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原態


    荊芥-藥材


    荊芥-飲片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幹燥地上部分。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多為栽培。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幹,切段。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辛,微溫。歸肺、肝經。


    【功效】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應用】


    1.外感表證。本品辛散氣香,長於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和緩,為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之品。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用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者,常與防風、羌活、獨活等藥同用,如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者,每與辛涼解表藥銀花、連翹、薄荷等配伍,如銀翹散(《溫病條辨》)。


    2.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透散,祛風止癢,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常與蟬蛻、薄荷、紫草等藥同用;若配伍苦參、防風、白蒺藜等藥,又治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本品能祛風解表,透散邪氣,宣通壅結而達消瘡之功,故可用於瘡瘍初起而有表證者。偏於風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獨活等藥;偏於風熱者,每與銀花、連翹、柴胡等藥配伍。


    4.吐衄下血。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溫變為苦澀平和,長於理血止血,可用於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黃、白茅根、側柏葉等藥;治血熱便血、痔血,每與地榆、槐花、黃芩炭等藥同用;治婦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櫚炭、蓮房炭等固崩止血藥。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於祛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瘺,瘰鬁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2.《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麵喎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


    3.《滇南本草》:“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另含荊芥苷、荊芥醇、黃酮類化合物等。


    2.藥理作用:荊芥水煎劑可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傷寒杆菌、痢疾杆菌、綠膿杆菌和人型結核杆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生品不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而荊芥炭則能使出血時間縮短。荊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荊芥對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荊芥穗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


    3.臨床研究:1治療小兒外感咳嗽250例,以荊芥、前胡、百部、蟬蛻、桔梗各4g,僵蠶5g,板藍根12g,苦杏仁、陳皮、甘草各3g為基本方,若風寒咳嗽加防風、紫蘇葉各3g,風熱咳嗽加金銀花10g、薄荷5g,燥熱、肺熱者不宜用荊芥,結果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新中醫,1997,29(6): 45)。2辛芷荊防散外敷治療局限性濕疹。方藥組成及使用方法:荊芥、防風、細辛、白芷各等份,共研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取川椒適量,煎水熏洗患處,繼用醋調藥末外敷,每日2次,3日為1療程(河南中醫,1990,10(4):24)。3用荊芥、防風、地膚子、蛇床子各10~30g,加水1000ml煎沸10min,濾出藥液熱敷、坐浴、衝洗,每劑可煎用2次,治療陰癢患者100例,效果良好(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3,16(3):25)。此外,荊芥還可用治產後血暈、牛皮癬、骨性膝關節炎、扁平疣、破傷風等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藥材大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藥材大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