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麵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智慧小語:在“利”和“義”之間,做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子陽的本來麵目,不為小利所動。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麵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注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裏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智慧小語:在“利”和“義”之間,做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準。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子陽的本來麵目,不為小利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