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即位的時候還很年輕,朝廷權力還掌握在武帝祖母,也就是竇太後的手裏。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對儒家學說非常排斥,一直遵循道家黃老學說的理念。黃老學說主張清靜無為,因而漢朝初期,包括文景之治時期,都是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讓社會和國家順其自然地發展。
到了武帝時期,社會逐漸安穩下來,經濟飛速發展,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國家進行大範圍的整改,尤其是地主階級和家族的強大,迫使統治者必須加強中央集權製度。如此一來,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就不能滿足漢朝的發展了。這時,有大臣提議學習儒家思想,並說儒家是春秋時期最負盛名的學派,主張以仁孝治天下,劃分等級森嚴的君臣倫理綱常,很符合眼下漢朝的形勢。
其他大臣紛紛表示讚同,漢武帝便下令以後改用儒家學說治國,把其他學說學派的思想統統排除掉,太尉竇嬰和丞相田蚡也開始在全國尋找學識優秀的儒生,推薦給漢武帝。其中王臧被封為郎中令,趙綰被封為禦史大夫。隨後,竇嬰和田蚡兩人在武帝耳邊說了很多詆毀黃老學說的話,一個勁兒地稱讚儒家思想,還鼓動漢武帝實行政治改革,趁機宣布親政,以後不用事事再向竇太後稟告。漢武帝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正準備實施的時候,竇太後搶先一步得到了消息,立刻罷免了王臧、趙綰的官職,撤去竇嬰和田蚡的職位。
漢武帝看著自己重用的大臣一個個敗在竇太後的手上,心裏難過極了,可他不敢駁斥祖母,隻好強忍著心中的憤怒。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漢武帝從此成為了漢朝名副其實的掌權者。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啟用被竇太後免官的幾個人,鼓勵他們出謀獻計。丞相田蚡建議排除儒家學說外的一切學派,還把不尊重儒家學派的官員全部罷免。於是大家都知道了,要想做官,必須得學習儒家思想,看儒家經書。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在全國選拔人才,送到長安接受學習。在這些被選中的人裏麵,有一個人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這個人名叫董仲舒,他在漢景帝時期擔任博士,那時他已經向統治者推崇儒家思想,還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在聽完董仲舒的講解後,不由得大加稱讚,給了他不少賞賜。
儒家五經中,董仲舒最擅長的是《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曆史改編的一部記錄政治曆史的典籍,用史官的口吻來評判曆史的對與錯,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秩序比較混亂,孔子隻好用隱晦的語言說事論理。在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對《春秋》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出現了很多個版本的《春秋》師說,董仲舒選擇的是《春秋》公羊學。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將周代以來的宗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又吸收采納了法家、道家等學派的優秀之處,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家學派思想。這個新的儒家思想被漢武帝廣泛應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曆史等方麵,對當時乃至以後的國家和社會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而董仲舒的那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流傳至今。
隻要是學習儒家思想得到官位的人,都按照董仲舒的理論幫助漢武帝管理國家事務,還要求學生和自己的孩子也學習儒家思想。從這時起,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被統治者牢牢控製住,儒家學說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主題,2000年以來,漢武帝之後的曆代皇帝都把儒家思想當作統治國家的工具。
但是獨尊儒術也有不好的一麵,儒學占領了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其他的學派得不到發展;單一的思想學派雖然能加強皇權的集中,但會讓統治者變得極端起來,出現專製的情況;而且學子們的思維被規定成同一個模式,遏製了創新,多了迂腐和冥頑不靈。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對儒家學說非常排斥,一直遵循道家黃老學說的理念。黃老學說主張清靜無為,因而漢朝初期,包括文景之治時期,都是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讓社會和國家順其自然地發展。
到了武帝時期,社會逐漸安穩下來,經濟飛速發展,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國家進行大範圍的整改,尤其是地主階級和家族的強大,迫使統治者必須加強中央集權製度。如此一來,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就不能滿足漢朝的發展了。這時,有大臣提議學習儒家思想,並說儒家是春秋時期最負盛名的學派,主張以仁孝治天下,劃分等級森嚴的君臣倫理綱常,很符合眼下漢朝的形勢。
其他大臣紛紛表示讚同,漢武帝便下令以後改用儒家學說治國,把其他學說學派的思想統統排除掉,太尉竇嬰和丞相田蚡也開始在全國尋找學識優秀的儒生,推薦給漢武帝。其中王臧被封為郎中令,趙綰被封為禦史大夫。隨後,竇嬰和田蚡兩人在武帝耳邊說了很多詆毀黃老學說的話,一個勁兒地稱讚儒家思想,還鼓動漢武帝實行政治改革,趁機宣布親政,以後不用事事再向竇太後稟告。漢武帝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正準備實施的時候,竇太後搶先一步得到了消息,立刻罷免了王臧、趙綰的官職,撤去竇嬰和田蚡的職位。
漢武帝看著自己重用的大臣一個個敗在竇太後的手上,心裏難過極了,可他不敢駁斥祖母,隻好強忍著心中的憤怒。
公元前135年,竇太後去世,漢武帝從此成為了漢朝名副其實的掌權者。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啟用被竇太後免官的幾個人,鼓勵他們出謀獻計。丞相田蚡建議排除儒家學說外的一切學派,還把不尊重儒家學派的官員全部罷免。於是大家都知道了,要想做官,必須得學習儒家思想,看儒家經書。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在全國選拔人才,送到長安接受學習。在這些被選中的人裏麵,有一個人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這個人名叫董仲舒,他在漢景帝時期擔任博士,那時他已經向統治者推崇儒家思想,還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在聽完董仲舒的講解後,不由得大加稱讚,給了他不少賞賜。
儒家五經中,董仲舒最擅長的是《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曆史改編的一部記錄政治曆史的典籍,用史官的口吻來評判曆史的對與錯,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社會秩序比較混亂,孔子隻好用隱晦的語言說事論理。在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對《春秋》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出現了很多個版本的《春秋》師說,董仲舒選擇的是《春秋》公羊學。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將周代以來的宗教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又吸收采納了法家、道家等學派的優秀之處,建立了一個新的儒家學派思想。這個新的儒家思想被漢武帝廣泛應用在政治、經濟、哲學和曆史等方麵,對當時乃至以後的國家和社會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而董仲舒的那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流傳至今。
隻要是學習儒家思想得到官位的人,都按照董仲舒的理論幫助漢武帝管理國家事務,還要求學生和自己的孩子也學習儒家思想。從這時起,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被統治者牢牢控製住,儒家學說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主題,2000年以來,漢武帝之後的曆代皇帝都把儒家思想當作統治國家的工具。
但是獨尊儒術也有不好的一麵,儒學占領了學術界的主流地位,其他的學派得不到發展;單一的思想學派雖然能加強皇權的集中,但會讓統治者變得極端起來,出現專製的情況;而且學子們的思維被規定成同一個模式,遏製了創新,多了迂腐和冥頑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