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藥材


    漏蘆-飲片


    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rhaponticumuniflorum(l.)dc.的幹燥根。在我國北方各省多有分布,主產東北、華北、西北;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殘莖及須根,洗淨,曬幹。切片生用。


    【藥性】苦,寒。歸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通經下乳,舒筋通脈。


    【應用】


    1.乳癰腫痛,瘰鬁瘡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又因其能通經下乳,故尤為治乳癰之良藥。常與瓜蔞、蛇蛻同用,主治乳癰腫痛,如漏蘆散(《和劑局方》);若用治熱毒壅聚,癰腫瘡毒,常與大黃、連翹、紫花地丁等藥同用,如漏蘆湯(《千金方》);若用治痰火鬱結,瘰鬁欲破者,可與海藻、玄參、連翹等藥同用,也如漏蘆湯(《聖濟總錄》);《本草匯言》又以漏蘆與荊芥、苦參、白鮮皮、當歸等浸酒蒸飲,治療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等。


    2.乳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良好的通經下乳之功,為產後乳汁不通的常用藥。多用於乳絡塞滯,乳汁不下,乳房脹痛,欲作乳癰者,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藥同用;若為氣血虧虛,乳少清稀者,當與黃芪、鹿角膠等同用。


    3.濕痹拘攣。本品性善通利,有舒筋通脈活絡之功,常與地龍配伍,治療濕痹,筋脈拘攣,骨節疼痛,如古聖散(《聖濟總錄》)。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氣虛、瘡瘍平塌者及孕婦忌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2.《本經逢原》:“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


    3.《本草正義》:“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祁州漏蘆根中含揮發油,根的脂溶性部分含牛蒡子醛、牛蒡子醇、棕櫚酸,β-穀甾醇、硬脂酸乙酯、蛻皮甾酮、土克甾酮、漏蘆甾酮。


    2.藥理作用:祁州漏蘆水煎劑,在體內、外實驗均能抑製動物血清及肝、腦等髒器過氧化脂質的生成,故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並可降低血膽固醇和血漿過氧化脂質(lpo)含量,能恢複前列環素/血栓素a2的平衡,減少白細胞在動脈壁的浸潤,抑製平滑肌細胞增生,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顯著增強小鼠血漿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能顯著抑製單胺氧化酶(mao-b)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漏蘆蛻皮甾醇,能顯著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


    3.臨床研究:據報道,漏蘆尚可用於其他疾病,如:用漏蘆、決明子、澤瀉、荷葉、漢防己各15g等,水煎濃縮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治療肥胖症51例,服藥1周,48例體重減輕,有效率為94%(河南中醫1988,2:30);用漏蘆製成複方製劑,共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191例,痊愈124例,有效61例,療效滿意(中藥學2001:551);有漏蘆、黃柏、白茅根、山楂、甘草各20g,水煎服,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效果良好(四川中醫1987,2:41)。


    【其他】《中國藥典》2005年版將上藥定為漏蘆正品,將同科植物藍刺頭echin0psiatifoliustausch.的幹燥根定名為禹州漏蘆,藍刺頭在我國南方各省多有生產,主產於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味苦性寒,歸胃經,其傳統功用、主治與漏蘆大體相同,一些地區均作為漏蘆使用。而二者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有所不同。禹州漏蘆根含聯塞吩,卡多帕亭;還含有卅一烷,蒲公英萜醇醋酸酯,β-穀甾醇,胡蘿卜苷,脂肪醇混合物以及藍刺頭堿等。藍刺頭堿對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與士的寧相似,可治療各種不全麻痹症及運動神經原傳導障礙之癱瘓,對全身性衰弱基礎上的血管性營養不良者有強壯作用,對實驗性創傷性麻痹也有治療作用。本品所含藍刺頭堿,小劑量能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大劑量導致痙攣、後則出現全身抑製;同時引起血壓下降,心肌收縮力增強,高濃度可使心髒停止在收縮期。中毒量為常用量的二倍。據報道,有內服漏蘆30g通乳而引起嚴重中毒者。因此,應用漏蘆必須注意品種鑒別和使用劑量,以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