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原態


    牽牛子-藥材


    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 nil(l.) 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 (l.) voigt的幹燥成熟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采收,曬幹。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藥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應用】


    1.水腫,臌脹。本品苦寒,其性降泄,能通利二便以排泄水濕,其逐水作用雖較甘遂、京大戟稍緩,但仍屬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濕停滯,正氣未衰者為宜。治水腫臌脹,二便不利者,可單用研末服(《千金方》);或與茴香為末,薑汁調服(《儒門事親》);病情較重者,可與甘遂、京大戟等同用,以增強瀉水逐飲之力,如舟車丸(《景嶽全書》)。


    2.痰飲喘咳。本品能瀉肺氣,逐痰飲,用治肺氣壅滯,痰飲咳喘,麵目浮腫者,可與大黃、檳榔為末服,如牛黃奪命散(《保嬰集》)。


    3.蟲積腹痛。本品能去積殺蟲,並可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蟲體。治蛔蟲、絛蟲及蟲積腹痛者,可與檳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強去積殺蟲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藥性減緩。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不宜與巴豆、巴豆霜同用。


    【古籍摘要】


    1.《名醫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2.《本草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3.《本草正》:“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牽牛子苷、牽牛子酸甲、沒食子酸及生物堿麥角醇、裸麥角堿、噴尼棒麥角堿、異噴尼棒麥角堿、野麥堿。


    2.藥理作用:牽牛子苷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強烈的瀉下;其黑醜、白醜瀉下作用無區別。在體外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蟲尚有一定驅蟲效果。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牽牛子為主或適當配伍還可用於治療其它多種疾病,如:用二醜30~60g,壁錢若幹個,糯米500g。一同加工成粉,每次用粉30g,煮糊吃,治療淋巴結核30例,均獲得痊愈(安徽單驗方選集(第1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27)。用牽牛子24g(研末,衝),大黃15g(後下),元明粉12g(衝),枳實9g,水煎服,治療肝硬化腹水,消水作用較滿意(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國際文化出版社,1996.44)。另外,還可用治蟯蟲,癲癇等病症。


    4.不良反應:本品對人體有毒性,大量使用除直接引起嘔吐、腹痛、腹瀉及粘液血便外,還可刺激腎髒,引起血尿,嚴重者可損及神經係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