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過後,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伴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日本統治者的野心越來越大,逐步製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該政策以侵略中國為核心,具體分為五步:第一步是占領台灣,第二步是兼並朝鮮,第三步是侵占滿蒙,第四步是滅掉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進而稱霸世界。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對“大陸政策”的具體實施。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這也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東學黨起義又被稱為甲午農民戰爭,它是由朝鮮國內的東學道徒組織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的目的就是反對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反對列強對朝鮮的侵略和瓜分。當時朝鮮的政府軍在起義軍的強勢進攻下節節敗退,隻好向宗主國中國求援。
就在清軍登陸朝鮮的同時,日本也以保護在朝的使館和僑民為由,派出了一支七百人的先遣隊進入朝鮮境內。不過,短短數日過後,朝鮮政府就和國內的起義軍達成了停戰協議。朝鮮政府隨即請求中日兩國從朝鮮撤軍,日本一方麵滿口應允,另外一方麵卻又不斷向朝鮮增加援軍。最後,日本在朝軍隊的人數已高達上萬人。
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便開始不斷地向清政府挑釁,乘機拖延時間,為即將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做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想要借機向中國發動戰爭的企圖已經昭然若揭。當時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就要到了,為了不影響自己做壽,慈禧太後非常不情願與日本發生衝突,她妄想通過英、美、俄等國的調停來化解中日之間一觸即發的大戰。
這段時期,在清政府內部再度形成了主戰和主和兩大派別。這一次,年輕的光緒皇帝站在了養母慈禧太後的對立麵上,主張對日作戰。然而,畢竟慈禧太後才是當時國內真正的掌權者,在她的授意下,李鴻章不斷遊走於英、美、俄等國之間,遊說他們從中調停。也正因為主和派在朝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才使得清軍麻痹大意,在戰爭爆發之前並未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至於在戰爭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英、美、俄等西方列強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們巴不得中日雙方能真正開戰,因為隻有鷸蚌相爭,他們這些做漁翁的才能得利。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所謂的“調停”自然也不會收到任何效果。
1894年7月23日,日軍對朝鮮的王宮發動了突襲,很快就將朝鮮政府變成了日本的傀儡。7月25日,日軍又對豐島海麵上的清軍運兵船發動了突襲,引發了豐島海戰。至此,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不久之後,中日雙方的陸軍在平壤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正麵交鋒,史稱平壤之戰。清軍主帥葉誌超在此次交戰中指揮失誤,最後還臨陣脫逃,嚴重打擊了清軍的士氣,使得清軍在與日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被日軍擊敗。潰敗的清軍逃回國內,日軍乘機攻陷了整個朝鮮。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在五個多小時的激烈交戰中,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軍艦,上千名清軍將士戰死或身受重傷,傑出的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是在此次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與此同時,日本也有五艘軍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並有六百多名官兵非死即傷。黃海海戰使中日雙方都遭受了重創,然而,就在孰勝孰敗尚未得出定論之時,李鴻章便勒令北洋艦隊躲到了威海港內,以此來保全北洋水師的實力。日軍就借著這個機會奪取了黃海的製海權。
1894年10月24日,鴨綠江防之戰爆發。開戰之前,日本先向清政府宣稱要一直攻打到北京城,首先在氣勢上戰勝了清軍。在此次戰役中,清軍總共派出了兩萬八千人與日軍交戰。結果在短短三天之內,這數萬清軍就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就在鴨綠江防之戰爆發的同一日,金旅之戰也開始了。日軍首先在旅順的花園口登陸,當地的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抵抗來犯的日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政府居然對日軍的登陸熟視無睹,甚至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前來與之對抗。11月6日,日軍攻克了金州,翌日又開始進攻大連灣。早在日軍對金州發起進攻時,大連守將趙懷業就已經做好了逃亡的準備。金州陷落後,趙懷業馬上率領軍隊逃到了旅順。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大連灣據為已有。不久之後,日軍又對旅順發起了進攻。旅順守將龔照璵、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等人全都棄城逃跑。11月22日,日軍攻克了旅順。在接下來的四天三夜時間內,喪心病狂的日軍在旅順搶劫財物,強奸婦女,大肆屠殺無辜百姓,大約有兩萬名百姓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旅順大屠殺”。
1895年1月19日,日軍從大連灣出發,在山東半島的榮成灣登陸。1月30日,日軍對威海發起了進攻。此次日軍總共派出了三萬四千多名官兵,誓要將北洋艦隊全部殲滅。在日軍的強勢攻擊下,威海港南岸的炮台很快就全部落入了日軍手中,威海衛就此陷落,北洋艦隊隨即被困在威海港內。其後,日軍炮轟北洋艦隊,清軍發炮反擊。在之後的海戰中,北洋艦隊又有多艘戰艦被日軍的戰艦擊中。北洋海軍被迫撤退到劉公島。
2月7日早上,丁汝昌命令魚雷艇隊出海作戰。豈料魚雷艇管帶王平卻乘機帶著十三艘魚雷艇和兩艘汽船倉皇逃竄。這些魚雷艇和汽船後來大都被日軍擊沉或是俘虜,唯有王平乘坐的“左一”魚雷艇幸運地逃過一劫。王平抵達煙台以後,謊稱劉公島已經被日軍占領,北洋艦隊也已經全軍覆滅。清政府原本派出了大批陸軍趕去威海支援,在得知這個虛假的情報後,馬上撤回了援軍。這對急切盼望援軍到來的北洋海軍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極度絕望之下,丁汝昌隻好下令將戰艦炸沉,以免落入日軍之手。2月17日,北洋海軍彈盡糧絕,走投無路,丁汝昌服毒自殺以謝國人。2月20日,劉公島被日軍攻陷。23日,威海港也落入了日軍之手,北洋海軍最終全軍覆滅,威海衛戰役就此結束。
18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雖然接連獲勝,但是巨大的軍費消耗卻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日本國內不斷爆發農民起義,逼著日本政府不得不及早結束戰事。其實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從甲午戰爭爆發之初就開始竭力向日本求和,清政府這樣向日本示弱,讓日本政府更加氣焰囂張。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提出和談要求的同時,堅持讓李鴻章出任中方代表。
1895年3月,李鴻章趕赴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等日方代表開始談判。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撤軍,承認朝鮮自主,實際上就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權;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高達兩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這些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官和工廠,對日本工廠生產的產品免征一切雜稅。
作為繼《南京條約》以來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使得我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條約中規定的巨額賠款為我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使西方列強牢牢把握了我國的經濟命脈。此次開放的通商口岸已經深入到我國內地,這給列強將侵略勢力擴展到內地提供了良機。另外,該條約還允許日本在中國投資,開辦工廠,此後,其他列強也紛紛效仿,他們在中國開設的大批工廠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除此之外,《馬關條約》的簽訂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自《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這也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東學黨起義又被稱為甲午農民戰爭,它是由朝鮮國內的東學道徒組織領導的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的目的就是反對朝鮮王朝的封建統治,反對列強對朝鮮的侵略和瓜分。當時朝鮮的政府軍在起義軍的強勢進攻下節節敗退,隻好向宗主國中國求援。
就在清軍登陸朝鮮的同時,日本也以保護在朝的使館和僑民為由,派出了一支七百人的先遣隊進入朝鮮境內。不過,短短數日過後,朝鮮政府就和國內的起義軍達成了停戰協議。朝鮮政府隨即請求中日兩國從朝鮮撤軍,日本一方麵滿口應允,另外一方麵卻又不斷向朝鮮增加援軍。最後,日本在朝軍隊的人數已高達上萬人。
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便開始不斷地向清政府挑釁,乘機拖延時間,為即將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做準備。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想要借機向中國發動戰爭的企圖已經昭然若揭。當時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就要到了,為了不影響自己做壽,慈禧太後非常不情願與日本發生衝突,她妄想通過英、美、俄等國的調停來化解中日之間一觸即發的大戰。
這段時期,在清政府內部再度形成了主戰和主和兩大派別。這一次,年輕的光緒皇帝站在了養母慈禧太後的對立麵上,主張對日作戰。然而,畢竟慈禧太後才是當時國內真正的掌權者,在她的授意下,李鴻章不斷遊走於英、美、俄等國之間,遊說他們從中調停。也正因為主和派在朝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才使得清軍麻痹大意,在戰爭爆發之前並未做好充足的準備,以至於在戰爭的過程中損失慘重。
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英、美、俄等西方列強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們巴不得中日雙方能真正開戰,因為隻有鷸蚌相爭,他們這些做漁翁的才能得利。在這樣的情況下,那所謂的“調停”自然也不會收到任何效果。
1894年7月23日,日軍對朝鮮的王宮發動了突襲,很快就將朝鮮政府變成了日本的傀儡。7月25日,日軍又對豐島海麵上的清軍運兵船發動了突襲,引發了豐島海戰。至此,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
不久之後,中日雙方的陸軍在平壤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正麵交鋒,史稱平壤之戰。清軍主帥葉誌超在此次交戰中指揮失誤,最後還臨陣脫逃,嚴重打擊了清軍的士氣,使得清軍在與日軍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被日軍擊敗。潰敗的清軍逃回國內,日軍乘機攻陷了整個朝鮮。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在五個多小時的激烈交戰中,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軍艦,上千名清軍將士戰死或身受重傷,傑出的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是在此次戰爭中為國捐軀的。與此同時,日本也有五艘軍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並有六百多名官兵非死即傷。黃海海戰使中日雙方都遭受了重創,然而,就在孰勝孰敗尚未得出定論之時,李鴻章便勒令北洋艦隊躲到了威海港內,以此來保全北洋水師的實力。日軍就借著這個機會奪取了黃海的製海權。
1894年10月24日,鴨綠江防之戰爆發。開戰之前,日本先向清政府宣稱要一直攻打到北京城,首先在氣勢上戰勝了清軍。在此次戰役中,清軍總共派出了兩萬八千人與日軍交戰。結果在短短三天之內,這數萬清軍就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就在鴨綠江防之戰爆發的同一日,金旅之戰也開始了。日軍首先在旅順的花園口登陸,當地的農民自發組織起來抵抗來犯的日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政府居然對日軍的登陸熟視無睹,甚至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前來與之對抗。11月6日,日軍攻克了金州,翌日又開始進攻大連灣。早在日軍對金州發起進攻時,大連守將趙懷業就已經做好了逃亡的準備。金州陷落後,趙懷業馬上率領軍隊逃到了旅順。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大連灣據為已有。不久之後,日軍又對旅順發起了進攻。旅順守將龔照璵、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等人全都棄城逃跑。11月22日,日軍攻克了旅順。在接下來的四天三夜時間內,喪心病狂的日軍在旅順搶劫財物,強奸婦女,大肆屠殺無辜百姓,大約有兩萬名百姓死於日軍的屠刀之下,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旅順大屠殺”。
1895年1月19日,日軍從大連灣出發,在山東半島的榮成灣登陸。1月30日,日軍對威海發起了進攻。此次日軍總共派出了三萬四千多名官兵,誓要將北洋艦隊全部殲滅。在日軍的強勢攻擊下,威海港南岸的炮台很快就全部落入了日軍手中,威海衛就此陷落,北洋艦隊隨即被困在威海港內。其後,日軍炮轟北洋艦隊,清軍發炮反擊。在之後的海戰中,北洋艦隊又有多艘戰艦被日軍的戰艦擊中。北洋海軍被迫撤退到劉公島。
2月7日早上,丁汝昌命令魚雷艇隊出海作戰。豈料魚雷艇管帶王平卻乘機帶著十三艘魚雷艇和兩艘汽船倉皇逃竄。這些魚雷艇和汽船後來大都被日軍擊沉或是俘虜,唯有王平乘坐的“左一”魚雷艇幸運地逃過一劫。王平抵達煙台以後,謊稱劉公島已經被日軍占領,北洋艦隊也已經全軍覆滅。清政府原本派出了大批陸軍趕去威海支援,在得知這個虛假的情報後,馬上撤回了援軍。這對急切盼望援軍到來的北洋海軍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極度絕望之下,丁汝昌隻好下令將戰艦炸沉,以免落入日軍之手。2月17日,北洋海軍彈盡糧絕,走投無路,丁汝昌服毒自殺以謝國人。2月20日,劉公島被日軍攻陷。23日,威海港也落入了日軍之手,北洋海軍最終全軍覆滅,威海衛戰役就此結束。
1895年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雖然接連獲勝,但是巨大的軍費消耗卻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日本國內不斷爆發農民起義,逼著日本政府不得不及早結束戰事。其實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統治者從甲午戰爭爆發之初就開始竭力向日本求和,清政府這樣向日本示弱,讓日本政府更加氣焰囂張。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提出和談要求的同時,堅持讓李鴻章出任中方代表。
1895年3月,李鴻章趕赴日本馬關,與伊藤博文等日方代表開始談判。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從朝鮮撤軍,承認朝鮮自主,實際上就是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權;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高達兩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這些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官和工廠,對日本工廠生產的產品免征一切雜稅。
作為繼《南京條約》以來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使得我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條約中規定的巨額賠款為我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清政府不得不大量舉借外債,使西方列強牢牢把握了我國的經濟命脈。此次開放的通商口岸已經深入到我國內地,這給列強將侵略勢力擴展到內地提供了良機。另外,該條約還允許日本在中國投資,開辦工廠,此後,其他列強也紛紛效仿,他們在中國開設的大批工廠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除此之外,《馬關條約》的簽訂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自《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