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原態


    丁香-藥材


    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ta thunb.的幹燥花蕾。習稱公丁香。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主產於廣東、海南等地。通常於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綠轉紅時采收,曬幹。生用。


    【藥性】辛,溫。歸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應用】


    1.胃寒嘔吐、呃逆。本品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藥。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治虛寒嘔逆,如丁香柿蒂湯(《症因脈治》);與白術、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書》);治妊娠惡阻,可與人參、藿香同用(《證治準繩》)。


    2.脘腹冷痛。本品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橘紅等同用。


    3.陽痿,宮冷。本品性味辛溫,入腎經,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可與附子、肉桂、婬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用。畏鬱金。


    【古籍摘要】


    1.《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


    2.《本草正》:“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除胃寒瀉痢、七情五鬱。”


    3.《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幹嘔。”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揚酸甲脂、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


    2.藥理作用:本品內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減輕惡心嘔吐,緩解腹部氣脹,為芳香健胃劑;其水提物、醚提物均有鎮痛抗炎作用;丁香酚有抗驚厥作用;其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及白喉、變形、綠膿、大腸、痢疾、傷寒等杆菌均有抑製作用,並有較好的殺蟎作用;另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腹瀉、利膽和抗缺氧等作用。


    3.臨床研究:丁香5g,鬱金、旋覆花(包煎)各10g,柿蒂5個,代赫石(包煎)15g,治療呃逆32例,均獲顯效(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2:37);丁香1.5g,肉桂3g,共研細末,用水調成糊狀,貼於臍上,治療小兒腹瀉120例,總有效率99%(中國民間療法,1998,6:21);丁香、厚樸各4g,薄荷2g,用開水浸泡15分鍾,濾去藥渣後含漱,治療牙痛11例,總有效率為100%(黑龍江中醫藥,1991,2:53);丁香油5ml,調三七粉2~3g,為糊,外敷,治療腮腺炎32例,均4~6天痊愈(中國鄉村醫藥,1999,4:17)。另有用丁香治療急性胃腸炎、乙型肝炎、痹證、頭痛、妊娠嘔吐、足癬、口腔潰瘍等。


    附藥母丁香


    為丁香的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性味功效與公丁香相似,但氣味較淡,功力較遜。用法用量與公丁香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