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複位之後,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就在這個時候,大詩人陶淵明如一顆璀璨的明星,點亮了東晉灰暗的天空。


    陶淵明,字元亮,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東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官職最高時為大司馬,掌管著八州軍事,被封為長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親雖然名氣不如陶侃大,但也都做過太守。


    出生在士族家庭的陶淵明本來應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但是,在他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家庭從此衰落。他的母親無力養活他和他的妹妹,便帶著他們到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人物,好喝酒,行為放蕩不羈。年少的陶淵明深受外祖父的影響,這在他的修養和個性方麵都有所體現。孟嘉家裏有很多藏書,這使得陶淵明能夠博覽群書,更多地了解曆史。當時的學者都尊崇道家,奉《老》、《莊》為經典,看不起儒學。可是年幼的陶淵明不僅學習了《老子》和《莊子》,還學習了很多儒家的經史知識。


    東晉末年,奸臣當道,朝政腐敗,官場一片黑暗。陶淵明品性高潔,不慕虛榮,盡管家庭條件不好,但一直堅持讀書,並樹立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天下百姓謀幸福。


    公元393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祭酒。由於出身低微,受不到重用,再加上官場上的繁文縟節讓他難以忍受,所以沒多少時間他就辭官回家了。沒過多久,州裏再次征召他,也被他辭謝了。在此後的五六年裏,他一直安心在家讀書,過著恬淡的生活。


    公元400年,手控重兵,對東晉政權虎視眈眈的東晉將領桓玄向陶淵明發出邀請,希望陶淵明為他出謀劃策。陶淵明不知道桓玄的野心和陰謀,所以就投入到桓玄門下。但是當他知道桓玄的野心後,就產生出後悔之意,不願與桓玄同流合汙。可是,他又不知道該怎麽離開。正在他為這個問題苦惱之時,他得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於是,他便以此為由,離開了桓玄,回到家裏。


    陶淵明在家裏種地養活自己,閑暇時便吟詩作賦。當他聽說桓玄篡奪東晉的政權後,他吟了這樣一首:“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借此表示不願提及桓玄篡權一事。


    當聽說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起兵討伐桓玄之後,陶淵明投入到劉裕手下擔任鎮軍參軍一職。劉裕攻入建康後,對東晉王朝長期以來形成的腐化現象進行了整頓,東晉政權的麵貌煥然一新。陶淵明覺得劉裕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便對他產生出好感。可是沒過多久,劉裕便開始徇情枉法,誅滅異己,這使得陶淵明非常失望,於是便辭官回家了。


    此後,陶淵明的叔父陶逵推薦陶淵明做了彭澤縣令。在他到任幾十天的時候,他聽說劉裕把自己封為車騎將軍,負責統領各州軍事。陶淵明悶悶不樂,因為他知道,劉裕這個野心勃勃的家夥打算登上皇位。他十分清楚,東晉王朝已經走到盡頭,所以就有些心灰意冷,打算辭職回鄉。


    陶淵明的妻子翟氏看到陶淵明麵色凝重,就問他發生了什麽事。陶淵明非常幹脆地說:“我要辭職回鄉。”這已經不是陶淵明第一次向翟氏說出這樣的話了,所以翟氏很清楚,陶淵明一定又在官場上受到了委屈。陶淵明在幾個月之前就對翟氏說要辭職回鄉,當時翟氏對他說,幾百畝官田馬上就要種稻子了,用不了幾個月就能收獲,等到那時再回家吧!聽完翟氏的一席話,陶淵明這才忍了下來。這次翟氏還是用以前的方法來安慰陶淵明,說官田裏的稻子即將收獲,還是再等一等吧。陶淵明聽後非常無奈地說:“看來,我還得繼續做糧食的奴隸啊!”陶淵明打算再忍一段時間。


    在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的第八十一天,衙役向他報告說,郡裏派了督郵到彭澤縣視察,過幾天就到。他手下的官員對他說,應當重視這件事,督郵到來的時候,應該穿著整齊的衣服,係著頭帶去迎接。陶淵明認識那個督郵,知道他是一個不學無術、依附權貴、阿諛奉承的小人。他想到自己要向這種人低三下四,便感慨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他的意思是說,我怎麽能夠為了五鬥官米的俸祿,而向粗鄙無恥的人彎腰呢?說完之後,他就回家收拾行李,帶著妻子一起離開衙門,返回家鄉去了。這次辭官,也結束了他十三年的仕途生涯。


    在這十三年裏,他一直在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而努力,可是,東晉末年黑暗的政治局麵讓他一次次失望,最後直到絕望。


    陶淵明回到家鄉之後,便寫下了一首《歸去來兮辭》,表達了他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


    此後,陶淵明一直過著靠體力勞動養活自己的生活。由於他在自家門前栽了五棵柳樹,所以人家把他稱作“五柳先生”。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生活每況愈下。有時他的朋友主動送錢接濟他,有時他去找朋友借錢。雖然窮困,但是他高潔的品質並沒有因此而受影響。江州刺史檀道濟去他家拜訪他的時候,他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過飯了,而且病得渾身無力,根本起不了床。檀道濟對他說:“賢明的人,天下無道的時候就過隱居的生活,天下有道的時候就入朝為官。現在正是有道的社會,你為什麽要這樣對待自己呢?”說著,檀道濟拿出肉食給他吃。但是,陶淵明看不慣檀道濟那副高高在上,看不起人的樣子,便堅決不吃。


    公元427年,六十三歲的陶淵明離開了人世。他那高潔的品質,他創作的大批優秀的田園詩歌,永遠都不會被後世遺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