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主要敘述了經筋的循行、經筋的發病、病證特點、病名和治療原則。全文以經筋為主線介紹了經絡理論體係中的重要內容,並對經絡辨證和辨病的體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故篇名"經筋"。


    【原文】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胭;其別者,結於踹[1]外,上膪中內廉,與膪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順蚴;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腡;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2]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順。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膪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3]劫刺[4],以知嘲為數,[5]以痛為輸[6],名日仲春痹。


    【提要】本段主要敘述了足太陽經經筋的循行、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踹小腿肚。


    [2]頓音求,眼眶下的高骨,即顴骨。


    [3]燔針即火針,指燒紅的針。


    [4]劫刺是一種針刺的手法,即快速地進針和出針的刺法。


    [5]知通"至",指達到治療的效果,即病愈。


    [6]以痛為輸在痛處取穴,即取天應穴、阿是穴。


    【白話解】足太陽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小指爪甲的外側,向上結聚於足外踝,再斜向上結聚於膝關節處,然後向下沿著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結聚,沿著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結聚;該經筋的別支,從外踝向上行,結聚於小腿肚的外側,向上到達胭窩中部的內側,與從足跟上行的一支並行向上,結聚於臀部,再沿著脊柱兩側上行至頸項部;由頸部分出的一支,別出這一條經筋,進入舌,並在舌體結聚;另一條由頸部分出的經筋直行向上結聚於枕骨,向上到達頭頂,又沿著顏麵下行,結聚於鼻;下行經筋中分出一支,像網絡一樣行於眼的上瞼部分,再向下結聚於顴骨;還有一條分支由挾脊上行的經筋別出,從腋窩後側的外廉,上行結聚於肩髑部;另一條從腋窩的後外廉進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處,再向上在耳後的完骨處結聚;另一支從缺盆分出,斜向上進入顴骨部分,與從顏麵部下行的結於顴骨的支筋相合。太陽經的經筋發病,主要表現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狀,可見足跟腫痛,胭窩部拘攣,脊柱反張,頸部筋脈拘攣疼痛,肩不能抬舉;腋窩處的分支還可見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搖擺。治療用燔針,疾進疾出,病愈則止,以疼痛的部位為針刺的輸穴,這種病叫做仲春痹。


    【按語】這一段是講足太陽經經筋的起止及主病。所謂仲春痹,是一種以一年四時的順序命名疾病的方法,一年四季各三個月,每一個季節又分為孟、仲、季,各自命名其中的一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等。這既是標示時間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用來表示陰陽盛衰的情況。


    在經筋病治法上,本文著重介紹的是針刺療法。"燔針劫刺"是一種以火針治療的方法,現在的臨床上也有使用,但這種治療方法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並不是很常用的治療手段,應該慎重使用。


    【原文】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1]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眇[2]季脅,上走腋前廉,係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順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膪筋急,前引髀,後引尻[3],即上乘眇,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趼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孟春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足少陽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髀指大腿或者大腿外側。


    [2]眇音渺,指脅下空軟處。


    [3]尻指尾骶部。


    【白話解】足少陽經的經筋,起於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結聚於外踝,再沿著脛骨外側,向上結聚在膝部的外緣。足少陽經筋的一條分支,從外輔骨處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為兩支。行於前麵的一支,結聚在伏兔之上;行於後麵的一支,結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脅下空軟處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於腋部的前緣,橫過胸旁,連結乳部,向上結聚於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線,出腋部,穿過缺盆,穿出後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麵,沿耳後繞至上額角,交會於巔頂,從頭頂側麵向下走至頷部,又轉向上結聚於顴部;還有一支支筋,從顴部發出,結聚在外眼角,成為眼的外維。足少陽經的經筋發病時,見足第四趾掣引轉筋,並牽扯膝部外側轉筋,膝部不能屈伸;胭窩部位筋脈拘急,前麵牽引髀部疼痛,後麵牽引尻部疼痛,向上則牽引脅下空軟處及軟肋部作痛,向上牽引缺盆、胸側乳部、頸部所維係的筋發生拘急。若是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則右眼不能張開,因為經筋上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而陰陽躋脈在這裏互相交叉,左右經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側的筋維絡右側,所以左額角筋傷,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這就是"維筋相交"。治療這一病證應當用火針疾刺疾出的方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針刺的穴位就是感覺疼痛的地方。這種病證就叫做孟春痹。


    【原文】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千[1],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順,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季春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足陽明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骨幹小腿骨。


    【白話解】足陽明經之筋,起於足次趾與中趾之間,結聚於足背上;斜行的一支,從足背的外側向上至輔骨,結聚於膝外側,再直行向上結聚於髀樞,又向上沿著脅部絡屬於脊柱;直行的一支,從足背向上沿脛骨,結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結聚於外輔骨,與足少陽的經筋相合;其直行的支筋,沿輔骨上行,結聚在大腿部,並結聚於陰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結聚,然後上行通過頸部,環繞在口的周圍,再匯合於顴部,向下結於鼻,從鼻旁上行與太陽經筋相合。太陽經的小筋網維於眼的上胞,陽明經的小筋網維於眼的下胞;另一條從顴部發出的支筋,通過頰部結聚於耳前。足陽明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中趾、脛部轉筋,足部有跳動感並有強直的感覺,伏兔部轉筋,髀前腫,癩疝,腹部筋脈拘急。向上牽引到缺盆及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筋脈拘急的一側眼瞼不能閉合,如有熱則筋脈弛縱眼不能睜開。頰筋如果有寒就發生拘急、牽引頰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熱則筋脈弛緩、收縮無力,發生口部歪向一側。治療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馬脂油塗在拘急一側的麵頰上,以潤養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在弛緩一側的麵頰上,使筋脈溫通,然後再用桑鉤鉤住病人的口角,以調整其歪斜,使其複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時,能烤到頰部為宜,同時用馬脂溫熨拘急一側的麵頰,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類的美味,不能飲酒的病人也要勉強喝一些,並再三地用手撫摩患處,以舒筋活絡。其他病的治療,可應用燔針,以疾進疾出的手法治療,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疼痛的部位為針刺的穴位,這種病叫做季春痹。


    【原文】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1]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日孟秋痹也。


    【提要】本段介紹足太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輔骨即腓骨。


    【白話解】足太陰經的經筋,起於足大趾趾端的內側,上行結聚於內踝;其直行的支線,向上結聚於膝內的腓骨,沿股內側上行,結聚於髀部,繼而結聚在前陰,再上行至腹部,結聚於臍部,沿腹內上行,然後結於兩脅,散布於胸中。其行於內側的一支附著於脊柱兩旁。足太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作痛,轉筋,膝內輔骨疼,股內側牽引至髀部作痛,陰器象扭轉一樣拘緊疼痛,並向上牽引臍部及兩脅作痛,進而牽引胸及脊內作痛。治療本病應采取燔針,用速刺疾出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針刺的穴位。這種病證叫做孟秋痹。


    【原文】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瘼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日仲秋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足少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白話解】足少陰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小趾的下方,然後進入足心,行於足的內側,與足太陰經筋並行,再斜行向上,至內踝之下,結聚於足跟,向下與足太陽經筋相合,向上結聚於內輔骨下方,在此與足太陰經筋並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內側結聚於陰器,再沿著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項部,結聚於頭後部的枕骨,與足太陽經筋相合。足少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心發生轉筋,且其經筋所經過和所結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轉筋的證候出現。足少陰經筋發生的主要病證還有癇證、抽搐和項背反張等。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背為陽,腹為陰,陽病項背部筋急,腰部向後反折,身體就不能前俯;陰病腹部筋急,使身體向前曲,就不能後仰。治療這種病應采用燔針,用速刺急出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針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內不宜針刺的,可熨貼患處,加以按摩導引以舒筋脈,並飲用湯藥以養血。若本經的經筋反折糾結,而且發作次數頻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證。這種病稱做仲秋痹。


    【原文】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命日季秋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足厥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白話解】足厥陰經的經筋,起始於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結聚在內踝之前,再向上沿著脛骨結聚於內側輔骨之下,又沿著大腿根部的內側上行結聚於前陰,並聯絡足三陰及足陽明各經的經筋。足厥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足大趾牽引內踝前部疼痛,內側輔骨處也感到疼痛,腿的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發揮作用,如果房勞過度耗傷了陰精,就會發生陽痿不舉。傷於寒邪就會發生陰器內縮,傷於熱邪則出現陰器挺長不收。治療本病應采用利水滲濕及清化濕熱的方法調節厥陰經之氣;對於疼痛轉筋一類的疾患,應采用燔針,用速刺疾出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針刺的穴位。這病稱為季秋痹。


    【原文】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1]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2],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複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仲夏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太陽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銳骨高骨之意。此處指肘內的高骨。


    [2]筋瘺頸腫張介賓注"即鼠瘰之屬"。即瘰鬁。


    【白話解】手太陽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小指的上部,結聚於手腕,沿前臂內側上行,結聚於肘內高骨的後邊。如果用手指彈撥此處的筋,酸麻的感覺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人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行至腋窩的後緣,上繞肩胛,沿頸部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麵,結聚在耳後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條支筋,進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從耳出,上行,又向下結聚於腮部,再折上行,聯屬外眼角。手太陽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手小指掣引肘內高骨後緣疼痛,沿手臂側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環繞肩胛並牽引到頸部也發生疼痛,並出現耳中鳴響疼痛,同時牽引頷部、眼部,眼睛閉合後,須經過較長時間,才能看清物體,恢複視力。頸筋拘急時,可發塵筋瘺、頸腫等證;寒熱發生於頸部的,應采用燔針,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針刺,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穴。刺後頸腫不消退的,再改用銳利的針刺治。這種疾病稱為仲夏痹。


    【原文】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牖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n3入係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季夏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少陽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1]曲頰指下頜角。[2]曲牙頰車穴別名。


    【白話解】手少陽經的經筋,起始於無名指靠近小指的一側,上行結聚在腕部,再沿著手臂上行結聚於肘部,向上繞著大臂的外側,經過肩部行至頸部,與手太陽的經筋相合。從頸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頜角的部位深入於裏,聯係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頰車穴,沿著耳向前行進,聯屬外眼角,向上經過額部,最終結聚在額角。手少陽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的經筋循行部位發生掣引、轉筋和舌體卷曲的現象。治療時,應采用火針,采用速刺急出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穴。這種病稱為季夏痹。


    【原文】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孺,結於鷦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腡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煩;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孟夏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陽明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白話解】手陽明經的經筋,起始於食指靠近大指的側端,結聚於腕部,沿著手臂上行,結聚在肘的外側,沿大臂上行,進而結聚於肩髑。它的分支,繞過肩胛,挾於脊柱的兩側;它的直行部分,從肩髑上行至頸部;從這裏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頰部,結聚在顴部;直行的分支,從頸部向上,出於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額角,網絡頭部,再下行進入右腮部。手陽明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該經筋所循行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舉,頸部不能左右轉動、顧視。治療這種病證,應采取火針,速刺急出法,針刺的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疼痛處為針刺的穴位。這種病稱為孟夏痹。


    【原文】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牖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腡,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仲冬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太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白話解】手太陰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結聚在手小魚際之後,繼續上行於寸口部位的外側,再沿手前臂上行,結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內側,進入腋下,出於缺盆,結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進入胸中,結於胸內,散布於橫膈部,與手厥陰經的經筋合於膈部,繼而下行抵達季脅部位。手太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疼痛,嚴重的,可發展為息賁病,呼吸急促,氣逆喘息,或脅下拘急,吐血。治療該病時,應采取火針,速刺急出,針刺次數以病愈為度,痛處為穴。這種病證叫做仲冬痹。


    【原文】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1]。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日孟冬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厥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注釋】 [1]臂根據《甲乙經》、《太素》作"賁",指胸膈部。


    【白話解】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筋,起始於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過掌後與手太陽經筋並行,結聚於肘的內側,向上行經過肘的內側而結聚於腋下,從腋下前後布散,挾兩脅分布;它的分支,人於腋下,散布於胸中,結聚於膈部。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病,出現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狀。治療時應采取燔針,用速刺疾出法,針刺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穴。這種病就叫孟冬痹。


    【原文】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係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燁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日季冬痹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劈,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提要】本段論述手少陰經經筋的循行路線、所主疾病以及治療方法。


    【白話解】手少陰心經的經筋,起始於手小指的內側,循小指上行,結聚於掌後小指側高骨,再向上結聚於肘的內側,繼而上行人腋內,與手太陰經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於乳內,結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聯係臍部。手少陰經的經筋發病,可見胸內拘急,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病。上肢的經筋發病,肘部牽引拘急,屈伸不利。總的來說,手少陰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所循行或結聚的部位掣引、轉筋和疼痛。治療時應采用燔針,用速刺急出法,針刺次數以病愈為度,以痛處為穴。若病已發展成伏梁而出現吐膿血的,為髒氣已損,病情加劇的死證。大凡經筋發病,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鬆弛,甚至出現陽痿不舉。背部的筋攣急,則脊背向後反張;腹部的筋攣急,則身體向前彎曲而不能伸直。蟀刺是燒針的刺法,它治療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熱而造成的筋脈弛緩的病證,便不宜采用火針了。這類疾病稱為季冬痹。足陽明經筋和手太陽經筋拘急,會發生口眼喁斜;眼角拘急時,不能正常地視物。治療這些病證,都應采用上述的蟀針劫刺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黃帝內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