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之書】
經常聽到我們自稱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因為我們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這三本書。
《周禮》是三禮之首,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官製及製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舍匯編而成。《儀禮》主要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儒家學者,為解釋說明《儀禮》而寫的文章選集。《禮記》的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
【禮記名句】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
解讀:修身養性,信守承諾,這就是好的品行。言行合乎道義,這就是禮的本質。禮並不是什麽玄妙的東西,隻要言語得體,落落大方,就夠了。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解讀:隻有學習之後,才能明白不足之處,受教之後,才知道知識上的貧乏。越是善於學習的人,越是明白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隻有不學習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很有學問了。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解讀:隻求有利於國家,不求個人的富貴。一個人能夠為國家作貢獻,他的人生才會更加有價值。為國家作貢獻不是上戰嚐當政客,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利國利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解讀:大道通行於天下的時候,天下就是人所共有的。“天下為公”也是孫中山先生很欣賞的一句話,很多革命前輩就是為了天下人共享太平盛世而捐軀犧牲的,這是君子共有的信念。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解讀:君主用人要用他的智慧,而摒棄他的奸詐;用他的勇氣而摒棄他的急躁;用他的仁慈而摒棄他的貪欲。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優點,聰明的人善於運用別人的優點而不取別人的缺點。
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解讀: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義禮。一旦人不講道義和禮節,唯利是圖,就妄稱為人了。
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解讀:父母有了過錯,子女能勸諫但不要冒犯他們。人人都有可能犯錯誤,需要別人的提醒,但是身為子女,在提醒父母的時候要態度恭敬,不能過於尖銳刻薄,這是有違孝道的。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
解讀:隻是讓學生記憶背誦,這種人做不了老師。要成為合格的老師,要懂得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讀:每天都能讓自己進步的話,那就應該日日更新,不斷進入新的境界。隻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不停留在原地,而有所突破,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成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解讀: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會導致知識麵狹窄,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的人,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交流中獲益匪淺。學習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多向他人請教,才能提高自己。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解讀:雖有精美的食物,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雖有很好的道理,不學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今天讀了很多優秀的書,也知道了曆史上偉大的人物他們所具有的品質。但是,這還不夠,當我們麵對事情的時候,按照書中的那些觀點去做,才知道對不對。
【禮記故事】
<b>禮尚往來
</b>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春秋時期,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卻借故不見陽虎,因為他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有一次,陽虎特地給孔子留下一隻烤乳豬,他知道孔子是最講究禮尚往來的,孔子迫於無奈,還是回訪了他不願意見到的陽虎。
<b>大同世界
</b>
在《禮記》中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段話:
“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關當時太平盛世的記載。大道是天下世人所共有的。選舉賢能的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隻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不隻是施慈於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盡其職務,女的各有其家庭。就算公家的貨物資源都丟棄到地上浪費掉,也不可放到自己家裏私用。有能力不肯使出來就會被討厭,不一定為自己出力才算效勞。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了實現這樣的社會而努力著。
經常聽到我們自稱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因為我們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這三本書。
《周禮》是三禮之首,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官製及製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舍匯編而成。《儀禮》主要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儒家學者,為解釋說明《儀禮》而寫的文章選集。《禮記》的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麵,幾乎包羅萬象。
【禮記名句】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
解讀:修身養性,信守承諾,這就是好的品行。言行合乎道義,這就是禮的本質。禮並不是什麽玄妙的東西,隻要言語得體,落落大方,就夠了。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解讀:隻有學習之後,才能明白不足之處,受教之後,才知道知識上的貧乏。越是善於學習的人,越是明白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隻有不學習的人,才會覺得自己已經很有學問了。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解讀:隻求有利於國家,不求個人的富貴。一個人能夠為國家作貢獻,他的人生才會更加有價值。為國家作貢獻不是上戰嚐當政客,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利國利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解讀:大道通行於天下的時候,天下就是人所共有的。“天下為公”也是孫中山先生很欣賞的一句話,很多革命前輩就是為了天下人共享太平盛世而捐軀犧牲的,這是君子共有的信念。
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解讀:君主用人要用他的智慧,而摒棄他的奸詐;用他的勇氣而摒棄他的急躁;用他的仁慈而摒棄他的貪欲。任何人都有缺點和優點,聰明的人善於運用別人的優點而不取別人的缺點。
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解讀: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有義禮。一旦人不講道義和禮節,唯利是圖,就妄稱為人了。
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解讀:父母有了過錯,子女能勸諫但不要冒犯他們。人人都有可能犯錯誤,需要別人的提醒,但是身為子女,在提醒父母的時候要態度恭敬,不能過於尖銳刻薄,這是有違孝道的。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
解讀:隻是讓學生記憶背誦,這種人做不了老師。要成為合格的老師,要懂得啟發學生去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讀:每天都能讓自己進步的話,那就應該日日更新,不斷進入新的境界。隻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不停留在原地,而有所突破,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成長。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解讀:如果學習中缺乏學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就會導致知識麵狹窄,見識短淺。古今中外許多善於讀書治學,並且成大器的人,大多十分重視結交學友,並在討論交流中獲益匪淺。學習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多向他人請教,才能提高自己。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解讀:雖有精美的食物,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雖有很好的道理,不學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今天讀了很多優秀的書,也知道了曆史上偉大的人物他們所具有的品質。但是,這還不夠,當我們麵對事情的時候,按照書中的那些觀點去做,才知道對不對。
【禮記故事】
<b>禮尚往來
</b>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春秋時期,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卻借故不見陽虎,因為他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有一次,陽虎特地給孔子留下一隻烤乳豬,他知道孔子是最講究禮尚往來的,孔子迫於無奈,還是回訪了他不願意見到的陽虎。
<b>大同世界
</b>
在《禮記》中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段話:
“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關當時太平盛世的記載。大道是天下世人所共有的。選舉賢能的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隻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不隻是施慈於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盡其職務,女的各有其家庭。就算公家的貨物資源都丟棄到地上浪費掉,也不可放到自己家裏私用。有能力不肯使出來就會被討厭,不一定為自己出力才算效勞。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了實現這樣的社會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