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本意無可厚非,京中的元老重臣有他們這幫人看著,而他們這幫人呢又有蹇碩看著,而蹇碩呢又有太尉劉虞看著,而劉虞呢又有元老重臣看著,達到一個相互製衡的效果,互相牽製,從而使新天子可以從容掌握政權,隻可惜,天子的突然駕崩讓蹇碩變得孤掌難鳴,如果天子沒有駕崩潘隱未必敢造反,但可惜,天子並沒有等到除掉大患何進,更沒有等來太尉劉虞的上任。
天子的驟然離去,何進的迅速發難,以及蹇碩的不知所蹤,就趙忠的口吻來看,他必死無疑,可以說如今的雒陽局勢已經徹底扭轉,原本簡單明了,現在卻變得錯綜複雜,何進在除掉蹇碩之後,毫無疑問會借機發難,扶長子史侯登基,天子臨終沒有遺詔,而嫡長子繼位又符合禮法,大臣們沒有人會反對何進擁立史侯為新天子。
還有一件事讓他惶恐難安,待新天子登基之後,大權在握的何進勢必不會善罷甘休,他們結下的梁子太深了,而這才是趙忠和張讓此時真正擔憂的,除掉他們這些人,說簡單,對彼時的何進來說很簡單,說難,也一點不難,最後時刻,守護在天子身邊的就是他和趙忠以及蹇碩,而且就太醫令診斷的結果天子最少能熬過今夏甚至是今秋,可是天子卻在這麽個關鍵檔口溘然逝去,如果何進要找借口對付他們的話,這無疑是最好的一個借口。
弑君。
何止隻是除掉他們十人,滅他們滿門都是輕的。
而且何進真要借天子逝去做文章對付他們,他倆還真無法開脫?
起居朗?
也許吧,可能真正澄清嗎?
天子連遺詔都沒有留下就猝然駕崩,就算有起居朗記錄天子日常言行,可何進要借機發難,要栽贓他們夥同蹇碩弑君,那時就算沒有確鑿證據,也要背個弑君的嫌疑,就憑這一點,他們就活不了。
莫須有的罪名,想不死都難,他們這陰損勾當沒少幹,自然深有體會,怕被栽贓陷害,不過兩人也不是沒留後手,首先就是求何後自保,有何後;他們就會平安無事,其次則是靠驃騎將軍董重,隻有董重無事,他們才能夠反撲,才能夠扭轉局勢。
可是還有一點是他最為擔心的就是董侯的安危,雖然史侯與董侯兄弟情深,情誼甚篤,可要是何進做出什麽瘋狂的舉動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他的一切後手都將變得無益,不過張讓的擔心卻被趙忠全盤否決,何進還沒那麽大膽子去對董侯做不臣之事,不然他就會背上謀逆的罵名,就現在的何進來說是承擔不起的,更何況董侯身邊還有董太後呢,隻要有一點警覺的人都會明白,現在最需要對付的絕不是董侯而是董太後以及董重,相比來說董侯並沒有多大的‘危險’,而真正的威脅是(董氏)外戚。
這將是一場外戚之間的鬥爭,該如何押寶?張讓雙眸精光熠熠看向趙忠,而趙忠以同樣的眼神瞅向了張讓,此時此刻兩人所感受到的並非是心有靈犀,而是徹骨的悚然,他們驚奇發現兩方之中雖然何進占優但董重也並非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該如何選擇?後背發涼的兩人猶豫了良久,最終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兩邊都去討好,雖然冒險了點,如果被察覺,那可就是兩頭都討不到好,可如果成功,不管誰掌權,最少都不會有事,風險與機遇並存,他們想要為之一搏。
消息不脛而走,要不老話說壞事傳千裏呢?
原來宦黨集團發現張讓、趙忠難看的臉色後都識趣的拉開了距離,反觀士大夫、外戚則三五成群,隻是片刻就聚集起偌大的人潮,開始猜測起了各種可能,此刻德陽殿內清晰劃出了二大陣營,外戚與朝官。
而在而大陣營之內呢,又劃出了數個小陣營,近百名官吏在偌大的德陽殿內焦灼不安,猜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但議論最多的還是天子的病情如何。
可天子已經多日不見外官,根本無人知曉,問中涓?不屑,也不會得到答案,其實這些個老狐狸就算不去問,心中也都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今日這麽突然召集百官前來大朝會的德陽殿,很可能是要冊立太子了,而在這個時候冊立太子,其實與冊立儲君無貳了。
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天子大病初愈了,露麵隻不過是給朝廷百官吃顆定心丸。
兩種可能,卻會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對於這些老狐狸們來說,他們必須要做出應對,如果是天子痊愈,那麽該如何去應對;如果是冊立太子,又該如何應對,或者說是天子駕崩要立新君,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的疑慮在無數人心頭閃過,有堅信天子痊愈的,自然就有深信天子立儲的,但還有一些人,卻深信天子駕崩了,至於他們的依據是什麽,並不是已經知曉了消息,而是通過望京樓至今沒有敲響的鍾鼓報時猜測出來的。
而像這樣的人還大有人在,不過確是從張讓和趙忠的表情猜測而出的。
但不管是如何猜測而出,此時此刻對於他們來說,天子的狀況,無疑變得撲朔迷離,扣人心弦。
按照常理,國君在最後時刻肯定會召集些權臣、重臣甚至是親信安排立儲事宜,但就現在的情形來看,如位高權重者三公,除新任太尉劉虞在上任路上未至京師外,司空劉弘、司徒丁宮此時都在德陽殿內,再比如天子親信中常侍亦全都出現在大殿之內,這就讓此時出現在大殿內的文武有些摸不著頭腦甚至覺得事態變得撲朔迷離。
為何?
因為外戚,外戚沒有一人出現,不管是董驃騎還是何屠夫,這兩位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甚至連他們的親信也沒有出現,很多人開始在心中嘀咕,也許此時在某處正在上演著一場清除外戚的好戲,隻不過這些文武百官們卻不能表露,更不可能和人商討議論。(未完待續。)
天子的驟然離去,何進的迅速發難,以及蹇碩的不知所蹤,就趙忠的口吻來看,他必死無疑,可以說如今的雒陽局勢已經徹底扭轉,原本簡單明了,現在卻變得錯綜複雜,何進在除掉蹇碩之後,毫無疑問會借機發難,扶長子史侯登基,天子臨終沒有遺詔,而嫡長子繼位又符合禮法,大臣們沒有人會反對何進擁立史侯為新天子。
還有一件事讓他惶恐難安,待新天子登基之後,大權在握的何進勢必不會善罷甘休,他們結下的梁子太深了,而這才是趙忠和張讓此時真正擔憂的,除掉他們這些人,說簡單,對彼時的何進來說很簡單,說難,也一點不難,最後時刻,守護在天子身邊的就是他和趙忠以及蹇碩,而且就太醫令診斷的結果天子最少能熬過今夏甚至是今秋,可是天子卻在這麽個關鍵檔口溘然逝去,如果何進要找借口對付他們的話,這無疑是最好的一個借口。
弑君。
何止隻是除掉他們十人,滅他們滿門都是輕的。
而且何進真要借天子逝去做文章對付他們,他倆還真無法開脫?
起居朗?
也許吧,可能真正澄清嗎?
天子連遺詔都沒有留下就猝然駕崩,就算有起居朗記錄天子日常言行,可何進要借機發難,要栽贓他們夥同蹇碩弑君,那時就算沒有確鑿證據,也要背個弑君的嫌疑,就憑這一點,他們就活不了。
莫須有的罪名,想不死都難,他們這陰損勾當沒少幹,自然深有體會,怕被栽贓陷害,不過兩人也不是沒留後手,首先就是求何後自保,有何後;他們就會平安無事,其次則是靠驃騎將軍董重,隻有董重無事,他們才能夠反撲,才能夠扭轉局勢。
可是還有一點是他最為擔心的就是董侯的安危,雖然史侯與董侯兄弟情深,情誼甚篤,可要是何進做出什麽瘋狂的舉動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他的一切後手都將變得無益,不過張讓的擔心卻被趙忠全盤否決,何進還沒那麽大膽子去對董侯做不臣之事,不然他就會背上謀逆的罵名,就現在的何進來說是承擔不起的,更何況董侯身邊還有董太後呢,隻要有一點警覺的人都會明白,現在最需要對付的絕不是董侯而是董太後以及董重,相比來說董侯並沒有多大的‘危險’,而真正的威脅是(董氏)外戚。
這將是一場外戚之間的鬥爭,該如何押寶?張讓雙眸精光熠熠看向趙忠,而趙忠以同樣的眼神瞅向了張讓,此時此刻兩人所感受到的並非是心有靈犀,而是徹骨的悚然,他們驚奇發現兩方之中雖然何進占優但董重也並非沒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該如何選擇?後背發涼的兩人猶豫了良久,最終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就是兩邊都去討好,雖然冒險了點,如果被察覺,那可就是兩頭都討不到好,可如果成功,不管誰掌權,最少都不會有事,風險與機遇並存,他們想要為之一搏。
消息不脛而走,要不老話說壞事傳千裏呢?
原來宦黨集團發現張讓、趙忠難看的臉色後都識趣的拉開了距離,反觀士大夫、外戚則三五成群,隻是片刻就聚集起偌大的人潮,開始猜測起了各種可能,此刻德陽殿內清晰劃出了二大陣營,外戚與朝官。
而在而大陣營之內呢,又劃出了數個小陣營,近百名官吏在偌大的德陽殿內焦灼不安,猜測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但議論最多的還是天子的病情如何。
可天子已經多日不見外官,根本無人知曉,問中涓?不屑,也不會得到答案,其實這些個老狐狸就算不去問,心中也都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今日這麽突然召集百官前來大朝會的德陽殿,很可能是要冊立太子了,而在這個時候冊立太子,其實與冊立儲君無貳了。
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天子大病初愈了,露麵隻不過是給朝廷百官吃顆定心丸。
兩種可能,卻會帶來全然不同的結果,對於這些老狐狸們來說,他們必須要做出應對,如果是天子痊愈,那麽該如何去應對;如果是冊立太子,又該如何應對,或者說是天子駕崩要立新君,又該如何應對?
這樣的疑慮在無數人心頭閃過,有堅信天子痊愈的,自然就有深信天子立儲的,但還有一些人,卻深信天子駕崩了,至於他們的依據是什麽,並不是已經知曉了消息,而是通過望京樓至今沒有敲響的鍾鼓報時猜測出來的。
而像這樣的人還大有人在,不過確是從張讓和趙忠的表情猜測而出的。
但不管是如何猜測而出,此時此刻對於他們來說,天子的狀況,無疑變得撲朔迷離,扣人心弦。
按照常理,國君在最後時刻肯定會召集些權臣、重臣甚至是親信安排立儲事宜,但就現在的情形來看,如位高權重者三公,除新任太尉劉虞在上任路上未至京師外,司空劉弘、司徒丁宮此時都在德陽殿內,再比如天子親信中常侍亦全都出現在大殿之內,這就讓此時出現在大殿內的文武有些摸不著頭腦甚至覺得事態變得撲朔迷離。
為何?
因為外戚,外戚沒有一人出現,不管是董驃騎還是何屠夫,這兩位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甚至連他們的親信也沒有出現,很多人開始在心中嘀咕,也許此時在某處正在上演著一場清除外戚的好戲,隻不過這些文武百官們卻不能表露,更不可能和人商討議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