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稱霸中原三十多年的齊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互相攻擊,齊國陷入混亂。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廢掉齊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立公子無虧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國。
齊桓公在世時,宋國國君宋襄公積極維護齊國霸權,與齊國關係很好。齊桓公的兒子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因此他擔心自己死後生諸子爭位,就把公子昭托付給宋襄公。宋襄公向來以仁義自稱,現在公子昭果然前來投奔,他當然義不容辭,收留了公子昭。
宋襄公是宋桓公次子,即位之初,他任用賢臣子魚、公孫固輔佐朝政,宋國由此大治。宋國的壯大也點燃了宋襄公稱霸諸侯的雄心。正好公子昭來投奔,他就想借著幫助齊國平亂的機會,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奪取齊國盟主的地位。
於是,宋襄公通知各國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結果隻有衛、曹、邾等幾個小國派來些兵馬。宋襄公就率領這四國聯軍殺向了齊國,齊國貴族本來就心向公子昭,現在還有宋國出兵相助,於是就聯合起來殺了無虧與豎刁,趕走了易牙,把公子昭迎回,繼承了王位,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以為平定齊國之亂,擁立了齊孝公,諸侯就會對宋國刮目相看,於是就想趁熱打鐵,召集諸侯會盟,確定自己盟主的地位。
此時,宋襄公已經以霸主自居了。滕國(今山東滕州)對宋國不服,宋襄公就扣押了滕宣公。接著,他邀曹、邾、鄫幾國在曹南會盟,鄫國國君遲到,他就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去祭祀。秋天,因為曹國沒有送羊給他,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不敬,於是就發兵包圍了曹國。宋襄公的蠻橫引起了諸侯的不滿,陳國國君陳穆公倡議重修齊桓公之好,聯合魯、蔡、楚、鄭、齊等國在齊國結盟,表麵上是懷念齊桓公,實際上是為了對抗宋襄公。這樣,在諸侯中形成了楚、齊、鄭、陳、蔡等國和圖謀稱霸的宋國及與之結盟的衛、邾、曹、滑幾個小國兩大陣營。
宋襄公見自己不能服眾,就想先取得楚國、齊國兩大國的支持,以此壓服眾諸侯。於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商量和他們會盟諸侯的事情。楚成王暗自譏笑宋襄公不自量力,本不想理會。但是大夫成得臣獻計說,可以借此機會進軍中原,爭奪盟主之位,於是楚成王答應會準時赴會。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來同楚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商討會盟諸侯的事宜。宋襄公以為盟主地位得到齊、楚的肯定,就居高臨下以盟主自居,並自作主張地擬定了一份通告,稱宋國要與諸侯會盟,共扶周天子,約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結盟。楚成王和齊孝公對宋襄公的做法雖心有不滿,但礙於情麵,便同意了通告的內容。
秋天時,到盂地前會盟前,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覺得楚成王心思難測,擔心宋襄公會被騙,勸他帶上軍隊。宋襄公卻說,已經與楚國約好不帶軍隊,不能不守信。自己以誠信待楚國,楚國不會騙自己,堅持不帶軍隊。目夷隻好說,讓宋襄公遵守諾言輕車前去,他帶一路兵馬埋伏在三裏之外,以防不測。宋襄公卻責罵他,這樣做也是不守信義,為了防止夷目帶兵埋伏,破壞他的信義,宋襄公堅持讓夷目同往赴會。
到了盂地,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隻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楚成王要爭奪盟主之位,宋襄公大怒不服。楚王一聲令下,前來與會的五百隨從脫掉外衣,露出盔甲和刀劍。這些手持刺刃的兵士迅速占據了會盟的場所,眾諸侯嚇得不敢出聲,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早已準備好的楚國大軍朝宋國攻去。
目夷趁亂逃回宋國,團結宋人堅守城池,頑強抵抗楚軍,拒不投降,終使楚成王滅宋的陰謀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帶回楚國,以便可以要挾宋國。宋國大夫公孫固便故意放出消息,讓目夷即位宋國國君。這樣一來,宋襄公就對楚國沒有一點用處了。後來,在齊國和魯國的調停下,楚成王這才放宋襄公回國。宋襄公回到宋國,目夷馬上退位,讓襄公重登君位。
由此,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無奈楚國國力強盛,他也拿楚國沒辦法。這時的鄭國國小力薄,是個依靠大國的牆頭草,此時見楚國強盛,就與楚親近。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這是個機會,想趁機討伐鄭國,出出胸中惡氣。
公元前638年,怒氣衝衝的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聯合衛、許、滕幾個小國出兵伐鄭。鄭文公向楚國求救,楚國自然出兵救援,隻是救兵沒直接去幫助鄭國抵抗宋國的軍隊,而是殺向了國內空虛的宋國。宋襄公不能兼顧,隻好帶領宋軍星夜往回趕。宋、楚兩軍列陣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兩岸。宋、楚兩軍力量相差懸殊,但宋襄公報仇心切,準備同楚國交戰。公孫固對宋襄公說,宋國兵力弱小,抵擋不住楚國強大的兵力,楚國此行隻為救鄭,現在鄭國已經解圍,他們已經達到目的了,主張和楚國講和。宋襄公卻說,楚國兵再強也是不義之兵,宋國兵再弱也是仁義之師,不義是戰勝不了仁義的。於是,宋襄公堅持要和楚國一決雌雄,並特意做了一麵繡有“仁義”二字的大旗,要用“仁義”打倒強悍的楚國。
天亮後,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獻計說,趁楚軍渡過一半時,就殺過去,到時一定讓他們措手不及,就會獲勝。可宋襄公指著他的“仁義”之旗說,在人家渡河渡到一半時進攻是趁人之危,不合仁義之道,於是不同意。
楚軍全部渡過河,亂糟糟地在河岸布陣。公孫固又獻計說,趁楚軍剛過河岸,立足未穩時發起進攻,還有取勝的機會。宋襄公生氣地說:“人家還沒擺好陣勢,你就去攻打,怎麽對得起仁義之師的稱號?”於是再次錯過了戰機。
楚軍已經排好陣勢,列隊衝了過來,宋襄公這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大亂,宋襄公身陷敵陣,被箭射中大腿,宋襄公的親兵全部戰死。宋襄公在部下的拚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回到宋國。宋國的“仁義”之旗,早已在戰場上被踐踏得破爛不堪了。
泓水之戰敗後,百姓們大罵宋襄公無能,但他還是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奉行仁義沒有做錯。後來他箭傷複發,不久就去世了。
宋襄公不能因時而異,迂腐地固守古代戰爭原則,吃了敗仗,損失慘重,自己終其一生未能真正成為霸主,含恨而終,他的圖霸也成了曆史上的笑柄。
齊桓公在世時,宋國國君宋襄公積極維護齊國霸權,與齊國關係很好。齊桓公的兒子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因此他擔心自己死後生諸子爭位,就把公子昭托付給宋襄公。宋襄公向來以仁義自稱,現在公子昭果然前來投奔,他當然義不容辭,收留了公子昭。
宋襄公是宋桓公次子,即位之初,他任用賢臣子魚、公孫固輔佐朝政,宋國由此大治。宋國的壯大也點燃了宋襄公稱霸諸侯的雄心。正好公子昭來投奔,他就想借著幫助齊國平亂的機會,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奪取齊國盟主的地位。
於是,宋襄公通知各國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結果隻有衛、曹、邾等幾個小國派來些兵馬。宋襄公就率領這四國聯軍殺向了齊國,齊國貴族本來就心向公子昭,現在還有宋國出兵相助,於是就聯合起來殺了無虧與豎刁,趕走了易牙,把公子昭迎回,繼承了王位,是為齊孝公。
宋襄公以為平定齊國之亂,擁立了齊孝公,諸侯就會對宋國刮目相看,於是就想趁熱打鐵,召集諸侯會盟,確定自己盟主的地位。
此時,宋襄公已經以霸主自居了。滕國(今山東滕州)對宋國不服,宋襄公就扣押了滕宣公。接著,他邀曹、邾、鄫幾國在曹南會盟,鄫國國君遲到,他就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去祭祀。秋天,因為曹國沒有送羊給他,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不敬,於是就發兵包圍了曹國。宋襄公的蠻橫引起了諸侯的不滿,陳國國君陳穆公倡議重修齊桓公之好,聯合魯、蔡、楚、鄭、齊等國在齊國結盟,表麵上是懷念齊桓公,實際上是為了對抗宋襄公。這樣,在諸侯中形成了楚、齊、鄭、陳、蔡等國和圖謀稱霸的宋國及與之結盟的衛、邾、曹、滑幾個小國兩大陣營。
宋襄公見自己不能服眾,就想先取得楚國、齊國兩大國的支持,以此壓服眾諸侯。於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商量和他們會盟諸侯的事情。楚成王暗自譏笑宋襄公不自量力,本不想理會。但是大夫成得臣獻計說,可以借此機會進軍中原,爭奪盟主之位,於是楚成王答應會準時赴會。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把齊孝公拉來同楚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商討會盟諸侯的事宜。宋襄公以為盟主地位得到齊、楚的肯定,就居高臨下以盟主自居,並自作主張地擬定了一份通告,稱宋國要與諸侯會盟,共扶周天子,約定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縣)結盟。楚成王和齊孝公對宋襄公的做法雖心有不滿,但礙於情麵,便同意了通告的內容。
秋天時,到盂地前會盟前,宋襄公的弟弟公子夷目覺得楚成王心思難測,擔心宋襄公會被騙,勸他帶上軍隊。宋襄公卻說,已經與楚國約好不帶軍隊,不能不守信。自己以誠信待楚國,楚國不會騙自己,堅持不帶軍隊。目夷隻好說,讓宋襄公遵守諾言輕車前去,他帶一路兵馬埋伏在三裏之外,以防不測。宋襄公卻責罵他,這樣做也是不守信義,為了防止夷目帶兵埋伏,破壞他的信義,宋襄公堅持讓夷目同往赴會。
到了盂地,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隻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楚成王要爭奪盟主之位,宋襄公大怒不服。楚王一聲令下,前來與會的五百隨從脫掉外衣,露出盔甲和刀劍。這些手持刺刃的兵士迅速占據了會盟的場所,眾諸侯嚇得不敢出聲,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早已準備好的楚國大軍朝宋國攻去。
目夷趁亂逃回宋國,團結宋人堅守城池,頑強抵抗楚軍,拒不投降,終使楚成王滅宋的陰謀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帶回楚國,以便可以要挾宋國。宋國大夫公孫固便故意放出消息,讓目夷即位宋國國君。這樣一來,宋襄公就對楚國沒有一點用處了。後來,在齊國和魯國的調停下,楚成王這才放宋襄公回國。宋襄公回到宋國,目夷馬上退位,讓襄公重登君位。
由此,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無奈楚國國力強盛,他也拿楚國沒辦法。這時的鄭國國小力薄,是個依靠大國的牆頭草,此時見楚國強盛,就與楚親近。不久,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這是個機會,想趁機討伐鄭國,出出胸中惡氣。
公元前638年,怒氣衝衝的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聯合衛、許、滕幾個小國出兵伐鄭。鄭文公向楚國求救,楚國自然出兵救援,隻是救兵沒直接去幫助鄭國抵抗宋國的軍隊,而是殺向了國內空虛的宋國。宋襄公不能兼顧,隻好帶領宋軍星夜往回趕。宋、楚兩軍列陣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兩岸。宋、楚兩軍力量相差懸殊,但宋襄公報仇心切,準備同楚國交戰。公孫固對宋襄公說,宋國兵力弱小,抵擋不住楚國強大的兵力,楚國此行隻為救鄭,現在鄭國已經解圍,他們已經達到目的了,主張和楚國講和。宋襄公卻說,楚國兵再強也是不義之兵,宋國兵再弱也是仁義之師,不義是戰勝不了仁義的。於是,宋襄公堅持要和楚國一決雌雄,並特意做了一麵繡有“仁義”二字的大旗,要用“仁義”打倒強悍的楚國。
天亮後,楚軍開始過河。公孫固獻計說,趁楚軍渡過一半時,就殺過去,到時一定讓他們措手不及,就會獲勝。可宋襄公指著他的“仁義”之旗說,在人家渡河渡到一半時進攻是趁人之危,不合仁義之道,於是不同意。
楚軍全部渡過河,亂糟糟地在河岸布陣。公孫固又獻計說,趁楚軍剛過河岸,立足未穩時發起進攻,還有取勝的機會。宋襄公生氣地說:“人家還沒擺好陣勢,你就去攻打,怎麽對得起仁義之師的稱號?”於是再次錯過了戰機。
楚軍已經排好陣勢,列隊衝了過來,宋襄公這才下令出擊。結果宋軍大亂,宋襄公身陷敵陣,被箭射中大腿,宋襄公的親兵全部戰死。宋襄公在部下的拚死保護下,才得以逃脫,回到宋國。宋國的“仁義”之旗,早已在戰場上被踐踏得破爛不堪了。
泓水之戰敗後,百姓們大罵宋襄公無能,但他還是認為自己在戰爭中奉行仁義沒有做錯。後來他箭傷複發,不久就去世了。
宋襄公不能因時而異,迂腐地固守古代戰爭原則,吃了敗仗,損失慘重,自己終其一生未能真正成為霸主,含恨而終,他的圖霸也成了曆史上的笑柄。