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原態


    白頭翁-藥材


    白頭翁-飲片


    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chinensis(bge.)regel的幹燥根。主產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陝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葉及殘留的花莖和須根,保留根頭白絨毛,曬幹。切薄片,生用。


    【藥性】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應用】


    1.熱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尤善於清胃腸濕熱及血分熱毒,故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用治熱痢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膿血,可單用,或配伍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內冷痛,則以本品與阿膠、幹薑、赤石脂等藥同用,亦如白頭翁湯(《千金方》)。


    2.瘡癰腫毒。本品苦寒,主入陽明,有解毒涼血消腫之功,可與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藥同用,以治療痄腮、瘰鬁、瘡癰腫痛等證。


    本品若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此外尚可用於血熱出血以及溫瘧發熱煩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虛寒泄痢忌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2.《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鬁。”


    3.《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產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並含白頭翁素、23-羥基白樺酸、胡蘿卜素等。


    2.藥理作用:白頭翁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傷寒杆菌、沙門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膚真菌等,均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本品煎劑及所含皂苷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本品對陰道滴蟲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輕度抑製作用。另外,尚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強心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本品常用於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對阿米巴性肝膿腫也有一定療效,但需多法配合和隨證加減(中藥藥理與應用 2000:343);近年來白頭翁尚可用於其他多種疾病,如:用白頭翁水煎,沉澱過濾濃縮口服,治療久治不愈、尚未潰破的淋巴結核52例,總治愈率84.6%(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3);用白頭翁、夏枯草、玄參、生大黃水煎取汁,做超聲霧化,治療綠膿杆菌性肺炎7例,6例有效,痰培養轉陰(中醫雜誌1996,12:103);以白頭翁為主,隨證加減治療盆腔炎36例,其中急性期22例,慢性期14例,療效顯著(長春市中醫學院學報1998,3:34)。此外,以原白頭翁素靜脈注射,對肺部鱗癌、未分化癌及黑色素瘤等有一定效果;本品尚可用治消化性潰瘍、神經性皮炎、急性腎盂腎炎、壞死性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不良反應:鮮白頭翁全草搗爛後因原白頭翁素逸出而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皮膚粘膜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眼部可引起流淚;吸入可引起噴嚏、咳嗽;內服可引起流涎、胃腸炎症、嘔吐、腹痛、腎炎、血尿及心衰,並可因呼吸衰竭而死。幹燥久貯者局部刺激作用大為降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