,如果他守城以待袁軍,孔融要如何應對,如果他主動出擊,又該如何應對,這一切完全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可以說,王修一早就臧霸,不然的話又如何能三言兩語就說服了他。
“宣高啊,既然你已經決定要主動出兵進攻臨淄,那我就全力支持你,糧草輜重我會全力為你提供,你隻需安心領兵就是了。”孔融眸光灼灼,道:“還有,今次北海軍皆由你來統領,但郡國兵就算了,他們都乃鄉勇,無甚戰力,就讓他們留在劇縣維護維護治安吧。”
孔融出奇的痛快超出了臧霸的意料,驚詫莫名,他覺得這裏邊一定有什麽陰謀,孔融又豈能這麽痛快就答應呢?可是他一時之間又完全他到底會在何處算計自己,糧草嗎?如果真那樣,他吃了敗仗,那劇縣也就不保了。
難道說。
這一刻臧霸好似突然意識到了什麽,他們原來早已榮辱與共了。
“末將遵令!”臧霸當即起身,拱手抱拳,道:“孔郡守放心,末將此去,定破臨淄!”(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