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太祖單召劉基入侍。你道這劉基是誰?他是處州府青田縣人,表字伯溫,幼時曾得異人傳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已往,後知未來,推測如神。在周可比薑子牙,在漢不讓張子房、諸葛孔明,在唐堪與李淳風、袁天罡作配。元未曾出仕,做過知縣,後見元綱解紐,金陵有天子氣,遂棄職從太祖創成,一統天下,受封誠意伯之爵。真足稱明朝一個出類拔萃的豪傑。
這日聞太祖欽召,即隨中官而入。朝見過太祖,賜坐賜茶畢,太祖因說道:“今天下已大定矣,無複可虞,但朕家事尚覺有所未妥,故特召先生來商之。”劉基道:“太孫已正位青宮,諸王俱分封有地,有何不妥,複煩聖慮?”太祖蹙了眉頭道:“先生是朕股肱,何得亦為此言!卿且論皇太孫為何如人?”劉基對道:“陛下既以股肱待臣,臣敢不以腹心報陛下。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也。”太祖道:“仁孝能居天位否?”劉基道:“仁則四海愛之,孝則神鬼欽之,於居天位正相宜。”太祖聽了,沉吟良久,道:“卿且說四子燕王為何如人!”劉基道:“燕王龍行虎步,智勇兼全,英雄之主也。”太祖道:“英雄亦能居天位否?”劉基道:“英雄才略能服天下,於居天位又正相宜。”太祖道:“負帝王之姿,亦有不居天位者乎?
”劉基道:“龍必居海,虎必居山。帝王不居天位,是虛生也。從來天不生無位之帝王。太祖道:“帝王並生,豈能並立?”劉基道:“並立固不可,然天既生之,自有次第。故宋陳希夷見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有一擔挑兩皇帝之謠,安可強也。”太祖道:“廢一興一,或者可也。”劉基道:“天之所興,人豈能廢。”太祖道:“細聽卿言,大有可思,但朕胸中,尚未了然。國家或廢或興,或久或遠,卿可細細為朕言之。朕當躬采成法,以教子孫。”劉基道:“陛下曆數萬年,臣亦不能細詳。”太祖道:“朕亦知興廢,古今自有定理,但慮長孫不克永終,故有此問。先生慎勿諱言。”劉基見太祖屬意諄諄,因左右回顧,不敢即對。太祖知其意,即命賜羊脯湯、宮餅。劉基食畢,太祖乃屏退左右近侍,道:“君臣一體,出卿之口,入朕之耳,幸勿忌諱。”劉基道:“承聖恩下問,愚臣焉敢隱匿?但天意深微,不敢明泄,姑將圖識之要,以言其略。陛下察其大意可也。但觸犯忌諱,臣該萬死,望陛下赦之。”太祖道:“直言悟君是功也,何罪之有?即使有罪,亦當諒其心而赦之。卿可勿慮。”劉基乃於袖中取出一冊獻上,道:“此柬明曆也,乞陛下審視,自得其詳。”太祖接了,展開一看,隻見上寫著:
戊申龍飛非尋常,日月並行天下光。
煙塵蕩盡禮樂煥,聖人南麵金陵方。
幹戈既定四海晏,威施中夏及他邦。
無疆大曆憶體恤,微臣敢向天顏揚。
誰知蒼蒼意不然,龍子未久遭夭折。
艮孫嗣統亦希奇,五十五月遭大缺。
燕子高飛大帝宮,水馬年來分外烈。
釋子女子仍有兆,倡亂畫策皆因劫。
六月水渡天意微,與難之人皆是節。
青龍火裹著袈裟,此事聞之心膽裂。
太祖看罷,艴然不悅道:“‘五十五月’,朕祚止此乎?”劉基道:“陛下聖祚綿遠,此言非關聖祚,別有所指也。”太祖道:“‘燕子’為誰?‘釋子’又為誰?”劉基道:“天機臣不敢泄,陛下但就字義詳察,當自得之。”太祖沉思半晌,道:“天機亦難細解,但觀其天意,必有變更之舉。朕日夜所憂者此也。先生道德通玄,有何良策,可以為朕消弭?”劉基道:“殺運未除,雖天地亦不能自主,神聖亦不能挽回,況臣下愚,有何良策?惟望陛下修德行仁,順以應之,則天心人事,將有不待計而自完全矣。若欲後事而圖,非徒無益,必且有害。”太祖長歎不已,道:“天道朕豈敢違,但念後人愚昧仁柔,不知變計,欲先生指迷,庶可保全。”劉基道:“陛下深慮及此,子孫之永佑。太祖道:“朕思‘青龍’者,青宮也;‘火裏’者,危地也;袈裟者,僧衣也。此中明明有趨避之機,先生何惜一言,明可指示乎?”劉基忙起立道:“臣蒙聖諭諄諄,敢不披瀝肝膽。”反回頭,左右一看,見四傍無人,因趨進一步,俯伏於聖座之前,細細密奏。語秘人皆不聞,隻見太祖又加歎息。君臣密語半晌,劉基方退下就坐。太祖乃傳旨,敕禮部立取度牒三張,又敕工部立取剃刀一把,僧衣鞋帽齊備。又叱退左右,君臣們秘密緘封停當。又敕一謹慎太監王鉞,牢固收藏,遵旨至期獻出。又賜飲數杯,劉基方謝恩退出。
正是:
天心不可測,聖賢能測之。
祖宗有深意,子孫哪得知。
太祖自此之後,便安心立皇太孫為嗣,遂次第分遣諸王,各就藩封。諸王受命,俱欣然就道,唯燕王心下不服。原來這燕王為人智勇絕倫,自幼便從太祖東征西戰,多立奇功。太祖深愛之,燕王亦自負其才,以為諸王莫及,往往以唐朝小秦王李世民自比。自見皇太孫立了東宮,心甚不悅,隻因太祖寵愛有加,尚望有改立之命。不料一時竟遣就藩封,心下愈加不服,然聖旨已出,焉敢有違,隻得怏怏就封燕國。這燕國乃古北平之地,自來強悍,金元皆於此而發;這燕王又是一北方豪傑;況且地靈人傑,適然湊合,自然生出許多事來,誰肯甘休老死。故燕王到了國中,便陰懷大誌,暗暗招納英豪,隻候太祖一旦晏駕,便思大舉。國中凡有一才一略之人,皆收養府中。但燕地終是一隅,不能得出類拔萃的異人,因遣心腹之人,分道往天下去求。隻因這一求,有分教:熊飛渭水明王夢,龍臥南陽聖主求。不知訪出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這日聞太祖欽召,即隨中官而入。朝見過太祖,賜坐賜茶畢,太祖因說道:“今天下已大定矣,無複可虞,但朕家事尚覺有所未妥,故特召先生來商之。”劉基道:“太孫已正位青宮,諸王俱分封有地,有何不妥,複煩聖慮?”太祖蹙了眉頭道:“先生是朕股肱,何得亦為此言!卿且論皇太孫為何如人?”劉基對道:“陛下既以股肱待臣,臣敢不以腹心報陛下。皇太孫純仁至孝,繼世之令主也。”太祖道:“仁孝能居天位否?”劉基道:“仁則四海愛之,孝則神鬼欽之,於居天位正相宜。”太祖聽了,沉吟良久,道:“卿且說四子燕王為何如人!”劉基道:“燕王龍行虎步,智勇兼全,英雄之主也。”太祖道:“英雄亦能居天位否?”劉基道:“英雄才略能服天下,於居天位又正相宜。”太祖道:“負帝王之姿,亦有不居天位者乎?
”劉基道:“龍必居海,虎必居山。帝王不居天位,是虛生也。從來天不生無位之帝王。太祖道:“帝王並生,豈能並立?”劉基道:“並立固不可,然天既生之,自有次第。故宋陳希夷見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有一擔挑兩皇帝之謠,安可強也。”太祖道:“廢一興一,或者可也。”劉基道:“天之所興,人豈能廢。”太祖道:“細聽卿言,大有可思,但朕胸中,尚未了然。國家或廢或興,或久或遠,卿可細細為朕言之。朕當躬采成法,以教子孫。”劉基道:“陛下曆數萬年,臣亦不能細詳。”太祖道:“朕亦知興廢,古今自有定理,但慮長孫不克永終,故有此問。先生慎勿諱言。”劉基見太祖屬意諄諄,因左右回顧,不敢即對。太祖知其意,即命賜羊脯湯、宮餅。劉基食畢,太祖乃屏退左右近侍,道:“君臣一體,出卿之口,入朕之耳,幸勿忌諱。”劉基道:“承聖恩下問,愚臣焉敢隱匿?但天意深微,不敢明泄,姑將圖識之要,以言其略。陛下察其大意可也。但觸犯忌諱,臣該萬死,望陛下赦之。”太祖道:“直言悟君是功也,何罪之有?即使有罪,亦當諒其心而赦之。卿可勿慮。”劉基乃於袖中取出一冊獻上,道:“此柬明曆也,乞陛下審視,自得其詳。”太祖接了,展開一看,隻見上寫著:
戊申龍飛非尋常,日月並行天下光。
煙塵蕩盡禮樂煥,聖人南麵金陵方。
幹戈既定四海晏,威施中夏及他邦。
無疆大曆憶體恤,微臣敢向天顏揚。
誰知蒼蒼意不然,龍子未久遭夭折。
艮孫嗣統亦希奇,五十五月遭大缺。
燕子高飛大帝宮,水馬年來分外烈。
釋子女子仍有兆,倡亂畫策皆因劫。
六月水渡天意微,與難之人皆是節。
青龍火裹著袈裟,此事聞之心膽裂。
太祖看罷,艴然不悅道:“‘五十五月’,朕祚止此乎?”劉基道:“陛下聖祚綿遠,此言非關聖祚,別有所指也。”太祖道:“‘燕子’為誰?‘釋子’又為誰?”劉基道:“天機臣不敢泄,陛下但就字義詳察,當自得之。”太祖沉思半晌,道:“天機亦難細解,但觀其天意,必有變更之舉。朕日夜所憂者此也。先生道德通玄,有何良策,可以為朕消弭?”劉基道:“殺運未除,雖天地亦不能自主,神聖亦不能挽回,況臣下愚,有何良策?惟望陛下修德行仁,順以應之,則天心人事,將有不待計而自完全矣。若欲後事而圖,非徒無益,必且有害。”太祖長歎不已,道:“天道朕豈敢違,但念後人愚昧仁柔,不知變計,欲先生指迷,庶可保全。”劉基道:“陛下深慮及此,子孫之永佑。太祖道:“朕思‘青龍’者,青宮也;‘火裏’者,危地也;袈裟者,僧衣也。此中明明有趨避之機,先生何惜一言,明可指示乎?”劉基忙起立道:“臣蒙聖諭諄諄,敢不披瀝肝膽。”反回頭,左右一看,見四傍無人,因趨進一步,俯伏於聖座之前,細細密奏。語秘人皆不聞,隻見太祖又加歎息。君臣密語半晌,劉基方退下就坐。太祖乃傳旨,敕禮部立取度牒三張,又敕工部立取剃刀一把,僧衣鞋帽齊備。又叱退左右,君臣們秘密緘封停當。又敕一謹慎太監王鉞,牢固收藏,遵旨至期獻出。又賜飲數杯,劉基方謝恩退出。
正是:
天心不可測,聖賢能測之。
祖宗有深意,子孫哪得知。
太祖自此之後,便安心立皇太孫為嗣,遂次第分遣諸王,各就藩封。諸王受命,俱欣然就道,唯燕王心下不服。原來這燕王為人智勇絕倫,自幼便從太祖東征西戰,多立奇功。太祖深愛之,燕王亦自負其才,以為諸王莫及,往往以唐朝小秦王李世民自比。自見皇太孫立了東宮,心甚不悅,隻因太祖寵愛有加,尚望有改立之命。不料一時竟遣就藩封,心下愈加不服,然聖旨已出,焉敢有違,隻得怏怏就封燕國。這燕國乃古北平之地,自來強悍,金元皆於此而發;這燕王又是一北方豪傑;況且地靈人傑,適然湊合,自然生出許多事來,誰肯甘休老死。故燕王到了國中,便陰懷大誌,暗暗招納英豪,隻候太祖一旦晏駕,便思大舉。國中凡有一才一略之人,皆收養府中。但燕地終是一隅,不能得出類拔萃的異人,因遣心腹之人,分道往天下去求。隻因這一求,有分教:熊飛渭水明王夢,龍臥南陽聖主求。不知訪出何人,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