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一直以來掌管龍騎軍,但他最強的本領卻並不是帶領騎兵衝陣而是步兵陣戰,這也是為何當初龍騎軍從關羽之手轉交到趙雲手中的原因,當然不是說趙雲騎戰當真高出關羽一頭,而是奇虎相當之下劉瀾做出的最佳選擇。
關羽為遊俠出身,所學除了青龍刀法之外就要屬攻守推演了,尤其與徐晃相識之後兩人時常陣戰推演,此時發現敵將排兵布陣之後,劉瀾發現他超乎尋常的期待,雖然似戰國時期古之戰陣早已不為今時所崇,便似關羽也百般否認自己對古之戰陣的喜愛,可他現在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在告訴劉瀾他十分期待與敵一戰,是以劉瀾主動將指揮權交給了他,交給了關羽。
這是一份信任,不管是以攻守推演的手法還是古之戰陣的手段,卻莫不是以對方最強勁的手段將對方擊敗,也許這才是他為何會如此激動的原因所在吧。
接過指揮權後關羽開始排兵布陣,不得不說他的應對相當不錯,甚至出乎了對麵統兵之將的意料,但麵對關羽的敵將並沒有絲毫愜意,隻是頗有些讓人奇怪的是雙方都沒有主動出擊的意願,一場沉穩的暗中較著勁。
幾個回合下來,勝負不知,但沉悶的場麵卻消失不見了,原以為試探結束就要動真格了,可劉瀾卻發現敵將突然安排士卒築起了高台,劉瀾皺了皺眉,這是個什麽情況?看向關羽時,卻發現他的雙眼居然閃現著奕奕光彩,想來他已經意識到敵將的意圖了,想必已經在想法化解了。
隻是雲長會就這麽發起進攻麽?就在劉瀾觀看著雙方明爭暗鬥之際一直不為所動的關羽果然動了,但並非是下達進攻的指令。而是下達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築高台,三丈三。
到漢這麽多年。劉瀾對築三丈三高台早已見怪不怪,所謂三丈三乃是按三十三天之數修建。而台之所以為三層,又是為了應天、地、人三才而分,大抵的意思便是希望與天相通,將敵軍徹底擊敗。
還真有些古陣戰的味道。雙方沒有陰謀詭計,隻是拉開架勢鬥個你死我活,就算對方陣勢未列也絕不會乘其不備偷襲取勝,看來古之戰陣之所以不興於世也不是沒有道理,但也正因如此。這一仗才叫人熱血澎湃,不過話說回來這一仗反倒是他們占了便宜,畢竟丹陽軍是突然出現,如果從一開始就對他們發起突然襲勢必會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雙方相持足有一個半時辰才各自架設好高台,關羽邀劉瀾登台之後率先發難,隻見高台令旗官搖動旗幟,下方徐州軍瞬間將最初匆忙列陣時結成的圓陣改為方陣,隻是眨眼之間便布置好了最為典型的方形陣,此陣前方為近戰部隊,後排為遠程部隊。可謂是萬金油的布陣方式,顯然素來以穩健見長的關羽便是在陣戰之際亦如他的看家本領青龍刀法那般,要用方陣能攻善守的一麵來探探敵將的斤兩。
“擂鼓。進攻!”關羽大手一揚的同時爆喝一聲,劉瀾微微側目,很少見他這個樣子,如果是張飛他自然不會反應這麽大,頗為詫異之際就聽他又下一道命令:“直取中軍,若敵分兵兩翼來攻則無需理會!”
難道雲長真要……
劉瀾有些後悔,難道真要這麽眼睜睜看著雙方拉開陣勢堂堂正正廝殺?臉色開始變得難看起來,他讓關羽指揮此戰是因為了解他,可眼下這怎麽看都是要列陣搏殺啊。剛要勸,卻發現他又拿起了兩側小旗。嘴巴都開張的劉瀾最後啥也沒說報以微笑,是啊。我該早想到啊,雲長既然下令直取中軍不管兩翼時就該想到的啊,這一刻他徹底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猜想,他終歸是遊俠,而遊俠又是以墨家演化而來,最多就是攻守推演又豈會真像古人那般循規蹈矩拉開陣勢交戰啊。
希望敵將能夠上當吧。
關羽命方陣中路集結直衝中軍看似是要直搗黃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定乾坤,其實就是在迷惑敵將,如果他果真上當,那麽就必然會在中路集結防守或分兵兩翼合圍,可一旦敵將真做出如劉瀾最初判斷的應變,那等待他的隻有覆滅一途,關羽握在兩手中的小令箭可不是它物,而是隱藏在兩翼由張飛許褚統領等待中的龍騎軍與親衛騎士,到時兩軍直衝敵陣,與步兵配合,必能一舉破敵!
看來啊敵將一早就在關羽的算計之中了,真不敢相信這位便是後世的武聖,看來這麽多年的征戰培養當真讓他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大將了,如水淹七軍時的聞名華夏,不然這時期的關羽估摸著隻能像曆史初期那樣,被曹操一戰又一戰擊潰,最終丟了徐州,至於和對麵這位不知名的將領比,最多也不過是五五之數。
就在劉瀾心想之際,敵將張北做出了回應,麾下部隊瞬間將陣型變成了箭矢陣開始迎擊,箭矢陣的組成由鎧甲厚重的重甲刀盾手組成,突破關羽這支步遠結合的方陣型最是絕妙不過!
看來敵將上當了。
就當劉瀾等待著中路拖住敵軍,待耗盡敵人銳氣之後兩翼騎兵成績突殺而出之時卻發現關羽手中令旗再次一動,陣型瞬間四散,很快又變成了鉤形。
劉瀾眉頭大皺。
敵將分明已經上當,雲長為何又要變陣,而且還變成這鉤形之陣,不是說鉤形之陣不如方陣,而是在眼前的形式之下,機妙在於其兩翼能夠形成犄角之勢衝鋒的鉤形陣顯然難以媲美方陣,難道雲長從始至終就打算仗著兵多的優勢不講任何道理的強攻麽?
但很快劉瀾看出了門道,可以算是無師自通了,原來敵將在將兵力集結在中路之後還留了後手,也正是那無數暗中集結而成的小方陣迫使關羽不得不將陣型變換成更具優勢的鉤形陣,這才是瞬息萬變啊。
敵將也不是古戰之將啊,為何會如此深諳陣戰之法。更懂揚長避短之術,尤其在知己知彼這方麵更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為何關羽這連番交手後仍處於劣勢的原因所在。到如今他們居然連對麵主將是誰都不知曉,可敵將呢。卻深知徐州軍底細,自然清楚徐州軍,或者是他劉瀾真正的底牌並非是這些步兵,而是名聞天下的龍騎軍。
但好在,關羽並沒有上當,不然一旦管亥、周倉那邊與丹陽軍交戰正酣,他派出張飛、許褚兩翼騎兵的話那可就要損失慘重了,在毫無縱身施展的情況下麵對這些有巨盾護衛手握鐵槍的步兵就算他們一個個都穿著龍騎甲。那結果隻怕一個個都要戰死沙場了。
眼下劉瀾唯一慶幸的一件事莫過於他的英明果斷,早早將此戰指揮權交給了關羽,不然換他來指揮,這一仗就算人數再多,恐怕也要造就另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了。
隨著徐州軍變陣,劉瀾在心中說了一聲可惜,如果今日他隻是路人的話,他定要好好欣賞這一番龍爭虎鬥,甚至借此良機設自己是關羽來假想應對,可他不能。就算他非今日主將,但他畢竟乃是徐州之主絕難去當路人。
果然那位已經被他在心中稱作陣戰之上幾乎與關羽匹敵的敵將在徐州軍換成鉤形之陣後又換陣了,而這一次他則祭出了錐形陣。此陣優點在於隻在兩翼屯守少量兵卒,而將兵力屯與中軍,這樣一來關羽中路空虛,若是被丹陽軍掏心戰術成功,那時就算還有騎兵後招,徐州軍都危險了!
有意思。
從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話的關羽終於說話了。但麵對敵將使出這般討巧陣型的他當即搖旗將鉤形之陣改為魚鱗陣,麵對這樣的強敵,他現在已經不去想騎兵這檔子後事了,眼下他就是要逼著甚至是迫使敵將不得不與他在中路對攻。強矛對大盾,來場正麵的生死較量!
兵法講究奇正。而眼下關羽所使便是最正宗的正攻法。
要知道關羽所布魚鱗陣,活似一條大魚。由無數小陣組合而成,如同魚鱗般排列,鱗次櫛比,合則為巨鯨,分則為小魚,看似一體卻又獨立成形,這樣一來敵將預留對付騎兵的後招就變得毫無意義,莫說關羽預留的騎兵以奇兵的方式結束戰鬥,就算現在出擊,麵對無數小魚,敵軍也很難對龍騎軍造成傷害了。
終於關羽使出了殺手鐧,甚至可以說他就是很無恥的仗著人多壓你,但在絕對的實力麵前,這踢過來的皮球卻著實讓敵將張北那粗獷的麵上第一次出現了慘淡的青色。
劉瀾麽?
現在和我交手的真的是你嗎?
不,絕不會,絕不會你,一定另有其人!
敵將張北麵色鐵青,他從未低估過劉瀾軍的實力,甚至還放大了劉瀾的實力,但當他真的當麵對上劉瀾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忽略了一點,劉瀾身邊居然有一位如此深諳結陣布置之法的將領,他會是誰?
張正?
李翔?
一個個名字浮現在腦海,又一個個被他搖頭否認。
眼神冰冷,遙望對麵高台,我不管你是誰,既然你打算逼我與你正麵較量,好啊,那我就堂堂正正與你正麵較量一番!
變型陣!
敵將既然是魚鱗陣,那繼續用錐形陣這樣的掏心戰法難免就有些雞肋了,所以在張北下達命令之後丹陽軍瞬間變成了雁型陣,顧名思義,雁型陣的樣子就像南飛大雁一般結成陣型,而此陣的優點在於左右兩軍據有包圍夾擊與上下延伸的機動性,能夠在快速衝入敵軍陣型後立即對其產生包圍的效果。
而之所以選擇此陣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它克製魚鱗,更因為他還要防止一直未現身的龍騎軍,所以具備上下延伸機動性的雁型陣自然就成了他的首選。
可敵將遠沒有想到魚鱗陣隻是關羽拋出的一條誘餌,幾乎是在他變陣的一刻,徐州軍陣型在變,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將陣型變為翔鷹陣,此陣並不是像雁型那樣而是像老鷹,因為此陣最前方的一隊方陣如同鷹嘴,而兩翼方陣則同鷹翅,稍後方的兩方方陣則如同鷹爪,在一啄一扇之後給予致命一擊!
翔鷹陣是相當強力的衝擊陣型,能夠快速衝散敵軍陣勢,尤其是丹陽軍此時的雁形陣,而就在翔鷹陣成型的一瞬間,天地間突然響起了三通鼓響。
咚!咚!咚!
這是衝鋒的信號!
劉瀾幾乎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的情況下就見到鷹嘴前方的周倉雙手托舉著一對大鐵錘猛向敵陣衝去,在他身前,則是提著巨盾防禦的盾牌手,而在其後乃是一列列手持矛、戈槍的三列長兵器長隊,而在長兵器長隊之後則是數列弓弩手,而在弓手兩翼則是一手手提小盾一手提環手刀的刀盾兵。
以五十人為一小陣,五百人為一中陣,五千人為一大陣的翔鷹陣不管是在衝鋒還是顫抖,不管是在混戰還是小隊作戰都更具優勢!
如一隻翱翔天地間的飛鷹猛然撲向雁群,受到驚嚇的大雁就算保持著陣型,可猛然受到攻擊飛鷹的他們卻也隻能生出難以抗拒之感,攜泰山而超北海,非不願,實不能。
近在咫尺,劉瀾卻發現關羽又把戰旗無力的放下了,額頭滿是汗水,他分明一動未動,卻好似長跑過後,可以想到方才那一番爭鋒相對的較量何其驚險,就算他最終勝出一頭,但兩者的差距並不大。
劉瀾越來越好奇對麵是何人了。
頭一個浮現在腦海者的名字名叫於禁,但這位著名的陣戰大師卻決然不會出現在丹陽軍中,可是除了他,又會是何人能與關羽上演這麽一出龍虎較量的陣戰呢?
劉瀾越來越迫不及待的想要知曉對麵主將是誰了,不管他有名無名,他都有些迫不及待甚至期望能生擒他收到陣前為己效命。
兩軍靠近,不到一箭之地了,關羽已經沒有繼續在指揮了,此刻戰場的指揮權其實在衝鋒的那一刻就變成了周倉、管亥還有裴元紹這三位黃巾英傑了。
“放箭。”
在最前方鷹嘴處的周倉下達了命令。
而隨著第一輪羽箭過後不久,鷹翼處的裴元紹下達的同意的命令。(未完待續。)
關羽為遊俠出身,所學除了青龍刀法之外就要屬攻守推演了,尤其與徐晃相識之後兩人時常陣戰推演,此時發現敵將排兵布陣之後,劉瀾發現他超乎尋常的期待,雖然似戰國時期古之戰陣早已不為今時所崇,便似關羽也百般否認自己對古之戰陣的喜愛,可他現在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在告訴劉瀾他十分期待與敵一戰,是以劉瀾主動將指揮權交給了他,交給了關羽。
這是一份信任,不管是以攻守推演的手法還是古之戰陣的手段,卻莫不是以對方最強勁的手段將對方擊敗,也許這才是他為何會如此激動的原因所在吧。
接過指揮權後關羽開始排兵布陣,不得不說他的應對相當不錯,甚至出乎了對麵統兵之將的意料,但麵對關羽的敵將並沒有絲毫愜意,隻是頗有些讓人奇怪的是雙方都沒有主動出擊的意願,一場沉穩的暗中較著勁。
幾個回合下來,勝負不知,但沉悶的場麵卻消失不見了,原以為試探結束就要動真格了,可劉瀾卻發現敵將突然安排士卒築起了高台,劉瀾皺了皺眉,這是個什麽情況?看向關羽時,卻發現他的雙眼居然閃現著奕奕光彩,想來他已經意識到敵將的意圖了,想必已經在想法化解了。
隻是雲長會就這麽發起進攻麽?就在劉瀾觀看著雙方明爭暗鬥之際一直不為所動的關羽果然動了,但並非是下達進攻的指令。而是下達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築高台,三丈三。
到漢這麽多年。劉瀾對築三丈三高台早已見怪不怪,所謂三丈三乃是按三十三天之數修建。而台之所以為三層,又是為了應天、地、人三才而分,大抵的意思便是希望與天相通,將敵軍徹底擊敗。
還真有些古陣戰的味道。雙方沒有陰謀詭計,隻是拉開架勢鬥個你死我活,就算對方陣勢未列也絕不會乘其不備偷襲取勝,看來古之戰陣之所以不興於世也不是沒有道理,但也正因如此。這一仗才叫人熱血澎湃,不過話說回來這一仗反倒是他們占了便宜,畢竟丹陽軍是突然出現,如果從一開始就對他們發起突然襲勢必會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雙方相持足有一個半時辰才各自架設好高台,關羽邀劉瀾登台之後率先發難,隻見高台令旗官搖動旗幟,下方徐州軍瞬間將最初匆忙列陣時結成的圓陣改為方陣,隻是眨眼之間便布置好了最為典型的方形陣,此陣前方為近戰部隊,後排為遠程部隊。可謂是萬金油的布陣方式,顯然素來以穩健見長的關羽便是在陣戰之際亦如他的看家本領青龍刀法那般,要用方陣能攻善守的一麵來探探敵將的斤兩。
“擂鼓。進攻!”關羽大手一揚的同時爆喝一聲,劉瀾微微側目,很少見他這個樣子,如果是張飛他自然不會反應這麽大,頗為詫異之際就聽他又下一道命令:“直取中軍,若敵分兵兩翼來攻則無需理會!”
難道雲長真要……
劉瀾有些後悔,難道真要這麽眼睜睜看著雙方拉開陣勢堂堂正正廝殺?臉色開始變得難看起來,他讓關羽指揮此戰是因為了解他,可眼下這怎麽看都是要列陣搏殺啊。剛要勸,卻發現他又拿起了兩側小旗。嘴巴都開張的劉瀾最後啥也沒說報以微笑,是啊。我該早想到啊,雲長既然下令直取中軍不管兩翼時就該想到的啊,這一刻他徹底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猜想,他終歸是遊俠,而遊俠又是以墨家演化而來,最多就是攻守推演又豈會真像古人那般循規蹈矩拉開陣勢交戰啊。
希望敵將能夠上當吧。
關羽命方陣中路集結直衝中軍看似是要直搗黃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定乾坤,其實就是在迷惑敵將,如果他果真上當,那麽就必然會在中路集結防守或分兵兩翼合圍,可一旦敵將真做出如劉瀾最初判斷的應變,那等待他的隻有覆滅一途,關羽握在兩手中的小令箭可不是它物,而是隱藏在兩翼由張飛許褚統領等待中的龍騎軍與親衛騎士,到時兩軍直衝敵陣,與步兵配合,必能一舉破敵!
看來啊敵將一早就在關羽的算計之中了,真不敢相信這位便是後世的武聖,看來這麽多年的征戰培養當真讓他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大將了,如水淹七軍時的聞名華夏,不然這時期的關羽估摸著隻能像曆史初期那樣,被曹操一戰又一戰擊潰,最終丟了徐州,至於和對麵這位不知名的將領比,最多也不過是五五之數。
就在劉瀾心想之際,敵將張北做出了回應,麾下部隊瞬間將陣型變成了箭矢陣開始迎擊,箭矢陣的組成由鎧甲厚重的重甲刀盾手組成,突破關羽這支步遠結合的方陣型最是絕妙不過!
看來敵將上當了。
就當劉瀾等待著中路拖住敵軍,待耗盡敵人銳氣之後兩翼騎兵成績突殺而出之時卻發現關羽手中令旗再次一動,陣型瞬間四散,很快又變成了鉤形。
劉瀾眉頭大皺。
敵將分明已經上當,雲長為何又要變陣,而且還變成這鉤形之陣,不是說鉤形之陣不如方陣,而是在眼前的形式之下,機妙在於其兩翼能夠形成犄角之勢衝鋒的鉤形陣顯然難以媲美方陣,難道雲長從始至終就打算仗著兵多的優勢不講任何道理的強攻麽?
但很快劉瀾看出了門道,可以算是無師自通了,原來敵將在將兵力集結在中路之後還留了後手,也正是那無數暗中集結而成的小方陣迫使關羽不得不將陣型變換成更具優勢的鉤形陣,這才是瞬息萬變啊。
敵將也不是古戰之將啊,為何會如此深諳陣戰之法。更懂揚長避短之術,尤其在知己知彼這方麵更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這也是為何關羽這連番交手後仍處於劣勢的原因所在。到如今他們居然連對麵主將是誰都不知曉,可敵將呢。卻深知徐州軍底細,自然清楚徐州軍,或者是他劉瀾真正的底牌並非是這些步兵,而是名聞天下的龍騎軍。
但好在,關羽並沒有上當,不然一旦管亥、周倉那邊與丹陽軍交戰正酣,他派出張飛、許褚兩翼騎兵的話那可就要損失慘重了,在毫無縱身施展的情況下麵對這些有巨盾護衛手握鐵槍的步兵就算他們一個個都穿著龍騎甲。那結果隻怕一個個都要戰死沙場了。
眼下劉瀾唯一慶幸的一件事莫過於他的英明果斷,早早將此戰指揮權交給了關羽,不然換他來指揮,這一仗就算人數再多,恐怕也要造就另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了。
隨著徐州軍變陣,劉瀾在心中說了一聲可惜,如果今日他隻是路人的話,他定要好好欣賞這一番龍爭虎鬥,甚至借此良機設自己是關羽來假想應對,可他不能。就算他非今日主將,但他畢竟乃是徐州之主絕難去當路人。
果然那位已經被他在心中稱作陣戰之上幾乎與關羽匹敵的敵將在徐州軍換成鉤形之陣後又換陣了,而這一次他則祭出了錐形陣。此陣優點在於隻在兩翼屯守少量兵卒,而將兵力屯與中軍,這樣一來關羽中路空虛,若是被丹陽軍掏心戰術成功,那時就算還有騎兵後招,徐州軍都危險了!
有意思。
從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話的關羽終於說話了。但麵對敵將使出這般討巧陣型的他當即搖旗將鉤形之陣改為魚鱗陣,麵對這樣的強敵,他現在已經不去想騎兵這檔子後事了,眼下他就是要逼著甚至是迫使敵將不得不與他在中路對攻。強矛對大盾,來場正麵的生死較量!
兵法講究奇正。而眼下關羽所使便是最正宗的正攻法。
要知道關羽所布魚鱗陣,活似一條大魚。由無數小陣組合而成,如同魚鱗般排列,鱗次櫛比,合則為巨鯨,分則為小魚,看似一體卻又獨立成形,這樣一來敵將預留對付騎兵的後招就變得毫無意義,莫說關羽預留的騎兵以奇兵的方式結束戰鬥,就算現在出擊,麵對無數小魚,敵軍也很難對龍騎軍造成傷害了。
終於關羽使出了殺手鐧,甚至可以說他就是很無恥的仗著人多壓你,但在絕對的實力麵前,這踢過來的皮球卻著實讓敵將張北那粗獷的麵上第一次出現了慘淡的青色。
劉瀾麽?
現在和我交手的真的是你嗎?
不,絕不會,絕不會你,一定另有其人!
敵將張北麵色鐵青,他從未低估過劉瀾軍的實力,甚至還放大了劉瀾的實力,但當他真的當麵對上劉瀾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忽略了一點,劉瀾身邊居然有一位如此深諳結陣布置之法的將領,他會是誰?
張正?
李翔?
一個個名字浮現在腦海,又一個個被他搖頭否認。
眼神冰冷,遙望對麵高台,我不管你是誰,既然你打算逼我與你正麵較量,好啊,那我就堂堂正正與你正麵較量一番!
變型陣!
敵將既然是魚鱗陣,那繼續用錐形陣這樣的掏心戰法難免就有些雞肋了,所以在張北下達命令之後丹陽軍瞬間變成了雁型陣,顧名思義,雁型陣的樣子就像南飛大雁一般結成陣型,而此陣的優點在於左右兩軍據有包圍夾擊與上下延伸的機動性,能夠在快速衝入敵軍陣型後立即對其產生包圍的效果。
而之所以選擇此陣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它克製魚鱗,更因為他還要防止一直未現身的龍騎軍,所以具備上下延伸機動性的雁型陣自然就成了他的首選。
可敵將遠沒有想到魚鱗陣隻是關羽拋出的一條誘餌,幾乎是在他變陣的一刻,徐州軍陣型在變,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將陣型變為翔鷹陣,此陣並不是像雁型那樣而是像老鷹,因為此陣最前方的一隊方陣如同鷹嘴,而兩翼方陣則同鷹翅,稍後方的兩方方陣則如同鷹爪,在一啄一扇之後給予致命一擊!
翔鷹陣是相當強力的衝擊陣型,能夠快速衝散敵軍陣勢,尤其是丹陽軍此時的雁形陣,而就在翔鷹陣成型的一瞬間,天地間突然響起了三通鼓響。
咚!咚!咚!
這是衝鋒的信號!
劉瀾幾乎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的情況下就見到鷹嘴前方的周倉雙手托舉著一對大鐵錘猛向敵陣衝去,在他身前,則是提著巨盾防禦的盾牌手,而在其後乃是一列列手持矛、戈槍的三列長兵器長隊,而在長兵器長隊之後則是數列弓弩手,而在弓手兩翼則是一手手提小盾一手提環手刀的刀盾兵。
以五十人為一小陣,五百人為一中陣,五千人為一大陣的翔鷹陣不管是在衝鋒還是顫抖,不管是在混戰還是小隊作戰都更具優勢!
如一隻翱翔天地間的飛鷹猛然撲向雁群,受到驚嚇的大雁就算保持著陣型,可猛然受到攻擊飛鷹的他們卻也隻能生出難以抗拒之感,攜泰山而超北海,非不願,實不能。
近在咫尺,劉瀾卻發現關羽又把戰旗無力的放下了,額頭滿是汗水,他分明一動未動,卻好似長跑過後,可以想到方才那一番爭鋒相對的較量何其驚險,就算他最終勝出一頭,但兩者的差距並不大。
劉瀾越來越好奇對麵是何人了。
頭一個浮現在腦海者的名字名叫於禁,但這位著名的陣戰大師卻決然不會出現在丹陽軍中,可是除了他,又會是何人能與關羽上演這麽一出龍虎較量的陣戰呢?
劉瀾越來越迫不及待的想要知曉對麵主將是誰了,不管他有名無名,他都有些迫不及待甚至期望能生擒他收到陣前為己效命。
兩軍靠近,不到一箭之地了,關羽已經沒有繼續在指揮了,此刻戰場的指揮權其實在衝鋒的那一刻就變成了周倉、管亥還有裴元紹這三位黃巾英傑了。
“放箭。”
在最前方鷹嘴處的周倉下達了命令。
而隨著第一輪羽箭過後不久,鷹翼處的裴元紹下達的同意的命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