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原態


    豆蔻-藥材


    豆蔻-飲片


    為薑科植物白豆蔻a.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或瓜哇白豆蔻a.pactum snd ex maton的幹燥成熟果實。又名白豆蔻。主產於泰國、柬埔寨、越南,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於秋季果實由綠色轉成黃綠色時采收,曬幹生用,用時搗碎。


    【藥性】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用】


    1.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本品可化濕行氣,常與藿香、陳皮等同用;若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者,常與黃芪、白術、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聖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濕邪,故還常用於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證。若濕邪偏重者,每與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湯(《溫病條辨》);若熱重於濕者,又常與黃芩、滑石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2.嘔吐。本品能行氣寬中,溫胃止嘔。尤以胃寒濕阻氣滯嘔吐最為適宜。可單用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藥,如白豆蔻湯(《沈氏尊生書》)。若小兒胃寒,吐乳不食者,可與砂仁、甘草等藥研細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湯劑宜後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鑒別用藥】豆蔻、砂仁同為化濕藥,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之功,常相須為用,用治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但豆蔻化濕行氣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臨床上可用於濕溫痞悶,溫中偏胃而善止嘔;砂仁化濕行氣力略勝,溫中重在脾而善止瀉。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乘沸點服尤妙。”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1,4桉葉素,α-樟腦、律草烯及其環氧化物。


    2.藥理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製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胃腸積氣,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並能止嘔。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白豆蔻、石菖蒲、草果仁等六味中藥組成益腎降濁衝劑,治療70例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顯效51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經治療後bun明顯下降,消化功能紊亂明顯糾正,食欲顯著增進,感染有所控製,出血迅速製止,症狀明顯緩解,基本起到了消除毒素,排除體內代謝產物,緩解改善病情,保護殘餘腎髒功能,處長了crf病人存活時間(中成藥,1993,3:20)。


    附藥豆蔻殼


    為豆蔻的果殼。性味功效與豆蔻相似,但溫性不強,力亦較弱。適用於濕阻氣滯所致的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嘔吐等。煎服,3~5g。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