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叫孔丘,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個武官,但在魯國沒什麽地位。孔子三歲喪父,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後來跟隨母親搬到曲阜住下來,以後便在那裏長大成人。孔子年幼時就聰明好學,對禮節很感興趣,經常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少年時,他讀書用功,精通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又因為崇尚周禮,將西周初年製禮作樂的周公姬旦視為聖人,自己對古禮也特別熟悉,被當時的人稱讚為“博學好禮”。
這時的孔子想投身仕途,因此非常關注天下大事,對於如何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但是,他隻做過一些管理倉庫和牧業的小吏。不過,他並沒有因此灰心,不管官職多麽卑微,都非常認真,因此成績很突出。
雖然在仕途上不順心,但因為博學多才,精通周禮,孔子到三十歲時,就已經小有名氣。有些人還慕名而來,拜他為師。孔子索性就收起學生,辦起學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終時,曾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去向孔子學禮。後來,孟僖子的兒子把孔子推薦給魯昭公。魯昭公就派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製度。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並召見了孔子,就秦穆公稱霸的問題與他討論,由此孔子和齊景公相識。
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已經三十五歲,魯國發生內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權臣驅逐了魯昭公。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來到齊國。孔子再次見到齊景公,並向他表述了自己政治主張。齊景公非常賞識,想重用他,並打算封田地給孔子,可是大夫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反對用他,齊景公聽從了晏嬰的建議。在齊國呆了兩年,孔子受到排擠,齊國大夫想要加害與他。孔子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管用了。於是,孔子倉皇逃回魯國。此時,魯國的政權仍舊掌握在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的手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因此被稱為“三桓”,三桓又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些家臣控製,因此實際上,魯國的政權是掌握在三桓的一些家臣手裏的,史稱“陪臣執國政”。這是和孔子崇尚的“禮”格格不入的,因此,孔子回到魯國後,雖然有過兩次從政機會,但都主動放棄了,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事業上,並且弟子越來越多。
魯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孔子任職一年,因為政績突出,於第二年被升為司空,不久又從司空升為司寇(管司法的長官),魯國大治。這時,吳國在伍子胥、孫武的輔助下,大敗楚國,進一步威脅到中原一些大國,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齊國。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國內內亂不斷,一直很不安定,早就失掉了霸主的地位。齊景公繼位後,任用賢能的晏嬰當政,齊國這才逐漸安定,又強盛起來。齊國逐漸恢複實力後,打算收買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重整霸業。於是,齊景公寫信給魯定公,和他約定在齊魯接壤的夾穀會盟。魯定公決定讓擔任司寇孔子做“相禮”,也就是這次會盟的助手,和他一起去參加夾穀的會盟。孔子認為,齊國曾多次侵犯魯國邊境,建議這次會盟時魯國準備兵馬,以防萬一。魯定公采納了孔子的意見,去夾穀赴約時,派兩員大將率領一隊人馬一同前行。在夾穀會盟的過程中,魯國在外交上掌握了主動權。這次會盟後,齊景公就把搶占魯國的三處土地都還給了魯國。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采取拆毀三桓所建逾製城堡的措施,史稱“墮三都”,想以此來削弱“三桓”的勢力,但此舉招致了“三桓”對孔子的排斥和憤恨。
齊國方麵自夾穀會盟後,認識到孔子的作用,因此非常擔憂,認為孔子繼續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於是,齊景公雙管齊下,利用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進一步離間魯國內部的關係,同時采取大夫黎鉏的建議,挑選了八十名歌女組成一班女樂給魯定公送去。魯定公欣然接受,從此和權臣們迷戀歌舞,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魯定公知道孔子會進忠言相勸,就故意躲著他。後來,魯國舉行郊祭,按照慣例,結束後會把祭祀用的肉分給大夫們,但是魯定公卻沒分給孔子。這說明,他們已經不想再用孔子了。自己的治國主張得不到實施,孔子非常失望,不得已率領眾弟子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去尋找出路。
這一年,孔子55歲,從此便開始了他十四年周遊列國的生活。
孔子和眾弟子先來到衛國,國君衛靈公非常尊重孔子,並按照魯國的標準給孔子發俸祿,但卻沒讓他擔任官職,隻是請他參與商討政事。孔子就這樣在衛國住了幾個月,有人向衛靈公進讒言誣陷孔子,致使衛靈公起疑,派人監視孔子。孔子害怕無辜獲罪,便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孔子經過匡城,因誤會被圍困了五天。逃離匡地,孔子來到蒲地,這時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孔子再次被圍,不得已逃回了衛國。後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出車時,衛靈公和夫人南子乘同一輛車,而把孔子坐的車安排在宦官的車後,孔子覺得受到羞辱,於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輾轉來到曹國,後又來到宋國,在宋國被司馬桓魋加害,但得以逃脫,接著來到鄭國。去鄭國的途中,孔子與弟子走散,在東門旁發呆,他的弟子子貢問鄭國的人,有沒有看到孔子。鄭國人回答說東門有個像喪家狗一樣的老頭在發呆。
孔子從鄭國來到陳國,因晉楚爭霸,危及陳國,孔子離開陳國,經過蒲地時,再次受阻。蒲人強迫孔子答應不去衛國,才會放了他。孔子便與蒲人盟誓,不過孔子很善於變通,這種盟誓是被強迫的,不算數,因此還是去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後,高興地親自到城外迎接孔子師徒。盡管如此,衛靈公最終還是沒有任用孔子,孔子隻好再次離開了衛國。
孔子離開衛國西行,晉國的中牟邑宰佛肸叛亂,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打算前去,但他的弟子子路極力反對,認為不該為叛臣做事,孔子很無奈,最終還是沒有去。
孔子來到蔡國,在這裏居住了三年,吳國討伐陳國,楚國發兵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楚昭王便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會危及他們的國家,於是派兵將他圍困在半路上人煙稀少的地方。幾天後,他們身邊就沒有糧食了。但是孔子仍堅持操守,弦歌教徒。斷糧幾天後,子貢找到楚人,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孔子師徒這才免於被餓死。
孔子在楚期間,楚昭王要封七百裏的地方給孔子。但孔子曾說過“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道乎”,因此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以此為基礎稱王於天下,因此極力勸阻。楚昭王也對孔子有了防範之心,因此最終還是沒有重用孔子。
孔子在63歲時從楚國返回衛國。當時,衛靈公已經去世,衛出公繼位。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衛國為官,衛出公也想重用孔子。但孔子堅決主張“正名”,這樣一來,衛出公必須把自己的王位讓給自己的父親。衛出公當然不願意,因此還是沒有任用孔子。
在魯國,孔子的弟子為官時多次立功。季康子覺得孔子的弟子的確是人才,於是派人到衛國把冉有請了回去。冉有率兵與齊國作戰,獲勝而歸,季康子便問冉有從哪裏學的行軍打仗,冉有說是和孔子學的。季康子為此下定決心,召回孔子。
孔子在衛國,衛國的孔文子曾向孔子討教作戰的方法,但孔子拒而不答。不久後,季康子就送來厚禮,要迎回孔子。於是,孔子就回到了魯國。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十幾年,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地,期間曆盡艱辛,屢次碰壁,還險些喪命,雖然如此,他仍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回到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他把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事業上。《詩經》、《尚書》、《春秋》等就是孔子晚年整理的。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他的學說由弟子繼續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後世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時的孔子想投身仕途,因此非常關注天下大事,對於如何治理國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但是,他隻做過一些管理倉庫和牧業的小吏。不過,他並沒有因此灰心,不管官職多麽卑微,都非常認真,因此成績很突出。
雖然在仕途上不順心,但因為博學多才,精通周禮,孔子到三十歲時,就已經小有名氣。有些人還慕名而來,拜他為師。孔子索性就收起學生,辦起學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終時,曾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去向孔子學禮。後來,孟僖子的兒子把孔子推薦給魯昭公。魯昭公就派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製度。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並召見了孔子,就秦穆公稱霸的問題與他討論,由此孔子和齊景公相識。
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已經三十五歲,魯國發生內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權臣驅逐了魯昭公。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來到齊國。孔子再次見到齊景公,並向他表述了自己政治主張。齊景公非常賞識,想重用他,並打算封田地給孔子,可是大夫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反對用他,齊景公聽從了晏嬰的建議。在齊國呆了兩年,孔子受到排擠,齊國大夫想要加害與他。孔子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管用了。於是,孔子倉皇逃回魯國。此時,魯國的政權仍舊掌握在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的手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因此被稱為“三桓”,三桓又在一定程度上由一些家臣控製,因此實際上,魯國的政權是掌握在三桓的一些家臣手裏的,史稱“陪臣執國政”。這是和孔子崇尚的“禮”格格不入的,因此,孔子回到魯國後,雖然有過兩次從政機會,但都主動放棄了,而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事業上,並且弟子越來越多。
魯定公九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宰。孔子任職一年,因為政績突出,於第二年被升為司空,不久又從司空升為司寇(管司法的長官),魯國大治。這時,吳國在伍子胥、孫武的輔助下,大敗楚國,進一步威脅到中原一些大國,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齊國。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國內內亂不斷,一直很不安定,早就失掉了霸主的地位。齊景公繼位後,任用賢能的晏嬰當政,齊國這才逐漸安定,又強盛起來。齊國逐漸恢複實力後,打算收買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重整霸業。於是,齊景公寫信給魯定公,和他約定在齊魯接壤的夾穀會盟。魯定公決定讓擔任司寇孔子做“相禮”,也就是這次會盟的助手,和他一起去參加夾穀的會盟。孔子認為,齊國曾多次侵犯魯國邊境,建議這次會盟時魯國準備兵馬,以防萬一。魯定公采納了孔子的意見,去夾穀赴約時,派兩員大將率領一隊人馬一同前行。在夾穀會盟的過程中,魯國在外交上掌握了主動權。這次會盟後,齊景公就把搶占魯國的三處土地都還給了魯國。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采取拆毀三桓所建逾製城堡的措施,史稱“墮三都”,想以此來削弱“三桓”的勢力,但此舉招致了“三桓”對孔子的排斥和憤恨。
齊國方麵自夾穀會盟後,認識到孔子的作用,因此非常擔憂,認為孔子繼續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於是,齊景公雙管齊下,利用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進一步離間魯國內部的關係,同時采取大夫黎鉏的建議,挑選了八十名歌女組成一班女樂給魯定公送去。魯定公欣然接受,從此和權臣們迷戀歌舞,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魯定公知道孔子會進忠言相勸,就故意躲著他。後來,魯國舉行郊祭,按照慣例,結束後會把祭祀用的肉分給大夫們,但是魯定公卻沒分給孔子。這說明,他們已經不想再用孔子了。自己的治國主張得不到實施,孔子非常失望,不得已率領眾弟子離開魯國,到別的國家去尋找出路。
這一年,孔子55歲,從此便開始了他十四年周遊列國的生活。
孔子和眾弟子先來到衛國,國君衛靈公非常尊重孔子,並按照魯國的標準給孔子發俸祿,但卻沒讓他擔任官職,隻是請他參與商討政事。孔子就這樣在衛國住了幾個月,有人向衛靈公進讒言誣陷孔子,致使衛靈公起疑,派人監視孔子。孔子害怕無辜獲罪,便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孔子經過匡城,因誤會被圍困了五天。逃離匡地,孔子來到蒲地,這時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孔子再次被圍,不得已逃回了衛國。後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召見孔子,出車時,衛靈公和夫人南子乘同一輛車,而把孔子坐的車安排在宦官的車後,孔子覺得受到羞辱,於是離開衛國。
孔子一行輾轉來到曹國,後又來到宋國,在宋國被司馬桓魋加害,但得以逃脫,接著來到鄭國。去鄭國的途中,孔子與弟子走散,在東門旁發呆,他的弟子子貢問鄭國的人,有沒有看到孔子。鄭國人回答說東門有個像喪家狗一樣的老頭在發呆。
孔子從鄭國來到陳國,因晉楚爭霸,危及陳國,孔子離開陳國,經過蒲地時,再次受阻。蒲人強迫孔子答應不去衛國,才會放了他。孔子便與蒲人盟誓,不過孔子很善於變通,這種盟誓是被強迫的,不算數,因此還是去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後,高興地親自到城外迎接孔子師徒。盡管如此,衛靈公最終還是沒有任用孔子,孔子隻好再次離開了衛國。
孔子離開衛國西行,晉國的中牟邑宰佛肸叛亂,想叫孔子去做官。孔子打算前去,但他的弟子子路極力反對,認為不該為叛臣做事,孔子很無奈,最終還是沒有去。
孔子來到蔡國,在這裏居住了三年,吳國討伐陳國,楚國發兵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楚昭王便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會危及他們的國家,於是派兵將他圍困在半路上人煙稀少的地方。幾天後,他們身邊就沒有糧食了。但是孔子仍堅持操守,弦歌教徒。斷糧幾天後,子貢找到楚人,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孔子師徒這才免於被餓死。
孔子在楚期間,楚昭王要封七百裏的地方給孔子。但孔子曾說過“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道乎”,因此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以此為基礎稱王於天下,因此極力勸阻。楚昭王也對孔子有了防範之心,因此最終還是沒有重用孔子。
孔子在63歲時從楚國返回衛國。當時,衛靈公已經去世,衛出公繼位。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衛國為官,衛出公也想重用孔子。但孔子堅決主張“正名”,這樣一來,衛出公必須把自己的王位讓給自己的父親。衛出公當然不願意,因此還是沒有任用孔子。
在魯國,孔子的弟子為官時多次立功。季康子覺得孔子的弟子的確是人才,於是派人到衛國把冉有請了回去。冉有率兵與齊國作戰,獲勝而歸,季康子便問冉有從哪裏學的行軍打仗,冉有說是和孔子學的。季康子為此下定決心,召回孔子。
孔子在衛國,衛國的孔文子曾向孔子討教作戰的方法,但孔子拒而不答。不久後,季康子就送來厚禮,要迎回孔子。於是,孔子就回到了魯國。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十幾年,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地,期間曆盡艱辛,屢次碰壁,還險些喪命,雖然如此,他仍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孔子回到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仍是被敬而不用。於是他把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事業上。《詩經》、《尚書》、《春秋》等就是孔子晚年整理的。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他的學說由弟子繼續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後世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