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駕崩以後,由他的第三個兒子趙恒即位,史稱宋真宗。宋真宗是一個軟弱的皇帝,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期在北宋以北的遼國掌權的巾幗英雄蕭綽蕭太後。
宋真宗即位以後沒過幾年,蕭太後便親自領二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北宋。眼見遼軍節節勝利,直奔北宋的都城開封而來,北宋國內掀起了巨大的恐慌浪潮,朝中重臣紛紛主張妥協退讓,甚至提出了遷都的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軟弱的真宗皇帝簡直不知所措,隻得向當朝宰相寇準征求意見。
寇準是朝中重臣之中唯一的主戰派,當下他便對真宗說道:“向皇上提議遷都之人,實在罪不容誅!”他還說,眼下軍情緊急,要想力挽狂瀾,便需要真宗禦駕親征。宋真宗最終接受了寇準的意見,準備親自上前線,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寇準的主戰派以少勝多,力挫北宋朝中為數眾多的妥協派。
其實,早在宋太宗在位期間,寇準就已入仕為官。寇準家境貧寒,他的父親曾是後晉時期的進士,學識淵博,父親死後,母親並未放鬆對寇準的教育。寇準十分聰明伶俐,而且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少年時代的寇準便已熟讀《春秋三傳》,這也成了他入仕為官的啟蒙教材。
寇準十八歲就考取了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他為人正直,絕不趨炎附勢,在為官期間深得民心,並獲得了宋太宗的賞識。他經常對宋太宗直言進諫,這使得宋太宗對他愈發欣賞,還將他比作唐太宗時期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
宋太宗在位時,朝中發生了兩起受賄案件,獲罪的兩名官員一個被處死,一個被施以杖刑,並被罷免了官職。然而,比較兩人的罪行,情節嚴重的居然是被輕判的後者,他的名字叫王淮。沒過多長時間,王淮便官複原職,又過上了從前的逍遙日子,這全賴他有個做參政的兄長王沔。寇準在得知這件事以後,始終無法釋懷。第二年春季,出現旱災,寇準便借機對宋太宗說,朝中量刑不公,所以上蒼才會用旱災來警醒世人。宋太宗問他時,寇準便讓宋太宗傳召王沔等大臣過來,隨後便將去年那兩起受賄案件的處理情況稟明了宋太宗,包庇親弟的王沔因此獲罪。此事過後,宋太宗將寇準調入掌管軍政大權的樞密院中擔任要職。
宋真宗即位後,北宋軍隊接連兩次被遼軍擊敗。在此次蕭太後率領遼軍攻打北宋之前,當朝宰相李沆和畢士安聯名向宋真宗舉薦了寇準。畢士安對真宗說道:“寇準為人耿直,嫉惡如仇,對國家又忠心耿耿。不管遇到多麽危急的情況,他都能夠當機立斷。現在遼國大舉進攻我國,放眼天下,能夠保護我大宋的便隻有寇準一人。”
宋真宗接納了畢士安的建議,很快便將寇準冊封為宰相。寇準也果然不負眾望,在遼國大軍壓境之際,先是成功說服了宋真宗禦駕親征,隨後又將主和派的首腦人物王欽若調去了前線,以免他再向真宗灌輸妥協求和的思想。在經過了一係列的偵察與考量過後,寇準製定了完整的抗遼方針,並開始準備迎戰遼軍。
一個月後,遼軍攻下河北的大片領土,進入了澶州,與北宋的都城開封隔河相望。宋真宗明白,若不馬上履行自己先前對寇準的承諾,禦駕親征,北宋必將亡於遼軍的鐵蹄之下。鑒於此,盡管朝中很多大臣依然對寇準的提議持反對意見,但真宗還是力排眾議,親自北上。然而,在抵達韋城時,真宗又膽怯了。因為當時不斷有緊急軍情從前線傳回來,說遼軍已經越逼越近了,一些大臣趁機慫恿真宗放棄親征,暫時躲到金陵去。
寇準對真宗說:“眼下已到了隻能進,不能退的關鍵時刻。陛下身為一國之君,若在此刻臨陣脫逃,將士們的士氣必將大受打擊。如此一來,何談挽回敗局的可能性?但若是陛下親臨前線,將士們必將士氣倍增,轉敗為勝便指日可待。
”時任殿前都指揮使的高瓊,也幫忙勸說真宗繼續前行,兩人總算說服了真宗。可是,在抵達澶州南城後,真宗依舊膽戰心驚。當時澶州被黃河分割為南城和北城兩部分,宋軍正在北城抵禦遼軍的進攻。然而,真宗卻隻想停留在較為安全的南城,根本沒有勇氣渡過黃河,進入危險的北城。無論寇準怎樣勸說,真宗都拿不出勇氣來。
寇準隻得向高瓊求助,兩人一起去麵見真宗。高瓊對真宗說:“陛下要是想逃到江南避禍的話,軍中的將士是不會追隨陛下的。因為將士們的父母、妻子、兒女都留在開封城,他們絕對不能丟下自己的至親,躲到江南去。所以,陛下還是打消了後退的念頭,馬上渡過黃河,到澶州北城去吧!”
此時陪在真宗身旁的還有一名樞密院事,名叫馮拯。馮拯厲聲責備高瓊對真宗無禮,高瓊卻道:“馮大人身居高位,所憑借的不過就是寫文章的本領。如果你寫一首詩就能成功擊退遼軍的話,那麽又何須將士們在戰場上拚死廝殺?”說完這話,高瓊也不理會真宗是不是願意,直接就叫人駕車將真宗送往澶州北城。
正在北城抗遼的將士一見到真宗真的出現在城樓上,馬上歡欣鼓舞,士氣大增。北宋軍隊一掃先前的頹勢,在抗遼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沒過多久,宋軍將領張環又在陣前將遼軍大將蕭撻凜一箭射死,遼軍士氣大落,一蹶不振。宋遼兩軍就此進入了對峙狀態,蕭太後遂向真宗提出了議和的要求,這個提議正合真宗心意。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朝中的妥協派見狀,便汙蔑他有起兵謀反之心。對於一名朝廷重臣來說,這種汙蔑無疑是最不能承受的。即便耿直如寇準,最後也不得不對這些敗類妥協。北宋最終與遼國定下了“澶淵之盟”,其中有一條規定北宋每年都要向遼進貢大量的財物。這對北宋而言,明顯是不平等的,當初寇準也曾對此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無奈當時以他一人的力量,已經無法再與宋真宗以及朝中的妥協派抗爭。
接下來,北宋與遼國進入了長時間的和平共處階段。這種局麵的出現,一方麵是由於“澶淵之盟”對宋遼雙方所起到的約束作用;另外一方麵也是由於寇準的堅持,讓北宋軍隊在先前的這場戰爭中狠狠還擊了遼軍,從而使得遼國再無勇氣大舉入侵北宋。
其後,寇準在朝中不斷遭到排擠,兩年之後,被逼辭去了宰相一職。十餘年後,寇準再度入朝,擔任宰相。這一回,他依舊沒能擺脫被排擠的命運。幾年後,寇準遭到貶黜,流落到衡州,在憂鬱與病痛的折磨下去世。他的妻子宋氏將他的靈柩運回洛陽,一路上有很多百姓在地上插上竹子,祭拜寇準。傳說這些竹子都活了下來,長成了一片竹林,被稱為“相公竹”,“寇公祠”就建在這片竹林旁邊。明朝文人戴嘉猷路過此地時,曾寫下“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這樣的詩句,來歌頌一代名相寇準。
宋真宗即位以後沒過幾年,蕭太後便親自領二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北宋。眼見遼軍節節勝利,直奔北宋的都城開封而來,北宋國內掀起了巨大的恐慌浪潮,朝中重臣紛紛主張妥協退讓,甚至提出了遷都的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軟弱的真宗皇帝簡直不知所措,隻得向當朝宰相寇準征求意見。
寇準是朝中重臣之中唯一的主戰派,當下他便對真宗說道:“向皇上提議遷都之人,實在罪不容誅!”他還說,眼下軍情緊急,要想力挽狂瀾,便需要真宗禦駕親征。宋真宗最終接受了寇準的意見,準備親自上前線,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寇準的主戰派以少勝多,力挫北宋朝中為數眾多的妥協派。
其實,早在宋太宗在位期間,寇準就已入仕為官。寇準家境貧寒,他的父親曾是後晉時期的進士,學識淵博,父親死後,母親並未放鬆對寇準的教育。寇準十分聰明伶俐,而且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少年時代的寇準便已熟讀《春秋三傳》,這也成了他入仕為官的啟蒙教材。
寇準十八歲就考取了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他為人正直,絕不趨炎附勢,在為官期間深得民心,並獲得了宋太宗的賞識。他經常對宋太宗直言進諫,這使得宋太宗對他愈發欣賞,還將他比作唐太宗時期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
宋太宗在位時,朝中發生了兩起受賄案件,獲罪的兩名官員一個被處死,一個被施以杖刑,並被罷免了官職。然而,比較兩人的罪行,情節嚴重的居然是被輕判的後者,他的名字叫王淮。沒過多長時間,王淮便官複原職,又過上了從前的逍遙日子,這全賴他有個做參政的兄長王沔。寇準在得知這件事以後,始終無法釋懷。第二年春季,出現旱災,寇準便借機對宋太宗說,朝中量刑不公,所以上蒼才會用旱災來警醒世人。宋太宗問他時,寇準便讓宋太宗傳召王沔等大臣過來,隨後便將去年那兩起受賄案件的處理情況稟明了宋太宗,包庇親弟的王沔因此獲罪。此事過後,宋太宗將寇準調入掌管軍政大權的樞密院中擔任要職。
宋真宗即位後,北宋軍隊接連兩次被遼軍擊敗。在此次蕭太後率領遼軍攻打北宋之前,當朝宰相李沆和畢士安聯名向宋真宗舉薦了寇準。畢士安對真宗說道:“寇準為人耿直,嫉惡如仇,對國家又忠心耿耿。不管遇到多麽危急的情況,他都能夠當機立斷。現在遼國大舉進攻我國,放眼天下,能夠保護我大宋的便隻有寇準一人。”
宋真宗接納了畢士安的建議,很快便將寇準冊封為宰相。寇準也果然不負眾望,在遼國大軍壓境之際,先是成功說服了宋真宗禦駕親征,隨後又將主和派的首腦人物王欽若調去了前線,以免他再向真宗灌輸妥協求和的思想。在經過了一係列的偵察與考量過後,寇準製定了完整的抗遼方針,並開始準備迎戰遼軍。
一個月後,遼軍攻下河北的大片領土,進入了澶州,與北宋的都城開封隔河相望。宋真宗明白,若不馬上履行自己先前對寇準的承諾,禦駕親征,北宋必將亡於遼軍的鐵蹄之下。鑒於此,盡管朝中很多大臣依然對寇準的提議持反對意見,但真宗還是力排眾議,親自北上。然而,在抵達韋城時,真宗又膽怯了。因為當時不斷有緊急軍情從前線傳回來,說遼軍已經越逼越近了,一些大臣趁機慫恿真宗放棄親征,暫時躲到金陵去。
寇準對真宗說:“眼下已到了隻能進,不能退的關鍵時刻。陛下身為一國之君,若在此刻臨陣脫逃,將士們的士氣必將大受打擊。如此一來,何談挽回敗局的可能性?但若是陛下親臨前線,將士們必將士氣倍增,轉敗為勝便指日可待。
”時任殿前都指揮使的高瓊,也幫忙勸說真宗繼續前行,兩人總算說服了真宗。可是,在抵達澶州南城後,真宗依舊膽戰心驚。當時澶州被黃河分割為南城和北城兩部分,宋軍正在北城抵禦遼軍的進攻。然而,真宗卻隻想停留在較為安全的南城,根本沒有勇氣渡過黃河,進入危險的北城。無論寇準怎樣勸說,真宗都拿不出勇氣來。
寇準隻得向高瓊求助,兩人一起去麵見真宗。高瓊對真宗說:“陛下要是想逃到江南避禍的話,軍中的將士是不會追隨陛下的。因為將士們的父母、妻子、兒女都留在開封城,他們絕對不能丟下自己的至親,躲到江南去。所以,陛下還是打消了後退的念頭,馬上渡過黃河,到澶州北城去吧!”
此時陪在真宗身旁的還有一名樞密院事,名叫馮拯。馮拯厲聲責備高瓊對真宗無禮,高瓊卻道:“馮大人身居高位,所憑借的不過就是寫文章的本領。如果你寫一首詩就能成功擊退遼軍的話,那麽又何須將士們在戰場上拚死廝殺?”說完這話,高瓊也不理會真宗是不是願意,直接就叫人駕車將真宗送往澶州北城。
正在北城抗遼的將士一見到真宗真的出現在城樓上,馬上歡欣鼓舞,士氣大增。北宋軍隊一掃先前的頹勢,在抗遼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沒過多久,宋軍將領張環又在陣前將遼軍大將蕭撻凜一箭射死,遼軍士氣大落,一蹶不振。宋遼兩軍就此進入了對峙狀態,蕭太後遂向真宗提出了議和的要求,這個提議正合真宗心意。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朝中的妥協派見狀,便汙蔑他有起兵謀反之心。對於一名朝廷重臣來說,這種汙蔑無疑是最不能承受的。即便耿直如寇準,最後也不得不對這些敗類妥協。北宋最終與遼國定下了“澶淵之盟”,其中有一條規定北宋每年都要向遼進貢大量的財物。這對北宋而言,明顯是不平等的,當初寇準也曾對此提出強烈的反對意見,無奈當時以他一人的力量,已經無法再與宋真宗以及朝中的妥協派抗爭。
接下來,北宋與遼國進入了長時間的和平共處階段。這種局麵的出現,一方麵是由於“澶淵之盟”對宋遼雙方所起到的約束作用;另外一方麵也是由於寇準的堅持,讓北宋軍隊在先前的這場戰爭中狠狠還擊了遼軍,從而使得遼國再無勇氣大舉入侵北宋。
其後,寇準在朝中不斷遭到排擠,兩年之後,被逼辭去了宰相一職。十餘年後,寇準再度入朝,擔任宰相。這一回,他依舊沒能擺脫被排擠的命運。幾年後,寇準遭到貶黜,流落到衡州,在憂鬱與病痛的折磨下去世。他的妻子宋氏將他的靈柩運回洛陽,一路上有很多百姓在地上插上竹子,祭拜寇準。傳說這些竹子都活了下來,長成了一片竹林,被稱為“相公竹”,“寇公祠”就建在這片竹林旁邊。明朝文人戴嘉猷路過此地時,曾寫下“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這樣的詩句,來歌頌一代名相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