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原態


    甘遂-藥材


    甘遂-飲片


    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幹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采挖,除去外皮,曬幹。生用或醋製用。


    【藥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應用】


    1.水腫,臌脹,胸脅停飲。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經隧之水濕,瀉下逐飲力峻,藥後可連續瀉下,使瀦留水飲排泄體外。凡水腫、大腹臌脹、胸脅停飲,正氣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單用研末服,或與牽牛子同用,如二氣湯(《聖濟總錄》);或與大戟、芫花為末,棗湯送服,如十棗湯(《傷寒論》)。另可與大黃、阿膠配伍治療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如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2.風痰癲癇。本品尚有逐痰涎作用。臨床上以甘遂為末,入豬心煨後,與朱砂末為丸服,可用於風痰癲癇之證,如遂心丹(《濟生方》)。


    3.瘡癰腫毒。本品外用能消腫散結,治瘡癰腫毒,可用甘遂末水調外敷。現代臨床用化瘀膏(青核桃枝、參三七、甘遂、生甘草)外貼,治療乳腺腫瘤。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製用,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虛弱者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積聚,利水穀道。”


    2.《本草衍義》:“專於行水,攻決為用。”


    3.《珍珠囊》:“味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熱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四環三萜類化合物α-和γ-大戟醇、甘遂醇、大戟二烯醇;此外,尚含棕櫚酸、檸檬酸、鞣質、樹脂等。


    2.藥理作用:甘遂能刺激腸管,增加腸蠕動,造成峻瀉。生甘遂作用較強,毒性亦較大,醋製後其瀉下作用和毒性均有減輕。甘遂萜酯a、b有鎮痛作用。甘遂的乙醇提取物給妊娠豚鼠腹腔或肌內注射,均有引產作用。甘遂的粗製劑對小鼠免疫係統的功能表現為明顯的抑製作用。所含甘遂素a、b有抗白血病的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甘遂為主或適當配伍還可用於治療其它多種疾病,如:用甘遂與蟾蜍、砂仁、木香、雞內金、焦山楂組成甘蟾砂仁合劑治療肝硬化腹水68例,總有效率為94.8%(天津中醫,1989,2:18);用甘遂3g,大黃、芒硝各9g,水煎服,治療6例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其中胸水少量者4例,服6-9劑胸水消失(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1:26);用甘遂甘草湯(甘遂、枳殼、赤芍、昆布各10g,甘草5g)煎服,治療7例小兒睾丸鞘膜積液,均愈。(四川中醫,1990,7:26);另外,尚可用治關節腫大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腸梗阻及多型性紅斑。


    4.不良反應:甘遂的毒性作用較強,連續靜脈給藥7天,可見心、肝、腎的中毒性組織學改變。甘遂注射液有很強的溶血作用。本品內服過量,其中毒反應為腹痛,劇烈腹瀉水樣便,呈裏急後重感;如服量較多,可出現霍亂樣米湯狀大便,並有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血壓下降、脫水、呼吸困難、脈搏細弱、體溫下降、譫語、發紺等症狀;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致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