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原態


    天麻-藥材


    天麻-飲片


    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ta bl.的幹燥塊莖。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立冬後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莖枯時采挖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季發芽時采挖者名“春麻”,質量較差。采挖後,立即洗淨,蒸透,敞開低溫幹燥。用時潤透或蒸軟,切片。


    【藥性】甘,平。歸肝經。


    【功效】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應用】


    1.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本品主入肝經,功能息風止痙,且味甘質潤,藥性平和。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如治小兒急驚風,常與羚羊角、鉤藤、全蠍等息風止痙藥同用,如鉤藤飲(《醫宗金鑒》);用治小兒脾虛慢驚,則與人參、白術、白僵蠶等藥配伍,如醒脾丸(《普濟本事方》);用治小兒諸驚,可與全蠍、製南星、白僵蠶同用,如天麻丸(《魏氏家藏方》),若用治破傷風痙攣抽搐、角弓反張,又與天南星、白附子、防風等藥配伍,如玉真散(《外科正宗》)。


    2.眩暈,頭痛。本品既息肝風,又平肝陽,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不論虛證、實證,隨不同配伍皆可應用。用治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常與鉤藤、石決明、牛膝等同用,如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用治風痰上擾之眩暈、頭痛,痰多胸悶者,常與半夏、陳皮、茯苓、白術等同用,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若頭風攻注,偏正頭痛,頭暈欲倒者,可配等量川芎為丸,如天麻丸(《普濟方》)。


    3.肢體麻木,手足不遂,風濕痹痛。本品又能祛外風,通經絡,止痛。用治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等,可與沒藥、製烏頭、麝香等藥配伍,如天麻丸(《聖濟總錄》);用治婦人風痹,手足不遂,可與牛膝、杜仲、附子浸酒服,如天麻酒(《十便良方》);若治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者,多與秦艽、羌活、桑枝等祛風濕藥同用,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衝服,每次1~1.5g。


    【鑒別用藥】鉤藤、羚羊角、天麻均有平肝息風、平肝潛陽之功,均可治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之證。然鉤藤性涼,輕清透達,長於清熱息風,用治小兒高熱驚風輕證為宜;羚羊角性寒,清熱力強,除用治熱極生風證外,又能清心解毒,多用於高熱神昏,熱毒發斑等症;天麻甘平質潤,清熱之力不及鉤藤、羚羊角,但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且能祛風止痛。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2.《用藥法象》:“療大人風熱頭痛;小兒風癇驚悸;諸風麻痹不仁;風熱語言不遂。”


    3.《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天麻苷,天麻苷元,β-甾穀醇和胡蘿卜苷,檸蒙酸及其單甲酯,棕櫚酸、琥珀酸和蔗糖等;尚含天麻多糖,維生素a,多種氨基酸,微量生物堿,多種微量元素,如鉻、錳、鐵、鈷、鎳、銅、鋅等。


    2.藥理作用:天麻水、醇提取物及不同製劑,均能使小鼠自發性活動明顯減少,且能延長巴比妥鈉、環己烯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可抑製或縮短實驗性癲癇的發作時間,天麻還有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和冠狀血管阻力,並有降壓,減慢心率及鎮痛抗炎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3.臨床研究:據報道,用天麻注射液肌注治療以頭痛、頭暈、睡眠障礙為主要症狀的腦外傷綜合征66例,總有效率為97%(新藥與臨床,1985,2:8);用天麻注射液治療輕型破傷風,用藥後15~120分鍾顯效,病人安靜,抽搐次數減少,顯示出鎮靜作用(陝西新醫藥,1981,1:45);用天麻、川芎、法半夏治療眩暈症90例,總有效率為94.4%(實用醫學雜誌,1994,1:50)。另有用天麻等治療神經衰弱、神經痛、麵肌痙攣、高脂血症、老年血管性癡呆等。


    4.不良反應:天麻及天麻製劑偶有過敏性反應及中毒的發生。如:口服天麻粉引起蕁麻疹藥疹;口服天麻丸引起過敏性紫癜;肌注天麻注射液致過敏性休克;大劑量燉服天麻致急性腎功能衰竭及昏迷等。天麻中毒解救的方法為:早期催吐,洗胃;出現過敏性反應及腎功能衰竭時,可對症處理。


    附藥密環菌


    密環菌armiria mellea fr.是一種發光真菌,天麻種子和塊莖皆依賴於密環菌供給營養生長。研究證明,密環菌的固體培養物具有與天麻相似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現多以密環菌製劑代替天麻藥用,主要適用於眩暈、頭痛、失眠、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