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二年,新年伊始,漢軍夜襲原州,大破蠻軍,斬首數萬,俘虜韃柘將帥官吏、王公貴族三十餘人。


    二月,淮南三軍收複相州。


    三月底,七路大軍勢如破竹,會師於京畿南端的涿州。不久後,由傅深牽頭,七軍將領齊聚一堂,商討如何分兵北進,收複京城。


    在這個過程中,各路節度使也都或明或暗地試探過傅深的口風。京城之戰已在眉睫,但打完仗之後他們這些人該何去何從,是繼續割據一方,還是交還兵權、歸順朝廷,當個閑散勳貴?節度使們雖然都默認自己是在為朝廷打仗,可誰也不想白幹活,更不願意成為被拆的橋,被殺的驢。


    前車之鑒太多,他們對朝廷信任有限,這時候倒是傅深這個率先起兵勤王的領頭羊更有號召力。


    四月中旬,大軍部署已定,韃柘二族及渤海國的使者越過金陵朝廷,直接到城外求見北燕主帥,再度提出議和。


    使者承諾三族將從京城退兵,退回關外,雙方以長城為界,互不相犯,並要求大周每歲增給三族歲幣,另許其每年冬春入關牧馬。


    四月十八,七軍將領共登京郊黃金台,與韃柘使者在此會麵。


    這一次,沒有朝臣,沒有帝王,隻有一群踏著鮮血和白骨殺上京城的將軍,與野心不死的來使當麵對峙。


    和談當然是談崩了,哪怕開戰,漢軍也是穩占上風,完全沒有必要答應使者這種看似退讓、實則得寸進尺的條件。傅深把人全叫過來也不是為了和談,他從青沙隘遇伏受傷後就隱約萌生的想法,此刻正要邁出第一步。


    長治二年,四月十八,這一天注定要永留青史。


    由天複軍使嚴宵寒主筆,北燕鐵騎統帥傅深、淮南節度使嶽長風、襄州節度使王士奇、荊楚節度使岑弘方、隨州節度使方杲、江南新軍主帥趙希誠聯名,共上《請立新法增開延英殿折》。


    此折又稱“黃金台折”,為七軍將領集議而成,共列有十二專條。


    第一,驅逐蠻夷,收複京師,興複周室。


    第二,不割地,不納歲,不和親。


    第三,南北一統後,各軍歸於中央,各地方節度使仍持其“自立自保”之權。


    第四,請增延英殿議事之席,許每地選派文武各一臣入殿,四境駐軍派二武臣入殿,參預國事。


    第五,請開北境邊貿商路,派專人保護。


    ……


    第十二,請立新法,頒行天下,使內外一體遵照,以裨治理,垂範後世。


    這道折子在江南朝廷引起軒然大波,幾乎觸怒了所有文臣,一時間罵聲不絕,什麽“擁兵自重”“弄權誤國”都是輕的,更有許多老臣在宮門前排著隊準備以死相諫,就怕皇上一旦答應了,國將不國,天下永無寧日。


    然而不知道是哪個缺德鬼,竟將這份驚世駭俗的奏折的內容傳抄了出去,這下民間也跟著亂套了,名義上擁護江南朝廷的幾個節度使也開始私下交通聯絡,顯然是對折子上所提的內容動了心。


    比起激烈反對的朝臣,民間對此事的議論卻不全然是批駁。自京城兵敗後,懷抱收複中原、一統南北之誌的人不在少數。磨難帶來反思,當強盛王朝的美夢被蠻人鐵蹄踏碎,皇室在南方建立了風雨飄搖的小朝廷,卻無力召集大軍北伐,全靠傅深登高一呼,各地節度使出兵,國家才有了複興之望。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開始不由自主地對“朝廷”和“君父”產生了懷疑。


    天下動蕩之時,往往是新思想新學派百家爭鳴的時刻,其中雖不乏異端邪說,但也時有振聾發聵之聲。正是借著這股東風,匡山派異軍突起,尤其以希賢先生曾廣的“天下為公說”最為盛行。


    傅深當年看了他的文存,感覺這位老先生年紀雖大,心卻很野,懷揣著一口吃成個胖子的美好願望。匡山派學說在當時看來純粹是荒誕不經之談,就算放到現在,依然顯得很“衝”,然而透過文字,老先生潛藏於內裏的某些期望,卻與傅深所想微妙地不謀而合了。


    黃金台集議之前,嚴宵寒曾問過傅深他到底想做什麽。是黃袍加身,由他自己來做個明君;還是手握重權,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


    傅深的回答十分簡短,隻有四個字,但也十分驚世駭俗。


    “天下共治。”


    他早已不再相信賢君明主,更沒打算取而代之。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規律束縛著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梟雄,盛衰興替,自有定數。傅深模模糊糊地感知到了這種“天道”,卻無法言明。那天無意中翻閱《雪梅庵文存》時,卻被其中一句話點破迷障,心中朦朧的念頭終於凝聚成型——


    “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私。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鎮守四方的將軍,各地掌兵的節度使,教化治下的牧守,輔弼諫諍的朝臣……這些人本該為黎民奔走疾呼,本該為百姓衝鋒陷陣,卻長久地帶著鐐銬,向龍椅之上、一家一姓的至尊俯首。


    這場山河破碎的浩劫顛覆了一個王朝,而在劫灰之下,仍有星星餘火。


    天時地利人和具備,這個轉變的時刻終於即將來臨。


    就在北方大軍遲遲不動,金陵的朝臣們吵的頭昏腦漲,誰也不肯退讓妥協,陷入僵局之際,江南節度使、嶺南節度使、福建節度使忽然聯名上疏,請長治帝允準北方七軍所奏。東海水師提督緊隨其後,也跟著上了一折。沒過多久,劍南節度使發來太上皇敕旨,明言可“博采輿情,斟酌定之”。


    傅深萬萬沒料到江南三地節度使會這麽快就站出來為他們說話,他原本打算以收複京城向金陵施壓,拖上一個月,不信皇上不答應。這下更好,大局已定,連太上皇都出麵支持,長治帝點頭隻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這方麵,嚴宵寒倒比他更清楚:“江南商業繁榮,江淮富甲天下,福建、嶺南海運發達。你想想,節度使們養兵的錢都從哪裏來?巨賈富商當然也想有朝一日能登堂入室,節度使如果能向延英殿選派文臣武臣,巨賈們在中樞就有了代言者,與自身利益攸關,他們當然願意支持。”


    五月初四,長治帝傳旨至涿州,準其所奏。


    六月底,京師收複,韃柘殘軍敗退至密雲。北燕鐵騎繼續北上肅清殘敵,九月,北燕三關重歸漢軍之手,北疆防線重建。同年,渤海國內亂,起義軍縛其原國主出降,願歸順大周,稱臣納貢,永為藩屬。


    十二月,長治帝到達京師,次年正旦,於太極殿受群臣朝賀,封賞諸將,冊封中宮皇後嫡子孫暉為太子,並頒布《殿議法》。


    長治三年春,傅深晉為靖國公,加封上柱國將軍。他雖是新製的首倡者,卻並不怎麽戀棧權位,剛受封就以腿疾複發為名,上表請求辭去北燕統帥之職。


    北燕軍早在去年九月收複三關時,就已被傅深重組過。整軍被一分為四,駐守薊平燕同四州,分別由北燕四位大將統領。傅深不再領兵,手上的軍務大部分都移交給了俞喬亭。


    本來當初上奏時,北燕鐵騎是按整軍論的,結果拆分之後,按照新法,四位將軍每人都相當於一州的節度使。長治帝簡直頭大,傅深請辭了也不消停,硬生生把入殿的北燕武臣從兩個擴成八個。


    君臣拉鋸半天,最後終於敲定:北燕四州每軍派一人入殿,此外,傅深雖不領兵,但仍以北燕軍統帥身份入殿。


    天複軍則歸於禁中,嚴宵寒以天複軍使入殿。


    至此,北境八州,中原五州,南方六州,西南一州,東海水師,天複軍及原金陵八位舊臣,共四十八位殿臣,成為了大周朝新的中樞。


    新製初現雛形,正悄然走上正軌,一切仿佛都朝著預想中最好的方向發展。


    ——除了西南。


    西平郡王段歸鴻率先提出“自保”,而且說到做到,此後再沒與中原有過任何往來。當年眾人打仗的打仗,內鬥的內鬥,自顧尚且不暇,誰也沒工夫關心他究竟意欲何為。如今聖駕還朝,新政初行,眼見著要迎來太平盛世,可西南仍沒有任何動靜。


    長治帝也曾派使者前往西南交涉,卻連段歸鴻的麵都沒見到。一來二去,西南的態度不言自明。西平郡王竟是翻臉不認人,打算與朝廷對抗到底。


    金甌缺了這麽一角,這事落在被南北一統催生了虛榮心的長治帝眼裏,便成了一根卡在喉嚨裏的魚刺。


    春末夏初,京城連下幾場大雨,傅深老毛病又犯了,告假在家休養。嚴宵寒有樣學樣,非說自己在荊楚落下的舊疾也犯了,也跟著告假。


    傅深當然知道他那所謂的“舊疾”不是什麽正經毛病,然而兩人前前後後奔波了快兩年,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正該把那些虧欠的溫存纏綿都補回來。這麽一想,也就隨他去了。


    六月裏的某一天,兩人午睡方醒,正就著冰盆的涼意,膩歪在羅漢榻上閑聊分果子吃,管家輕手輕腳地進門,隔著屏風,站在外間稟報道:“老爺,宮裏來人了,陛下宣靖國公覲見。”


    嚴宵寒的臉頓時拉了下來:“大熱的天,中暑了怎麽辦?不去。”


    “你當誰都跟你似的,是個嬌氣鬼。”傅深摘了個葡萄堵住他的嘴,翻身下床穿鞋:“別哼哼了,走了。”


    嚴宵寒就是喊的歡,也不能抱著腰不讓他走,鬱悶地咬開一嘴冰涼的葡萄汁。


    誰知下一刻,那說著要走的人突然俯身壓下來,舌尖迅速在他唇瓣上勾了一圈,輕佻又風流偷了個香,含笑道:“真甜。”


    嚴宵寒:“你……”


    傅深眉梢一揚,不無調侃地道:“大爺,買路財已經交了,這回能放我走了嗎?”


    作者有話要說:*前半句來自王夫之,後半句來自黃宗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金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梧賓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梧賓白並收藏黃金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