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原本稱霸中原的齊國隨著齊桓公的去世,宣告衰落。這時,南方的楚國趁虛而入,向黃河流域擴展勢力。楚成王在泓水之戰中挫敗宋襄公圖霸的企圖,楚國軍威大振,繼而控製了鄭、許、陳、蔡、魯、衛、曹、宋等眾多中小國家,勢力範圍發展到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楚國可以說是勢力強盛、聲威方張。
就在楚國勢力急劇擴張的時候,晉國也興盛了起來。公元前636年,長期流亡在外,曆盡艱辛的晉文公終於回國即位。他執政後,重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等人,穩定了晉國的政治局麵,同時發展經濟,壯大軍旅,國力日益強盛。在內修政治的同時,他還對外高舉“尊王”旗幟。周王室發生篡權內亂,周襄王逃到鄭國,向諸侯發出勤王的命令,但各諸侯沒人願意派兵相助。這時,晉國已經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晉文公便想利用這次機會一試鋒芒。於是,晉文公很快發兵幫周襄王平定了叛亂,並護送襄王回朝。這一舉動大大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晉國的崛起,引起了楚國的不安。楚成王占領齊國穀地(今山東東阿),擁立公子雍,威脅齊國的安全。晉國則聯絡齊、秦,與楚國針鋒相對,兩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晉、楚之戰一觸即發,終於當宋國“叛楚即晉”後,雙方的衝突全麵激化。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戰敗,自己被箭射中,不久就去世了,宋國被迫屈服於楚國。後來,宋襄公的兒子繼位,是為宋成公。當年晉文公流亡到宋國時,宋襄公曾幫助過晉文公,因此宋國和晉國有舊交,宋成公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於是就轉而依附晉國。
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伐宋,借此扼製晉國勢力的擴展。公元前633年冬,楚率陳、蔡、鄭、許等五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危急中,宋成公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請求援助。
晉文公與大臣們商量。晉軍元帥先軫認為,這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好機會,應該把握。晉文公也早有稱霸中原的意圖,便想借用這次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但是自己流亡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這時因為救宋而出兵攻楚,在情理上似乎說不過去。這時,狐偃出主意說,楚剛剛與曹結盟,新與衛聯姻,而曹、衛都曾對您不敬,我們攻打曹、衛合情合理,而楚國一定會派兵救助這兩國。這樣一來就可以引誘楚師北上,解宋國之圍,也可以避免落人口實,同時,楚軍勞師北上,晉國也可以坐收以逸待勞之功。
有了這個戰略方針,晉文公堅定了出兵的決心。然後,晉國君臣積極地開始進行戰前準備,晉文公檢閱軍隊,擴編三軍,任命了一批優秀的官吏出任各軍將領。
公元前632年初,晉國準備就緒,晉文公出動三軍、戰車七百乘渡過黃河,進攻衛國,攻取了衛國的五鹿,並揮師東進,攻占斂盂(今河南濮陽東南),同時遣使至齊國通好,成功與齊孝公結盟。齊晉已經結盟,晉軍兵臨衛都城下,衛侯向晉國求和,晉文公不答應。於是,衛侯又想投靠楚國,國人不答應,於是驅逐了衛侯,投降了晉軍,晉軍沒動幹戈就占領了衛國。三月,晉軍南下攻曹,占領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國君曹共公。
本來晉軍攻曹、衛,是為了誘楚北上來援,以解宋圍。但是,曹、衛告急,楚軍卻不為所動,反而加緊圍攻商丘,宋再次向晉軍告急。
麵對這種形勢,晉文公感到左右為難:若不南下救宋,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使晉國陷於被動,對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不利;若南下救宋,則原定誘使楚軍北上,於曹、衛之地決戰的戰略意圖則無法貫徹,而且晉軍兵力有限,遠離本土,與強大的楚軍交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晉文公再次召集大臣商議,先軫通過分析形勢,獻上一計:讓宋國表麵上同晉國疏遠,派使者去賄賂齊、秦二國,請他們去求楚軍撤兵。晉國則分曹、衛的一部分土地給宋人,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曹、衛本是楚國的盟國,此舉必能激怒楚國人,從而拒絕齊、秦的勸解。秦、齊“喜賄怒頑”,勸楚不成,就會站到晉國一邊,決定出兵對楚作戰。
晉文公覺得此計甚妙,馬上開始執行。楚國未能攻下商丘,曹、衛之地又被送於宋國,楚成王果然大怒,拒絕了齊、秦的調停。當時,齊、秦都是大國,見楚國不給自己麵子,也大為惱怒,於是放棄中立立場出兵助晉。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三強聯合對楚的戰略格局,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楚成王見晉軍破曹降衛,與齊、秦結成了聯盟,中原形勢明顯不利於己,又擔心秦國乘機攻其後方,便主動把楚軍撤退到楚國的申邑(今河南滎陽),並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圍攻商丘的軍隊,避免與晉軍衝突。楚成王告訴子玉說,晉侯在外流亡十九年終得晉國,期間備嚐艱難險阻,非等閑人物,有德不可敵,凡事要量力而行,知難而退。但子玉驕傲自負,不聽楚成王勸告,堅請與晉一戰,請求楚成王增調兵力。楚成王猶豫不決,既不願與晉交戰,又希望他僥幸取勝,雖然同意了子玉的決戰請求,卻隻派了王室親兵600人前往增援。
請戰獲準,並得到楚成王的增援,子玉更加堅定了同晉軍作戰的決心。
為了尋找決戰的借口,子玉派使者宛春與晉交涉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如果晉軍讓曹、衛複國,楚軍就撤離宋國。這其實是子玉一石三鳥的計策。按照他的計劃,如果晉答應他的休戰條件,那曹、衛、宋三國都會感激楚國;如果晉不答應,那麽晉就會招來曹、衛、宋三國的怨恨。不管怎樣,晉國爭霸中原、號令諸侯的努力都將白費。
先軫識破了子玉的意圖,將計就計出了一個更高明的計策,讓晉國私下和曹、衛交涉,以和楚國斷絕關係為條件,答應讓曹、衛複國,同時,扣留了楚國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尋戰。曹、衛叛楚歸晉,使者被晉國扣下,狂傲自大的子玉果然惱羞成怒,倚仗楚、陳、蔡聯軍兵力的優勢,氣勢洶洶地率軍進逼陶丘,尋求與晉軍決戰。
當初,晉文公以公子身份流亡到楚國尋求幫助時,曾答應楚成王,如果晉楚兩國在中原交戰,晉國會退避三舍以報楚國的厚恩。如今,晉楚兩軍果真相遇,於是晉文公履行諾言,命令晉自曹都陶丘後撤三舍,在城濮(今山東範縣南)駐紮下來。齊、秦、宋諸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城濮和晉軍會合。晉文公退避三舍,表麵上是報答楚成王,實際上是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誘敵深入,疲敝楚軍的同時,集合齊、秦等盟國軍隊,以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後發製人。
晉軍主動後撤,引起楚軍中不少人的懷疑,主張停止追擊采取觀望態度。但是,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晉軍退縮,正是追擊晉軍,奪回曹、衛的大好時機,於是率軍急進,跟蹤追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四月,晉楚兩軍在城濮展開了一場戰車大會戰。子玉將楚軍分成中、左、右三軍:楚軍主力精銳為中軍,由他本人直接指揮;陳、蔡軍附屬楚右軍,由楚將子西統率;鄭、許軍附屬楚左軍,由子上統率。
晉軍的三軍陣容為: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狐毛統率上軍,郤溱、狐偃為副將;欒枝統率下軍,胥臣為副將。
晉軍分析楚軍情況,認為楚中軍較強,左右兩翼戰鬥力薄弱,楚軍統帥子玉驕傲輕敵,沒有掌握晉軍虛實,因此決定有的放矢,先攻擊他們的兩翼,再向中軍發動進攻。
晉統帥先軫下令,先擊潰楚軍較弱的右軍,即陳、蔡兩國的軍隊。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迎戰,陳、蔡軍隊的戰馬多,來勢凶猛。胥臣把駕車的馬匹蒙上虎皮衝向敵陣,陳、蔡軍隊的戰馬和士卒不明實情,以為真是老虎衝過來了,頓時驚慌失措,紛紛後退。楚右翼當即潰敗。
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火冒三丈,對晉中軍和上軍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晉軍便采用誘敵出擊,分割聚殲的策略對付楚左軍的猛攻,晉上軍製造敗退的假象,主將狐毛故意將主將和副將的兩麵大旗插在戰車上,然後引車後撤;晉下軍主將欒枝為了讓楚軍相信後軍已退,也在陣後用戰車拖曳樹枝,地麵上塵土飛揚。楚將子玉沒有識破晉軍計謀,真的以為晉右翼敗退,盲目命楚左軍追擊,從而使其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晉上軍主將狐毛、佐將狐偃也乘機回軍夾攻。楚左翼陷入重圍,完全沒了退路,很快也被晉軍擊潰。
子玉見左、右軍皆敗,大勢盡去,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迅速脫離戰場,才使中軍得以保全。楚軍戰敗後,退至連穀(今河南西華境),子玉遭到楚成王的責備,羞憤自殺。
城濮之戰以晉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告終,使楚國北進鋒芒受挫,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穩定了中原形勢。戰後,晉軍進入鄭國衡雍,並在衡雍附近的踐土為周王修築行宮,向周王獻俘。周王親自到踐土慰勞晉軍,並封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便在踐土召集齊、魯、宋、衛等7國之君會盟,定下尊王的盟約,晉國成為中原的霸主。
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這場戰爭中,齊、秦兩國隻是聲援晉國,並沒真的參加戰鬥,因此在軍隊實力上,楚軍占有優勢,但是晉軍開“兵者詭道也”之先河,以謀略製勝,並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製人的方針,大敗楚軍,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得以雄踞中原。
就在楚國勢力急劇擴張的時候,晉國也興盛了起來。公元前636年,長期流亡在外,曆盡艱辛的晉文公終於回國即位。他執政後,重用有才幹的趙衰、狐偃等人,穩定了晉國的政治局麵,同時發展經濟,壯大軍旅,國力日益強盛。在內修政治的同時,他還對外高舉“尊王”旗幟。周王室發生篡權內亂,周襄王逃到鄭國,向諸侯發出勤王的命令,但各諸侯沒人願意派兵相助。這時,晉國已經逐步具備了爭奪中原霸權的強大實力,晉文公便想利用這次機會一試鋒芒。於是,晉文公很快發兵幫周襄王平定了叛亂,並護送襄王回朝。這一舉動大大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晉國的崛起,引起了楚國的不安。楚成王占領齊國穀地(今山東東阿),擁立公子雍,威脅齊國的安全。晉國則聯絡齊、秦,與楚國針鋒相對,兩國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晉、楚之戰一觸即發,終於當宋國“叛楚即晉”後,雙方的衝突全麵激化。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戰敗,自己被箭射中,不久就去世了,宋國被迫屈服於楚國。後來,宋襄公的兒子繼位,是為宋成公。當年晉文公流亡到宋國時,宋襄公曾幫助過晉文公,因此宋國和晉國有舊交,宋成公看到晉文公即位後晉國實力日增,於是就轉而依附晉國。
楚國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的優勢地位,便出兵伐宋,借此扼製晉國勢力的擴展。公元前633年冬,楚率陳、蔡、鄭、許等五國聯軍進攻宋國,圍困宋都商丘。危急中,宋成公派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請求援助。
晉文公與大臣們商量。晉軍元帥先軫認為,這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好機會,應該把握。晉文公也早有稱霸中原的意圖,便想借用這次機會以救宋為名,出兵中原,但是自己流亡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這時因為救宋而出兵攻楚,在情理上似乎說不過去。這時,狐偃出主意說,楚剛剛與曹結盟,新與衛聯姻,而曹、衛都曾對您不敬,我們攻打曹、衛合情合理,而楚國一定會派兵救助這兩國。這樣一來就可以引誘楚師北上,解宋國之圍,也可以避免落人口實,同時,楚軍勞師北上,晉國也可以坐收以逸待勞之功。
有了這個戰略方針,晉文公堅定了出兵的決心。然後,晉國君臣積極地開始進行戰前準備,晉文公檢閱軍隊,擴編三軍,任命了一批優秀的官吏出任各軍將領。
公元前632年初,晉國準備就緒,晉文公出動三軍、戰車七百乘渡過黃河,進攻衛國,攻取了衛國的五鹿,並揮師東進,攻占斂盂(今河南濮陽東南),同時遣使至齊國通好,成功與齊孝公結盟。齊晉已經結盟,晉軍兵臨衛都城下,衛侯向晉國求和,晉文公不答應。於是,衛侯又想投靠楚國,國人不答應,於是驅逐了衛侯,投降了晉軍,晉軍沒動幹戈就占領了衛國。三月,晉軍南下攻曹,占領了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定陶),俘虜了國君曹共公。
本來晉軍攻曹、衛,是為了誘楚北上來援,以解宋圍。但是,曹、衛告急,楚軍卻不為所動,反而加緊圍攻商丘,宋再次向晉軍告急。
麵對這種形勢,晉文公感到左右為難:若不南下救宋,宋國力不能支,一定會降楚絕晉,使晉國陷於被動,對自己稱霸中原的計劃不利;若南下救宋,則原定誘使楚軍北上,於曹、衛之地決戰的戰略意圖則無法貫徹,而且晉軍兵力有限,遠離本土,與強大的楚軍交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晉文公再次召集大臣商議,先軫通過分析形勢,獻上一計:讓宋國表麵上同晉國疏遠,派使者去賄賂齊、秦二國,請他們去求楚軍撤兵。晉國則分曹、衛的一部分土地給宋人,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曹、衛本是楚國的盟國,此舉必能激怒楚國人,從而拒絕齊、秦的勸解。秦、齊“喜賄怒頑”,勸楚不成,就會站到晉國一邊,決定出兵對楚作戰。
晉文公覺得此計甚妙,馬上開始執行。楚國未能攻下商丘,曹、衛之地又被送於宋國,楚成王果然大怒,拒絕了齊、秦的調停。當時,齊、秦都是大國,見楚國不給自己麵子,也大為惱怒,於是放棄中立立場出兵助晉。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三強聯合對楚的戰略格局,晉、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楚成王見晉軍破曹降衛,與齊、秦結成了聯盟,中原形勢明顯不利於己,又擔心秦國乘機攻其後方,便主動把楚軍撤退到楚國的申邑(今河南滎陽),並命令令尹子玉撤回圍攻商丘的軍隊,避免與晉軍衝突。楚成王告訴子玉說,晉侯在外流亡十九年終得晉國,期間備嚐艱難險阻,非等閑人物,有德不可敵,凡事要量力而行,知難而退。但子玉驕傲自負,不聽楚成王勸告,堅請與晉一戰,請求楚成王增調兵力。楚成王猶豫不決,既不願與晉交戰,又希望他僥幸取勝,雖然同意了子玉的決戰請求,卻隻派了王室親兵600人前往增援。
請戰獲準,並得到楚成王的增援,子玉更加堅定了同晉軍作戰的決心。
為了尋找決戰的借口,子玉派使者宛春與晉交涉提出了一個“休戰”的條件:如果晉軍讓曹、衛複國,楚軍就撤離宋國。這其實是子玉一石三鳥的計策。按照他的計劃,如果晉答應他的休戰條件,那曹、衛、宋三國都會感激楚國;如果晉不答應,那麽晉就會招來曹、衛、宋三國的怨恨。不管怎樣,晉國爭霸中原、號令諸侯的努力都將白費。
先軫識破了子玉的意圖,將計就計出了一個更高明的計策,讓晉國私下和曹、衛交涉,以和楚國斷絕關係為條件,答應讓曹、衛複國,同時,扣留了楚國的使者宛春,以激怒子玉尋戰。曹、衛叛楚歸晉,使者被晉國扣下,狂傲自大的子玉果然惱羞成怒,倚仗楚、陳、蔡聯軍兵力的優勢,氣勢洶洶地率軍進逼陶丘,尋求與晉軍決戰。
當初,晉文公以公子身份流亡到楚國尋求幫助時,曾答應楚成王,如果晉楚兩國在中原交戰,晉國會退避三舍以報楚國的厚恩。如今,晉楚兩軍果真相遇,於是晉文公履行諾言,命令晉自曹都陶丘後撤三舍,在城濮(今山東範縣南)駐紮下來。齊、秦、宋諸國的軍隊也陸續抵達城濮和晉軍會合。晉文公退避三舍,表麵上是報答楚成王,實際上是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誘敵深入,疲敝楚軍的同時,集合齊、秦等盟國軍隊,以選擇有利的決戰時機,後發製人。
晉軍主動後撤,引起楚軍中不少人的懷疑,主張停止追擊采取觀望態度。但是,剛愎自用的子玉卻認為晉軍退縮,正是追擊晉軍,奪回曹、衛的大好時機,於是率軍急進,跟蹤追至城濮。
公元前632年四月,晉楚兩軍在城濮展開了一場戰車大會戰。子玉將楚軍分成中、左、右三軍:楚軍主力精銳為中軍,由他本人直接指揮;陳、蔡軍附屬楚右軍,由楚將子西統率;鄭、許軍附屬楚左軍,由子上統率。
晉軍的三軍陣容為:先軫為元帥,統率中軍;狐毛統率上軍,郤溱、狐偃為副將;欒枝統率下軍,胥臣為副將。
晉軍分析楚軍情況,認為楚中軍較強,左右兩翼戰鬥力薄弱,楚軍統帥子玉驕傲輕敵,沒有掌握晉軍虛實,因此決定有的放矢,先攻擊他們的兩翼,再向中軍發動進攻。
晉統帥先軫下令,先擊潰楚軍較弱的右軍,即陳、蔡兩國的軍隊。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迎戰,陳、蔡軍隊的戰馬多,來勢凶猛。胥臣把駕車的馬匹蒙上虎皮衝向敵陣,陳、蔡軍隊的戰馬和士卒不明實情,以為真是老虎衝過來了,頓時驚慌失措,紛紛後退。楚右翼當即潰敗。
楚子玉、子上見右軍潰敗,火冒三丈,對晉中軍和上軍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晉軍便采用誘敵出擊,分割聚殲的策略對付楚左軍的猛攻,晉上軍製造敗退的假象,主將狐毛故意將主將和副將的兩麵大旗插在戰車上,然後引車後撤;晉下軍主將欒枝為了讓楚軍相信後軍已退,也在陣後用戰車拖曳樹枝,地麵上塵土飛揚。楚將子玉沒有識破晉軍計謀,真的以為晉右翼敗退,盲目命楚左軍追擊,從而使其側翼暴露。晉先軫、郤溱率中軍攔腰截擊,晉上軍主將狐毛、佐將狐偃也乘機回軍夾攻。楚左翼陷入重圍,完全沒了退路,很快也被晉軍擊潰。
子玉見左、右軍皆敗,大勢盡去,遂下令中軍停止進攻,迅速脫離戰場,才使中軍得以保全。楚軍戰敗後,退至連穀(今河南西華境),子玉遭到楚成王的責備,羞憤自殺。
城濮之戰以晉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告終,使楚國北進鋒芒受挫,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地區,穩定了中原形勢。戰後,晉軍進入鄭國衡雍,並在衡雍附近的踐土為周王修築行宮,向周王獻俘。周王親自到踐土慰勞晉軍,並封晉文公為“侯伯”。晉文公便在踐土召集齊、魯、宋、衛等7國之君會盟,定下尊王的盟約,晉國成為中原的霸主。
城濮之戰是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這場戰爭中,齊、秦兩國隻是聲援晉國,並沒真的參加戰鬥,因此在軍隊實力上,楚軍占有優勢,但是晉軍開“兵者詭道也”之先河,以謀略製勝,並在戰役指導上采取了正確的揚長避短、後發製人的方針,大敗楚軍,最終取得戰爭勝利,得以雄踞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