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是戰國時的水利專家,因為他善於治水,所以成了人們心中水神一樣的人物。李冰治水,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他修建了都江堰。
當時秦國攻占巴蜀,蜀國成了秦國的蜀郡。蜀郡地處平原,盛產糧食,有岷江穿流而過,成了秦國四處征戰的軍糧供應地。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沿岷江而下,出兵楚國,不想到了楚國的商喻,糧草得不到供應,軍隊難以前行。原來,當時軍備資源都在成都,軍隊需要的糧草,必須要從成都走一段陸路才能到岷江碼頭。交通不便,使得軍隊在作戰中難以及時地補充糧草,維持戰鬥力。於是司馬錯產生一個想法:更改岷江河道,使它經過成都。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改道岷江的重任也隨之落到了他的頭上。李冰先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考察岷江水情,希望既能把岷江江水安全地引入成都,又能防止堤壩坍塌,發生洪災。公元前270年,他終於製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首先必須修建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止發生洪泄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從雪山滾滾而下,水勢湍急,而且旱年無水,洪年泛濫。李冰治水的關鍵,就是選擇好治水工程的位置,這是整個工程的成敗所在。李冰做了多方麵的實地勘察以後,最終選擇了山地和平原的臨界點。這個地方是岷江的咽喉,鎖住了它,就等於鎖住了岷江江水。
都江堰(鳥瞰圖)
都江堰是世界上現存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發源於大雪山的岷江沿著四川盆地傾斜的地勢,衝積成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南部免除洪澇之苦,北部旱地得以灌溉,並獲舟楫之利。曆經2000多年,至今仍發揮作用。
有了方案,李冰開始召集民工,著手修建。
這時,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出現了: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必須要經過一座尖山玉壘山。玉壘山擋住了江水東去的路,鑿開玉壘山,江水才能進入成都。沒辦法,李冰隻好鑿石開山。
開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候還沒有火藥,不可能用火藥炸開缺口,隻能用錘子日積月累,一點一點地鑿。但是,要想劈開一座大山,用人力鑿至少要三十年時間,而秦國不可能等三十年以後再去攻楚。於是李冰想到一個辦法,他先在岩石中間鑿一個深槽,再往裏麵放進大量的木柴,點火燒石,石頭遇高溫開始發紅、膨脹,這時候再把冰涼的江水澆在滾燙的石頭上,石頭熱脹冷縮,全部爆裂開,然後民工再登上岩石,斧敲錘鑿。這樣一來,工程的進度大大加快了。八年以後,李冰終於帶領民工們鑿開一個二十米寬、四十米高、八十米長的缺口。這個缺口看上去像一個瓶子的開口,於是李冰給它取了個名字“寶瓶口”,把鑿出來的這一堆石頭稱為“離堆”。
李冰之所以要打開這麽一個缺口,把岷江江水東引,除了要讓它改道成都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隻有把岷江水分流到東邊,才能減少西邊江水的流量。這樣西邊江水少了,不再泛濫,東邊也有了江水,不再幹旱,這是治水的重點。
完成了這一步,李冰開始把岷江江水引入“寶瓶口”。他又用了四年時間,讓民工把卵石塞進竹籠內,再用渡船運到江心,投入江中。卵石越積越多,把岷江江水分成兩部分,這樣岷江就有了內外兩個分流,內江是改道成都的引水河,被迫流入“寶瓶口”,外江就是岷江原來的河道。這個拿卵石築成的分水堰,露在岷江外麵的堰頭部分,遠遠看上去像個大魚的嘴巴,所以也被取了一個名字,叫“分水魚嘴”。
岷江的江水被一分為二,由於東邊的內江又窄又深,西邊的外江又寬又淺,所以,枯水季節,大部分的河水就進入河床底的內江,使成都不致缺水,產生旱災;水量大的時候,多出來的水就流入了江麵較寬的外江。這種設計使江水可以自動分配,很好地調節了內外兩江的水量,既防止了幹旱,又防止了泛濫。
為了更好地保證兩江的水量平衡,李冰又在“分水魚嘴”和“寶瓶口”的中間,建了一個溢洪通道“飛沙堰”。“飛沙堰”也是用竹籠裝卵石築起來的,是一個較低的大壩。堰頂修到合適的高度,當內江的水超過“寶瓶口”能承擔的流量時,多出來的水就會從“飛沙堰”翻過去,自行溢到外江,確保了成都平原不會受到水災的侵害。而“飛沙堰”之所以叫做“飛沙堰”,是因為它還有“飛沙”的功能,岷江水從雪山攜帶砂石滾滾而下,如果流入內江就會堵在“寶瓶口”。有了這麽一道工序,水流再下來的時候,會在這裏激起一道漩渦,水中的砂石就會順著水勢被拋入外江。
有了“寶瓶口”、“分水魚嘴”和“飛沙堰”這三道程序,到了公元前256年,李冰用了十四年時間,終於把都江堰建起來了。為了保證都江堰的良好運行,李冰還定下了維護製度。他修建都江堰的時候,在“寶瓶口”分流出來的內江河床埋了一個石馬,規定每年枯水的季節都要清理河床,清理淤泥的時候,要清理到石馬的位置。同時,每年還要調整“飛沙堰”的高度,使它既能飛沙又能分洪。李冰定下來的維護製度,直到今天還在使用著。
都江堰建成以後,岷江內江的水滋潤了成都平原,百姓們紛紛開挖大小河道,使用岷江江水灌溉農田,成都成了蜀郡的富庶之地。當初,秦王下令讓李冰修建都江堰,是為了攻打楚國,為秦軍送糧草用的,沒想到無心插柳,反而造福了一方的黎民百姓。百姓們為了紀念李冰和協助他的兒子,在都江堰的渠首修建了二王廟,每到清明時節,都會到廟裏祭祀;每年的維護工作做完後,也會到廟裏舉行放水典禮——李冰成了都江堰灌區百姓心目中的神靈。
當時秦國攻占巴蜀,蜀國成了秦國的蜀郡。蜀郡地處平原,盛產糧食,有岷江穿流而過,成了秦國四處征戰的軍糧供應地。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沿岷江而下,出兵楚國,不想到了楚國的商喻,糧草得不到供應,軍隊難以前行。原來,當時軍備資源都在成都,軍隊需要的糧草,必須要從成都走一段陸路才能到岷江碼頭。交通不便,使得軍隊在作戰中難以及時地補充糧草,維持戰鬥力。於是司馬錯產生一個想法:更改岷江河道,使它經過成都。
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任命李冰為蜀郡郡守,改道岷江的重任也隨之落到了他的頭上。李冰先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考察岷江水情,希望既能把岷江江水安全地引入成都,又能防止堤壩坍塌,發生洪災。公元前270年,他終於製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首先必須修建一個既能引水,又能防止發生洪泄的水利工程。
岷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從雪山滾滾而下,水勢湍急,而且旱年無水,洪年泛濫。李冰治水的關鍵,就是選擇好治水工程的位置,這是整個工程的成敗所在。李冰做了多方麵的實地勘察以後,最終選擇了山地和平原的臨界點。這個地方是岷江的咽喉,鎖住了它,就等於鎖住了岷江江水。
都江堰(鳥瞰圖)
都江堰是世界上現存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發源於大雪山的岷江沿著四川盆地傾斜的地勢,衝積成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南部免除洪澇之苦,北部旱地得以灌溉,並獲舟楫之利。曆經2000多年,至今仍發揮作用。
有了方案,李冰開始召集民工,著手修建。
這時,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出現了:要想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必須要經過一座尖山玉壘山。玉壘山擋住了江水東去的路,鑿開玉壘山,江水才能進入成都。沒辦法,李冰隻好鑿石開山。
開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候還沒有火藥,不可能用火藥炸開缺口,隻能用錘子日積月累,一點一點地鑿。但是,要想劈開一座大山,用人力鑿至少要三十年時間,而秦國不可能等三十年以後再去攻楚。於是李冰想到一個辦法,他先在岩石中間鑿一個深槽,再往裏麵放進大量的木柴,點火燒石,石頭遇高溫開始發紅、膨脹,這時候再把冰涼的江水澆在滾燙的石頭上,石頭熱脹冷縮,全部爆裂開,然後民工再登上岩石,斧敲錘鑿。這樣一來,工程的進度大大加快了。八年以後,李冰終於帶領民工們鑿開一個二十米寬、四十米高、八十米長的缺口。這個缺口看上去像一個瓶子的開口,於是李冰給它取了個名字“寶瓶口”,把鑿出來的這一堆石頭稱為“離堆”。
李冰之所以要打開這麽一個缺口,把岷江江水東引,除了要讓它改道成都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隻有把岷江水分流到東邊,才能減少西邊江水的流量。這樣西邊江水少了,不再泛濫,東邊也有了江水,不再幹旱,這是治水的重點。
完成了這一步,李冰開始把岷江江水引入“寶瓶口”。他又用了四年時間,讓民工把卵石塞進竹籠內,再用渡船運到江心,投入江中。卵石越積越多,把岷江江水分成兩部分,這樣岷江就有了內外兩個分流,內江是改道成都的引水河,被迫流入“寶瓶口”,外江就是岷江原來的河道。這個拿卵石築成的分水堰,露在岷江外麵的堰頭部分,遠遠看上去像個大魚的嘴巴,所以也被取了一個名字,叫“分水魚嘴”。
岷江的江水被一分為二,由於東邊的內江又窄又深,西邊的外江又寬又淺,所以,枯水季節,大部分的河水就進入河床底的內江,使成都不致缺水,產生旱災;水量大的時候,多出來的水就流入了江麵較寬的外江。這種設計使江水可以自動分配,很好地調節了內外兩江的水量,既防止了幹旱,又防止了泛濫。
為了更好地保證兩江的水量平衡,李冰又在“分水魚嘴”和“寶瓶口”的中間,建了一個溢洪通道“飛沙堰”。“飛沙堰”也是用竹籠裝卵石築起來的,是一個較低的大壩。堰頂修到合適的高度,當內江的水超過“寶瓶口”能承擔的流量時,多出來的水就會從“飛沙堰”翻過去,自行溢到外江,確保了成都平原不會受到水災的侵害。而“飛沙堰”之所以叫做“飛沙堰”,是因為它還有“飛沙”的功能,岷江水從雪山攜帶砂石滾滾而下,如果流入內江就會堵在“寶瓶口”。有了這麽一道工序,水流再下來的時候,會在這裏激起一道漩渦,水中的砂石就會順著水勢被拋入外江。
有了“寶瓶口”、“分水魚嘴”和“飛沙堰”這三道程序,到了公元前256年,李冰用了十四年時間,終於把都江堰建起來了。為了保證都江堰的良好運行,李冰還定下了維護製度。他修建都江堰的時候,在“寶瓶口”分流出來的內江河床埋了一個石馬,規定每年枯水的季節都要清理河床,清理淤泥的時候,要清理到石馬的位置。同時,每年還要調整“飛沙堰”的高度,使它既能飛沙又能分洪。李冰定下來的維護製度,直到今天還在使用著。
都江堰建成以後,岷江內江的水滋潤了成都平原,百姓們紛紛開挖大小河道,使用岷江江水灌溉農田,成都成了蜀郡的富庶之地。當初,秦王下令讓李冰修建都江堰,是為了攻打楚國,為秦軍送糧草用的,沒想到無心插柳,反而造福了一方的黎民百姓。百姓們為了紀念李冰和協助他的兒子,在都江堰的渠首修建了二王廟,每到清明時節,都會到廟裏祭祀;每年的維護工作做完後,也會到廟裏舉行放水典禮——李冰成了都江堰灌區百姓心目中的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