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司馬離開的那一刻,關羽的內心猛然一跳,這個時候,不,應該是很早已經他就明白,明白大家聚集在司馬身邊的原因,司馬原因為任何人付出生命,同樣的,大家也會為司馬付出生命,所以司馬才會讓大家不要為他報仇。
可是,這可能嗎,因為司馬聚攏在一起的這些人,如果司馬真的不在,必定要分崩離析,沒有人可能將他們聚攏成團,隻有司馬,關羽歎息,最好司馬不要有事,不然的話就算他聽從司馬的命令不去報仇,這些人也會一個個離開去報仇,也許司馬料到了一切,可他卻並沒有料到關羽是關羽,張正是張正,所以關羽會第一個去拚命,就像當初為張正報仇一樣!
清水亭,聽著名字就會讓人有塞上江南之感,可它卻沒有一點塞上江南的意味,而且清水亭的由來更不是因為亭內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而是因為這裏的水資源寶貴,能得到一碗清水,遠遠要比得到一碗黃金更珍貴,而這才是清水亭的由來,據說清水亭的百姓一生隻洗兩回澡,出生一回,逝世一回,雖然這事兒尚未得到驗證,但從百姓俚語便可知在清水亭,水資源是何等的寶貴。
長城腳下,清水亭內,卻是一片塞上荒漠,如果不是肯定知道身在何處,一定會出現幻覺,難道置身在了西域的荒漠之中,但這裏就是清水亭,就是有著塞上江南之名的雁門郡。
五匹快馬邁著整齊的步伐,踏踏踏,飛快奔馳在荒漠之上,當先一名男子,穿著一身粗布麻衣,束著冠,腰間配著一把彎刀,刀鞘黝黑,但真正讓人稱奇的卻並不是這柄怪異的彎刀。而是他坐下的那匹駿馬,出生在這裏的百姓對馬不陌生,可這樣高大,神駿的寶馬。卻乃平生僅見。
清水亭再往北,便是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關下則是扼大漢北方門戶的雁門鎮,真正的軍鎮。絕不是盧龍塞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隻不過現在的雁門鎮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勢,因為南匈奴內遷為大漢王朝牧邊,再加上自光武帝以來內遷邊民,使大批邊民遷回到了內地,而還有一少部分的百姓則與匈奴人生活在一起,如前文所言,東漢不斷地內徙邊民不久沒有像西漢那樣使遊牧民族的逐步漢化,反而還開了邊郡漢族居民“胡化”的先河。
而清水亭便是最佳的特例,這裏的居民雖以漢民自居。卻從不習禮教,雖以漢語為語言,卻從不讀詩書,以五銖為貨幣,卻更願意以物易物,雖有官府存在,卻因為民風彪悍,驍勇善戰,更喜歡私鬥來解決糾紛。
這種情況,不僅是成年男子會出現。便是婦孺和孩子也全然一副凶悍的樣子。
而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幽州和涼州等邊郡,民風彪悍的他們確實有防禦邊塞的可能,畢竟隻要給這樣的人。哪怕隻是十來歲的孩子派發一柄環首刀,就真敢與入寇的鮮卑人拚命,隻不過他們畢竟都是些烏合之眾,上去根本就是送死,漢王朝甚至想過將他們收攏起來,可這些人太凶悍了。往往以鄉裏為夥,不服調令,若是縣令縣尉敢處罰,當即刀槍相向,甚至砍殺縣令縣尉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最後漢王朝也隻能放棄了招募這些很有血性卻不服從調遣的邊民。
可漢王朝無法收攏他們,但匈奴人卻有辦法,連兵刃馬匹都不用給,願意加入他們的隻要報名就好,當然還是要挑選一些體壯勇悍的,選中了也不說啥話,平時想幹啥幹啥,要是打仗,打誰的時候必須衝,搶來的貨物女人是你的,這無疑對這些匈奴化的漢人是極大的誘惑,不僅毫無約束,得到的戰利品還歸自己所有,比漢庭的好了幾百倍不止,哪一個不是擠破了腦袋來參加,別說是成年的男丁了,便是連些半大的孩子都跑來了,也是,這些人,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窮怕了,想發財,無疑搶才是最快捷的辦法。
此來的路上,劉瀾就沒少遇到這樣的人,初始是二人,也怪司馬的小馬駒跑的太快了,被這倆看樣子連十六都不到的小子給攔下了,可還沒動手,就在劉瀾想勸退他們的時候張飛幾人出現了,一下子人數懸殊了,這倆小子頗有自知之明也就退了,可這啞巴虧卻怎麽會吃,果然還沒行幾裏路,又出現了十多人,連客氣都沒客氣,一言不發,直接衝殺,不過這十幾人又怎麽可能是劉瀾五人的對手,光一個張飛三下五除二便結果了五人,當然不是殺人,更不是傷人,隻是將他們打落下馬,讓他們知道些厲害,而這顯然很是有用,果然都退卻了,這些人雖然不明禮儀不知詩書,可卻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大自然的法則,弱肉強食,人家擺明了手下留情沒有殺人還給你一條活路你不見好就收乖乖離去,反而再來,那下次可就真要動手殺人了,尤其這番交手過後看出了這五人是真的硬骨頭,而不是那倆毛頭小子眼中的廢材就更不會來報仇了,在他們這樣的邊郡,人煙稀少的邊郡,最明白不過的一個道理,一對一拚命都不幹,何況是二對一甚至是三對一。
而且,雖然都是胡化的邊民,可不是說腦子也返古了,人家拿利刀駿馬,肯定不是一半的人啊,而且五個人就敢闖邊塞,沒點真能耐那不是找死,雖然對付他們也不是沒辦法,弄些旁門左道的陷坑坑他們也不是不可能,可是之前的一番廝殺是真讓他們忌憚啊,更何況人家還有不殺之恩,這虧吃了也就吃了。
隻不過吃虧的事卻沒有人會提及,宣揚出去太沒麵子,要知道他們這些邊民一個亭一個裏的都是好兄弟,可是和外亭的交情就沒那麽好了,動不動因為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廝殺起來,這事如果傳揚出去,那還不被笑掉大牙,所以領頭的男子就算不囑咐,今天這十幾人也不會有人說出去,哪怕是對自己的婆娘。
而此時,就在這夥邊民返回清水亭時,劉瀾一行亦到了。(未完待續。)
可是,這可能嗎,因為司馬聚攏在一起的這些人,如果司馬真的不在,必定要分崩離析,沒有人可能將他們聚攏成團,隻有司馬,關羽歎息,最好司馬不要有事,不然的話就算他聽從司馬的命令不去報仇,這些人也會一個個離開去報仇,也許司馬料到了一切,可他卻並沒有料到關羽是關羽,張正是張正,所以關羽會第一個去拚命,就像當初為張正報仇一樣!
清水亭,聽著名字就會讓人有塞上江南之感,可它卻沒有一點塞上江南的意味,而且清水亭的由來更不是因為亭內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而是因為這裏的水資源寶貴,能得到一碗清水,遠遠要比得到一碗黃金更珍貴,而這才是清水亭的由來,據說清水亭的百姓一生隻洗兩回澡,出生一回,逝世一回,雖然這事兒尚未得到驗證,但從百姓俚語便可知在清水亭,水資源是何等的寶貴。
長城腳下,清水亭內,卻是一片塞上荒漠,如果不是肯定知道身在何處,一定會出現幻覺,難道置身在了西域的荒漠之中,但這裏就是清水亭,就是有著塞上江南之名的雁門郡。
五匹快馬邁著整齊的步伐,踏踏踏,飛快奔馳在荒漠之上,當先一名男子,穿著一身粗布麻衣,束著冠,腰間配著一把彎刀,刀鞘黝黑,但真正讓人稱奇的卻並不是這柄怪異的彎刀。而是他坐下的那匹駿馬,出生在這裏的百姓對馬不陌生,可這樣高大,神駿的寶馬。卻乃平生僅見。
清水亭再往北,便是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關下則是扼大漢北方門戶的雁門鎮,真正的軍鎮。絕不是盧龍塞可以與之相提並論,隻不過現在的雁門鎮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勢,因為南匈奴內遷為大漢王朝牧邊,再加上自光武帝以來內遷邊民,使大批邊民遷回到了內地,而還有一少部分的百姓則與匈奴人生活在一起,如前文所言,東漢不斷地內徙邊民不久沒有像西漢那樣使遊牧民族的逐步漢化,反而還開了邊郡漢族居民“胡化”的先河。
而清水亭便是最佳的特例,這裏的居民雖以漢民自居。卻從不習禮教,雖以漢語為語言,卻從不讀詩書,以五銖為貨幣,卻更願意以物易物,雖有官府存在,卻因為民風彪悍,驍勇善戰,更喜歡私鬥來解決糾紛。
這種情況,不僅是成年男子會出現。便是婦孺和孩子也全然一副凶悍的樣子。
而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幽州和涼州等邊郡,民風彪悍的他們確實有防禦邊塞的可能,畢竟隻要給這樣的人。哪怕隻是十來歲的孩子派發一柄環首刀,就真敢與入寇的鮮卑人拚命,隻不過他們畢竟都是些烏合之眾,上去根本就是送死,漢王朝甚至想過將他們收攏起來,可這些人太凶悍了。往往以鄉裏為夥,不服調令,若是縣令縣尉敢處罰,當即刀槍相向,甚至砍殺縣令縣尉的事情也屢見不鮮,最後漢王朝也隻能放棄了招募這些很有血性卻不服從調遣的邊民。
可漢王朝無法收攏他們,但匈奴人卻有辦法,連兵刃馬匹都不用給,願意加入他們的隻要報名就好,當然還是要挑選一些體壯勇悍的,選中了也不說啥話,平時想幹啥幹啥,要是打仗,打誰的時候必須衝,搶來的貨物女人是你的,這無疑對這些匈奴化的漢人是極大的誘惑,不僅毫無約束,得到的戰利品還歸自己所有,比漢庭的好了幾百倍不止,哪一個不是擠破了腦袋來參加,別說是成年的男丁了,便是連些半大的孩子都跑來了,也是,這些人,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窮怕了,想發財,無疑搶才是最快捷的辦法。
此來的路上,劉瀾就沒少遇到這樣的人,初始是二人,也怪司馬的小馬駒跑的太快了,被這倆看樣子連十六都不到的小子給攔下了,可還沒動手,就在劉瀾想勸退他們的時候張飛幾人出現了,一下子人數懸殊了,這倆小子頗有自知之明也就退了,可這啞巴虧卻怎麽會吃,果然還沒行幾裏路,又出現了十多人,連客氣都沒客氣,一言不發,直接衝殺,不過這十幾人又怎麽可能是劉瀾五人的對手,光一個張飛三下五除二便結果了五人,當然不是殺人,更不是傷人,隻是將他們打落下馬,讓他們知道些厲害,而這顯然很是有用,果然都退卻了,這些人雖然不明禮儀不知詩書,可卻明白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大自然的法則,弱肉強食,人家擺明了手下留情沒有殺人還給你一條活路你不見好就收乖乖離去,反而再來,那下次可就真要動手殺人了,尤其這番交手過後看出了這五人是真的硬骨頭,而不是那倆毛頭小子眼中的廢材就更不會來報仇了,在他們這樣的邊郡,人煙稀少的邊郡,最明白不過的一個道理,一對一拚命都不幹,何況是二對一甚至是三對一。
而且,雖然都是胡化的邊民,可不是說腦子也返古了,人家拿利刀駿馬,肯定不是一半的人啊,而且五個人就敢闖邊塞,沒點真能耐那不是找死,雖然對付他們也不是沒辦法,弄些旁門左道的陷坑坑他們也不是不可能,可是之前的一番廝殺是真讓他們忌憚啊,更何況人家還有不殺之恩,這虧吃了也就吃了。
隻不過吃虧的事卻沒有人會提及,宣揚出去太沒麵子,要知道他們這些邊民一個亭一個裏的都是好兄弟,可是和外亭的交情就沒那麽好了,動不動因為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廝殺起來,這事如果傳揚出去,那還不被笑掉大牙,所以領頭的男子就算不囑咐,今天這十幾人也不會有人說出去,哪怕是對自己的婆娘。
而此時,就在這夥邊民返回清水亭時,劉瀾一行亦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