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出生於一個小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樂觀豁達,奉行知足常樂的哲學。但他不希望兒子同自己一樣碌碌無為,因此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這個名字意味著父親希望他將來能夠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流芳百世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確實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他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一般的文章都能過目成誦。他兩三歲時就能夠讀詩,6歲時入私塾讀書。有了老師的專門教導,吳承恩學業進步得很快。少年時,他就因才學而名冠鄉裏。人們都對他刮目相看,相信他日後肯定能做大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吳承恩的興趣發生了轉移。他愈來愈覺得“四書五經”過於枯燥乏味,稗官野史卻蠻有情趣。


    他特別喜歡捕捉新鮮事物,更喜歡讀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而且在讀書時還作了許多筆記和摘錄。吳承恩最鍾愛的小說野史是《百怪錄》和《酉陽雜俎》。書中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使他潛移默化地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這為他日後創作《西遊記》奠定了基礎。


    少年時的吳承恩聽淮河水神及僧伽大聖等神話故事非常著迷,有時連續幾天都沉浸在離奇的故事情節中。隨著時光的流逝,吳承恩步入了青年時代,但他對神話故事的興趣有增無減,並且養成了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個性。對此,他的父親十分惱火,多次勸說兒子重新步入“正道”,吳承恩卻毫不動心。商人的社會地位本來就低,又加之父親的生意每況愈下和這位大才子的“不務正業”,吳家逐漸招來連綿不絕的嘲笑。以前被人交口稱讚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吳承恩父親感到希望越來越渺茫。


    吳承恩20歲時,盡管他與父親關係不和,但父親還是給他張羅了一門親事。不久,吳承恩與同鄉的一位葉姓姑娘結婚,二人婚後的感情非常好。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品行端正,始終忠於自己的妻室。也許是由於妻子的勸誡和勉勵的緣故,他重新拾起了“四書五經”。幾年之後,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這著實讓吳家人高興了一陣子。吳承恩自己也覺得很光彩,一度還躊躇滿誌起來。時隔不久,他與朋友結伴去南京參加鄉試。遺憾的是,平時寫詩作文的才華遠不如他的同伴都考取了進士,他這位譽滿鄉裏的大才子竟名落孫山。


    他這次落第,對父親的精神影響很大。翌年春天,他的父親吳銳懷著巨大的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家人的鼓勵下,在此後3年的時間裏專心致誌地在八股文上下了一番苦功。然而,在1534年秋的考試中他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並於這年冬天病倒了。生病期間,他有時感到萬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但是,看著床前的妻子、母親和未成年的孩子,他又恢複了生活的勇氣。


    但父親的去世,兩次科舉考試的失利,對吳承恩的打擊太沉重了。在他看來,不能考取舉人,不僅無法改善生活狀況,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可是,他又不認為沒能考取功名是因為自己沒本事,而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都由天命決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正當吳承恩失意無奈之際,生活上的困頓又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因為父親過世了,他需要應付全家人的開支,但他卻沒有頂門立戶的能力,也缺乏養家活口的手段。因此,全家人的生活隻能依靠他每月從學府裏領回的6鬥米維持。


    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問世後,各種表現唐僧師徒取經故事的藝術題材相繼湧現,如詩歌、繪畫、書法、雕塑、建築等,不僅有巨大的美學價值,而且在民俗學、社會學上也有不小成就。《西遊記》圖冊由清代康熙時期的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陳奕禧書寫上簡單的文字說明,圖畫生動傳神,富有想象力,圖文並茂,使故事情節經過圖片與文字得到更好的體現和延伸。


    科場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使吳承恩對封建科舉製度和黑暗社會現實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品嚐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深沉地思考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向不合理的社會抗爭。他愈來愈傾向於用誌怪小說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在與殘酷的現實生活作鬥爭的過程中,吳承恩懷著滿腔熱情,蘸著自己的血淚,寫下了不朽的《西遊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