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聖講義》
蒙卦、為上艮下坎。山水相交。陰多陽少。以陽為貴。而陽反在上。其氣下行。與屯相背。屯上蒙下。屯進蒙退。一往一複。一降一升。而成循環。是氣之自然。理之自至。天地轉軸。物之推移。物之定序。數之定例。此周易蒙以繼屯。實有故也。天地交而萬物生。水火分而後生化見。屯以水承於雷。成雷雨之象。蒙以山加於水。為山泉之形。有動必遠。有招必至。有辟則有闔。有息則有消。故水行於空者。下流而為泉。氣動於地者。中止而為山。通者節之以塞。生者接之以化。險阻者有所止草昧者地者有循環。此蒙之所以為蒙。而其義己自象中見者矣。夫蒙、內坎外艮。坎為中男。艮為少男。以陽從陽。其陰未消。陰起於下。陽止於上。中成重陰。而互以震動。動而遇陰。仍屯之象。變而為陰。難而易明。有自知之義。故六爻相錯。內外殊觀。往來殊情。其象雜而意著。放觀有背冥之誌。回翔多蔽障之思。故命曰蒙。以其猶近草昧也。
蒙之卦象。四陰二陽。而交錯不當。內剛外阻。而升降不相得。故動靜殊誌。體用異德。欲行且止。欲流不移。此其所以為蒙也。蒙之對卦為革。比卦為寨。而變象亦隨其互交而異。其反則屯也。故屯蒙為一循環、一往複之象也。屯為進。蒙為止。屯為升。蒙為降。雖陽體而陰用。故其道逆行。乃陽中之陰也。氣自屯複故也。蒙者、昧也。蔽也。相隔也。有障也。其氣不揚。雖初生而功末大成。猶童蒙也。故雖往來而有所蔽。雖流動而有所障。其所遇之不時也。為客也。為境也。為所值也。故如物之初生而蒙昧也。物生必化。極則反理。理數所然。內互坤震。外互離。皆相雜也。雖內剛而不竟其誌。雖交明而不得其光。此所以多變而不能自進也。故蒙者、猛而不克威。萌而不全育。處乎昏暗之世。而不能獨明。生乎蔽障之時。而不能獨達。乃受其累也。此觀卦而知象。見象而知意。必先擇其所得。而早為之備也。蓋不能久蒙者。必求脫乎蔽障。不能安於昧者。必思致於光明。此將有所勖也。所勖維何。德行是也。
夫陰陽交而生化始成。奇偶合而功用始見。此全易之大則也。蒙以陽卦而陰用。陽爻僅二與上爻。以屯比之。恰成反例。則陽之舍升而降。實地位所限。以陽居上位。更無所進。欲不下達。將無所用之。此以降為正用者。乃易之變也。以變為常。則反順為逆。故蒙之體用。成常變二例。而卦之氣數。成來往兩途。自卦言。常從下上。以順為正。而自陰言。則從上下。以變為常。蓋陰道逆行。河圖定序。陽順陰逆。乃得循環。以盡其度。而生化不息。故蒙卦為屯之反。恰如屯之逆行也。然氣逆行、而卦自順立。則其始終相殊。主賓不類。動靜各刖。吉凶乃分。故言蒙卦恰如屯之反者。以屯之正順。為蒙之變逆。氣所自至。理所至當。然非卦之罪也。如人占之。則宜於中辨其主賓。知其體用。以定其順逆。而應其正變焉。故卦辭謂與童蒙二人。以明主賓之異人也。而設來往二道。以判體用之殊途也。故觀六爻。各有二義。各分剛柔之當否。辨陰陽之宜否。一爻之中。有吉有凶。一事之內。有正有反。此固不獨蒙卦如是。而蒙則其首例也。以屯正蒙變。為周易第一閉合。為一循環。世界之大。人物之眾。如此循環。以至無盡。而屯蒙先啟其端。此聖人立卦示其例也。苟明此例。則以後六十卦。皆可循是以得其道。庶不至為一象有所拘泥。而無以通乎常變也。故蒙六爻之用。要分別其所屬。而後可明其所指。若以為與屯同者。則無怪其蒙矣。蒙者天道明者人道。不先自明。安求發蒙。此觀象必知所先務也。以陽誌升。處於不可升。則唯反而求之。以孚其誌。此枉尺直尋之義也。故陽與陰交、而貴在合。陽與陽應、而貴在孚。不合不孚。雖交不和。雖應不稱。不利且害。此君子所以重自反也。自反求諸躬。則得之矣。此蒙之為教。而喻於童蒙。而明其有我在。為童蒙師也。卦爻之意。固見於辭。而辭之末盡。又當求之卦爻。如蒙之陰陽交雜。而不當位。奇偶互錯。而不孚應。蒙昧無知之狀。障蔽難進之勢。亦足以曉然於辭之所指。與聖人立教之所由矣。欲明其詳。當更讀夫辭。辭旨較顯。學者易於探索也。
蒙卦辭義。取蒙昧之象。亦萌育之形。故蒙字上有草。下為冒。而中藏豕。明其外為草昧。上被蔽障。中如豕之蠢然欲動。以其內童騃而外昏暗。心蠢動而形粗率。草草然之象。昧昧然之思。貿焉求出。突爾以生。如草木之萌。其勢勃焉。如布襆之冒。其見默焉。如愚妄之畜。其行止忽焉。故曰蒙。而義則包被也。言水流山下。有所壓迫。生於地上。而不見光明。動於水中。而不克遊。故曰蒙。猶人之盲目。或以物蔽其視也。以陽從陰也。以順就逆也。故暗行不得達。而茫然望其師。又如草木生於土。油然望夫日光。蟲豸行於山。殷焉望夫溫和。其生之末達。則所求也必切。其動之無偽。則所處也必通。故蒙之為蒙、而不為害。以其自安於蒙也。自安則亨。自知則明。此蒙之名。雖若不足。而其行也亦孚於亨。止也孚於利貞。此象辭之備三德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卦彖辭也。本卦亨利貞。三德皆備。獨闕元者。以蒙為屯反。陽而陰用。故元德不昭。而亨在前。利貞在後。不連舉者。以亨屬天道。利貞屬人事也。大抵元亨非人力所致。必天所予。利貞則人道之本。己修所及。故人事必先利貞。而天道則首元亨也。蒙之為用。重在己之修德。時當臲卼。道當蒙昧。處勢之阻。行地之困。上無可進。前無可為。故以積德為宜。勵行為本。利貞者。德行之基也。人占此。必先知之。道有隆汙。行有順逆。達則進取。塞則反修。此固天下之達道。世界之公例。而人尤貴焉。人而違之。將自失其憑依。雖有才美。弗克成也。故君子以數致用。以易立行。非有求也。將以免咎。非有貪也。將以全生。免咎曰利。全生曰貞。利貞之稱。君子所以成德也。故蒙亨天道。必由利貞致之。利貞不失。自達於亨。分為始終。誌夫道之順逆。別於上下。明乎行之先後也。蒙卦之氣。與屯相背。而數理亦如之。苟明順逆。則利貞之進於亨。亦一以貫之矣。匪我二句。以蒙之道有順逆。則其行也。有主賓。蒙之為童蒙。此正也。而我應童蒙之求、以為之師。則變也。正變之間。主賓之異也。行變以為主。循正以為賓。此逆道也。逆而有成。故不違道。乃履夫亨。我不往求。童來求我。此固正道。亦由變之正也。人處亂世。遯逸為正。即變之正也。故行乎變。而道不失乎正。此我不求童蒙。而童反來求我也。初筮告再三瀆三句。明蒙昧之世。人尤所遵。必求之神。神告人以道之正變。而得循乎順逆。此有資於筮也。然神者不可瀆。猶師者不可狎。狎則不誠。瀆則害信。誠信之差。神不降臨。故初筮則告。再三則不告也。告者示也。示其道也。神者。人之師也。神以人蒙而示其道。必依於誠。人以神告而得夫道。必本於信誠者不二。信者不疑。至再至三。人且疑矣。憑依以失。神人奚通。其不告者。非神不靈。人自亂其智也。故不告者、乃神道之至。亦人道之當也。童蒙求我。我猶神也。初筮之求。誠信皆孚。故蒙者吉蒙。而求者有獲。此君子正行也。而必始於利貞。見乎性情。性情之正。利貞之德。神人之通。童蒙之養正也。此聖人通天神而濟夫時窮。正教養而成乎童蒙也。我字指師。亦指聖人。亦指神。而當其位者亦指之。故稱我。而因有來求者。有蒙於前者。故稱我。求之道多矣。而最切者。唯弟子求師。人之求神。皆以不知而求知也。故蒙辭舉為例焉。
又蒙卦六爻。唯二上兩爻為陽。中隔一坤。亦如屯。而上下殊。則其道異。內坎外艮。坎為陰。九二在中。是內剛也。陽以剛行。而止於艮。艮陽在上。陽明下照。故有亨象。而內剛宜利貞。外明宜達亨。上為陽明。宜事神。下有其應。宜得聞道。此童蒙有求。而初筮得告。然陰陽雜處。
上下不當。遠近相違。雖明於上。而下茫茫。雖剛在中。而外昧昧。故易於昏迷。時生疑猜。乃有再三瀆不告之語。明其決疑不可自疑。去蒙不可自蒙。必曉於正變之途。慎於順逆之道。以利貞之行。成明亨之觀。方不困於蒙。而能養其正也。
彖曰:山下有險,險而止,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彖辭也。言蒙以坎險而遇艮止。行知順逆。不泥於物。故曰時中。時中者。至道也。天下之至德也。人之所以成聖者。在乎時中。謂能以時而中也。執一則乖時中。故居子中庸。必以時中。時順則順。時逆則逆。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初無所滯。而複不失中道。乃曰時中。蒙之能亨。即以行時中而永亨也。童蒙求我。乃誌所感應。以蒙由變之正。由蒙而明。必兩相應。乃見其功。我不往求。而童來求。正因逆順道異。正變情殊。以往易來。以明待暗。兩誌相得。有如桴鼓。故曰誌應。以行止皆當。遇合相從。無曲折逢迎之嫌。無委蛇追逐之累。故稱誌應。而見蒙之所行也。初筮以剛中而告。以孚誌應之義。人之與神。正如童之求我也。再三不告瀆蒙者。謂噴神為自疑。疑則愈蒙。本求明而愈蒙。安用筮為。故曰瀆蒙。為其瀆而蒙也。如人有不知。師已教之。乃疑師言。而再三問詢。必愈趨愈惑。愈辨愈昏。此所以為瀆蒙也。神者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一則不得二之。況再三乎。即卦象。上下二陽。差相呼應。若更紛之。將安以合。神賴人誠。而傳其靈。紛雜之私。人無誠信矣。故初筮告。再三則墳而不告矣。蒙之所以用者。在此一耳。一也。中也。止也。道以所以著也。合一與止。乃為正字。中道以行。正義以守。此君子之於蒙、有所養也。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夫蒙之難者。以其雜也。其行之順逆。道之正變。不易別也。故必有養焉。養其用變為正。處逆為順。則由蒙而明。由童入聖。由人合天。斯易教之大旨也。而獨昭於蒙。以童之求知。惑之求辨。乃釋蒙之有養。則明夫聖人之功。在立人道。以盡其天性。故曰聖功也。養正者。謂養之以複於正。以其當變。或忘正也。以其當蒙。或不見正也。故貴在養。因蒙寓養。有上下之別。在上曰教養。在下曰修養。皆蒙之所先也。而其義澈於物之初生。得養始育。不得其養。不全其生。唯聖人位育。並天地生成。故養正之功。稱曰聖功。猶之養生之功曰天德也。蒙而求知。惑而求辨。此養正之及時也。時而不養。則終蒙惑。養而不正。亦終蒙惑。唯養正之功。斯所以為聖矣。此蒙彖辭大意。不外示聖人易教主旨。而最宜知者。則蒙為處變以守正。順時以行中。誠己以敬於神。立誌以明於教學。敦行以盡其性情。成業以達其道德。數者之義。概括彖辭中。而中庸紹述之。學者讀此。當並及焉。
《宏教附往》
此文所指最精。要細讀。蒙卦為易經大用之例。易重在卜吉凶。測順逆。故蒙辭有初筮三瀆之語。皆舉例也。明易之所以致用。即本於蒙。而六十四卦之變用。即首於蒙。蒙即屯之反。合全易反正共三十六卦。上經十八。下經十八。以符周天數。此文王易之大序。而先著其旨於蒙。蒙屯兩卦。寶一卦。屯為陽本正。蒙為陽之變。變則陰。故用陰。陰逆行。故蒙之行以逆。此後天異先天者也。先天無此分別。皆順行。後天則順逆並行。各有所宜。此夫子明主賓之別。動靜之殊也。即按之用世亦同。時蒙昧巳極。而我與童蒙所處異地。不可錯我為童蒙也。若失其主。則反為童蒙所弄。辭旨甚明。故以二求字。指主賓之用異也。而問神亦示其道。初筮告。再三不告。亦以之易蔽也。蒙者、由人道以啟天道。若人道失主。則不獨不能啟天。反受其蔽。故辭文明言之。而艮坎之合。尤見其進止之有宜否。此山下出泉。必待君子之果行育德。德行不足。泉之出山。將安為乎。
又曰、此文所包最廣。而為全易最要之例。上古人道立教之始。即此義。故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所謂神道設教。乃指卜筮以辨蒙惑也。乃為開民智。非為愚民也。而今人誠為迷信。誠厚誣聖人。蓋不讀易。不知神道二字之義。以索隱行怪而疑神道。豈非妄乎。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申釋蒙卦象、明人道之應天時。而有所為也。蓋蒙之象。為山下泉流。泉者、水也。動也。山者、土也。靜也。水在土下。靜居動上。此其為蒙也。生而不暢。行而有阻。昧然末明。蠢焉末達。如物之蒙昧。而氣之不充。神之不用。則茫然無可為。童然無所知。是欲未能進。欲明而不見光。則其所持之不盈。所本之未足。必有其養育之道。牖啟之方。以反求諸躬。而實立其德。乃可以應夫時。以善其道。因乎地以致其功。故聖人於此、而勖人以果行育德也。夫行有不達。蒙也。果則蒙抉而無不達。德有不充。蒙也。育則蒙開而無不充。以己所能。解時之困。超地之障。則君子之道也。故果行以求明。育德以求用。明則無昧。用則全生。此君子處蒙而不害。且因蒙而成其亨。以全其利貞也。利貞者德行之始。亨者、德行之成。此果行育德為蒙卦中必有之義。不獨君子所行。凡人道無不如是。設遇蒙而不果之育之。德行無成。將何以發蒙耶。蒙之為昧也。將以求明為障也。將以求通。通明之道。本乎德行。德行既立。則道行在我。用成在時。而動靜鹹宜。水土自在。不相悖也。故比之童之求師。人之事神。有其指引。則不罹於險。得其訓迪。則不困於蔽。故聖人因蒙而以神道設教以服天下。為神之歆有德。主有誠。誠信既孚。德行不爽。則人能通神。童能繼師。出坎而登。拾艮而行。則蒙亨之象。正猶屯之全德。而有坤之厚。離之明。為光為用。恰得其時地矣。故君子一語。易之教也。人道之綱領也。世有治亂。數有通塞。君子履之。亳無所滯。此象辭之旨。示人以處世之道。而指其順逆之途。告人以應時之方。而歸於利貞之行也。
《宏教附往》
蒙為離宮四變卦。屯為坎宮二變卦。二與四對。二卦皆二陽四陰爻。而乢以陽為主。故從陽爻之二。蒙與屯反。以陰為主。故從陰爻之四。此二卦之別。有順逆之分。及內外之異。凡卦皆然。皆取相對而成循環。故離坎二宮。二四兩變。相次之屯蒙。為後天循環之第一例。學者必留意。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檔。以行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初六爻辭。明初爻之用、而指所宜也。以蒙之求明。蔽之求通。則有動也。必先發蒙。初爻之動。乃發蒙之始。猶夫無知之眾。初得所啟引也。故曰發蒙。其所及於蒙者尚微。不過發之而已。而利用刑人。刑以警有罪。正所以發蒙也。罪人必由無知。以蒙犯法。其害必至困頓。唯以刑正之。使知其罪。而悔其行。則蒙發矣。故利用刑人。非以桎梏人。乃為脫之也。說脫古二子。皆出也。刑其一。則其餘不罹桎梏。刑其往。則其來不罹桎梏。是刑之。即以脫之也。桎格者。而至於困頓也。蒙之甚矣。唯刑以廢之。使脫桎梏。不再蒙也。此法之正。而刑之仁也。古者刑人。必寓其教。殺之所以生之。罰之所以全之。皆仁也。於刑為義。義者仁之用。仁者義之體。由事言之曰義。由心言之曰仁。刑一而眾得全。刑今而後得生。則生全之德。刑之所予。故為仁也。而事則義。故曰利用。利者義之和也。以刑成其生全。變也。義也。變而反於正。逆而同於順。此蒙之道。而刑之旨也。利用刑人。成其發蒙之用。用說栓楛。成其生全之功。在夫因變而不失正。行逆而不悖順。此經權之道。而有主賓之分。故不可往。以往則吝。以其不同於常情也。雖有行動。不可以往。必待自至。此蒙之用。象童蒙求我也。雖自我發之。而不及往。往則吝也。往有二義。既往也。刑法不能自刑。故不往。刑罪不追既往。故不究以往。刑之為生全。皆責其來也。其往吝。不亦宜乎。吝者。不正也。不宜也。不直也。故發蒙不以往取吝。而重在順逆之辨。常變之分也。
象曰:利用行人。以正法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法以率泉。正法以發眾。俾民有遵也。蒙初六以用致功。而寓教於刑。寓德於法。刑六則教舉。法行則德成。雖言刑法。實明德教。德教者、所以發蒙之具。而不直用德教。則變逆之所為也。故曰、蒙道與屯反。以賓主之異。時位之差。不得不反。反而仍歸於正順也。故必先自返而果行育德。蓋立人必自立。達人必自達。人蒙而我欲發之。不先自明。將何發哉。故刑人者、必自守法。而用刑。即所以正法也。民之所服。必自此始。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此蒙九二爻辭。明其用之得當也。九二居內卦之正。得陰陽之均。陽爻陰位。剛行柔應。兩相配合。乃為吉也。包蒙雲者。蒙之言蔽也。如物被裹也。包者蒙且裹也。幾物之蒙。必有其因而包蒙、則以外有所裹也。蒙卦大義。以陽從陰。陽在外則包陰。九二陽居陰爻。亦包象也。而全卦九居上位。為蒙之得名。皆陽在外也。而不言包者。以外卦之陽。自然成蒙。獨內卦九二。陽居陰位。陰裹陽氣。兩相環繞。乃成包蒙之象。故包蒙之稱。以其在內卦也。雖包而蒙。如物相縛。展轉相逐。有不離之意。故包蒙乃吉。不以其蒙而少之也。卦爻之吉凶。恒視夫剛柔之得否。陰陽之乖否。不皆泥於辭也。蒙雖多吝。而包蒙則吉。全卦多不宜。而九二則有合。此卦爻之異。即剛柔之差也。陰陽相抱。是謂之包。包即抱也。古本一子。抱蒙之義如上述。而其象則有如母之抱子。鳥之抱卵。又如夫婦之和好。雌雄之匹侶。相從不二。相合以生。此其所以為吉也。夫包蒙者。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相抱相親。正相投契。猶強者之羽翼懦弱。智者之提挈昏庸。以過劑不及。以多益寡。以能濟不能。以中教不中。則天地之要道。人物之大序。禮之所製。情之所諧。為德之成。為行之至。則其吉也。不亦宜乎。故雖蒙而不害於蒙。雖包而反益於蒙也。此包蒙之蒙。以九二之正用。而得相濟相成也。故喻之於夫。則應納婦之吉。喻之於子。則有克家之才。以其正相求也。夫以求婦。婦樂其夫。家以望子。子大其家。皆相應相感也。蓋以陰陽合德。上下同心。貴賤合情。內外同誌。則蒙者得所保育。而昧者依其提撕。此包蒙之功。猶蒙養之逍也。故曰包者抱也。猶抱子也。世之最親者,莫若母子。最愛者、莫若夫婦。而母之於子。不以蒙而棄之。夫之於婦。不以昧而遠之。而蒙者得教。乃克承其業。昧者得保。乃能孚其情。故納婦必吉。而育子克家也。克家者。能承親之誌。任親之事也。父母之保育其子者。必望其克家。而子之報其父母者。亦必以克家為誌。此教化之始。成德達才之基。而蒙九二寓其義焉。則聖人重家教之微意也。家教者。始於夫婦。成於父子。蓋人倫之本。人道之初。孝順之道也。蒙卦全德。在明順逆。不順則逆。反逆即順。故蒙之無知不足憂。唯無教之憂。蒙之逆行不足患。唯其順逆不分之患也。故包蒙之象。在首明教於家人。而家人之成德達才。即聖人蒙以養正之功也。此爻辭之義。全取抱持與抱涵之意。唯抱持乃親之。唯包涵乃愛之。親之欲其生。愛之欲其成。包涵其蒙。而啟迪於無形。抱持其蒙。而養育於未明。此唯家人父子之間。足以盡之。成者必達。皆感之所應。致之所至。理之順也。情之宜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節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節者發而中節也。陰陽相當。而包蒙相應也。故曰剛柔節也。雖指子克家一句。實括全爻辭也。而因子克家。足明其相得有功。子能報恩。則父母之教不辜矣。以見陰陽相感。恩德相報。人道之本。天理之正也。而包蒙之辭。尤見其道之廣大。如天之覆。如地之載。以其不棄蒙遠蒙。包涵之。抱持之。以生之成之全之也。則其所得者。亦必如之。聖人以此立教。,而首自家教。其不僅為釋卦也歟。
《宗主附注》
蒙者氣數。演蒙之辭。則人事也。人事必順天時、而定進止。故聖人假蒙以立教。因蒙以明數也。蓋人事自有順逆之分。果嚐不利之時。必求某所利之道。不得無偏於平日。而希僥幸於一時。故天數如何。皆以人事應之。趨吉避凶。去蒙就明。乃人道之本旨。亦易教之大則。無問天時否泰。運數剝愎。其所處之宜者皆吉。不宜者皆凶。蓋所謂吉凶。皆人事宜否所致。不以天時為咎也。此道為濟天之窮。而見人事之重要。非僅空言休咎巳也。讀易者必先明此義。庶母悖乎聖入立教之微意耳。
又曰。蒙卦為上艮下坎。而其關係卦則有屯、有革、有家人、有愎。蓋一卦有先後天之殊。有升降之別。有此類、有對偶之差。即如卦爻辭。九二所謂包蒙子克家。為其有關各卦之義也。以艮之先天對覓。而後天變巽。艮之後天對坤。而其本位為震。此包有地雷愎象也。坎之先天為坤。而對離。故有風火家人乏象。而其正對則火革。以山澤水火為八宮正對也。故有革愎之義。子克家。革且愎也。家家人也。納婦亦屬家人。而兼同人之象。以天火之關先後天也。艮之位也。坎之對也。故不曰成家、而曰克者。以其有所革。有所複。猶克己愎禮之蠹。克乃複也。釋文謂剛柔也。節亦作接。其義通也。凡有節者。必有所接。必介於兩者之間。如竹之節。為上下接也。以蒙九二。陰陽在抱。剛柔相接。而得其度。乃不失其節。以不過也。又無不及,恰得其中和而合好。恰得其生全而感應。如夫得賢婦。家得孝子。雖蒙於先。必明於後也。故有克義。而重在包蒙。包而得中道也。故曰包涵抱育。皆由仁德成之。則所化者。亦賢孝矣。慈孝相承。和順相應。一家之福。即人類之幸。此聖人言教。必始於家。而言治平、必始於齊家也。家道成、而人道立矣。則蒙養之為聖功。於家教尤可見焉。此九二之吉。實大吉矣乎。
之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三爻辭也。,凡卦爻吉凶利害。關乎陰陽分介。如蒙九二。以剛柔相得而皆吉。雖蒙無害。至六三則不然。三為陽位。六為陰爻。處內卦之上。失應承之時。故不利於行。以其不相得也。爻辭所稱。蓋明其不當也。以陰行陽。陽之微。遇陰之盛。陰不自巽。而藐視乎陽。又遇陽之遊氣。浪蕩牽引。乃使陰不自固。易失其守。是以比之婦不守貞。而羨金夫也。夫婦者、從一而終。貧賤不怨。此所以為貞也。貞者、信也。固也。守信自固。乃婦女之德。今六三之象。陰蕩悅陽。不有其德。猶婦女之不貞。但求華富美好之欲。而忘其潔靜之身。則為之夫者。其得家道之正乎。故不用取女也。娶妻之娶、古同取。娶女而逢蕩婦。則夫婦之不和。可以預知。不用取女。正以女之失德也。蓋六三之蒙。女之昧也。艮之變巽。有女而無婦德。以金夫之可慕。忘玉體之無玷。乃以躬徇財。以行逐欲。蒙之又蔽。陷之彌深。其嗜欲之所極。則亂家亡。國而有餘。初不止夫婦之失和也。故日無攸利。言無所利。則有所害。利害相隨。害之所至。必因物欲。以欲求物。害莫大焉。然不曰害、而曰無利者。正望人之自遏其欲。而勿迷於女色也。辭以示教也。勿用者、禁戒之語。雖有來求者。亦勿近也。為其蒙之甚。而不能自育其德。此則貴我之行果。果以絕之。則不致害。不過無利而已。絕之不果。而溺其色。則將隨而喪身辱家。寧止無利已哉。此聖人末盡之意在言外矣。以六三之不得應。而上九之不相配。故成此象。陰原樂陽。而必出於正。今舍正道而求私情之通。是逆也。不順也。陽者上行。陰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悖逆。故妻背其夫而別貪所好。此卦爻本義。亦人道之變也。變者貴反於正。六二愈變愈離。其逆可知。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言失其順應之正也。以其逆於道。悖於德。而徒求其欲。則桑中濮上之行。將何以善其後哉。此有戒於取女者也。夫人之情。必正於性。方為中和之德。天地之氣。必依於理。方孚陰陽之道。乾曰利貞者。性情也。貞以為利。則性以製情之道。果不貞。安有利。果忘性。安正情。情欲橫流。乃滅其性。貞節不固。乃失其利。故六三之無攸利。以無貞也。
屯之所以為順者。女子貞也。蒙之所以不順者。女不貞也。不貞之女。乃害其家。則無攸利。必慎於其始也。以常貞德為亡本。本亡則生不全。蒙之初生。先折其本。將何以自全乎。故不貞。又不獨女子之害於而家也。人之不貞。喪身敗名。政之不貞。失國亂世。皆以蒙昧之極。徒知徇情逐欲。更無求明之心。逆行倒施。以迄危亡而已。故六三之占。乃蒙之過。而無論何事。皆不利。以其行之不順。變之不複於正矣。
六四:困蒙,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四爻辭也。本爻似九二而大異。包與困殊也。困蒙者。蒙而困也。六四以重陰值時。而與九二不接。以下卦之終。交上卦之際。而與初爻不調。困於陰鬱。不克自明。雖居艮止之道。而忘靜止之義。徒以自困。不脫於蒙。斯為吝也。蓋困者、必求通。蒙者、必求明。六四非當。元師之教。無友之輔。困而不達。蒙而不啟。則雖有心。徒為虛願。不得其道。則無所適從。不遇其合。則無所導引。此困蒙之為吝也。幾稱吝者。必其嗇而不達。滯而不通。或吝於道。或吝於德。或吝於天。或吝於人。皆道之窮也。往之不能進。退之不能已。彳於踟躡。莫或為力。此所以成吝也。以處夫否塞之秋。逢諸險阻之地。欲行而難息。欲止而難息。心擾擾焉。無所可否。誌碌碌焉。無所從違。如人之吝惜也。故曰吝。以其事之可恥也。夫蒙而困。自貽伊戚。其吝也。乃其自誤。蓋處蒙而忘求明。求之而不得其道。渾渾噩噩。騖於虛遠。泄泄蠢蠢。不知實踐。乃自墜於阱。自觸於羅。不得振拔。以終困焉。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獨者,己之過也。達實者。於處而忘近。騖於外而昧勢也。故其吝也。不亦宜乎。此聖人教人處蒙之@自休也。本可不困。因自用而困。本可脫蒙。因務處而蒙。此吝之為自作孽也。
六五:童蒙,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五爻辭也。蒙卦陽從陰行。其正位為五爻。而當應則二爻。蓋二爻為內卦正位。反屬九。五爻為外卦正位。反屬六則六五為坤之外。九二為乾之內。坤外乾內。乃陽內陰外之象。故六五雖正而非當。以陽逆行從陰也。然六五雖不當。而仍主全卦。蒙彖辭曰童蒙此爻亦曰童蒙。可見其為主象矣。蒙者皆當作童蒙解。而六五一爻尤稱。故與彖辭同。蒙之言童。非終蒙也。求父師之教育。以複其明。則不蒙矣。故童蒙為吉。六五既主全卦。得位之正。有時之宜。而內有九二之應。又在艮止之中。得靜思之旨。雖童蒙仍不乖於吉。以童心無偽。童行無詐。直以為德。厚以為用。雖蒙猶賢。此比之稚子不失天真之時。雖其行不彰。其功不大。而順夫所生。守夫本分。則其所成必良。所動必正。有師保之相。教育之資。則某生全之德。實天所予。而生成之道。亦時所為。順天應時。安居默行。雖初為蒙。終必大明。故為吉也。夫童蒙之名。與其實孚則內行無虧。天真之美。赤子之心。不為欲誘。不為物役。純然初民之時。混沌末鑿。雖善惡末判。而仍為善。以無惡則近善矣。既悠然無為。淨焉無私。則本乎行言之真。息乎生樂之域。初無所貪冀。無所忮求。則無吉凶可言。而仍不離於吉也。故曰順天者吉。順而不與時件。不與物害。則其吉也大矣。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五陽不自剛。而下從九二。陰不以阻。而旁挈六三。陰陽相從。剛柔相應。故成順巽之象。正如童蒙。克率父師之教也。人類之吉者。必居上而自卑。處貴而自賤。不驕其位。不恃其才。方得人之悅服。而能受其教育。為其克順以巽也。六五處外卦之正。為全卦之主。而能以陽從陰。以上禮下。雖蒙於陰。而順乎勢。雖居其位。而能巽其行。故有順巽之德。而得占為吉也。艮變對巽。乾易為坤。皆順巽之義。蒙卦之用。皆以順為正。而有逆者。亦必複於順。有變者。亦必反於正。不乖順正則蒙為吉。否則凶矣。故蒙有天道。有人道。人道必以利貞為本。故六五以順巽為吉。即彖辭全章。與象辭總釋。其義皆於此爻見之。彖辭之蒙以養正。象辭之果行育德。則此爻之所以稱吉也。唯其養正。則童蒙可克家。唯其育德。則利貞達於蒙亨。故重在人事也。此聖人易教之始義。雖隻童蒙吉三字。足以喻全卦之用。占之者當知所宜矣。
上九:擊蒙,不利利為寇。利禦寇。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上九爻辭也。非蒙上九淼辭也。蒙卦辭旨。不以明啟蒙。以人濟時。此聖人立教苦心。非徒演吉凶利害也。故講蒙之用。反者。使知求之。對者。使知鑒人。求己;則知所得失。鑒人。則明其逆順。無非欲解蒙釋惑。而就於昭昭。定危扶顛。而措於安安。以人力致其功。以天時見其效。故六爻之辭義。皆主於教育。而末以其蒙棄之、或責之也。蓋人之稱三才。以能位育也。位育者。不分所施之大小。所受之厚薄。一體同仁。是天地之心也。然亦有說焉。天地好生而不去殺。聖人好仁而不去兵。則栽者宜培。傾者宜覆。天之道也。善者有賞。惡者有誅。人之道也。教而不改。則求於刑。示而無儆。則加之伐。以申法紀。正行為。安良民。定邦國。不能不寬猛並用。恩威兼施。觀於上九擊蒙之辭。可以見人道之有權矣。夫蒙、皆以教覺之。以德養之。其過者以刑正之。此前各爻辭之所指也。末有以擊之者。而上九則竟言擊蒙。蓋亦有不得已之道焉。以教之不聽。養之不化。刑之不改。恩之所施。寬有所限。則不出於擊。必受蒙之害。處可擊而不擊。猶可教不教。可養不養。可刑不刑。自失其道。乃終於蒙。此擊蒙之宜於時矣。非蒙之慮。而唯擊之貴。以一擊則蒙解。而道乃明。正如盜匪來寇。必有一擊。而後足以自免也。故曰不利為寇。利禦寇。言禦寇者。擊蒙之事也。夫寇者、為人之害也。而禦之、所以止其害。而保其民。除暴以安良善。仍蒙養育德之功。故上九以禦寇釋擊蒙之義也。上九、以陽居上位。高而有所矚。剛而有所為。以陽儆陰。上臨下。此執政之位。而戡亂之時也。既非家庭教養之時。亦異師弟教學之事。當其蒙者。既非刑罰桎楛之喻。亦非瀆狎不告之倫。則戒之不宜輕。禦之不得緩。此擊之所急。而禦寇之不遑矣。以居其位。乘其時。不太過以徇蒙為非。不不及以包蒙養患。彼非童蒙之無識。亦異困蒙之無能。縱之則害及國家。容之則優於眾庶。此蒙之甚至於為寇。焉得不擊之禦之乎。況人道者。應時順天。以期於平。逆則求其順。變則求其正。順正之道。乃易教之大則。以蒙而為寇。逆之至也。變之劇也。不有擊禦。將奚以順逆而正變哉。若處蒙寇之時。而忘擊禦之備。已悖矣。再隨其蒙、而自為寇。則尤悖也。故上九之占。隻利禦寇。而不利為寇。為寇自悖。且害其身。寧止不利耶。以時雖蒙而當擊。雖寇而當禦。則不當者。必有害矣。故辭明其利。而隱喻其害。蓋以示順逆之道也。順乎擊禦則利。逆而從蒙寇則害。主客既分。吉凶自見焉。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九陽極而下。剛健而行。以正逐邪。以明誅昧。道合上下。事理之順也。且蒙卦以止乘險。以常禦變。其道異屯。其類近革。剛以從柔。上以從下。義之所當。自成時宜。各爻皆以主賓並論。明昧相比。以先自貞而後亨利。以先育德而後正人。故不失其主者。蒙之道也。聖人以此安天下。保民人。立教化。移風易俗。除惡全善。而歸於通神明。全生順性。成德達道。此其辭之曲折比譬。各有所指。非聖人苦心。安能與於是哉。說者以為蒙昧之秋。人將無可為而自棄。或以為蒙蔽之世。人將無所辨而自暴。忘其啟蒙之主。正蒙之師。而比於頑童。效為流寇。則其為害。寧有豸乎。故蒙者、生之始也。必有以全之遂之。乃無戾於生。而得其道。此辭之諄諄於順與正也。順正之辨。須合屯以觀之。而權變之途。則在參夫革卦。此由象之自然變化。即人道之所為準則者也。讀者審之。
《宗主附注》
按蒙卦稱蒙以養正。而頤卦、亦稱為養正。足見二卦有相通之義。蓋蒙為艮合坎。頤為艮合霞。皆取艮在外。得知止有定之道也。坎與震、皆一陽在內。坎則陽得中位。震則陽出地上。皆本升積之用。而得合艮之靜止。是明示其道。在能順時自止、以全其生也.故皆有養正之稱焉。讀者合頤卦觀之。則更了然於蒙養之教矣。
又曰時勢變遷。氣數隨易,一卦六爻。時三位四。爻有爻用。卦有卦用。皆隨時位變化。故蒙卦自初爻起。一爻一象。各不相同。而迄上爻情勢更異。此卦爻大例。予蒙尤為明柝也。蓋蒙賅順逆之道.有主客之分。以時位之差。成轉換之象。此氣數使之。而人事則宜注意隨時之義也。
蒙卦、為上艮下坎。山水相交。陰多陽少。以陽為貴。而陽反在上。其氣下行。與屯相背。屯上蒙下。屯進蒙退。一往一複。一降一升。而成循環。是氣之自然。理之自至。天地轉軸。物之推移。物之定序。數之定例。此周易蒙以繼屯。實有故也。天地交而萬物生。水火分而後生化見。屯以水承於雷。成雷雨之象。蒙以山加於水。為山泉之形。有動必遠。有招必至。有辟則有闔。有息則有消。故水行於空者。下流而為泉。氣動於地者。中止而為山。通者節之以塞。生者接之以化。險阻者有所止草昧者地者有循環。此蒙之所以為蒙。而其義己自象中見者矣。夫蒙、內坎外艮。坎為中男。艮為少男。以陽從陽。其陰未消。陰起於下。陽止於上。中成重陰。而互以震動。動而遇陰。仍屯之象。變而為陰。難而易明。有自知之義。故六爻相錯。內外殊觀。往來殊情。其象雜而意著。放觀有背冥之誌。回翔多蔽障之思。故命曰蒙。以其猶近草昧也。
蒙之卦象。四陰二陽。而交錯不當。內剛外阻。而升降不相得。故動靜殊誌。體用異德。欲行且止。欲流不移。此其所以為蒙也。蒙之對卦為革。比卦為寨。而變象亦隨其互交而異。其反則屯也。故屯蒙為一循環、一往複之象也。屯為進。蒙為止。屯為升。蒙為降。雖陽體而陰用。故其道逆行。乃陽中之陰也。氣自屯複故也。蒙者、昧也。蔽也。相隔也。有障也。其氣不揚。雖初生而功末大成。猶童蒙也。故雖往來而有所蔽。雖流動而有所障。其所遇之不時也。為客也。為境也。為所值也。故如物之初生而蒙昧也。物生必化。極則反理。理數所然。內互坤震。外互離。皆相雜也。雖內剛而不竟其誌。雖交明而不得其光。此所以多變而不能自進也。故蒙者、猛而不克威。萌而不全育。處乎昏暗之世。而不能獨明。生乎蔽障之時。而不能獨達。乃受其累也。此觀卦而知象。見象而知意。必先擇其所得。而早為之備也。蓋不能久蒙者。必求脫乎蔽障。不能安於昧者。必思致於光明。此將有所勖也。所勖維何。德行是也。
夫陰陽交而生化始成。奇偶合而功用始見。此全易之大則也。蒙以陽卦而陰用。陽爻僅二與上爻。以屯比之。恰成反例。則陽之舍升而降。實地位所限。以陽居上位。更無所進。欲不下達。將無所用之。此以降為正用者。乃易之變也。以變為常。則反順為逆。故蒙之體用。成常變二例。而卦之氣數。成來往兩途。自卦言。常從下上。以順為正。而自陰言。則從上下。以變為常。蓋陰道逆行。河圖定序。陽順陰逆。乃得循環。以盡其度。而生化不息。故蒙卦為屯之反。恰如屯之逆行也。然氣逆行、而卦自順立。則其始終相殊。主賓不類。動靜各刖。吉凶乃分。故言蒙卦恰如屯之反者。以屯之正順。為蒙之變逆。氣所自至。理所至當。然非卦之罪也。如人占之。則宜於中辨其主賓。知其體用。以定其順逆。而應其正變焉。故卦辭謂與童蒙二人。以明主賓之異人也。而設來往二道。以判體用之殊途也。故觀六爻。各有二義。各分剛柔之當否。辨陰陽之宜否。一爻之中。有吉有凶。一事之內。有正有反。此固不獨蒙卦如是。而蒙則其首例也。以屯正蒙變。為周易第一閉合。為一循環。世界之大。人物之眾。如此循環。以至無盡。而屯蒙先啟其端。此聖人立卦示其例也。苟明此例。則以後六十卦。皆可循是以得其道。庶不至為一象有所拘泥。而無以通乎常變也。故蒙六爻之用。要分別其所屬。而後可明其所指。若以為與屯同者。則無怪其蒙矣。蒙者天道明者人道。不先自明。安求發蒙。此觀象必知所先務也。以陽誌升。處於不可升。則唯反而求之。以孚其誌。此枉尺直尋之義也。故陽與陰交、而貴在合。陽與陽應、而貴在孚。不合不孚。雖交不和。雖應不稱。不利且害。此君子所以重自反也。自反求諸躬。則得之矣。此蒙之為教。而喻於童蒙。而明其有我在。為童蒙師也。卦爻之意。固見於辭。而辭之末盡。又當求之卦爻。如蒙之陰陽交雜。而不當位。奇偶互錯。而不孚應。蒙昧無知之狀。障蔽難進之勢。亦足以曉然於辭之所指。與聖人立教之所由矣。欲明其詳。當更讀夫辭。辭旨較顯。學者易於探索也。
蒙卦辭義。取蒙昧之象。亦萌育之形。故蒙字上有草。下為冒。而中藏豕。明其外為草昧。上被蔽障。中如豕之蠢然欲動。以其內童騃而外昏暗。心蠢動而形粗率。草草然之象。昧昧然之思。貿焉求出。突爾以生。如草木之萌。其勢勃焉。如布襆之冒。其見默焉。如愚妄之畜。其行止忽焉。故曰蒙。而義則包被也。言水流山下。有所壓迫。生於地上。而不見光明。動於水中。而不克遊。故曰蒙。猶人之盲目。或以物蔽其視也。以陽從陰也。以順就逆也。故暗行不得達。而茫然望其師。又如草木生於土。油然望夫日光。蟲豸行於山。殷焉望夫溫和。其生之末達。則所求也必切。其動之無偽。則所處也必通。故蒙之為蒙、而不為害。以其自安於蒙也。自安則亨。自知則明。此蒙之名。雖若不足。而其行也亦孚於亨。止也孚於利貞。此象辭之備三德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卦彖辭也。本卦亨利貞。三德皆備。獨闕元者。以蒙為屯反。陽而陰用。故元德不昭。而亨在前。利貞在後。不連舉者。以亨屬天道。利貞屬人事也。大抵元亨非人力所致。必天所予。利貞則人道之本。己修所及。故人事必先利貞。而天道則首元亨也。蒙之為用。重在己之修德。時當臲卼。道當蒙昧。處勢之阻。行地之困。上無可進。前無可為。故以積德為宜。勵行為本。利貞者。德行之基也。人占此。必先知之。道有隆汙。行有順逆。達則進取。塞則反修。此固天下之達道。世界之公例。而人尤貴焉。人而違之。將自失其憑依。雖有才美。弗克成也。故君子以數致用。以易立行。非有求也。將以免咎。非有貪也。將以全生。免咎曰利。全生曰貞。利貞之稱。君子所以成德也。故蒙亨天道。必由利貞致之。利貞不失。自達於亨。分為始終。誌夫道之順逆。別於上下。明乎行之先後也。蒙卦之氣。與屯相背。而數理亦如之。苟明順逆。則利貞之進於亨。亦一以貫之矣。匪我二句。以蒙之道有順逆。則其行也。有主賓。蒙之為童蒙。此正也。而我應童蒙之求、以為之師。則變也。正變之間。主賓之異也。行變以為主。循正以為賓。此逆道也。逆而有成。故不違道。乃履夫亨。我不往求。童來求我。此固正道。亦由變之正也。人處亂世。遯逸為正。即變之正也。故行乎變。而道不失乎正。此我不求童蒙。而童反來求我也。初筮告再三瀆三句。明蒙昧之世。人尤所遵。必求之神。神告人以道之正變。而得循乎順逆。此有資於筮也。然神者不可瀆。猶師者不可狎。狎則不誠。瀆則害信。誠信之差。神不降臨。故初筮則告。再三則不告也。告者示也。示其道也。神者。人之師也。神以人蒙而示其道。必依於誠。人以神告而得夫道。必本於信誠者不二。信者不疑。至再至三。人且疑矣。憑依以失。神人奚通。其不告者。非神不靈。人自亂其智也。故不告者、乃神道之至。亦人道之當也。童蒙求我。我猶神也。初筮之求。誠信皆孚。故蒙者吉蒙。而求者有獲。此君子正行也。而必始於利貞。見乎性情。性情之正。利貞之德。神人之通。童蒙之養正也。此聖人通天神而濟夫時窮。正教養而成乎童蒙也。我字指師。亦指聖人。亦指神。而當其位者亦指之。故稱我。而因有來求者。有蒙於前者。故稱我。求之道多矣。而最切者。唯弟子求師。人之求神。皆以不知而求知也。故蒙辭舉為例焉。
又蒙卦六爻。唯二上兩爻為陽。中隔一坤。亦如屯。而上下殊。則其道異。內坎外艮。坎為陰。九二在中。是內剛也。陽以剛行。而止於艮。艮陽在上。陽明下照。故有亨象。而內剛宜利貞。外明宜達亨。上為陽明。宜事神。下有其應。宜得聞道。此童蒙有求。而初筮得告。然陰陽雜處。
上下不當。遠近相違。雖明於上。而下茫茫。雖剛在中。而外昧昧。故易於昏迷。時生疑猜。乃有再三瀆不告之語。明其決疑不可自疑。去蒙不可自蒙。必曉於正變之途。慎於順逆之道。以利貞之行。成明亨之觀。方不困於蒙。而能養其正也。
彖曰:山下有險,險而止,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釋彖辭也。言蒙以坎險而遇艮止。行知順逆。不泥於物。故曰時中。時中者。至道也。天下之至德也。人之所以成聖者。在乎時中。謂能以時而中也。執一則乖時中。故居子中庸。必以時中。時順則順。時逆則逆。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初無所滯。而複不失中道。乃曰時中。蒙之能亨。即以行時中而永亨也。童蒙求我。乃誌所感應。以蒙由變之正。由蒙而明。必兩相應。乃見其功。我不往求。而童來求。正因逆順道異。正變情殊。以往易來。以明待暗。兩誌相得。有如桴鼓。故曰誌應。以行止皆當。遇合相從。無曲折逢迎之嫌。無委蛇追逐之累。故稱誌應。而見蒙之所行也。初筮以剛中而告。以孚誌應之義。人之與神。正如童之求我也。再三不告瀆蒙者。謂噴神為自疑。疑則愈蒙。本求明而愈蒙。安用筮為。故曰瀆蒙。為其瀆而蒙也。如人有不知。師已教之。乃疑師言。而再三問詢。必愈趨愈惑。愈辨愈昏。此所以為瀆蒙也。神者聰明正直而一者也。一則不得二之。況再三乎。即卦象。上下二陽。差相呼應。若更紛之。將安以合。神賴人誠。而傳其靈。紛雜之私。人無誠信矣。故初筮告。再三則墳而不告矣。蒙之所以用者。在此一耳。一也。中也。止也。道以所以著也。合一與止。乃為正字。中道以行。正義以守。此君子之於蒙、有所養也。故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夫蒙之難者。以其雜也。其行之順逆。道之正變。不易別也。故必有養焉。養其用變為正。處逆為順。則由蒙而明。由童入聖。由人合天。斯易教之大旨也。而獨昭於蒙。以童之求知。惑之求辨。乃釋蒙之有養。則明夫聖人之功。在立人道。以盡其天性。故曰聖功也。養正者。謂養之以複於正。以其當變。或忘正也。以其當蒙。或不見正也。故貴在養。因蒙寓養。有上下之別。在上曰教養。在下曰修養。皆蒙之所先也。而其義澈於物之初生。得養始育。不得其養。不全其生。唯聖人位育。並天地生成。故養正之功。稱曰聖功。猶之養生之功曰天德也。蒙而求知。惑而求辨。此養正之及時也。時而不養。則終蒙惑。養而不正。亦終蒙惑。唯養正之功。斯所以為聖矣。此蒙彖辭大意。不外示聖人易教主旨。而最宜知者。則蒙為處變以守正。順時以行中。誠己以敬於神。立誌以明於教學。敦行以盡其性情。成業以達其道德。數者之義。概括彖辭中。而中庸紹述之。學者讀此。當並及焉。
《宏教附往》
此文所指最精。要細讀。蒙卦為易經大用之例。易重在卜吉凶。測順逆。故蒙辭有初筮三瀆之語。皆舉例也。明易之所以致用。即本於蒙。而六十四卦之變用。即首於蒙。蒙即屯之反。合全易反正共三十六卦。上經十八。下經十八。以符周天數。此文王易之大序。而先著其旨於蒙。蒙屯兩卦。寶一卦。屯為陽本正。蒙為陽之變。變則陰。故用陰。陰逆行。故蒙之行以逆。此後天異先天者也。先天無此分別。皆順行。後天則順逆並行。各有所宜。此夫子明主賓之別。動靜之殊也。即按之用世亦同。時蒙昧巳極。而我與童蒙所處異地。不可錯我為童蒙也。若失其主。則反為童蒙所弄。辭旨甚明。故以二求字。指主賓之用異也。而問神亦示其道。初筮告。再三不告。亦以之易蔽也。蒙者、由人道以啟天道。若人道失主。則不獨不能啟天。反受其蔽。故辭文明言之。而艮坎之合。尤見其進止之有宜否。此山下出泉。必待君子之果行育德。德行不足。泉之出山。將安為乎。
又曰、此文所包最廣。而為全易最要之例。上古人道立教之始。即此義。故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所謂神道設教。乃指卜筮以辨蒙惑也。乃為開民智。非為愚民也。而今人誠為迷信。誠厚誣聖人。蓋不讀易。不知神道二字之義。以索隱行怪而疑神道。豈非妄乎。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此申釋蒙卦象、明人道之應天時。而有所為也。蓋蒙之象。為山下泉流。泉者、水也。動也。山者、土也。靜也。水在土下。靜居動上。此其為蒙也。生而不暢。行而有阻。昧然末明。蠢焉末達。如物之蒙昧。而氣之不充。神之不用。則茫然無可為。童然無所知。是欲未能進。欲明而不見光。則其所持之不盈。所本之未足。必有其養育之道。牖啟之方。以反求諸躬。而實立其德。乃可以應夫時。以善其道。因乎地以致其功。故聖人於此、而勖人以果行育德也。夫行有不達。蒙也。果則蒙抉而無不達。德有不充。蒙也。育則蒙開而無不充。以己所能。解時之困。超地之障。則君子之道也。故果行以求明。育德以求用。明則無昧。用則全生。此君子處蒙而不害。且因蒙而成其亨。以全其利貞也。利貞者德行之始。亨者、德行之成。此果行育德為蒙卦中必有之義。不獨君子所行。凡人道無不如是。設遇蒙而不果之育之。德行無成。將何以發蒙耶。蒙之為昧也。將以求明為障也。將以求通。通明之道。本乎德行。德行既立。則道行在我。用成在時。而動靜鹹宜。水土自在。不相悖也。故比之童之求師。人之事神。有其指引。則不罹於險。得其訓迪。則不困於蔽。故聖人因蒙而以神道設教以服天下。為神之歆有德。主有誠。誠信既孚。德行不爽。則人能通神。童能繼師。出坎而登。拾艮而行。則蒙亨之象。正猶屯之全德。而有坤之厚。離之明。為光為用。恰得其時地矣。故君子一語。易之教也。人道之綱領也。世有治亂。數有通塞。君子履之。亳無所滯。此象辭之旨。示人以處世之道。而指其順逆之途。告人以應時之方。而歸於利貞之行也。
《宏教附往》
蒙為離宮四變卦。屯為坎宮二變卦。二與四對。二卦皆二陽四陰爻。而乢以陽為主。故從陽爻之二。蒙與屯反。以陰為主。故從陰爻之四。此二卦之別。有順逆之分。及內外之異。凡卦皆然。皆取相對而成循環。故離坎二宮。二四兩變。相次之屯蒙。為後天循環之第一例。學者必留意。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檔。以行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初六爻辭。明初爻之用、而指所宜也。以蒙之求明。蔽之求通。則有動也。必先發蒙。初爻之動。乃發蒙之始。猶夫無知之眾。初得所啟引也。故曰發蒙。其所及於蒙者尚微。不過發之而已。而利用刑人。刑以警有罪。正所以發蒙也。罪人必由無知。以蒙犯法。其害必至困頓。唯以刑正之。使知其罪。而悔其行。則蒙發矣。故利用刑人。非以桎梏人。乃為脫之也。說脫古二子。皆出也。刑其一。則其餘不罹桎梏。刑其往。則其來不罹桎梏。是刑之。即以脫之也。桎格者。而至於困頓也。蒙之甚矣。唯刑以廢之。使脫桎梏。不再蒙也。此法之正。而刑之仁也。古者刑人。必寓其教。殺之所以生之。罰之所以全之。皆仁也。於刑為義。義者仁之用。仁者義之體。由事言之曰義。由心言之曰仁。刑一而眾得全。刑今而後得生。則生全之德。刑之所予。故為仁也。而事則義。故曰利用。利者義之和也。以刑成其生全。變也。義也。變而反於正。逆而同於順。此蒙之道。而刑之旨也。利用刑人。成其發蒙之用。用說栓楛。成其生全之功。在夫因變而不失正。行逆而不悖順。此經權之道。而有主賓之分。故不可往。以往則吝。以其不同於常情也。雖有行動。不可以往。必待自至。此蒙之用。象童蒙求我也。雖自我發之。而不及往。往則吝也。往有二義。既往也。刑法不能自刑。故不往。刑罪不追既往。故不究以往。刑之為生全。皆責其來也。其往吝。不亦宜乎。吝者。不正也。不宜也。不直也。故發蒙不以往取吝。而重在順逆之辨。常變之分也。
象曰:利用行人。以正法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法以率泉。正法以發眾。俾民有遵也。蒙初六以用致功。而寓教於刑。寓德於法。刑六則教舉。法行則德成。雖言刑法。實明德教。德教者、所以發蒙之具。而不直用德教。則變逆之所為也。故曰、蒙道與屯反。以賓主之異。時位之差。不得不反。反而仍歸於正順也。故必先自返而果行育德。蓋立人必自立。達人必自達。人蒙而我欲發之。不先自明。將何發哉。故刑人者、必自守法。而用刑。即所以正法也。民之所服。必自此始。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此蒙九二爻辭。明其用之得當也。九二居內卦之正。得陰陽之均。陽爻陰位。剛行柔應。兩相配合。乃為吉也。包蒙雲者。蒙之言蔽也。如物被裹也。包者蒙且裹也。幾物之蒙。必有其因而包蒙、則以外有所裹也。蒙卦大義。以陽從陰。陽在外則包陰。九二陽居陰爻。亦包象也。而全卦九居上位。為蒙之得名。皆陽在外也。而不言包者。以外卦之陽。自然成蒙。獨內卦九二。陽居陰位。陰裹陽氣。兩相環繞。乃成包蒙之象。故包蒙之稱。以其在內卦也。雖包而蒙。如物相縛。展轉相逐。有不離之意。故包蒙乃吉。不以其蒙而少之也。卦爻之吉凶。恒視夫剛柔之得否。陰陽之乖否。不皆泥於辭也。蒙雖多吝。而包蒙則吉。全卦多不宜。而九二則有合。此卦爻之異。即剛柔之差也。陰陽相抱。是謂之包。包即抱也。古本一子。抱蒙之義如上述。而其象則有如母之抱子。鳥之抱卵。又如夫婦之和好。雌雄之匹侶。相從不二。相合以生。此其所以為吉也。夫包蒙者。一剛一柔。一陽一陰。相抱相親。正相投契。猶強者之羽翼懦弱。智者之提挈昏庸。以過劑不及。以多益寡。以能濟不能。以中教不中。則天地之要道。人物之大序。禮之所製。情之所諧。為德之成。為行之至。則其吉也。不亦宜乎。故雖蒙而不害於蒙。雖包而反益於蒙也。此包蒙之蒙。以九二之正用。而得相濟相成也。故喻之於夫。則應納婦之吉。喻之於子。則有克家之才。以其正相求也。夫以求婦。婦樂其夫。家以望子。子大其家。皆相應相感也。蓋以陰陽合德。上下同心。貴賤合情。內外同誌。則蒙者得所保育。而昧者依其提撕。此包蒙之功。猶蒙養之逍也。故曰包者抱也。猶抱子也。世之最親者,莫若母子。最愛者、莫若夫婦。而母之於子。不以蒙而棄之。夫之於婦。不以昧而遠之。而蒙者得教。乃克承其業。昧者得保。乃能孚其情。故納婦必吉。而育子克家也。克家者。能承親之誌。任親之事也。父母之保育其子者。必望其克家。而子之報其父母者。亦必以克家為誌。此教化之始。成德達才之基。而蒙九二寓其義焉。則聖人重家教之微意也。家教者。始於夫婦。成於父子。蓋人倫之本。人道之初。孝順之道也。蒙卦全德。在明順逆。不順則逆。反逆即順。故蒙之無知不足憂。唯無教之憂。蒙之逆行不足患。唯其順逆不分之患也。故包蒙之象。在首明教於家人。而家人之成德達才。即聖人蒙以養正之功也。此爻辭之義。全取抱持與抱涵之意。唯抱持乃親之。唯包涵乃愛之。親之欲其生。愛之欲其成。包涵其蒙。而啟迪於無形。抱持其蒙。而養育於未明。此唯家人父子之間。足以盡之。成者必達。皆感之所應。致之所至。理之順也。情之宜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節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節者發而中節也。陰陽相當。而包蒙相應也。故曰剛柔節也。雖指子克家一句。實括全爻辭也。而因子克家。足明其相得有功。子能報恩。則父母之教不辜矣。以見陰陽相感。恩德相報。人道之本。天理之正也。而包蒙之辭。尤見其道之廣大。如天之覆。如地之載。以其不棄蒙遠蒙。包涵之。抱持之。以生之成之全之也。則其所得者。亦必如之。聖人以此立教。,而首自家教。其不僅為釋卦也歟。
《宗主附注》
蒙者氣數。演蒙之辭。則人事也。人事必順天時、而定進止。故聖人假蒙以立教。因蒙以明數也。蓋人事自有順逆之分。果嚐不利之時。必求某所利之道。不得無偏於平日。而希僥幸於一時。故天數如何。皆以人事應之。趨吉避凶。去蒙就明。乃人道之本旨。亦易教之大則。無問天時否泰。運數剝愎。其所處之宜者皆吉。不宜者皆凶。蓋所謂吉凶。皆人事宜否所致。不以天時為咎也。此道為濟天之窮。而見人事之重要。非僅空言休咎巳也。讀易者必先明此義。庶母悖乎聖入立教之微意耳。
又曰。蒙卦為上艮下坎。而其關係卦則有屯、有革、有家人、有愎。蓋一卦有先後天之殊。有升降之別。有此類、有對偶之差。即如卦爻辭。九二所謂包蒙子克家。為其有關各卦之義也。以艮之先天對覓。而後天變巽。艮之後天對坤。而其本位為震。此包有地雷愎象也。坎之先天為坤。而對離。故有風火家人乏象。而其正對則火革。以山澤水火為八宮正對也。故有革愎之義。子克家。革且愎也。家家人也。納婦亦屬家人。而兼同人之象。以天火之關先後天也。艮之位也。坎之對也。故不曰成家、而曰克者。以其有所革。有所複。猶克己愎禮之蠹。克乃複也。釋文謂剛柔也。節亦作接。其義通也。凡有節者。必有所接。必介於兩者之間。如竹之節。為上下接也。以蒙九二。陰陽在抱。剛柔相接。而得其度。乃不失其節。以不過也。又無不及,恰得其中和而合好。恰得其生全而感應。如夫得賢婦。家得孝子。雖蒙於先。必明於後也。故有克義。而重在包蒙。包而得中道也。故曰包涵抱育。皆由仁德成之。則所化者。亦賢孝矣。慈孝相承。和順相應。一家之福。即人類之幸。此聖人言教。必始於家。而言治平、必始於齊家也。家道成、而人道立矣。則蒙養之為聖功。於家教尤可見焉。此九二之吉。實大吉矣乎。
之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三爻辭也。,凡卦爻吉凶利害。關乎陰陽分介。如蒙九二。以剛柔相得而皆吉。雖蒙無害。至六三則不然。三為陽位。六為陰爻。處內卦之上。失應承之時。故不利於行。以其不相得也。爻辭所稱。蓋明其不當也。以陰行陽。陽之微。遇陰之盛。陰不自巽。而藐視乎陽。又遇陽之遊氣。浪蕩牽引。乃使陰不自固。易失其守。是以比之婦不守貞。而羨金夫也。夫婦者、從一而終。貧賤不怨。此所以為貞也。貞者、信也。固也。守信自固。乃婦女之德。今六三之象。陰蕩悅陽。不有其德。猶婦女之不貞。但求華富美好之欲。而忘其潔靜之身。則為之夫者。其得家道之正乎。故不用取女也。娶妻之娶、古同取。娶女而逢蕩婦。則夫婦之不和。可以預知。不用取女。正以女之失德也。蓋六三之蒙。女之昧也。艮之變巽。有女而無婦德。以金夫之可慕。忘玉體之無玷。乃以躬徇財。以行逐欲。蒙之又蔽。陷之彌深。其嗜欲之所極。則亂家亡。國而有餘。初不止夫婦之失和也。故日無攸利。言無所利。則有所害。利害相隨。害之所至。必因物欲。以欲求物。害莫大焉。然不曰害、而曰無利者。正望人之自遏其欲。而勿迷於女色也。辭以示教也。勿用者、禁戒之語。雖有來求者。亦勿近也。為其蒙之甚。而不能自育其德。此則貴我之行果。果以絕之。則不致害。不過無利而已。絕之不果。而溺其色。則將隨而喪身辱家。寧止無利已哉。此聖人末盡之意在言外矣。以六三之不得應。而上九之不相配。故成此象。陰原樂陽。而必出於正。今舍正道而求私情之通。是逆也。不順也。陽者上行。陰者下降。一升一降。乃成悖逆。故妻背其夫而別貪所好。此卦爻本義。亦人道之變也。變者貴反於正。六二愈變愈離。其逆可知。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言失其順應之正也。以其逆於道。悖於德。而徒求其欲。則桑中濮上之行。將何以善其後哉。此有戒於取女者也。夫人之情。必正於性。方為中和之德。天地之氣。必依於理。方孚陰陽之道。乾曰利貞者。性情也。貞以為利。則性以製情之道。果不貞。安有利。果忘性。安正情。情欲橫流。乃滅其性。貞節不固。乃失其利。故六三之無攸利。以無貞也。
屯之所以為順者。女子貞也。蒙之所以不順者。女不貞也。不貞之女。乃害其家。則無攸利。必慎於其始也。以常貞德為亡本。本亡則生不全。蒙之初生。先折其本。將何以自全乎。故不貞。又不獨女子之害於而家也。人之不貞。喪身敗名。政之不貞。失國亂世。皆以蒙昧之極。徒知徇情逐欲。更無求明之心。逆行倒施。以迄危亡而已。故六三之占。乃蒙之過。而無論何事。皆不利。以其行之不順。變之不複於正矣。
六四:困蒙,吝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四爻辭也。本爻似九二而大異。包與困殊也。困蒙者。蒙而困也。六四以重陰值時。而與九二不接。以下卦之終。交上卦之際。而與初爻不調。困於陰鬱。不克自明。雖居艮止之道。而忘靜止之義。徒以自困。不脫於蒙。斯為吝也。蓋困者、必求通。蒙者、必求明。六四非當。元師之教。無友之輔。困而不達。蒙而不啟。則雖有心。徒為虛願。不得其道。則無所適從。不遇其合。則無所導引。此困蒙之為吝也。幾稱吝者。必其嗇而不達。滯而不通。或吝於道。或吝於德。或吝於天。或吝於人。皆道之窮也。往之不能進。退之不能已。彳於踟躡。莫或為力。此所以成吝也。以處夫否塞之秋。逢諸險阻之地。欲行而難息。欲止而難息。心擾擾焉。無所可否。誌碌碌焉。無所從違。如人之吝惜也。故曰吝。以其事之可恥也。夫蒙而困。自貽伊戚。其吝也。乃其自誤。蓋處蒙而忘求明。求之而不得其道。渾渾噩噩。騖於虛遠。泄泄蠢蠢。不知實踐。乃自墜於阱。自觸於羅。不得振拔。以終困焉。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獨者,己之過也。達實者。於處而忘近。騖於外而昧勢也。故其吝也。不亦宜乎。此聖人教人處蒙之@自休也。本可不困。因自用而困。本可脫蒙。因務處而蒙。此吝之為自作孽也。
六五:童蒙,吉。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六五爻辭也。蒙卦陽從陰行。其正位為五爻。而當應則二爻。蓋二爻為內卦正位。反屬九。五爻為外卦正位。反屬六則六五為坤之外。九二為乾之內。坤外乾內。乃陽內陰外之象。故六五雖正而非當。以陽逆行從陰也。然六五雖不當。而仍主全卦。蒙彖辭曰童蒙此爻亦曰童蒙。可見其為主象矣。蒙者皆當作童蒙解。而六五一爻尤稱。故與彖辭同。蒙之言童。非終蒙也。求父師之教育。以複其明。則不蒙矣。故童蒙為吉。六五既主全卦。得位之正。有時之宜。而內有九二之應。又在艮止之中。得靜思之旨。雖童蒙仍不乖於吉。以童心無偽。童行無詐。直以為德。厚以為用。雖蒙猶賢。此比之稚子不失天真之時。雖其行不彰。其功不大。而順夫所生。守夫本分。則其所成必良。所動必正。有師保之相。教育之資。則某生全之德。實天所予。而生成之道。亦時所為。順天應時。安居默行。雖初為蒙。終必大明。故為吉也。夫童蒙之名。與其實孚則內行無虧。天真之美。赤子之心。不為欲誘。不為物役。純然初民之時。混沌末鑿。雖善惡末判。而仍為善。以無惡則近善矣。既悠然無為。淨焉無私。則本乎行言之真。息乎生樂之域。初無所貪冀。無所忮求。則無吉凶可言。而仍不離於吉也。故曰順天者吉。順而不與時件。不與物害。則其吉也大矣。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以六五陽不自剛。而下從九二。陰不以阻。而旁挈六三。陰陽相從。剛柔相應。故成順巽之象。正如童蒙。克率父師之教也。人類之吉者。必居上而自卑。處貴而自賤。不驕其位。不恃其才。方得人之悅服。而能受其教育。為其克順以巽也。六五處外卦之正。為全卦之主。而能以陽從陰。以上禮下。雖蒙於陰。而順乎勢。雖居其位。而能巽其行。故有順巽之德。而得占為吉也。艮變對巽。乾易為坤。皆順巽之義。蒙卦之用。皆以順為正。而有逆者。亦必複於順。有變者。亦必反於正。不乖順正則蒙為吉。否則凶矣。故蒙有天道。有人道。人道必以利貞為本。故六五以順巽為吉。即彖辭全章。與象辭總釋。其義皆於此爻見之。彖辭之蒙以養正。象辭之果行育德。則此爻之所以稱吉也。唯其養正。則童蒙可克家。唯其育德。則利貞達於蒙亨。故重在人事也。此聖人易教之始義。雖隻童蒙吉三字。足以喻全卦之用。占之者當知所宜矣。
上九:擊蒙,不利利為寇。利禦寇。
孔子《宣聖講義》
此蒙上九爻辭也。非蒙上九淼辭也。蒙卦辭旨。不以明啟蒙。以人濟時。此聖人立教苦心。非徒演吉凶利害也。故講蒙之用。反者。使知求之。對者。使知鑒人。求己;則知所得失。鑒人。則明其逆順。無非欲解蒙釋惑。而就於昭昭。定危扶顛。而措於安安。以人力致其功。以天時見其效。故六爻之辭義。皆主於教育。而末以其蒙棄之、或責之也。蓋人之稱三才。以能位育也。位育者。不分所施之大小。所受之厚薄。一體同仁。是天地之心也。然亦有說焉。天地好生而不去殺。聖人好仁而不去兵。則栽者宜培。傾者宜覆。天之道也。善者有賞。惡者有誅。人之道也。教而不改。則求於刑。示而無儆。則加之伐。以申法紀。正行為。安良民。定邦國。不能不寬猛並用。恩威兼施。觀於上九擊蒙之辭。可以見人道之有權矣。夫蒙、皆以教覺之。以德養之。其過者以刑正之。此前各爻辭之所指也。末有以擊之者。而上九則竟言擊蒙。蓋亦有不得已之道焉。以教之不聽。養之不化。刑之不改。恩之所施。寬有所限。則不出於擊。必受蒙之害。處可擊而不擊。猶可教不教。可養不養。可刑不刑。自失其道。乃終於蒙。此擊蒙之宜於時矣。非蒙之慮。而唯擊之貴。以一擊則蒙解。而道乃明。正如盜匪來寇。必有一擊。而後足以自免也。故曰不利為寇。利禦寇。言禦寇者。擊蒙之事也。夫寇者、為人之害也。而禦之、所以止其害。而保其民。除暴以安良善。仍蒙養育德之功。故上九以禦寇釋擊蒙之義也。上九、以陽居上位。高而有所矚。剛而有所為。以陽儆陰。上臨下。此執政之位。而戡亂之時也。既非家庭教養之時。亦異師弟教學之事。當其蒙者。既非刑罰桎楛之喻。亦非瀆狎不告之倫。則戒之不宜輕。禦之不得緩。此擊之所急。而禦寇之不遑矣。以居其位。乘其時。不太過以徇蒙為非。不不及以包蒙養患。彼非童蒙之無識。亦異困蒙之無能。縱之則害及國家。容之則優於眾庶。此蒙之甚至於為寇。焉得不擊之禦之乎。況人道者。應時順天。以期於平。逆則求其順。變則求其正。順正之道。乃易教之大則。以蒙而為寇。逆之至也。變之劇也。不有擊禦。將奚以順逆而正變哉。若處蒙寇之時。而忘擊禦之備。已悖矣。再隨其蒙、而自為寇。則尤悖也。故上九之占。隻利禦寇。而不利為寇。為寇自悖。且害其身。寧止不利耶。以時雖蒙而當擊。雖寇而當禦。則不當者。必有害矣。故辭明其利。而隱喻其害。蓋以示順逆之道也。順乎擊禦則利。逆而從蒙寇則害。主客既分。吉凶自見焉。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孔子《宣聖講義》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上九陽極而下。剛健而行。以正逐邪。以明誅昧。道合上下。事理之順也。且蒙卦以止乘險。以常禦變。其道異屯。其類近革。剛以從柔。上以從下。義之所當。自成時宜。各爻皆以主賓並論。明昧相比。以先自貞而後亨利。以先育德而後正人。故不失其主者。蒙之道也。聖人以此安天下。保民人。立教化。移風易俗。除惡全善。而歸於通神明。全生順性。成德達道。此其辭之曲折比譬。各有所指。非聖人苦心。安能與於是哉。說者以為蒙昧之秋。人將無可為而自棄。或以為蒙蔽之世。人將無所辨而自暴。忘其啟蒙之主。正蒙之師。而比於頑童。效為流寇。則其為害。寧有豸乎。故蒙者、生之始也。必有以全之遂之。乃無戾於生。而得其道。此辭之諄諄於順與正也。順正之辨。須合屯以觀之。而權變之途。則在參夫革卦。此由象之自然變化。即人道之所為準則者也。讀者審之。
《宗主附注》
按蒙卦稱蒙以養正。而頤卦、亦稱為養正。足見二卦有相通之義。蓋蒙為艮合坎。頤為艮合霞。皆取艮在外。得知止有定之道也。坎與震、皆一陽在內。坎則陽得中位。震則陽出地上。皆本升積之用。而得合艮之靜止。是明示其道。在能順時自止、以全其生也.故皆有養正之稱焉。讀者合頤卦觀之。則更了然於蒙養之教矣。
又曰時勢變遷。氣數隨易,一卦六爻。時三位四。爻有爻用。卦有卦用。皆隨時位變化。故蒙卦自初爻起。一爻一象。各不相同。而迄上爻情勢更異。此卦爻大例。予蒙尤為明柝也。蓋蒙賅順逆之道.有主客之分。以時位之差。成轉換之象。此氣數使之。而人事則宜注意隨時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